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普通話讀出以下詞語和句子:憋吵吵、太埋汰了、食屎啦你、美滴很、“俺叫魏淑芬,女,二十九歲今年未婚”。
你是不是一個都讀不明白?
有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在全國900名高校學生接受的方言使用調(diào)查中,有84.77%的被調(diào)查者表示,會在網(wǎng)絡中使用“方言?!?。但要說方言中的扛把子,還得數(shù)東北方言。
東北話又被稱為中國的“第二普通話”,至今有1.4 億人使用,也就是說,平均每十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會用東北話跟你嘮兩句。
為什么全國有129種方言,無論你是哪里人,都能聽懂東北話呢?為什么你學東北話的速度如此之快?你以為東北話的魔性都是趙本山的功勞,但它其實是一門科學。
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東北方言是如何侵襲了你的大腦的!
現(xiàn)如今,東北方言梗可是Z世代年輕人抒發(fā)情感的神器!不是我吹,這些你們肯定都用過:
東北方言就像開通了你學習語言的任督二脈一樣。可是,為什么你學起東北話張口就來,學句溫州話就全廢了呢?
可能有人會說,因為東北方言跟普通話很像,很好懂。但是河南方言,天津方言也都跟普通話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卻都無法撼動東北方言的魔性地位。
首先,讓我們用大數(shù)據(jù)來看看,東北方言有多大的勢力范圍?中國的方言一共有十大種類,覆蓋面分布圖是這樣事兒的:
從覆蓋面積上看,官話的勢力范圍是最大的。而官話又分為這八種地方官話,分布圖是這樣事兒的:
乍一看東北官話的分布范圍,也就在那一個小角上,但其實,東北官話里充斥著全國各地方言的影子。
東北人都知道,滿族人的祖先早在4000多年前就在東北那旮沓生活了,所以,東北方言里保留了很多滿語的詞匯,比如,東北話管捉迷藏叫做“藏貓”,其中“貓”就來自滿語, 是“樹叢”的意思。
而且東北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qū), 除了滿族,還有蒙族、赫哲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錫伯族、朝鮮族等等等等。你以為這就完事兒了嗎?
其實,東北這個地方往上數(shù)八代,幾乎全國一半的省市都有他們的親戚。
從契丹南下中原開始,東北的地方融合就變得特別頻繁。契丹、遼入侵中原,掠奪人口,他們把數(shù)十萬的中原老百姓,都安排在了今天內(nèi)蒙古東部和遼寧、河北一帶。漢語幽燕話就從這個時候,開始傳到了東北和內(nèi)蒙古,“古幽燕話”就是今天我們使用的普通話最老的祖宗。
到了金與遼、宋戰(zhàn)爭期間,金對中原的掠奪就更猛烈了。除了燕京、河北、河東、河南、山西之外,還涉及了華北以外的山東、安徽、湖北等省,在這個過程中,把冀魯官話和中原官話也帶到了東北。
明代時期,山東人“泛海北上”給東北帶來膠遼官話,清軍入關,又給東北帶來了北京官話。比如,東北話把客人叫做qie(三聲),就是來自山東官話,東北話把熬叫做nao(一聲),就是來自河北方言。
在八種官話里,東北方言就占了六種?;旧蠠o論你是哪里人,都能在東北方言里找到家鄉(xiāng)的影子,所以,你會覺得東北話如此地熟悉,如此地朗朗上口。
可能有人會說,東北方言和西南官話、江淮官話似乎并沒有什么關系,那為什么一個來自廣西的小伙子,也能被東北話感染呢?
因為,好學!我們可以用科學分析一下東北話到底有多好學。
首先,東北話有許多的聲韻母組合,非常符合人體的發(fā)音規(guī)律,漢語發(fā)音是由聲母和韻母組合而成的,而韻母中又分為單元音韻母和多元音韻母,我們通過查找有關漢語發(fā)音的文獻發(fā)現(xiàn),人們把漢語發(fā)音中嘴、舌頭和下顎的一次變化被稱為一個“靜態(tài)視位”。
漢語的38個韻母中,6個單元音韻母的發(fā)音比較穩(wěn)定,通常只有一個靜態(tài)視位。東北方言中就充斥著各種單元音韻母組成的詞語,比如,噶哈,咋地,誒媽呀,虎啊等等,還有很多我就不說了,你們來補充吧。
但同樣是單元音韻母的/o/比較特殊,是要嘴巴先作出/u/的口形,再過渡到/o/的口形,也就是兩個視位。
說來也巧,東北方言恰好就把韻母/o/發(fā)音改成了/e/,你想想,東北方言里是不是把“摸你一下”,都叫做“me(一聲)你一下”。所以說,東北話的發(fā)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相比普通話更容易被模仿和學習,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東北人太懶了,懶得連嘴都不想動。
難道東北方言就靠著一股虎勁兒獨霸天下嗎?當然不是!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東北方言很多詞,你不用學也能猜出個大概意思,比如嗷嗷哭,雀黑,卡禿嚕皮,虎背熊腰、水了咣當...
其實,東北方言在表情達意時,很少使用抽象、難以理解的字眼兒,而通常運用日常生活中可以感知、觸摸到的詞語來表達。這種感覺就像你學英語單詞的時候,總會偷偷用一些讓你產(chǎn)生聯(lián)想的中文來記憶是一樣的,因為我們的大腦天生就對形象化的信息非常敏感。
有實驗研究表示過,語言的記憶與左右腦的顳(niè)葉皮質(zhì)關系最大,左腦負責處理邏輯思維,右腦主要負責空間和形象思維,而當人們在處理抽象的,難度更大的語言時,右腦的腦電波能量明顯高于左腦,也就是說,大腦會自動調(diào)動右腦參與工作,把邏輯記憶模式自動切換成形象記憶模式。
而東北話從最開始就已經(jīng)幫助大腦,省去了復雜的轉(zhuǎn)換過程,讓你很容易對語言產(chǎn)生畫面的聯(lián)想,由于直觀形象所產(chǎn)生的信息比語言文字多出幾倍,就能充分調(diào)動大腦皮層的興奮性,形成一個優(yōu)勢興奮中心,那么東北話,就會很容易在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所以說,東北方言能夠被人們評為中國的“第二普通話”,從來不是巧合,不僅是因為你在某一天恰好看到了趙本山的小品,也不僅是恰好你身邊的東北人太多。
所有巧合的背后,都有著更加深刻的學問和道理,當你抽絲剝繭,揭開了重重迷霧,你也就不會再疑惑,為什么你身邊到處都有東北人了,因為他很有可能,只是一個被同化了的其它省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