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鐵,又名陳朝輝,黃山人,一九七零年生,大學學歷,自幼深受家承,又得伯父江蘇名家江鳴歧先生親授,曾進修于中國美院。近年來,歷游大江南北,遍訪名師,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其畫作立鼎新安山水畫的傳統(tǒng)筆墨精神和文化內(nèi)涵,大膽創(chuàng)新突破,漸成自家風格。現(xiàn)為安徽省黃山市徽州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徽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黃山徽雲(yún)書畫院院長、安徽省新安書畫家協(xié)會顧問、國家一級美術師、安徽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
2003年畫作《新安印象》入選全國中國畫展“中國美協(xié)”;2004年畫作《春韻》入選全國花鳥畫展;2006年畫作《生生不息》入選情系西部中國當代書畫展并獲獎;2008年畫作《奮飛》入選迎奧運全國大展其傳略被《中國當代書畫家大辭典》等多部大型典籍收錄, 2015年《黃山松云》入展“夢幻黃山”黃山市山水畫展;2016年應邀參加中韓“魅力黃山”現(xiàn)代美術交流展;2016年應邀參加《醉美池州》皖南書畫名家交流展,作品多次在全國性美術雜志中刊載,并在甘肅等省、市電視臺專題報道,其作品被國際友人廣泛收藏。
淡與遠的追求 性與靈的抒寫
——江鐵先生畫作淺談
許又雄
認識江鐵,起源于他的作品,無論是山水還是花鳥等題材在筆下都洋溢著一種悅目的清新氣息,筆墨間流動著激情與平和,在他戴著眼鏡的雙瞳內(nèi),總會讓人讀出他對于繪畫藝術的虔誠,貞守著的那種藝術家的天純。
沒有風格的藝術就像沒有靈魂的人。一個畫家,只有在一種巨大情感的推動下,才有可能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究、探索、表現(xiàn)一個地域特征的筆墨語言,而又非有超常的才智,才有可能將零散的符號聚攏為一種特有的語言,并使這些語言閃光,進而成為美妙的詩章。生活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唯一源泉。江鐵用他畫家獨特的審美視角,用水墨語言去表現(xiàn)這些大都已是記憶中的徽州山水和栩栩如生的花鳥,同時賦予各個側(cè)面的優(yōu)美、感人的審美形態(tài),他取得的成就已廣為同道所矚目。
同用水墨,同一個景物,但每個人對水墨在對景物的描述是大不相同的。一般畫家,以詳細刻畫所要表達一個主題為主要目的;而畫家江鐵更主要是用心在畫,重于精神內(nèi)涵。他大膽的汲取外來的造型和色彩語言,用自然的一景一物,一花一鳥來表達人文傾向,達到畫家個性追求的需要。從畫面上看,對生活的激情和活潑的個性決定了江鐵的畫面色彩繽紛豐富,從對比中取得平衡。他的畫大多有感而發(fā),是真情和激情推動著畫筆,所以畫面繁茂豐滿而不瑣碎,格調(diào)甚高。似乎是把身心和靈魂得到滋潤流淌到紙上,融入作者更多運思運情的感悟、體驗 。一種特別的感情使畫家把傳統(tǒng)筆墨化為表現(xiàn)家鄉(xiāng)山川景物的流暢語言,讓我們看起來是那么準確、那么貼切。
筆也、墨也、情也。江鐵從早期秀麗的江南風景到如今的抽象線條,最簡單的點、線、面、色之間,富有節(jié)奏和韻律的形式架構,畫面始終洋溢著濃郁的中國文化詩情和神韻。作為生于徽州,長于新安山水之鄉(xiāng)的畫家,對江南水鄉(xiāng)有著濃厚的深情。正因為有著如此深刻的情懷,使他筆下的家鄉(xiāng)流露出情真意切的雅致。江鐵有著非常扎實的傳統(tǒng)功力,為充實繪畫語言,他一年中都有好幾次離開家鄉(xiāng),到北京,廣州,甘肅,山東、江西等遍訪名家,轉(zhuǎn)益多師,開闊視野,梳理古今諸家畫法化作自己的語言符號,幻化在他詩意的作品之中。詩意化的山水,山水化的詩章,在詩情畫意之中使畫家那無盡的情思,通過手中的畫筆,自然流淌到畫幅之中。嫻熟的筆墨技巧,使畫家在創(chuàng)作中的思緒,隨著筆墨躍動在畫幅之中閃爍延伸,毫無遲滯。既有工筆的細膩,又有寫意的豪放,既有輕與柔的韻致之美,又有大刀闊斧的陽剛之氣。寫出了水的瑩澈,石的奇秀,花草的生機與蟲鳥的性靈。生生托出了一派沉靜、悠遠、淡然的禪一般的境界。
個人風格的形成,是一位畫家成熟的標志,其中包含獨到的表現(xiàn)技法和審美感悟。他以現(xiàn)代人的審美眼光,現(xiàn)代人的思維方式,大膽引入現(xiàn)代構成方法,豐富自己的藝術語言。用他的話說,他是帶著“敬畏”去畫徽州山水的,“畫時大處著眼,把握大勢走向;全力寫出它的雄渾、彰顯其精神”。。看江鐵的山水畫,獨特的構圖來自他對徽州山水的摯愛和感悟,并非純粹的技法問題,而是國畫的傳統(tǒng)與創(chuàng)造問題。
蕭散簡遠的意境,性情與靈魂的抒寫,傳統(tǒng)國畫來自畫家對山水景物的體會。江鐵先生正值青春,取得如此成就,令人擊掌。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中國書畫藝無止境,還須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贊賞聲中,我更愿看到他取得新的成績。
許又雄寫于歙縣古城斗山腳下謙謙居
2016年8月10日
作者:藝術推廣
鏈接:http://www.jianshu.com/p/7ea25a1cd336
來源:簡書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yè)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yè)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