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任 1991年發(fā)表于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第15卷第二期)
八法之一的“下”法是運用泄下、攻逐、潤導等方藥通導大便、消除積滯、蕩滌實邪、攻逐水飲的治法。或稱瀉下、攻下、通里,通下。一般胃腸實熱積滯,燥屎內(nèi)結(jié),以及蓄水,積冷等實邪盤踞而正氣又未虛衰者,均可用之。大體有寒下、溫下、潤下等若干方法。
《金匱要略》對疾病的治療,主要按臟腑辨證的原理,根據(jù)不同病證所表現(xiàn)的具體證狀以及不同的發(fā)展階段,運用汗、吐、下、和、溫、清、消、補等各法加以治療。為后世臨床研究,提供了不少寶貴的法則和經(jīng)驗。本文對《金匱》下法作一簡略探述。
《金匱》下法, 是基於“下者,引而竭之”思想指導下,因勢利導的具體運用。《金匱》瀉下條文,初略計算有三十余條有關(guān)方劑三十多首。大體有:寒下的大承氣湯;溫下的大黃附子湯;潤下的麻仁丸;逐水的十棗湯、已椒藶黃丸:攻瘀的抵當湯等。而各法兼用的,有寒下散結(jié)的大黃牡丹湯;通腑去飲的厚樸大黃湯;水血俱除的大黃甘遂湯;清瀉濕熱的茵陳蒿湯;除滿解表的厚樸七物湯等。
現(xiàn)選下法運用的例方如下:
一、寒下大承氣湯 提到下法,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大承氣湯(大黃、厚樸、枳實芒硝) 它是峻下熱結(jié)的主方?!秱摗分写蠹s有近二十條條文的證候用大承氣湯。而《金匱》用大承氣湯的,有“痙病”“腹?jié)M”“宿食”“下利”“產(chǎn)后病”等近十條癥候。就治痙病而言,《金匱》說“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边@是一種燥實嚴重所致的角弓反張、牙關(guān)緊急的重癥。柯韻柏說“不燥不成痙”,要先去燥熱,方能保存津液。故需寒下的大承氣湯以“急下存津”。當然痙病用本方并不是輕易可行的。倘熱邪不重、燥實不顯就不宜妄投。至于腹?jié)M、宿食、下利諸證,是實熱積滯於里,故都用“當下”“急下”以去邪積。治產(chǎn)后病者,或是“發(fā)熱”“胃實”,或是“少腹堅痛,惡露不盡,不大便,煩燥發(fā)熱...譫語”,表現(xiàn)出“熱在里,結(jié)在膀胱”的血結(jié)胃實的產(chǎn)后證,當以本方去其實結(jié),自屬對證。
大承氣湯的應用指征,應是“痞、滿、燥、實”現(xiàn)象。如具備此四證現(xiàn)象,再察舌診、脈象,方能投之對證。因為大承氣湯既有“下之重傷其陰”之大戒,復有“下之急救其陰”的用法。故探討仲景方之微妙,端在於此。
二、溫下 大黃附子湯(大黃、附子、細辛)為《金匱》溫經(jīng)散寒、通便止痛方。主治寒實積滯的腹?jié)M專方。其證脅下偏一處作痛,發(fā)熱,脈緊弦。此陽氣被寒邪所郁,非溫不能除寒,非下不能排滯。故用本方溫下泄寒。
三、潤下《金匱》麻仁丸(麻仁、芍藥、大黃,枳實、厚樸 杏仁) 為潤下的各方。其治胃脈浮澀,小便頻數(shù),大便困難。此胃陽強脾陰虛之脾約證。臨床上作為治陰虛便閉,潤腸泄熱,行氣通便之用。
