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托·迪·邦多納(Giotto di Bondone,約1266-1336) ,是同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之勃起聯(lián)系在一起的。在造型藝術史上,他一向被譽為“歐洲繪畫之父”,現(xiàn)代繪畫天才的奠基者。
他,發(fā)現(xiàn)了人,把人從神學的鐵牢里解放出來,請入造型藝術的殿堂。雖然他筆下的新人形體還不完美,精神還不占主要地位,優(yōu)美、崇高尚未成熟,但畢竟為我們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時代。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喬托出發(fā)了意大利的民族基因,把新興的意大利人同古希臘、羅馬人的氣質聯(lián)系起來,并以古樸莊嚴的繪畫風格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
喬托又是一位多面手,不但長于繪畫,還常與雕刻和建筑。他身后有一大批多才多藝的造型藝術大師涌現(xiàn),使得意大利文藝復興的藝術奇跡名垂青史。
喬托一生創(chuàng)作了許多壁畫,但大多數(shù)被毀。我們可以這樣評價喬托的藝術成就:他離開了中世紀的藝術,并開辟了走向文藝復興的新路。作為文藝復興的標志,就是藝術的主題由神變成人。如何能表現(xiàn)一個真實的人,就要運用透視關系,以使觀眾產生三維空間的錯覺。簡單地說,喬托的藝術追求,第一是人,第二是透視。后者是為前者服務的。這是藝術興趣的根本轉變。貢布里希說:“一旦他們的興趣發(fā)生這種轉變,中世紀的藝術實際上已經告終。我們也就來到通常所說的文藝復興時期。”那么,喬托是否完成了他的藝術追求呢?沒有。在他的作品中,所表現(xiàn)的題材都是宗教故事,所表現(xiàn)的人物都是《圣經》人物,他們的頭上都有一個表示神圣的光環(huán)。一句話,他并沒有完成從神到人的轉變,但是,他邁開了第一步。這是離開中世紀、走向文藝復興的第一步,是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第一步。以后的藝術家,沿著喬托的道路前進,完成了提出而沒有完成的歷史任務。
哀悼基督
喬托·迪·邦多納
1305
The Mourning of Christ 作品尺寸:200x185cm 作品材質:濕壁畫 《哀悼基督》是畫家喬托所做的一副濕壁畫,創(chuàng)作于1304-1306年之間。濕壁畫《哀悼基督》是畫家喬托·迪·邦多納的代表作品。
寶座上的圣母
喬托·迪·邦多納
1306-1310
The Ognissanti Madonna 作品尺寸:高: 325 cm,寬: 204 cm 作品材質:板上蛋彩畫 現(xiàn)收藏于:意大利烏菲齊美術館 這一幅《寶座上的圣母》(又名《圣母的榮光》),其中究竟有多少是他自己的手筆,也存有一些疑竇。但許多史著認為這幅祭壇聯(lián)畫是喬托在1310年的原作。 喬托應教堂的委托畫了這幅《寶座上的圣母》。不過此類題材的畫,絕非僅此一幅。在1328年時,他也畫過同樣性質的畫。左右也有圣彼得、圣加列、圣米迦勒和圣保羅等宗教人物(此畫現(xiàn)存波倫亞國立畫廊,原來存放于圣馬利亞·德列·安哲利教堂的大祭壇上,簽名為Opus magistri loctide Florentia,與上述情況有些雷同)。可見,研究喬托壁畫的真跡,一直是美術史考古學家們的任務。 這幅祭壇畫屬于喬托早期的宗教畫。盡管看來還保留許多中世紀筆法。畫上的人物安排與他于1328年畫的《寶座上的圣母》幾乎是一樣的:寶座前的左右兩側各有一跪 著的天使,圣母抱著圣嬰坐在寶座上,神情呆板。椅側也是圣保羅、圣加百列、圣米迦勒等傳統(tǒng)人物。整個構圖完全對稱。為了表達圣母的女性人體,在衣服上添上了一些明暗光影。這是中世紀宗教壁畫上較少見的成功嘗試。 此外,空間關系已被注意了。從人物造型、鑲有圖案的臺階等,都能看出畫家在盡心竭力表現(xiàn)一種空間結構。喬托的努力是在長期與拜占庭傳統(tǒng)藝術決裂的過程中進行的。這時期這方面最大的建樹就是他在光線明暗表現(xiàn)上的色彩處理。在帕多瓦時期,喬托已能擺脫阿西西壁畫的平面性,敷色漸漸豐富了層次。
