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國在歷史上也是經(jīng)歷了數(shù)次大分裂和大一統(tǒng)的交替,才有今日之中國。不過在某些史書甚至教科書中,都將秦始皇一統(tǒng)六國,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統(tǒng),個人以為要對這個觀點存疑。
拋開神話傳說和記載不夠全面的半信史時代,起碼在公元前1046年立國的周朝,應(yīng)該算是一個大一統(tǒng)的王朝。而周朝的大一統(tǒng)之所以不被主流觀點所認同,原因皆在封建(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我之前的文章西周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
兩周鼎盛時期疆域面積超過200萬平方公里,比之秦朝也不差多少
一說到封建,就讓人想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quán)、地主惡霸、保守落后……其實這樣的認識大體來自斯大林同志的人類社會發(fā)展“五段論”的觀點,即“歷史上有五種基本類型的生產(chǎn)關(guān)系:原始公社制的、奴隸占有制的、封建制的、資本主義的和社會主義的。”(《聯(lián)共(布)黨史簡明教程》)把歐洲歷史生搬硬套到中國歷史當中,所以自然不倫不類。
西漢禮學家戴圣所編著的《禮記》中,曾對中國的封建制度有過明確的定義:
“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諸侯曰附庸?!保ā抖Y記·王制第五》)
所以說到中國本土的“封建”可沒那么多的幺蛾子,理解為“封土建國”就完全正確。而且中國的封建社會到秦始皇一統(tǒng)六國基本就算壽終正寢,其后雖然偶有回潮,但不是主流。
(秦一統(tǒng)之后到建立民國期間的中國社會稱之為君主專制時代其實也不怎么恰當。畢竟除了“我大清”和極個別幾個宰起大臣比殺雞還利索的皇帝以外,大多數(shù)時期的大多數(shù)皇帝都是與士大夫或士族共治天下,想專制也沒那個本事。)
萬歷皇帝“罷工”20年,因為君權(quán)受限跟臣子慪氣就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又跑題了,趕緊扯回來……
西周封土建國,是受限于傳統(tǒng)、技術(shù)、交通等原因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種分級治理的統(tǒng)治方式,其實不能因此否定其大一統(tǒng)的性質(zhì)(否則哪位大神能設(shè)計出一套適合周朝使用的、非分封的統(tǒng)治方式?甭跟我扯什么郡縣制)。
在周朝統(tǒng)治的近800年時間里,其前半段(西周)“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保ā墩撜Z·季氏篇》)可不是一個非大一統(tǒng)國家所能做到的。到了后半段(東周)雖然“禮壞樂崩”、“禮樂征伐自諸侯出”,但周王在名義上仍為“共主”。就像唐朝,在其289年國祚中有將近一半的時間里處于藩鎮(zhèn)割據(jù)的狀態(tài)。尤其是到了晚唐,藩鎮(zhèn)肆意欺凌皇帝、彼此征戰(zhàn)不休,形同獨立王國,但直到朱全忠篡位之前,唐朝卻始終被被認為是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
中晚唐時期藩鎮(zhèn)割據(jù)與東周的諸侯國何其相似?
