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力的誤區(qū)
任何拳術在實戰(zhàn)中都必須以“力”作為根本,太極拳也不例外,沒有力就無法用于技擊,只能作為強身健體的一種功法。太極拳講究“放松”、“柔軟”、“用意不用力”以及“四兩撥千斤”等,并不是完全否認力的存在,而是要求每位初學者換掉天生的笨力,具備太極拳所要求的“松柔彈性內(nèi)力”,這是個換力過程。學拳之初,必須嚴格做到無須用力。過了這個階段,并不是要有較大的“本力”才行,只是所用的力不能是僵力、蠻力、犟力,而是通過許多年的松柔不用力練習之后,練就的一種剛中寓柔(也即剛?cè)嵯酀?之力如今人們練太極拳的目的與過去大不相同,雖知道太極拳講究剛?cè)?,但卻只知道柔不用力,不知道剛要用力和用多大力,所以目前太極拳在廣泛普及中過多地注重“柔”,而忽視了“剛”。要想成為真正的太極拳高手(能實戰(zhàn)技擊的),首先必須明白剛?cè)岬恼嬲齼?nèi)含,只有達到了剛?cè)嵯酀侥芊Q得上是一個真正的太極拳技擊高手,而不是理論高手。
慢的誤區(qū)
為什么太極拳在練習時要追求慢呢?和“力”一樣,在初學階段是為了換勁的需要和追求理法、技法的熟練、規(guī)矩(即守規(guī)矩階段),力求達到動作協(xié)調(diào),勁力順暢,內(nèi)力充足,技法熟練靈活,因此太極拳所要求的慢僅僅體現(xiàn)在學拳的熟悉和提高階段上,當具備了以上條件后,就必須追求速度,由慢轉(zhuǎn)快,每個式子都要越快越好。太極拳要求的“以靜制動”也是一種避其鋒芒的應戰(zhàn)技巧,“靜”是等待最好的時機,“動”則是快速反擊,慢了則錯過良機?!办o”最終要過渡到快速的“動”?!昂蟀l(fā)先至”、“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都說明了“快”的重要性?!捌鹗秩玳W電、電閃不及合眸。擊敵如迅雷,雷發(fā)不及掩耳”、“發(fā)手要快,不快則遲誤”,從這些話中也可看出沒有速度、不講究快”的太極拳是不可能用于技擊的。
拳架及推手的誤區(qū)
“先求開展、后求緊湊”,這是對練拳過程的概括。拳架開展則大方好看,緊湊則不中看。拳諺云:“好看不中用,中用不好看”,道出了開展與緊湊的真正含義。參加套路比賽者,要想得獎牌,拳必須打得舒展大方。因此很多大型的套路比賽往往限制了拳架朝實用性發(fā)展,誤導練習者舍本求末。
推手是檢驗拳架的“試金石”,在拳架和技擊之間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但現(xiàn)在有的人誤把推手當成太極散手,這是天大的笑話,他們不知“推手”離太極拳散手技擊階段還相距甚遠。在掌握了推手八法之后,技法應在推手中充分體現(xiàn),否則就只能啟下而不能承上,這也是許多人在推手比賽中比力氣頂牛的根本原因。如果將技法充分體現(xiàn)于推手中,誰還敢去比力氣、頂牛呢?現(xiàn)在,許多拳師傳授推手越來越簡單化,只局限于基本八法之內(nèi),被無形之圈束縛而不知,仍自以為是,使后學者茫然不得其法。這里可明確一點,套路和推手水平較高之人,不一定實戰(zhàn)技擊水平較高;而實戰(zhàn)技擊水平較高之人,也可能拳架及推手水平較高。
技法與規(guī)矩的誤區(qū)
