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瑋
原名沈偉。畢業(yè)于河南大學美術系,中國藝術研究院訪問學者,師從蔣采蘋教授和蘇百鈞教授。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重彩畫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藝術在線國際女畫家協(xié)會會員,河南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河南省陶瓷藝術大師,北京市重彩畫會會員。出版有《清凈本因心-沈瑋工筆荷花作品集》、《大韻堂當代藝術名家系列·沈瑋作品集》《大韻堂當代藝術名家系列·沈瑋2014年度文獻集》。
主要參展
2016年
1月,“微新霧語”北京工筆重彩畫會2015年度會員作品展-第一期,北京,水泥庫藝術空間;
4月,“同行”藝庫網(wǎng)當代藝術家春季特展,北京,大韻堂美術館;
5月,首屆藝術在線國際女畫家協(xié)會世界巡回展-東京站,日本,東京中國文化中心;
2015年
“北京工筆畫重彩畫協(xié)會邀請展”,李可染美術館;
“以心接物——沈瑋個人作品展”,上海大韻堂藝術館;
《家園系列·蛻》獲幾年潘絜茲先生單程100周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優(yōu)秀獎;
“美麗中國—工筆重彩畫巡回展”,李可染畫院;
《家園系列·蛻》參加“中央美院高研班花鳥高研班畢業(yè)作品展”,中央美院美術館;
《家園系列·風景》入選“美麗中國—工筆重彩畫大展,中國美術館;
“出·行—當代工筆畫六人展”,北京大韻堂美術館;
2014年
6月,《自由系列—棲2》入選全國第二屆現(xiàn)代工筆畫大展,中國美術館;
6月,《自由系列—山水之間》參加中央美術學院高研班作品展,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9月,《界·非界》當代工筆畫邀請展(六人展),丹鳳朝陽美術館;
上海藝博會“伸展——大韻堂當代藝術作品推薦”;
2013年
“藝術·北京”追求卓越——2013中國當代工筆畫邀請展;
上海藝博會“追求卓越——2013中國當代水墨邀請展”;
深圳藝博會“追求卓越——2013當代工筆畫展”;
“大象·風范—全國名家邀請展”;
《鬧春》入選“墨韻嶺南—全國中國畫展”;
《棲》入選“大美西雙版納—全國工筆畫學術邀請展”
作品
自由系列—山水之間 185×101cm 絹本設色 2014年
家園系列—境(二)132×72cm 紙本設色 2014年
家園系列—一起飛走129.5×73cm 紙本設色 2014年
家園系列—風景 107×66.5cm 紙本設色 2014年
自由系列之七 65.5×67cm 紙本設色 2014年
皈依(三) 65×66.3cm 紙本設色 2014年
自由系列——無眠 64.7×66cm 紙本設色 2014年
家園系列——與魚的對話 65.3×66.3cm 紙本設色 2014年
家園系列·境 設色紙本 2013
櫻桃68.8×66.3cm設色紙本2013年
評論文章《沈瑋作品的視角與表達》
中國花鳥,一脈相承,從自然中生發(fā),尋自然之氣,展自然之風,抒自然之懷。凡畫花鳥之人,能畫得一定境界,必有一顆敏感于自然的心,能夠于一花一草間尋得人生的況味,懂得生命的機緣際遇。
沈瑋老師性情溫婉,淡然抒和的氣息中隱著為人的大氣。與她結識后,才看到了她的作品,畫中的沉靜與秀逸正是從她身上傳遞出來,直沁到畫面中的?;B的世界也是人的世界,個體性情對于自然狀態(tài)的過濾,取決于畫家的審美取向,但根子里起最大作用的則是一個人的情懷和情致。沈老師近幾年的作品大致可分為幾個系列:《家園系列》、《自由系列》、《皈依系列》等,從創(chuàng)作時間上,2012年是一個起點。這批作品可以說是作者內(nèi)心經(jīng)多年沉淀后的一個整體呈現(xiàn),也是她作為藝術家個體,對情緒化的逾越和理性的提升,并由此建立起自己的符號系統(tǒng)。