四、逐水 十棗湯(蕪花甘遂、大戟、大棗) 為攻逐水飲之峻劑《金匱》用治痰飲。懸飲“脈沉而弦,內(nèi)痛;支飲“咳嗽、胸痛”;“咳家脈弦有水”這些證候都是里有水飲的實證。故以芫花消伏飲痰癖,甘遂行經(jīng)邃之水,大戟泄臟腑之水。三藥合用則除積逐水之力甚強,再以大棗甘平益氣和胃,以緩三峻藥之毒性。故堪稱有制之師。仲景利水之方, 有種種不同,而本方為最峻猛者。三味猛藥,相濟相須,所謂“決其瀆而大下之,一舉而水患可平。以大棗為君,一以培脾土之虛,一以制水氣之橫,一以解諸藥之毒,得一物而三善備,既不使邪氣之盛而不制,又不使元氣之虛而不支,此仲景立法之盡善也。余曾以本方為散劑,人膠囊,棗湯吞送,以治胸水、腹水, 頗具效用。
已椒藶黃丸(防已、椒目、葶藶、大黃) 為《金匱》逐水通下的又一方法。主治腸間有水氣、腹?jié)M、口舌干燥。因為水停腸間,陽氣被阻而津液不能上布,故有此證。用防已治里水,椒目治腹中水,葶藶、大黃推蕩積水,泄去閉阻。如果胃熱重而口渴的,可以在本方中加芒硝,此乃“熱淫于內(nèi),治以咸寒”之理。
按逐水攻下之劑十棗湯與已椒藶黃丸各其不同應用指征。十棗湯應用范圍較廣。據(jù)報道,有人用於良性顱內(nèi)壓增高,胸膜炎,肝硬化腹水,癲,狂,乃致婦產(chǎn)科之羊水過多等證。而已椒藶黃丸,《金匱》原只一條適應癥。而近時有人用於肺心病水腫,肺性腦病,腸功能紊亂等。總在於辨證確實、審察切合,投之方能見效。
五、攻瘀 抵當湯(水蛭、虻蟲、挑仁、大黃) 以水蛭、虻蟲之破血逐瘀,輔以桃仁、大黃清熱下瘀,適用于蓄血之重癥。而《金匱》用本方治婦人雜病之“婦人經(jīng)水不利下”。應指婦人月經(jīng)當行而不通利。必須審辨其脈證,是實證,確有瘀結(jié)方可投用。仲景用本方并治傷寒太陽蓄血,身黃發(fā)狂;陽明蓄血,善忘等都是瘀血已結(jié)之證。否則無需用此猛峻之品。正如徐大椿所說“桃核承氣,乃治瘀血將結(jié)之時,抵當乃治瘀血已結(jié)之后?!苯鼤r有報道用本方治尿潴留、慢性前列腺炎,痛經(jīng)、發(fā)黃、產(chǎn)后栓塞性靜脈炎乃致習慣性便閉。曾有人作藥理試驗,以抵當湯與桃仁承氣湯和單味水蛭作比較,其降低全血粘度,血漿粘度作用,抵當湯明顯優(yōu)于其他二種。降低血球壓積作用,明顯優(yōu)于桃核承氣湯。抵當湯對血液流變性及血脂作用明顯優(yōu)于其他二種。足證仲景組方之合理。
六、寒下散瘀 大黃牡丹湯(大黃、牡丹、挑仁、瓜子芒硝) 《金匱》以本方治腸癰之少腹腫痞,按之痛而小便自調(diào),時時發(fā)熱,自汗,惡寒者。一般脈見遲緊為膿未成可用下法。這是開結(jié)散血的寒下方。硝、黃寒下散結(jié),桃仁下血,丹皮清血解熱,瓜子清潤。在運用本方,一般不易確定被已成或膿未成時,當視大便是否正常以決定本方之運用。如大便正常,硝、黃不宜重用,亦可適當配加歸、芍、敗醬草等藥,較為適宜。現(xiàn)時用本方治闌尾炎比較普遍。有報道謂用本方治肛門直腸周圍膿腫,腸梗阻,慢性痢疾、閉經(jīng)、血尿、鼻衄、肺膿瘍、肝膿瘍、腎周膿腫等多種疾病。然細察之,某些治療所用方藥加減幅度甚大,實已成為創(chuàng)立之新方劑,似難以本方論之。
七、通腑去飲 厚樸大黃湯(厚樸大黃、枳實) 支飲多出現(xiàn)胸滿證狀,重證支飲則兼見腹?jié)M,此腸胃有實邪,可以用下法。厚樸大黃湯之藥味與小承氣湯相同,但小承氣湯中厚樸不是主藥。而厚樸大黃湯則重用厚樸,這是與小承氣湯不同的地方。故應用時必需見到腹?jié)M痛而大便閉結(jié)證象。即既有支飲胸滿,又兼腑實滯結(jié),方可投與,一般支飲不宣輕試。