任何拳種都有較全面系統(tǒng)、較獨特的技法,而每一技法都有一定的“心法”。心法包含技法于其中,技法靠心法的靈活運用才能體現(xiàn);心法是全面的,技法是片面的。何謂心法?師傳“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就是對心法最好的概括,非真?zhèn)骺谑诓荒苤P姆ㄓ衅鋬?nèi)在規(guī)律,前人早已歸納總結,純熟者便可靈活運用,非故弄玄虛,乃實實在在的東西,不知者難明其中之妙。“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并不是某些人解釋的只在推手中去粘住對方,去聽對方勁路,而是進攻和防守,根據(jù)對手所處位置、動作姿勢等,運用心法便可大致預知對方將從什么角度、采用什么方式向我發(fā)動進攻,胸有成竹地做好攻守的準備,即使打擊不到對方,也不會被對方所襲。
拳術技法首先講究守規(guī)矩,然后破規(guī)矩。守規(guī)矩在書本,破規(guī)矩則須離開書本。規(guī)矩在平時就要守好做到,使用時則全無規(guī)矩可尋,不再受規(guī)矩的約束。破規(guī)矩時,技法與拳架、推手在表面上要求不相同,而內(nèi)在實質(zhì)是一致的。如內(nèi)外三合是守規(guī)矩時練習拳架的基本要求,但從破規(guī)矩角度分析,則內(nèi)三合的主要作用是“防守”能加強自身的抗擊能力,“進攻”能最大限度加大自身整體的爆發(fā)力。外二合則是“防守”時能較好地保護自己,“進攻”能在確保自身安全的情況下,有效打擊對方?!队梦湟浴吩唬骸昂螢榇颍螢轭?,打即顧,顧即打,發(fā)手便是?!备爬藘?nèi)外三合要求中技擊的內(nèi)涵。
散手技擊的誤區(qū)
太極拳難懂、難練,正因為如此,大多數(shù)習拳者都把主要精力花在拳架及推手上,而在有了相當水平后仍停留在原地,不能提高到技擊階段。散手技擊是太極拳的實踐功夫.拳架推手是理論功夫,理論不在實踐中檢驗是永遠達不到實用水平的。前輩們授拳有“打入場、打出場”之規(guī),師父是徒弟的靶子,徒弟能打贏師父才可以出師,表明弟子已將師之所學全部學到手,要想進一步提高拳藝就必須另投高師,多方求教,反復實踐檢驗所學。找出不足,增補新的“營養(yǎng)”,方能有望成為頂尖高手。可說檢驗拳藝水平高低的惟一標準就是“散手技擊”。
名家的誤區(qū)
過去學拳的不易,創(chuàng)拳的更是不易。如今市場經(jīng)濟則不同,編套路創(chuàng)拳的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五花八門的拳種、功法層出不窮,“神功、神拳”比前輩們創(chuàng)造的拳種要“神”上許多,且簡便易學,一學就會。過去幾年、十多年才能學好的,現(xiàn)在幾個月、一二年就全“學會、學好”,甚至十八般兵器樣樣都能在幾年內(nèi)“精通”。有的“名家”善于隨意篡改前人套路而簡化成新的拳路,堂而皇之地成為“宗師始祖”,有的以傳“豆腐架子”而出名。他們不知過去的一個拳種要增減一、二式子,都要經(jīng)過反復比較,反復實踐檢驗論證,方才定型編人拳路中,可謂慎之又慎,為的是避免貽誤后人。而今隨意加減拳式已成時尚。太極拳的流派及套路多而雜亂,關鍵是如何把前輩們的精華繼承下來,提高“質(zhì)量”,而不是追求“數(shù)量”。