春秋戰(zhàn)國大家耳熟能詳,但說到分別有些朋友可能就要發(fā)懵。所以今天就說說這方面的故事,以后大家喝酒吹牛的時候,也能算個談資。
話說周幽王為了撩妹搞了場“烽火戲諸侯”的把戲,褒姒妹紙倒是被他撩到了,鎬京也被一把火撩沒了。所有幽王的苦逼兒子平王姬宜臼只好搬家,把國都搬到了洛邑,西周由此變成了東周。
撩妹達人周幽王點了把火,燒沒了周王室最后的榮光
大周朝被分成了兩截,而東周也因“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階段而被腰斬——從平王東遷始到威烈王時三家分晉止,史稱“春秋時代”;從三家分晉始到秦滅六國止,史稱“戰(zhàn)國時代”。之所以要這么區(qū)分,原因在于周天子的權(quán)威。
在西周時期“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周天子的權(quán)威是被諸侯所公認而且令行禁止的,所以幽王點了把火就能把諸侯耍得團團亂轉(zhuǎn)。而到了東周,周天子只是在名義上存在,但王室既無威望也無權(quán)威,諸侯形同獨立,各自稱雄。不過區(qū)別還是存在的——在春秋時期,周天子余威尚存,諸侯間尚有“尊王攘夷”的呼聲;而到了戰(zhàn)國時期,周天子連這么個僅存的偶像地位也不保,完全被諸侯所無視。
這就是春秋與戰(zhàn)國最大的分別。
當然最大的變化就是周王室沒落,不但無權(quán)無望,甚至經(jīng)常連自保都成問題,需要諸侯的扶持和援助才能維持,所以才有“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而此時一些強大的諸侯國,也需要借助周天子僅存的那點威名提升自身號令天下的正統(tǒng)性,所以“尊王攘夷”的口號叫得山響,其實卻形同將天子的臉面甩在地上,而且踩了又踩。
所謂尊王攘夷,霸主們打著天子的招牌,其實賺的是自家的聲望
周天子的臉皮都被踩在腳下了,所以能夠號令天下的自然是那些強大的諸侯。不過“老革命”顯然是遇到了新問題——西周時期諸侯國背著天子相互爭戰(zhàn)、甚至滅國之事已經(jīng)是數(shù)不勝數(shù),但是跟此時凌駕于周王之上胡作非為顯然不是一個層次上的問題。所以這些參與爭霸的諸侯國難免手潮、心虛而且缺乏經(jīng)驗,往往只能稱雄一時,一旦雄主明君去世便國勢衰頹,不能延續(xù)。所以春秋時代是諸侯國的霸主時代,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一說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另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均能稱霸一時(或一域),但無一國能長盛不衰。
春秋五霸說法多樣,但以湊數(shù)居多,像宋襄、闔閭、勾踐均缺乏足夠的影響力
王室衰微和諸侯崛起,使得西周以來被尊奉的封建秩序和禮法漸次被打破。比如在西周時期王室于諸侯有巡狩、聘問、朝覲之禮,到了東周就完全換了對象。整個春秋242年間,諸侯朝聘周王只有3次,而朝聘晉、楚等大國則有33次;比如按周禮非姬姓不得稱王,非夏、商之后不得封公,可是到了春秋時期諸侯國只要腰板稍硬都敢稱公,以蠻夷自詡的楚和吳、越等國竟然稱王而與周王并列;再比如諸侯國紛紛使用天子儀制、卿大夫使用諸侯禮制,別說天子了,就連孔孟之類的大賢都視之如平常,他們所奉之入圭臬的禮法早成了廢紙一張。
孔孟游說列國而不見周天子,這怎么解釋?
王權(quán)的衰落使得諸侯之間的征戰(zhàn)、吞并變得越發(fā)肆無忌憚?!爸艹跚О税賴?,至春秋之初,僅存百二十四國?!保ā吨袊幕贰贰?柳翼謀)而據(jù)《韓非子》、《荀子》、《呂氏春秋》等史料記載,“齊桓公并國三十五”、“晉獻公并國十七,降國三十八”、“楚莊王并國二十六”、“秦穆公滅國二十”等吞并行為,使得小國愈少、大國愈大。而大國愈大,則周王室便愈發(fā)的沒了存在感,最終形成了戰(zhàn)國七雄,周朝歸于寂滅。
“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爾”(《新五代史·安重榮傳》)這句話雖然要在1500年后才被人說出來,但不代表這么樸素簡單的道理春秋時期的霸主們就不懂。但此時小國愈少,要想進一步擴張的難度越來越大,想要“兵強馬壯”首在富國強兵。于是各大國紛紛致力于變法圖強、搜羅天下英才,于是促成了學術(shù)思想的繁榮,遂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成為了中國歷史上首屈一指的思想文化大爆炸時代。(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見俺之前的文章諸子百家到底有多少家?)