往十字架上釘人者
喬托·迪·邦多納
1305
局部,基督行傳壁畫系列中的一幅 作品材質:濕壁畫 現(xiàn)收藏于:意大利,帕多瓦,斯克羅威尼小教堂 Padova Cappella Scro-vegni,Italy
受胎告知
喬托·迪·邦多納
1304-1306
Annunciation to St Anne 作品別名:天使圣安妮 作品尺寸:200 x 185 cm 作品材質:濕壁畫
TheStefaneschiTriptychVerso
喬托·迪·邦多納
1330
作品尺寸:245x220 作品材質:蛋彩畫 Tempera
圣母入葬
喬托·迪·邦多納
1310
The Entombment of Mary 作品尺寸:高:75 cm,寬:179 cm 作品材質:蛋彩,楊木 Tempera on poplar wood 現(xiàn)收藏于:德國柏林國立博物館繪畫陳列室 Gemaldegalerie, Staatliche Museen, Berlin
圣靈降臨
喬托·迪·邦多納
1300-1310
Pentecost 作品尺寸:44x45.5 作品材質:木板蛋彩畫 tempera on wood
圣史蒂芬
喬托·迪·邦多納
1320-1325
Saint Stephen 作品尺寸:54x84 作品材質:木板蛋彩畫 Tempera on wood
接受圣痕
喬托·迪·邦多納
1300
作品尺寸:162x314cm 作品材質:木板蛋彩畫 現(xiàn)收藏于:巴黎盧浮宮 在微縮的風景中,圣方濟各單膝跪地。他可以很容易地從山上拔起那些樹,或是采擷那里生長的野花。小小的粉色和白色的禮拜堂像洋娃娃的玩具小屋,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像。這個世界對他來說太小了??墒遣⒉恢匾?,因為在這個時刻,一個難以置信的奇跡占據了他的整個存在。畫面上端,肋生雙翼的基督,從他的傷口中射出光箭。每一道光線,來自手上、腳上和他的身側,穿透了僧侶的血肉,讓圣方濟各感受到基督受難時的痛苦。這就是圣方濟各通過手腳與天堂連在一起的時刻。沒有陰影和云彩的天堂,光輝燦爛勝過艷陽,金色的天空,在凡間完全無物可與之相比。這幅畫是獻給圣方濟各的,所以他是最大的一個?;饺缣焓拱愕男蜗?,與我們自己的現(xiàn)實相距甚遠,也許畫得稍微小一點,這也不會有什么不敬。他所在的空間,除了圣人之外,誰也無法觸碰。圣方濟各(San Francesco di Assisi,1182—1226)天主教方濟各會和方濟女修會的創(chuàng)始人。傳說因著天主的圣意安排,在圣彌額爾總領天神的四十天齋期前,天主顯現(xiàn)異相,在他身上印下了耶穌受難時所承受的五傷(即雙手雙腳與左脅)用以感化罪人的硬心,使之痛改前愆而得救恩。圣方濟各的圣痕也是至今為止羅馬教廷唯一官方承認的圣痕。
格萊西奧的小床
喬托·迪·邦多納
1290-1295
作品尺寸:270x230cm 作品材質:蛋彩畫 現(xiàn)收藏于:意大利阿西西圣弗朗西斯教堂 在壁畫《格萊西奧的小床》中,喬托向我們展示了從祭壇到中堂的所有景致。畫中所有的景物都是從后面看過去的,十字架向中殿傾斜,露出了支架,講壇的后面則一覽無遺。畫面的視覺中心,集中在前排的圣弗朗西斯身上,他在圣壇前正在給還是嬰兒的耶穌準備一只有圍欄的小床。在圣壇的墻外,許多婦女急于想看到那張小床;左右各站著的兩名修道士,則唱起了贊美詩。他們被刻畫得十分真實生動。如同喬托其他大部分作品那樣,這幅畫也運用了人物與建筑物的相互襯托方式,例如讀經臺突出了圣弗朗西斯的形象,而裝飾著圣誕花環(huán)的圣塔,則充分突出了畫面的垂直感,使整個畫面空間緊湊而不紊亂。喬托是第一位將故事置于時代的環(huán)境背景中的畫家。城市是他所熟悉的,風景也是他周圍真實的空間。對于描繪那些發(fā)生在當?shù)兀槿藗冇洃洩q新的宗教事件——如圣弗朗西斯的生平的現(xiàn)實主義手法,其意義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亞勒索除妖降魔
喬托·迪·邦多納
1290-1295
Exorcism of the Demons at Arezzo 作品尺寸:270x230cm 現(xiàn)收藏于:意大利阿西西圣弗朗西斯教堂 在壁畫《在亞勒索除妖降魔》中,喬托所描繪出的高聳入云的建筑物,令人嘆為觀止!城墻里面的城市,聳立著色彩斑斕的房舍、高塔、煙囪、屋頂和陽臺,它們構成了建筑的高美?!对趤喞账鞒的А飞嗜A麗、輪廓清晰的作品,讓當時的人一眼就能認出那就是亞勒索。