從圖式語言上看,這幾個系列既相聯(lián)又相別,輕輕梳理之后,可以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脈絡:鳥與自然最初和諧共依,天空、白云、樹木、山石,是鳥兒自由棲息的樂園,置身于這樣的環(huán)境,可以心無旁騖,不用驚慌,無人打擾,神情淡定又愜意。只是家園正在逐漸發(fā)生著變化,資源的過度消耗,鳥兒的家園已由青山綠水變成鋼筋水泥,冰冷的瓷磚、零落的建筑構件、遠處似被霧霾籠蓋下的樓房……鳥兒的家呢?鳥兒的自由呢?這些鳥兒處在一個與自己格格不入的、完全陌生的環(huán)境中,不敢鳴啾,不敢喧嘩,那來自性靈的最早感知,使得警覺的目光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平和。時間似乎凝固了,它們在運動中被凝結和靜止了一樣。這就像一個反證法,大量的耗能,非??焖俚沫h(huán)境破壞,“自由”命題中的鳥兒已沒有了自由,“家園”命題中的鳥兒已沒有了家園。鳥兒的世界映照的正是人類的世界,欲壑難平,使我們曾經(jīng)美妙的精神家園,如同地球上的熱帶雨林大大的萎縮了。我們也許無力反抗這巨變中的世界,還好,我們還可以反觀內(nèi)心,從內(nèi)心深處找到那個未被完全侵蝕的自己,皈依到精神的領域中,通過藝術的渠道,滋養(yǎng)心靈。
這系列作品為我們展現(xiàn)的正是畫者敏銳的感知。中國畫經(jīng)過了歷史的賦予,在很多時候是作為一種精神生活的模式體現(xiàn)的。當代的文化背景加上現(xiàn)在的環(huán)境因素,使藝術家不由自主地生發(fā)出這樣的感概,當我們試圖讓繪畫幫助我們締造世外桃源時,那是因為真正的現(xiàn)實與繪畫所呈現(xiàn)的世界距離越來越遠,我們的心已經(jīng)明明感知到了這份分歧。而那些有藝術感知和藝術良知的藝術家們,在社會觸角的刺激下不斷自省,將觀念與圖像語言進行結合,以此來代表藝術家個人的立場,這是與傳統(tǒng)花鳥在完美語境中承載個人有限的情感完全不同的價值觀。
其實藝術本身可能承載不起道德的責任,但它有著本能的立場,可以發(fā)揮視覺的智慧,對社會問題表明自己的觀點。自然情境的衍化,使藝術家需要從傳統(tǒng)中不斷開拓新的表現(xiàn)題材,來負載不斷生長的藝術感知。沈老師通過畫面開始了對精神家園在視覺層面上的尋找,因此,精神的家園與精神的自由成為了繪畫者的導向。我看過沈老師關于創(chuàng)作的一些文字,她在體察自然世界的變化時,自覺地摻入了“文化”的眼光來觀察,以致這種觀照也就帶有人文的含義,文學的情節(jié)想象與哲學自然關系互為交織,通過畫面空間延伸支撐起她反思的世界和理想的彼岸。
繪畫是提供一條來自靈魂的釋放,回歸內(nèi)心的有效渠道,在反映當代文化這個主題上,一部分繪畫者顯得更加自覺。他們意識到,在當代中國畫的發(fā)展與探索的途徑之中,古典精神和美學風格的保持,依然非常重要。因此,藝術家對生存域度的精神逾越,人文意識也必得契入其中,使作品呈現(xiàn)的依然是一種東方的語匯。即便是對畫面進行解構,仍需保留古典中國畫中富于意味的優(yōu)雅形式。
我們都知道,以往的圖式已經(jīng)不能滿足現(xiàn)當代中國畫表達的需要,藝術家們不斷傾力實驗著中國畫的新形式,探索著別致的新材料,構建著新穎的畫面樣式。形式的磨練與構成的完美,以及技法的完善,是有效傳遞藝術精神的必要手段,而技巧和語言,又必定要依附于表述主體的文化及美學主題。從這個角度來說,無論是《家園系列》還是《自由系列》,通過在視覺層面上積極有效的探索,找到了一種完整的、恰當?shù)谋磉_方式,使之承載了更深的文化內(nèi)涵,拓展了畫面表述的可能性和多樣性。
此時,形式語言凸顯了它的張力。在這幾個系列的作品中,無論是自然生成的物象還是有意構設的空間,都采用了平面分割的手段。平面化的內(nèi)涵帶來了畫面語言的視覺沖擊,充分展現(xiàn)了超逸與疏離的空間意識,并將傳統(tǒng)中國畫的語素在此進行了現(xiàn)代化的改造,既保留了靜虛養(yǎng)氣,澄明清澈的國畫意味,又激起那種悚然迭起的視覺力量。
