堪與人參相提并論的仙茅
據(jù)說唐明皇李隆基因沉迷于酒色而未老先衰,終日疲乏無力、食欲不振、腰膝冷痛、頭暈耳鳴。御醫(yī)們對此也沒轍,為此他就派人四處求醫(yī)問藥。當(dāng)時有一婆羅門僧人知道此事后,便進宮將一種叫仙茅的藥物獻給了皇上。唐明皇服用后不久就疲勞盡掃,精神充沛,于是將仙茅視為宮廷禁方,命人不得外傳。
后來,唐朝爆發(fā)了安史之亂,宮廷秘方流落民間。因其功效卓著,人們常將其與人參相提并論,直呼其為婆羅門參。五代后唐筠州剌史王顏《續(xù)傳信》云:“補益壯陽之功,雖十斤乳石不及一斤仙茅。古人云甘能養(yǎng)肉,辛能養(yǎng)節(jié),苦能養(yǎng)氣,咸能養(yǎng)骨,滑能養(yǎng)膚,酸能養(yǎng)筋。宜和苦酒服之,必效也?!?/p>
牛刀小試
答案
點擊下方空白處獲得答案
C B D A
飲片辨識解析
A 仙茅
本品呈類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的厚片或段狀,外表皮呈棕色至褐色,粗糙,有的可見縱橫皺紋和細孔狀的須根痕。切面為灰白色至棕褐色,有多數(shù)棕色小點,中間有深色環(huán)紋。氣微香,味微苦、辛。
B 巴戟天
本品呈扁圓柱形短段狀或不規(guī)則塊狀。表面為灰黃色或暗灰色,具縱紋和橫裂紋。切面皮部厚,呈紫色或淡紫色,中空。氣微,味甘、咸而微澀。
C 板藍根
本品呈圓形的厚片狀。外表皮為淡灰黃色至淡棕黃色,有縱皺紋。切面皮部呈黃白色,木部為黃色。氣微,味微甜后苦澀。
D 石斛
本品呈扁圓柱形或圓柱形的段狀。表面為金黃色、 綠黃色或棕黃色,有光澤,有深縱溝或縱棱, 有的可見棕褐色的節(jié)。切面為黃白色至黃褐色,有多數(shù)散在的筋脈點。氣微 ,味淡或微苦,嚼之有黏性。
藥典之言
【性味與歸經(jīng)】辛,熱;有毒。歸腎、肝、脾經(jīng)。
【功能與主治】補腎陽,強筋骨,祛寒濕。用于陽痿精冷,筋骨痿軟,腰膝冷痛,陽虛冷瀉。
【各家之言】
功效
《本草備要》:辛熱有小毒。助命火,益陽道,明耳目,補虛勞。
《本草便讀》:補腎壯陽除痼冷,味辛蠲痹理風(fēng)邪。
《日華子本草》:治一切風(fēng)氣,補五勞七傷,開胃下氣。
《生草藥性備要》:補腎,止痛,治白濁,理痰火,煲肉食。十蒸九曬,用沙糖藏好,早晨茶送,能壯精神,烏須發(fā)。
《開寶本草》:主心腹冷氣不能食,腰腳風(fēng)冷攣痹不能行,丈夫虛勞,老人失溺。
《本草易讀》:辛,溫,有毒。除腰腳之冷痹,祛心腹之冷氣,助陽道而生子,添精髓而通神。聰耳明目,開胃消食,最安五臟,尤治虛勞。
《本草擇要綱目》:開胃消食下氣,益房事不倦,補三焦命門之火,陽弱精寒、稟賦素怯者宜之。
《本草新編》:仙茅,味辛,氣溫,有毒。入腎。治心腹冷氣,療腰膝攣痹,不能行走,男子虛損勞傷,老人失溺,無子,益肌膚,明耳目,助陽道,長精神,久服通神強記。
《海藥本草》:主風(fēng),補暖腰腳,清安五臟,強筋骨,消食。
《滇南本草》:治老人失溺,補腎,興陽道,暖腰膝;又治婦人紅崩下血,攻癰疽,排膿。
《雷公炮制藥性解》:味辛,性溫有毒,入肝腎二經(jīng)。主心腹冷氣,不能食,腰足攣痹,不能行,丈夫血損勞傷,老人失溺無子。強陽道,補精血,明眼目,堅骨髓。
《藥性切用》:性味辛熱,入腎命而助火興陽,治虛勞失溺,或陽虛溺閉。
《玉楸藥解》:味辛,氣溫,入足少陰腎、足厥陰肝經(jīng)。壯骨強筋,暖腰溫膝。
配伍
《本草撮要》:得生地、枸杞、茴香、柏仁治腰腳攣痹,相火盛者忌,去皮切,糯米泔浸去汁出毒用。
《本草綱目》:古方中有“仙茅丸”,能壯筋骨、益精神、明目、黑須發(fā)。其配方及服法如下:仙茅二斤,放入淘糯米水中浸五天,取出刮銼,陰干。另用蒼術(shù)二斤,放入淘米水中浸五天,取出刮皮,焙干。取這樣制過的仙茅、蒼術(shù)各一斤,與枸杞子一斤,車前十二兩,白茯苓(去皮)、茴香(炒)、柏子仁(去殼)各八兩,生地黃(焙)、熟地黃(焙各四兩)一起研細,加酒煮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飯前服,溫酒送下。一天服二次。
《得配本草》:得杞子、茴香,治腰腳攣痹。配焦術(shù)、甘草,治冷氣不食。
《滇南本草》:仙茅不拘多少(連根須)煎點水酒服,或以新鮮者搗爛敷之。有膿者潰,無膿者消。
《雷公炮制藥性解》:強陽道,補精血,明眼目,堅骨髓。洗凈去皮,銅刀切如豆大,生稀布袋盛,于烏豆水中浸一宿,酒拌,蒸半日,曬干用,勿犯鐵器,忌牛肉、牛乳。
禁忌
《藥性切用》:專于補火助陽,惟精寒火者宜之,有火者切忌。糯米泔浸去毒用。
《得配本草》:忌牛肉、牛乳,并忌鐵器。
《本草經(jīng)疏》:凡一概陰虛發(fā)熱、咳嗽、吐血、衄血、齒血、溺血、血淋,遺精白濁,夢交,腎虛腰痛,腳膝無力,虛火上炎,口干咽痛,失志陽痿,水涸精竭,不能孕育,老人孤陽無陰,遺溺失精,血虛不能養(yǎng)筋,以致偏枯痿痹,胃家邪熱不能殺谷,胃家虛火嘈雜易饑,三消五疸,陰虛內(nèi)熱外寒,陽厥火極似水等證,法并禁用。
急救
《本草蒙筌》誤服中毒舌脹者,急飲大黃樸硝數(shù)杯,仍以末摻舌間,遂旋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