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養(yǎng)生樁功安全可靠,不易出偏,對患有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風濕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強直性脊柱炎、痛風、膽囊炎、胃炎、失眠、肺病等患者,其輔助性療效顯著。經(jīng)筆者三十多年的習練與傳功授藝的諸多個案驗證,其神奇的效果,當令今人刮目相看。為了能讓人們解除病痛,或用以濟世利人,特將簡易養(yǎng)生樁功羅列如下:
第一式 預備式
清晨,雙腳面南并攏站立,雙手自然垂于體側,下頦微收,百會虛領,唇齒合攏,舌頭很自然地平貼上腭,目視前方。(圖1)
要點:頭頸正直,下頦微向內(nèi)收,精神要集中,上體自然,呼吸平順,不要故意挺胸,兩肩松沉,兩肘微屈。
功理:從頭到腳全身放松,肌肉放松,毛孔漸開,便于奇經(jīng)八脈十二經(jīng)絡氣血運行。
第二式 松靜站立
左腳向左側開半步,使雙腳間距約與肩同寬,雙膝微屈,呈開立姿勢。(圖2)
要點:一要圓,二要柔,圓則氣通,柔則不僵,精神內(nèi)守,排除雜念,呼吸自然。
功理:通過自身放松,人體手三陰、手三陽、足三陰、足三陽、任督兩脈毛孔漸開,與天地之氣相接。
第三式 采地氣
雙臂自體側前平舉,掌心朝下,指尖向前,約1分鐘。(圖3)
要點:兩手與大地平行,不要僵硬,不要翹掌,掌略彎曲,與地相對,便于接通地氣。
功理:打開勞宮穴,使手太陰肺經(jīng)上經(jīng)脈穴與自然之氣相通。振發(fā)肺氣,增加肺活量。
第四式 采天氣
雙掌外翻轉成掌心向上,約1分鐘。(圖4)
要點:雙手陽掌十指略向內(nèi)自然微彎,合谷穴半閉狀態(tài)。
功理:陽掌向上,將天空的純氣沿勞宮穴、合谷穴、少商穴、手厥陰心包、手少陰心經(jīng)、手陽明大腸經(jīng)上經(jīng)穴注入真氣。
第五式 抱球養(yǎng)氣(抱球靜養(yǎng))
雙手相對抱球5-10分鐘。(圖5)
要點:身體下沉,臀后坐,兩勞宮穴自然相對,松中求松,氣下沉,手心發(fā)熱,有內(nèi)外氣交接之感。
功理:加強帶脈運行,進一步推動任脈、督脈和十二經(jīng)絡,使全身氣血量增大,擴大外氣內(nèi)收和混元物質(zhì)的能量。既提高人體免疫能力,又防病治病,對脾區(qū)、肝區(qū)和消化系統(tǒng)疾病有更明顯的療效。
第六式 三關進氣
雙手上下相對,右掌心向上,左掌心朝下,相距約20~25cm,約30秒鐘(圖6)。然后交替翻掌,右掌在上,掌心朝下,左掌心向上,相距約20~25cm,約30秒鐘(圖7)。緊接著,右手掌沿胸向下慢慢移動與左掌合攏(圖8)。
要點:手不要晃動,不要縮肩,做到含胸,手心發(fā)熱有磁感。
功理:拉動內(nèi)氣運行,暢通任督兩脈引入外混元之氣源源不斷地布人體內(nèi),增加人體的陽離子,促進腸胃蠕動,提高腸胃代謝功能。
第七式 陰陽雙采(陰陽平衡)
雙手慢慢向前推出形成陰陽掌,左掌心向上,右掌心朝下,約1分鐘。(圖9)
要點:兩手平行,高度一致,合谷不要閉合,大于半閉狀態(tài)(處于自然狀態(tài))。
功理:外氣內(nèi)收,內(nèi)氣互補,平衡陰陽,真氣從之。
第八式 握拳納氣
接上式,左手翻掌成掌心向下,兩掌握拳,拳眼相對,慢慢拉回體側(圖10)。隨動作深吸一口氣,雙手慢慢下放兩側的同時徐徐呼氣(圖11)。
要點:握拳切勿用力,隨吸氣均勻地拉回體側,隨呼氣慢慢放下。
功理:通過握拳使勞宮穴、合谷穴之氣及功中的物質(zhì)能量和天地之混元物質(zhì)一起慢慢納入丹田。
第九式 氣歸丹田
雙手重疊,放置于小腹處(肚臍下約1.5寸處),約一分鐘(圖12),將口中玉液分三次下咽,氣歸丹田,收功(圖12)。
要點:兩手重疊,男左手在里,右手在外;女右手在里,左手在外。意念丹田,氣歸丹田時可以適當延長。
功理:丹田是人體之氣庫,是人的生命之源泉,氣不沉入丹田,會引起人體氣機紊亂,使人的氣血不能正常運行,不僅練功者講究氣沉丹田,非練功者也應做到心平氣和,神閑氣靜,大怒者都因氣在上丹田,一觸即發(fā),因此說氣歸丹田,是人的養(yǎng)生之道。
習練要領:一要圓,二要柔。圓則氣通,柔則不僵。全身放松則是總的要點。第二式中的松靜站立至關重要,它是貫穿整套功法的核心,有18項要求。
1、兩腳平站,間距與肩同寬。
2、屈膝。兩膝微屈,膝蓋不要超過腳尖。
3、圓襠。兩膝外開,再向內(nèi)略合。
4、松腰。腰帶以下的骶骨放松。
5、落跨。臀后坐,氣下沉,胯放松。
6、收腹。小腹下部內(nèi)收。
7、提肛。意念略回提,切勿用力。
8、懸頂。頭頂?shù)陌贂ㄅc天垂直,意念中似有垂絲牽引。
9、勾腮。下頦內(nèi)收,鼻腔呼吸通暢。
10、合唇。兩唇微攏。
11、舌舐上腭,舌舐上牙齦。
12、閉目垂簾,兩眼留有一線之光。
13、含胸。兩肘外翻,心口窩下陷。
14、拔背。脊骨直立。
15、垂肩。肩部松弛,有大臂下墜之感。
16、墜肘。肘尖似有重物下墜。
17、虛腋。腋虛似可容卵。
18、松腕。十指微屈,指掌下垂,腕離而松,指間似夾豆,手心朝向身體。
身體的重心放在雙腳與脛骨垂直的部位,約在腳內(nèi)2寸處。
站立抱球功的18項要求,尤以懸頂、虛腋、松腰、圓襠四項為關鍵,而松腰最為重要,腰不松,氣不能歸沉于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