八、水血俱去 大黃甘遂湯(大黃甘遂 阿膠) 《金匱·婦人雜病》篇說: 婦人少腹?jié)M如敦狀, 小便微難而不渴, 生后者, 此為水與血俱結(jié)在血室,大黃甘遂湯主之?!岸亍笔枪糯骶撸?形圓而中部凸出, 是說婦人少腹膨滿高起,小便輕度困難, 口不渴產(chǎn)后得此證, 是水與血都結(jié)在血室。從證狀所見,病不獨在血, 口不渴,亦不是上焦氣逆不化,病在產(chǎn)后,可見水血井結(jié)在下用大黃下血,甘遂逐水,阿膠則既有安養(yǎng)之功,亦有去瘀濁之力。三藥合用,攻邪而不傷正,故產(chǎn)后所宜。據(jù)報道有用本方治癃閉、癲、狂,肝硬化腹水,產(chǎn)后尿潴留,閉經(jīng)等。
九、清瀉濕熱 茵陳蒿湯(茵陳蒿、扼子、大黃) 本方以清熱利濕退黃為主。以茵陳蒿這一主藥苦泄不降,梔子苦寒瀉火除煩,大黃雖用量不多,但通泄瘀熱, 使從小便出,作用不小,故從下法引而竭之探討仲景用本方治傷寒陽明病瘀熱發(fā)黃及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桔子,小便不利等證:于《金匱》則以之治谷疽發(fā)黃。谷疽是一種脾胃濕熱之病,所以有飲食谷氣不消,濕熱積滯不清,小便不通,身體發(fā)黃等證象。雖然谷疽開始時也可以有些風寒的因素存在,但畢竟還是谷氣不消促成。谷疽的證狀是跌陽脈緊數(shù),尺脈浮,飲食后即頭眩,或飽食之后頭眩,小匣不通利,有寒熱,心胸部不安寧不舒適,這種證狀一長久,全身就發(fā)黃。原因是陽明谷氣消,溫熱瘀郁, 故宜以苦寒通泄, 使?jié)駸釓男”闩懦觥1痉綖檩^常用之古方。冶發(fā)黃多用于急性黃疽型肝炎,亦有人用治肝癰、肝昏迷、巨細胞包涵體病,急性膽囊炎,門靜脈炎,植物性神經(jīng)混亂,乃致崩漏等均有報道,但使用時必須辨證屬于濕熱當清利者,方為確當。
十.除滿解表 厚樸七物湯(厚樸、甘草、大黃、大棗、枳實、桂枝、生姜)《金匱》用本方治腹?jié)M證。這種腹?jié)M的證狀是發(fā)熱十天左右,脈象浮數(shù),腹部脹滿,但是飲食如故,沒有異常。就證象而言,顯然里有積滯井兼有表邪。應乘其飲食如故這一胃氣未衰敗時加以攻下除滿。方中厚樸,枳實,大黃是攻里的,桂枝、生姜是解表的,甘草、大棗安臟氣對解表攻里兩者之間起調(diào)和作用。
下法并不光是單純使用瀉下的藥物,亦并非集砌若干種瀉下藥的簡單投與,而是針對不同病情以瀉下藥物為主配其他藥物進行治療。大致說來:以瀉下藥與行氣藥配合者,如大承氣湯的寒下,其大黃、芒硝瀉下與厚樸、枳實之行氣配合而行,故對里實燥熱宜之;如麻仁丸潤下,亦以大黃,麻仁、杏仁之瀉潤藥與白芍,枳實、厚樸之行氣藥配合而起潤下用;如通腑去飲的厚樸大黃湯,亦是以大黃配樸、枳;以瀉下藥與活血祛瘀藥配合者,如抵當湯之攻淤用瀉下藥大黃與活血去淤藥桃仁、水蛭、虻蟲配合;如大黃牡丹湯瀉熱攻淤之大黃、芒硝瀉下與丹皮、桃仁、冬瓜仁活血化瘀藥配合。以瀉下藥與清熱利濕藥配合者,如茵陳蒿湯之大黃配合茵陳,梔子清熱利濕。以瀉下藥與溫里藥配合者,如溫下之大黃附子湯,下藥大黃與溫里之附子,細辛配合。以瀉下藥與利水去飲藥配合者,如逐水之己椒藶黃丸之大黃配防己、葶藶子、椒目。以瀉下藥與攻水藥配合者如大黃甘遂湯。以瀉下攻水藥與養(yǎng)益安臟藥配合者,如十棗湯以大戟、蕪花,甘遂之加大棗; 大黃甘遂湯大黃,甘遂加阿膠等。至于如厚樸七物湯者,為表里雙解和掌握用于胃氣未衰時,亦相應配以草、棗。總觀下法各方都配合有機,不雜不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