過去以武打天下,演變?yōu)槿缃褚苑郎碜孕l(wèi)、祛病健身為主,這是歷史前進和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因此,過去許多較難練的精華絕技不可避免地受到失傳的威脅,有的甚至已經(jīng)失傳。加上當代科技發(fā)達,人們生活節(jié)奏加快,與武術在時間和功力上的過高要求形成了一個反差,當代人超越前輩們水平的客觀條件受到了很大制約。因此,當代的武林“高手”已很難與過去的前輩們相比較,這是一個不可否認的客觀事實。
羅老師指點徒弟太極推手
太極拳所說的松,你覺得你自己在打拳的過程中也能松。但是一搭手一推手就經(jīng)常出現(xiàn)頂,這是什么原因呢?是由于你的胯的圈不夠大,那么我的圈比你大,走到你的圈的極限處,你則無法走動,感覺像是被卡住了一樣,這個時候你就無法松了,你就只有頂,如果不頂你就只有被輕易地壓垮。一頂就產(chǎn)生僵,我又從陰點再回一個圈,如果你還可以抵擋,那么我再回一個圈,你就會被輕輕松松地發(fā)出去,所以說要想松就要在行拳架的時候注意圓襠開胯。
師兄互相交流太極推手
每一次打拳,每一個動作都要把這個胯拉開,跨沒有拉開走不動了,就會被拔根,有的時候又是由于肩沒被打開,肩沒有打開就會被捉住,被拿住,拿住后勁路就無法走化,最后也會被發(fā)出去,經(jīng)常在推手當中,手肘被向上推或者是向后推被拿死,困住了,這個時候就是肩沒有被松開,那么還要注意開肩。在行拳的時候除了開胯還要開肩,這樣才能把圈越打越大,只有圈夠大了,才不會產(chǎn)生頂勁,也不會丟,最后才會真正地松。
羅老師指點徒弟太極推手
有一拳友,酷愛武術,習練多年,頗有成就?;楹蟮靡蛔?,悉心調(diào)教,望其傳承父藝。小兒初長成,十三四歲光景,已習得數(shù)套拳法,體魄強健,身材高大,發(fā)勁通透。數(shù)年前,忽一日,托我在京尋一拳擊、摔跤明師教小兒實戰(zhàn)技法。甚詫異?詳問之下得知:小孩經(jīng)常在學校被壞小子欺負,自己練拳之家,甚是丟人。友人詳述其子臨場情景,就對手個體而言,都不是其兒對手,初交手,也占絕對上風,對方一旦認真,就慫了,結果反而落敗。故判斷是實戰(zhàn)經(jīng)驗不足,所以想從旁家尋得一法調(diào)教小兒,以壯其膽。
對于遍訪明師這一點我是非常贊同的。武術就需要多交流,實戰(zhàn)是需要強化訓練的,多與拳擊、散打、摔跤的選手交流,對傳統(tǒng)武術的修煉也大有益處。但其子落敗的根源并不在實戰(zhàn)經(jīng)驗不足,而在于以下兩點:
其一,已在《內(nèi)家拳拾遺:太極防身》中已有詳細論述,即沒有將打斗思想轉(zhuǎn)化為競技的思想,不能好好發(fā)揮自己的技巧,思想中的雜念太多。不管對手多么認真,你只需要好好完成技法即可。普通人在實戰(zhàn)中的認真,只是斗狠。試問一個普通人要如何斗狠,能夠打敗職業(yè)拳手?在競技的場景下,咬牙切齒,幾句狠話,是無用的,想要取勝能幫到你的就只有臨場心理與技術發(fā)揮的穩(wěn)定性。
其二,在對手面前后撤了,通俗點:逃跑了。這個逃跑有兩個方面:心理與身體,前者更加重要。心理上的寸步不讓,這個需要多體會前篇,太極防身中的思想轉(zhuǎn)化,尋找自己出拳的意義。無事惹事的人,遇到狠角色,必定會膽怯。如果自己善于管理自己的拳腳,出拳有內(nèi)在涵義,如:保護家人,為家國民族,那么出拳才是真正的無畏,這是需要大智與大勇的。正所謂: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 (《道德經(jīng)》第六十八章)。