《自由系列——山水之間》正是以此種語言表述的最好實證,一弧形幾何分割了畫面下部的三分之一,黑色壓在底部,均勻又平整。而畫面上部的三分之二,冷色調(diào)的藍色瓷磚一塊塊有序占據(jù)著畫面。一群鳥兒孤立無援地立在其中,向著畫外的一個方向茫然的眺望。整齊的幾何線條和塊面使有力的切割變成了沉重的隱喻,凸顯著冷漠的城市山水中鳥兒的無助,惶惶不知該往何處去?如果我們隱去上下兩部分那些冰冷的,沒有感情和溫暖的鋼筋水泥,那些鳥兒身上依然可以窺見我們在傳統(tǒng)中國畫中尋得的那份悠然的趣味。只是周遭物象突變,將它們置身于完全相悖的環(huán)境中,絲毫沒有防備。這種矛盾的處理方式,打破了正常的敘事空間和光影秩序,使得警醒的意味才更加令人深省。矛盾的聚合方式同樣在《家園系列》中的《一起飛走》、《空間》、《風景》等作品中被運用,這種有意味的形式將主體物象在畫面中被統(tǒng)攝、被安置、被聚散,作品蘊含的意義和目的卻也由此被體現(xiàn)和凸顯了出來:在完成繪畫本身的視覺性價值的同時,導引了對當下生存情境的反思。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對比,《家園系列》中的鳥兒時而佇立在結滿樹瘤的枝干上,輕快抒情地眺望、低鳴;時而又神情凝重地與橫七豎八的鋼筋混泥土澆灌件無奈相伴。這不正是現(xiàn)代人的糾結么?既向往田園生活的輕松恬淡,又舍不得離開物質(zhì)社會的熙攘與喧鬧,所以心在徘徊,身在疲憊,唯盼家園安歇身心。沈瑋老師秉持著純粹的觀照與表現(xiàn)的態(tài)度,用繪畫進行了自我對人們內(nèi)心需要和渴求的解讀。
這批作品以冷暖兩個基調(diào)為主。冷色中藍色運用得較多,以營造清冷、彷徨、疏離的畫面效果,使瑟瑟中的孤寂一目了然。暖色以赭黃色為多,為塑造安寧、祥和、溫馨提供了依據(jù),鳥與花是風和日麗下的產(chǎn)物,只為人心的安穩(wěn)啼出那一聲清脆。
我們通常說,藝術家的性情、精神、境界必要通過完善的技巧才能得以充分地表達出來,但完善的技巧并非是使用過多復雜的手段來炫技,如果能用平實樸素的技法說出你最想說的話,又能剛剛說到點上,不啰嗦也不欠缺,那才是對技法最好的尊重。沈老師在技法處理上,更注重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材質(zhì)性能和語言方式,在紙和絹上,用著工筆繪畫中最傳統(tǒng)和最基本的技法——分染、罩染,再根據(jù)畫面需要,使用撞水撞粉、皴擦、絲毛,只為絲絲入扣地表達物象的質(zhì)感。手段和技法通過細膩的渲染和對質(zhì)感的有效表達,消解在物象的形態(tài)表現(xiàn)當中,以至于觀者在欣賞作品時更多被繪者造的境所吸引,這是一種從畫內(nèi)向畫外引導的真正旨意所在。
我和沈老師同為女性藝術家,感性成為我們探知生活的觸角,正是女性那些柔軟敏感的特質(zhì),往往成為我們題材攫取和表現(xiàn)的優(yōu)勢?;ㄅc鳥成為沈瑋老師表現(xiàn)的主體,不唯是它們單純的表象,是想通過對花鳥的描繪完成內(nèi)在的藝術需求。這批作品,可以理解為她心性修為、心境歷練的映照。通過畫可以看到她單純的心性,順應著內(nèi)心的感知,不做牽強的表達,滲透在作品中的那份安靜與淡然,不需濃重色彩的渲染,沒有追名逐利的沉濁,反而讓我們從內(nèi)心深處重新來審視這個浮華急躁的世界中什么才是我們最需要的,喧囂時代的精神樂土該向哪兒尋。正如她自己所說,她的作品并不想對現(xiàn)實物象做過多的反映,不追問歷史,不附和時尚,只想強調(diào)一種隱逸的敘事,內(nèi)在地構建對于生存體驗的獨特理解。
我們還有一點共通,就是一樣的熱愛著繪畫,享受著畫筆游走徜徉于畫紙上的那份快慰,世事紛擾、家事繁累暫擱一邊,自由地悠游期間。人生中正是有了藝術,精神才可以得到沉潛,內(nèi)心才能被滋養(yǎng)得豐富、健康;有了繪畫,我們的心才越發(fā)柔軟而包容,使我們的作品傳遞出更多的真誠和溫暖。
能夠生活在藝術的精神家園中,皈依到最真純的內(nèi)心世界里,是自由和快樂的!
趙芳
2016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