一個凡人的效忠
喬托·迪·邦多納
1290-1295
St. Francis Honoured by a Simple Man 作品尺寸:270x230cm 作品材質:蛋彩 現(xiàn)收藏于:意大利阿西西圣弗朗西斯教堂 《一個凡人的效忠》,構思巧妙,人物與建筑處于完美的平衡之中。而門廊則強烈地喚起人們對古羅馬建筑的記憶,這是其他畫家在此后的一個世紀內都是無法與之比擬的。畫中六個人物,分成左右兩組,每組為三人,中間則以給圣徒作為地毯的斗篷銜接起來。圣弗朗西斯的頭上閃亮著光環(huán),讓讀者的視線得以集中在這位圣徒的身上。
BadiaPolyptych
喬托·迪·邦多納
1301-1302
作品尺寸:高:91 cm,寬:334 cm. 作品材質:板上蛋彩畫
博士來拜2
喬托·迪·邦多納
1320
作品尺寸:45 × 44 cm 作品材質:壁畫 現(xiàn)收藏于: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TheStefaneschiTriptych
喬托·迪·邦多納
1330
作品尺寸:245x220 作品材質:蛋彩畫 Tempera
逃亡埃及
喬托·迪·邦多納
1305
作品材質:禮拜堂壁畫 作品尺寸:200x185厘米 這幅畫《逃亡埃及》是喬托主要作品阿累那禮拜堂壁畫中的一幅,約作于1305年。阿累那全組壁畫共數(shù)十余幅,表現(xiàn)基督教有關圣母瑪利亞和基督生平故事,《逃亡埃及》即描繪瑪利亞生基督后,因受迫害而由巴勒斯坦逃往埃及。在這個傳統(tǒng)的宗教題材中,喬托一反中世紀舊藝術的公式化象征手法,運用了初步的寫實技巧,將有關人物和故事場面表現(xiàn)得生動活潑,構圖層次分明,氣氛莊重樸實,通過“面向自然”,創(chuàng)造具有現(xiàn)實生活情趣的圖畫,體現(xiàn)了人文主義的反封建思想。這幅壁畫中瑪利亞抱著嬰兒騎著毛驢的形象和背景的山岳樹木雖然還有不少缺陷,卻開啟了文藝復興藝術的現(xiàn)實主義道路,對日后意大利藝術的發(fā)展影響很大。
猶大之吻
喬托·迪·邦多納
1304-1306
作品材質:油畫濕壁畫 作品尺寸:200×185厘米 現(xiàn)收藏于:帕多瓦的斯克羅威尼禮拜堂內 這是喬托的代表作,表現(xiàn)的也是一個《圣經》故事:耶穌的門徒猶大,勾結敵人,愿以30塊銀幣把和耶穌出賣給羅馬總管。在逾越節(jié)的晚餐桌上,耶穌指出,猶大就是賣主之人。猶大提前溜走,并立即給敵人領路來抓耶穌。在這幅畫上,猶大領了一隊兵,還有祭司長和許多差役,手舉燈籠、火把、兵器,沖進耶穌的住所。猶大走在前面,直奔耶穌。那些壞人不認識耶穌,猶大便給壞人一個暗號:我吻誰,誰就是耶穌。猶大抱著耶穌親吻,手拿火把、兵器的人四面包圍上來,氣氛十分緊張。耶穌側面酷似希臘雕像,嚴肅而寧靜。嚴肅,表明耶穌對叛徒的憤恨。寧靜,表明耶穌對叛徒的藐視。而猶大的側面,像失去靈魂的僵尸。猶大穿了一件黃色的斗篷。黃色,不僅具有視覺意義,而且具有社會意義,是叛徒的象征。喬托通過這個作品,表現(xiàn)了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的斗爭。西方有一句諺語:“猶大之吻”,用中國的成語說,就是“口蜜腹劍”。
金門之會
喬托·迪·邦多納
1308
作品材質:油畫壁畫 現(xiàn)收藏于:阿雷那教堂
約亞契姆與牧羊人
喬托·迪·邦多納
1306
作品材質:油畫壁畫 現(xiàn)收藏于:存帕多瓦小教堂壁畫 這幅畫取材于《黃金傳說》。故事大意是:馬利亞的父東約亞契姆由于年老無子,被人趕出神殿,重返故地,隱居心林。他絕食40天后,遇到牧羊入。喬托描繪的是約亞契姆與牧羊人相遇的情景。孤獨的老人失望地垂著頭。狗跑來親近他。羊群哞哞地涌向他。純樸的牧羊人向他致意。這一切,老人皆茫然以待,神經質地予以接受。喬托以簡潔的手法,清新的風格,表達民間真摯純潔、樸實無華的邂逅。喬托和但丁是好朋友。相傳他在帕多瓦繪制小教堂壁畫期間,但丁因政治斗爭受挫,被驅逐出佛羅倫薩,來到了帕多瓦。喬托熱情地歡迎但丁,請他在自己寓所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