思想中的寸步不讓,需要明了不能讓的大義;身體上的寸步不讓,則是可以通過訓練獲得的技能。不僅是實戰(zhàn)搏擊不能讓,歷史上多少戰(zhàn)役都是在撤退的時候潰敗的。如何能做到寸步不讓呢?多數(shù)情況下,如果互相不讓,兩人就頂在一起拼力氣了,僵持對需要全身而退的自己是非常有害的,需要的迅速解決眼前問題,快速突圍。但也正因為這一點,絕不能讓,一讓對手就能重新組織進攻,或者包圍起來了。
寸步不讓的進攻原則在于兩點:
攻擊其虛點,打點不打面。大多數(shù)人遇到抵抗,本能就在力點加力,想要壓制對方,但是在實戰(zhàn)中,硬碰硬的打法,不僅打擊不了對方,而且還會耗費過多的體力。所以,遇到對手的力量反抗,避開其力量方向,直接向前穿刺擊其虛點才是正途。
拳隨身動,以下帶上。遇到抵抗,許多人除了本能增加力以外,還會存在一個現(xiàn)象,妄動手腳。這也是陷入纏斗,最終變?yōu)樗拥母驹?。避開其力量,可不是不管其力量,而是看著對方的這個力量(方向),不讓其變化的情況下去攻擊其虛點。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遵循《內(nèi)家拳拾遺:拳拳皆有槍意》中的從腳到手為一體的運動方式,拳隨腳動。
寸步不讓訓練:
準備條件:
力大朋友一位;
五米長廊,在兩入口各畫一條白線;
兩人站在長廊中間。
開始訓練:
你左弓步姿勢站立,出左拳,右拳舉起靠近下巴;
請朋友站在你對面,可以任意選擇站立姿勢,只要方便對方出勁;
讓對方可以隨意出手阻擋你的拳或者直接避開你的拳,推在你的身體上;
你進攻,讓朋友來阻擋你的力量,迫使對方讓開,快速到達其身后白線;
利用之字形跟步,配合拳槍,不論對方如何躲閃,都將其趕到白線之外。
訓練說明:注意對方出力的節(jié)奏以及出力的方向,多考慮如何既管控對方的力,又能鎖定對手的虛點。遇到對手力量過大,兩人即將膠著的時候,運用步法向左右前方微調(diào)攻擊方向,切記,不可亂動拳。
訓練目的:感受對手的力量(變化與方向),訓練臨場應對大力與蠻力時的處理方法,逐步養(yǎng)成以身帶拳的習慣。
慢練是學好太極拳的基礎。陳鑫云:“由起至止,須慢慢運行,能慢則盡管慢,慢到十分功夫,即能靈到十分,惟能靈到十分火候,斯敵人跟不上我,返以我術為奇異,是人之恒情也,殊不知是先難之功效也。”說明慢練太極拳的重要性。太極拳緩慢的練習,能夠有效地規(guī)范自己的動作,體會拳架中豐富的內(nèi)涵及精髓。慢練就是細練,細練能松透全身,松透全身就能適應太極拳的萬千變化,練成周身一家。如果動作練習的較快,許多細微動作之處、動作間的轉(zhuǎn)換和過渡等細節(jié),就會一帶而過,使動作不到位或產(chǎn)生偏差。如想追求更高層次的太極拳便成為空談。因此,根據(jù)我的恩師陳正雷大師傳授,結合自己練拳多年經(jīng)驗,談談其練法。