春秋戰(zhàn)國是我國歷史上思想文化領(lǐng)域的黃金時代
也正是在春秋時期,后來一統(tǒng)六國的秦國才出現(xiàn)在中國的西方。而一向以“蠻夷”自詡獨立在外的楚國,也漸漸融入華夏文明。也正式從春秋時代開始,中國的版圖向西擴展至隴西和巴蜀,并由黃河流域發(fā)展到長江流域,華夏故土的基本版圖從此形成。
春秋與戰(zhàn)國雖同屬于東周,但其實區(qū)別極大。春秋時代與西周相比雖然發(fā)生了許多變化,但卻是一個漸變的、緩慢的過程,可是到了戰(zhàn)國時代,這一變化的步伐卻大大加快了。打個比方,如果春秋時代的社會變化是涓涓細流須臾不改滄海的話,到了戰(zhàn)國就成了滔天洪水轉(zhuǎn)瞬改天換地了。
春秋時代周天子還算是塊好招牌,經(jīng)常被諸侯們舉起來嚇唬人,可到了戰(zhàn)國時代這塊招牌早被扔進了垃圾堆里腐爛發(fā)臭。周室更加衰微,幾乎失去了存在感,混得還不如諸侯的家臣,以至于連吃飽飯都成了問題。
春秋時代的諸侯國,還能保有周初封建的面目??勺詮娜曳謺x、田氏篡齊之后,戰(zhàn)國七雄中只剩下燕國是周初分封的,剩下六強早已面目全非,西周封建的成果,幾乎全部被其吞并殆盡。
戰(zhàn)國七雄中,唯有燕國是周初分封的,剩下的均以面目全非
而西周封建的小國幾乎消失殆盡,使得戰(zhàn)國時代的征戰(zhàn)幾乎都是大國之間的戰(zhàn)爭,動輒興兵或屠滅就是數(shù)以十萬計,極其殘酷慘烈。對此孟子的形容就是:
“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保ā?strong>孟子·離婁章句上·第十一節(jié)》)
像長平之戰(zhàn)這種動輒屠滅一國青壯的大戰(zhàn),在戰(zhàn)國時代并非孤例
由于大國間激烈的競爭,使得春秋時代尚存的禮法秩序徹底被拋棄,各國為了求存、為了擴張都忙著破舊立新,最利富國強兵的法家受到了空前絕后的重視,而致力于崇古復禮的儒家則遭到了普遍的嫌棄,孔孟之徒“惶惶然如喪家之犬”的狀況,大體也是發(fā)生在這一時期。
商鞅變法最為著名,但是除秦之外的六國都曾搞過變法,只是效果嘛,大都只能呵呵
此時的南方大國楚國,從春秋時代的半融入狀態(tài),到了戰(zhàn)國時代徹底融入了華夏文明。而晉國之分裂,則徹底解放了秦國,通過變法成功富國強兵的秦國,也成了天下之敵。幾乎貫穿戰(zhàn)國整個時代的“合縱”與“連橫”之爭演繹出無數(shù)精彩的故事,最終六國抗秦失敗,天下再次歸于一統(tǒng)。
在春秋晚期,實際上是晉、楚、齊、秦四大國鼎立的狀態(tài),其中又以晉國最強。此時的晉國位居天下之中,腳踩楚國——每當楚國起了覬覦中原之心、想蹦跶兩下的時候,晉國飛出一腳,楚國就得老老實實的縮回頭去,繼續(xù)委委屈屈的當他的“南霸天”;而晉國的左右兩臂則死死按住齊、秦這東西兩個大國——跟打地鼠一樣,露頭一個敲一個,而且敲得服服帖帖。至于燕國?那是神馬東東?又不好吃(窮得要命),要不是看在親戚的份兒上(同為姬姓封國),晉國吐口吐沫都能淹死他……
春秋末期晉國的地盤可比這大多了,可惜找不到圖……
