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金匱要略》全新重點總結(jié)版】
          臟腑經(jīng)絡(luò)先后病脈證第一
          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蜌庑帮L,中人多死。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jīng)絡(luò)受邪,入臟腑,為內(nèi)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 (2)
          1、客氣邪風: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指致病的不正常氣候。
          2、本條從人與自然密切相關(guān)的整體觀念出發(fā),論述疾病發(fā)生的原因、病因分類、和疾病的預防與早期治療的措施。
          3、病因:內(nèi)因: 經(jīng)絡(luò)受邪,入臟腑;(內(nèi)部疾病形成的原因)外因: 邪氣侵犯人體,僅在血脈間傳注——導致四肢九竅壅塞不通(外部疾病形成的原因)其它: 房室、金刃、蟲獸。
          4、養(yǎng)慎:內(nèi)養(yǎng)正氣,外慎風寒。
          5、導引:自摩自捏,伸縮手足,除勞去煩,名為導引。
          問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過,何謂也?(8)
          1、未至而至:前面的 “至”字是指時令到,后面的“至”字是指與時令相應的氣候到。 甲子:指冬至后六十日第一個甲子夜半,此時正當雨水節(jié)。 2、本條論述與時令不符的反常氣候的四種類型。  3、反常氣候變化:未至而至-未得甲子,天因溫和
          至而太過-以得甲子,而天溫如盛夏五六月時
          至而不至-以得甲子,而天未溫和
          至而不去-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
          清邪居上,濁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谷飪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風中于前,寒中于暮,濕傷于下,霧傷于上,風令脈浮,寒令脈急,霧傷皮腠,濕流關(guān)節(jié),食傷脾胃,極寒傷經(jīng),極熱傷絡(luò)。(13)
          1、五邪中(zh?ng)人:指風、寒、霧、濕、飲食五種病邪侵入人體。
          問曰:經(jīng)云厥陽獨行,何謂也? 師曰:此為有陽無陰,故曰厥陽。(10)
          1、本條論述厥陽獨行的病機。
          2、陰陽的關(guān)系: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相互轉(zhuǎn)化。 3、陰陽失衡是雜病的基本病機。 4、調(diào)整陰陽為雜病總治則。
          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1)
          1、上工:指醫(yī)術(shù)高明的醫(yī)生。
          3、實脾:調(diào)補脾臟。
          4、四季脾旺:指四季之末(即農(nóng)歷三、六、九、十二月之末)十八天,為脾土當令之時此時脾氣旺盛,故云四季脾旺。
          5、 從人體內(nèi)部臟腑相關(guān)的整體觀念出發(fā),提出有病防傳的關(guān)鍵在于掌握疾病臟腑傳變規(guī)律及虛實異治的法則。
          問曰:病有急當救里救表者,何謂也?師曰:病,醫(yī)下之,續(xù)得下利清谷不止,身體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體疼痛,清便自調(diào)者,急當救表也。(14)
          1、救:即急先救治的意思。
          2、下利清谷:“清”引申為清稀,故下利清谷,指大便清稀,完谷不化。
          3、清便自調(diào):“清”此指解大便正常。
          4、本條論述表里同病的先后緩急治則。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15)
          1、本條論述痼疾加卒病的先后治則。
          痙濕暍病脈證證治第二
          1、三病概念
          ①痙?。褐靼Y:頸項強急,口噤不開,甚至角弓反張為主證。
          兼癥:外感,如惡寒,發(fā)熱。      病因:外感風寒。病位:病在筋脈。
          ②濕病:主癥:發(fā)熱身重、骨節(jié)疼煩為主證。
          病因病機:由陽氣不足,感受外濕,或兼夾風寒,侵襲肌表,流注關(guān)節(jié)而成。病位:肌肉、關(guān)節(jié)。治則:微發(fā)汗;利小便;顧護陽氣。
          ③暍?。褐靼Y:發(fā)熱身重、汗出煩渴,少氣脈虛為主證。
          病因病機:傷于暑邪,先夏至日為病溫,后夏至日為病暑(內(nèi)經(jīng)),暑為陽邪:傷津,耗氣、(每易兼寒,夾濕)。                 病位:太陽之表。
          太陽病,發(fā)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1)
          太陽病,發(fā)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2)
          1、主要鑒別點是在痙病癥狀基礎(chǔ)上 :在于太陽表實或太陽表虛。
          2、癥狀與病機:無汗、惡寒為剛痙 ;汗出、不惡寒為柔痙。
          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幾幾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蔞桂枝湯主之。(11)(柔痙)
          栝蔞桂枝湯方:
          栝蔞根  桂枝  芍藥  甘草(炙)  生姜  大棗(擘)
          1、病機:外感風邪,內(nèi)傷津液
          2、治法:解肌祛邪,生津養(yǎng)筋
          3、幾(shū)幾然:此指患者身體強直,不能俯仰轉(zhuǎn)側(cè)自如。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12)(剛痙)
          葛根湯方:
          葛根  麻黃  桂枝  芍藥  甘草(灸)  生姜  大棗(擘)
          1、病機:邪氣內(nèi)郁,阻滯筋脈,津液內(nèi)傷
          2、治法:發(fā)汗祛邪,升津舒筋
          太陽病,關(guān)節(jié)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14)
          1、濕痹:指濕邪流入關(guān)節(jié),閉阻筋脈氣血,出現(xiàn)關(guān)節(jié)疼痛的病癥。痹,閉也。
          2、本條論述內(nèi)濕外濕相合濕痹的證候和治法。
          3、病因病機:感受外濕,流注關(guān)節(jié)筋脈;脾胃虛弱或外濕傷脾,形成內(nèi)濕。
          4、治法:但利小便