慢練悟松靜。能靜就能松,太極拳的靜分心靜和體靜,只有心靜下來,才能使整個身體放松。如何在練習太極拳中獲得松靜?那就是放慢練習。在慢練中尋找身體中的松靜狀態(tài)和感覺,不僅要尋找身體內(nèi)部的松靜,也要仔細尋找每一個拳式里的松靜。細心揣摩拳架在靜止定式時保持這種狀態(tài),在運動過程中也仍然要保持這種狀態(tài)。在逐漸強化練習太極拳深度的過程中,將身心放松到自然通透,最終實現(xiàn)一種忘我松靜的高級境界。 慢練悟用腰。慢練能體悟腰運轉(zhuǎn)中的各種變化。練拳時如果只有手動而腰不動,就失去了太極拳的根本,只能叫太極操。太極拳以腰為軸帶動肢體屈伸旋轉(zhuǎn)運動的程序是:由腰軸轉(zhuǎn)動帶動軀干運動,再由軀干轉(zhuǎn)動帶動下肢和上肢的運動。這種傳承轉(zhuǎn)帶動作,能使肢體運動形成上下相隨、全身協(xié)調(diào)一致。當你分別用這兩種不同方法打拳時就會發(fā)現(xiàn),用手主動帶腰動,手臂和肩就會緊,不靈活;當用腰主動帶動時,手臂和肩是放松的。長此默識揣摩慢慢練習,拳架會愈練愈精,身上越練越松,下盤越練越穩(wěn),腰胯越練越活,勁路越練越整,練拳興趣極為濃厚。
慢練悟銜接。練拳時要慢慢體會上一動作與下—動作之間不能間斷、不能停頓地銜接起來,銜接在太極拳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承上啟下。沒有銜接,太極拳動作與動作之間就無法圓滑過渡,就無法實現(xiàn)折疊轉(zhuǎn)換,就練不出連綿不絕的纏絲勁。上一動作與下一動作之間銜接的規(guī)律是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前先后,即向相反的方向運動。銜接處要不僵不滯,沒有停頓斷續(xù)之處,無有缺陷處,勿有凹凸處,動作要連貫圓活。每—個動作都能如此,就能練出太極拳運動中運勁如抽絲、連綿不斷,似長江大河、滔滔不絕的宏大氣勢。
慢練悟轉(zhuǎn)換。練太極拳時,左右腳由虛到實,或由實到虛,都不可頓變、驟變,要放慢均勻地的練習,交替得越清楚、越細致越好。太極拳的虛實轉(zhuǎn)換,是通過松胯下沉實現(xiàn)的,在進退顧盼動作轉(zhuǎn)換時,要用尾閭找腳后跟。進步時,要用尾閭找前腳跟,退步時用尾閭找后腳跟。凡胯的前進、后退、左右放置都必須用腳底緊貼地面左右擰的反作用力來帶動,這樣由腳底的力帶動兩胯,由兩胯帶動全身的動作,練習愈久,全身則愈來愈放松而輕靈,所有的力,均由腳底作用于地面的反作用而出。如此就能將勁沉至腳底,練出“勁起于腳,主宰于腰,而形于指”的境界。
慢練悟呼吸。太極拳緩慢的動作,自然地能使呼吸變得深長。開始時先求自然呼吸,拳架練到一定階段后用腹式呼吸,然后呼吸與動作相配合。要注意動作與呼吸的配合不能過于機械,有些動作能夠結合的就結合,不易配合的不要勉強配合。太極拳的呼吸是根據(jù)動作變化而自然形成的,與動作配合不起來或用自然呼吸法的人,堅持練拳時間長了,也會不自覺地使動作和呼吸結合起來。開合、虛實與呼吸要自然結合,合和虛是蓄、吸,開和實是發(fā)、呼,一開一合就是一呼一吸。開合是姿勢上的現(xiàn)象,虛實是內(nèi)勁的輕和沉的現(xiàn)象,呼吸是運動生理上的自然現(xiàn)象,三者密切地自然結合,構成了太極拳鍛煉方法上練意、練氣、練身三結合的整體性和內(nèi)外統(tǒng)一性。
在太極拳緩慢的練習中,一定做到慢而不散、慢而不斷、慢而不僵、慢而不呆。練慢是為了快,而這快也是在慢練的基礎上漸序而來的,唯有這慢練能筑基夯實,才能練出太極拳“靜如山岳,動似江河”的磅礴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