如果這個狀態(tài)保持下去、而且晉國繼續(xù)強大的話,最終一統(tǒng)天下的恐怕就沒秦國什么事了??上坪醴彩切占У亩疾欢谩皬姼扇踔Α钡牡览恚€總是疏忽大意被架空,于是周天子故事重演,晉國被自家的卿大夫分了家。
晉國的分裂,不但使得四大國變成了戰(zhàn)國七雄,而且趙、魏、韓這三晉之國不能團結(jié),中原壓制四方的力量被削弱,使得秦國徹底失去了鉗制,才有最終一統(tǒng)的可能性。
失去晉國的壓制,再加上三晉不能團結(jié),秦國才有東出崤山的可能
按照周初封建的原則,天子將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又在他們的國度里將土地分封給卿和大夫,晉國便是如此。晉國本有十一卿,分別是趙、魏、韓、狐、胥、先、卻、欒、范、智、中行,不過諸侯國間有征伐吞并,卿大夫間也不例外。所以后來晉國就剩下了趙、魏、韓、范、智、中行六卿,而且自晉昭公之后國政皆出六卿之手,晉公的地位比周天子也強不到哪兒去,比如晉靈公就被趙盾之弟趙穿所殺。
晉國內(nèi)部再分11家,其實就是個小戰(zhàn)國
此后趙氏一直是六卿之中勢力最強的一族,長期把持晉政。不過趙氏頗有惕勵之心,這在后來救了他們一命:
“(趙)簡子使尹鐸為晉陽,請曰:‘以為繭絲乎?抑為保障乎?’簡子曰:‘保障哉!’尹鐸損其戶數(shù)。簡子謂(其子趙)無恤曰:‘晉國有難,而無以尹鐸為少,無以晉陽為遠,必以為歸。’”(《資治通鑒·卷一·周紀第一》)
晉出公十七年,趙、魏、韓、智四卿滅范、中行兩氏,并瓜分其田土。晉出公不甘于做橡皮圖章,于是聯(lián)絡(luò)齊、魯兩國討伐四卿,結(jié)果被四卿聯(lián)手攆跑,另立晉哀公為晉君。
打跑了共同的敵人晉出公,四卿又開始鬧內(nèi)訌。當時智氏秉政而且實力最強,因此從范、中行兩氏的遺產(chǎn)中獲利最多。智襄子由是愈加驕狂,便向趙、魏、韓三氏索取田土,魏韓兩家不敢拒絕,唯趙氏不從,智襄子于是強行糾集魏韓兩氏齊攻趙氏。
晉國國君要有趙簡子這樣的頭腦和意識,豈會亡國?
趙氏族長趙襄子想起了老祖宗的囑咐,便退守晉陽。于是著名的晉陽之戰(zhàn)爆發(fā),這一戰(zhàn)也最終決定了晉國的命運,更成了春秋與戰(zhàn)國時代的轉(zhuǎn)折點:
“三家以國人圍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產(chǎn)蛙,民無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韓康子驂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國也?!缸又饪底?,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也。疵謂智伯曰:‘韓、魏必反矣?!遣唬骸雍我灾??’疵曰:‘以人事知之。夫從韓、魏之兵以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今約勝趙而三分其地,城不沒者三版,人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無喜志,有憂色,是非反而何?’
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讒人欲為趙氏游說,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趙氏也。不然,夫二家豈不利朝夕分趙氏之田,而欲為危難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對曰:‘臣見其視臣端而趨疾,知臣得其情故也?!遣汇4谜埵褂邶R。
趙襄子使張孟談潛出見二子,曰:‘臣聞唇亡則齒寒。今智伯帥韓、魏以攻趙,趙亡則韓、魏為之次矣?!釉唬骸倚闹淙灰?,恐事未遂而謀泄,則禍立至矣?!瘡埫险勗唬骸\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傷也?’二子乃陰與張孟談約,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殺守堤之吏,而決水灌智伯軍。智伯軍救水而亂,韓、魏翼而擊之,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智伯之眾。遂殺智伯,盡滅智氏之族。唯輔果在?!?(《資治通鑒·卷一·周紀第一》)
智襄子如此天真可愛又如此貪婪跋扈,智氏想不亡都難。
至此晉國僅剩趙、魏、韓三卿,而晉君所能控制的土地僅剩下絳城和曲沃,而且還得委曲求全的去朝見三卿以圖自保,事實上已經(jīng)亡國。到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趙、魏、韓三卿正式被周王封為諸侯,晉國在名義上也不存在了。
三家分晉,中原四分五裂,再也無法壓制四方
三家分晉,便是戰(zhàn)國的開端。
強大的晉國被一分為三,由此勢力大衰,再也無法控制中原的穩(wěn)定。尤其是三晉之間為了領(lǐng)土爭端內(nèi)爭不休,使得秦、楚等國大獲其利,由此得以擴張。到了戰(zhàn)國后期,秦國崛起之勢已是勢不可擋,于是便有了“三晉歸一”共抗強秦之議,趙魏韓三國的有識之士為此反復奔走。奈何私心大于公義,三晉歸一終成泡影,三晉也最早被秦滅了國。
戰(zhàn)國四公子中的信陵君和平原君都是“三晉歸一”的推動者,“竊符救趙”就是行動之一
齊國是周初封建時,分封給功臣姜尚的封國,也稱姜齊。在春秋時期,齊僖公、齊襄公父子開始稱霸,到齊桓公時姜齊國力達到了鼎盛,桓公因此成為春秋五霸之首。不過桓公末年,齊國霸業(yè)開始崩潰,到了春秋晚期更是出現(xiàn)了權(quán)臣田氏專權(quán)。
齊桓公是“尊王攘夷”的發(fā)起者,也是齊國國君中為數(shù)不多的雄才大略者
田氏本出于陳國(當時陳、田同音),后來因為陳國內(nèi)亂,陳厲公之子陳完出逃齊國,被齊桓公授予封邑。于是陳完在齊國立宗,以田為氏,改稱田完。
到了齊景公時期,齊國內(nèi)部卿大夫的勢力已經(jīng)膨脹至一同晉國,名相宴嬰曾感慨“齊國之政卒歸于田氏矣”(《史記·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果然不久以后,田氏屢次攻殺齊國高、國等卿大夫,廢立齊公如常事,隨意分封國土于宗族,齊國名存實亡。等齊君傳到齊康公時,田氏干脆把康公攆到了海島,“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引文同上),至此齊國無君,田氏已實同篡國。
姜子牙作為史上最著名的釣魚者,可否想到他的最后一位子孫也要以釣魚維生?
五年后,周安王正式封田和為諸侯,是為齊太公,史稱田齊。八年之后,困居海島的齊康公死,于是姜齊絕祀。
趕巧在差不多同一時間,還發(fā)生了三家分晉,所以田氏篡齊也被視作了春秋戰(zhàn)國交替的標志之一。
齊國從春秋時期就被視作大國,其實名不副實。除了桓公時期雄起了一回以外,在幾百年的大部分時間里枉掛著一個大國名頭,實則在打醬油(所謂威宣之強大都名不副實)。與大國間的征戰(zhàn)負多勝少,連個沒什么存在感的燕國都能險些將齊國滅國。尤其是在戰(zhàn)果后期六國合力抗秦期間,齊國屢屢被秦國“遠交近攻”之計搞得大腦宕機,不但拖后腿而且瞎搗亂(要么消極怠工要么偷襲盟友),所以“合縱”之敗,齊國當屬罪魁禍首。
遠交近攻就是結(jié)好齊楚而猛攻三晉,齊國屢屢上當,還鬧出“東西二帝”的丑聞
當然齊國猛舔秦國的下場眾所周知,無非是身死國滅而已,也算自作孽不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