          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yī)云此可發(fā)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fā)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fā)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風濕俱去也。(18)
          1、本條論述風濕在表時正確的發(fā)汗法。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術(shù)湯發(fā)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20)
          麻黃加術(shù)湯方:
          麻黃  桂枝  甘草(炙)  杏仁  白術(shù)
          1、本條論述寒濕在表的證治和治療禁忌。
          2、病因病機:素有濕病,肌表外感寒濕,痹阻陽氣,陽氣運行受阻。寒+濕-在表
          3、治法:散寒除濕,微汗祛邪
          4、方藥:麻黃得術(shù)-雖發(fā)汗而不致過汗;白術(shù)得麻黃-可并行表里之濕。 5、禁忌:火攻  大汗傷陽,風去濕存。
          6、本證的辨證要點是身煩疼,據(jù)方測證當有無汗癥狀。
          7、本方系麻黃湯加白術(shù)。原方白術(shù)用至四兩,故重用白術(shù)(蒼術(shù))是應用本方的要點之一。
          【麻黃加術(shù)湯與麻杏薏甘湯異同比較】
          麻黃加術(shù)湯
          麻杏薏甘湯
          病機
          寒濕在表
          風濕在表,有化熱傾向
          主證
          身煩疼較劇,重著不移,惡寒較重,無汗
          疼勢較輕,呈走串性,發(fā)熱較著,朝輕暮重
          治法
          辛溫解表,散寒祛濕
          辛涼清宣,解表祛濕
          藥物
          麻杏草(桂枝,白術(shù))
          麻杏草(薏苡仁)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22)
          防己黃芪湯方:
          防己  甘草  白術(shù)  黃芪  生姜  大棗
          1、本條論述風濕(表)氣虛的證治。
          2、病因病機:素體表虛,風寒濕傷陽致虛。復感風濕之邪
          3、治法:微汗――益氣固表,祛風化濕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26)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  石膏(碎)  甘草  粳米  人參
          1、本條論述傷暑熱盛的證治。
          2、本條“身熱而渴”即是突出的癥狀之一。
          3、加入人參者,益氣保津。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證治第三
          論曰: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默,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shù)。(1)
          1、百脈一宗:百脈,泛指全身的血脈;宗,本也,謂人體百脈,同出一源。
          2、默默:默,靜也,寂也,謂病人精神不振,寂然不語。
          3、百合病的病因病機:“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熱病之后余熱未清,情志不遂,郁而化火。陰液受傷,心肺陰虛內(nèi)熱。
          4、百合病證候表現(xiàn):①心肺陰虛,百脈受累的全身癥狀:飲食、行為、語言和感覺失調(diào)現(xiàn)象。(變幻無常)②心肺陰虛內(nèi)熱的表現(xiàn):口苦、小便赤、脈微數(shù)。(不變之證)
          6、治療百合病的基本原則:養(yǎng)心潤肺、益陰清熱。但不同原因及不同體質(zhì)病人的百合病證候互有差別,因此治療應因人而宜,“隨證治之”。
          百合病不經(jīng)吐、下、發(fā)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黃湯主之。(5)
          百合地黃湯方:
          百合   生地黃汁
          1、正治法的使用條件:不經(jīng)誤治,病情如前條所述無變化者。
          2、治法:潤養(yǎng)心肺,涼血清熱
          3、以泉水煎取――下熱氣,利小便
          4、藥后反應:大便當如漆。(服地黃汁的正常反應)
          百合病發(fā)汗后者,百合知母湯主之。(2)
          百合知母湯方:
          百合  知母
          1、本條論述百合病誤汗后的救治法。
          2、治法:補虛清熱,養(yǎng)陰潤燥
          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湯主之。(3)
          滑石代赭湯方:
          百合  滑石  代赭石
          1、本條論述百合病誤用攻下后的救治法。
          2、治法:養(yǎng)陰清熱,利水降逆
          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于喉為惑,蝕于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于上部則聲喝(yè),甘草瀉心湯主之。(10)
          甘草瀉心湯方:
          甘草  黃芩  人參  干姜  黃連  大棗  半夏
          1、聲喝(yè夜):說話聲音嘶啞。
          2、臨床表現(xiàn)可分為兩部分:①一般臨床癥狀:狀如傷寒:初起有惡寒發(fā)熱――濕熱傷及營衛(wèi)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濕熱內(nèi)擾心神不欲飲食,惡聞食臭――-濕熱擾胃面目乍赤、乍黑、乍白―――非指顏色突變,乃指顏色深重――為氣血失調(diào),病氣見于面
          ②特有臨床表現(xiàn):咽喉:糜爛+聲喝二陰:糜爛+咽干眼目:目赤、目四眥黑(釀膿)
          3、病機:濕熱蟲毒所致
          4、治法:清熱燥濕,和中解毒
          5、由于該病是濕熱化生蟲毒腐蝕人體各部所致,故咽喉、前后二陰潰瘍是其主要癥狀。
          蝕于下部則咽干,苦參湯洗之。(11)
          苦參湯方:苦參一升,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服。
          蝕于肛者,雄黃熏之。
          1、上兩條論述狐惑病前后二陰蝕爛的外治法。
          2、辨治要領(lǐng):苦參湯和雄黃熏洗方雖分別是蟲毒腐蝕前、后陰的外治方,但臨床要配合甘草瀉心湯內(nèi)服。內(nèi)外合治,相得益彰,收效明顯。
          病者脈數(shù),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13)
          赤小豆當歸散方:
          赤小豆(浸令芽出,曝干)  當歸
          1、本條論述狐惑釀膿的證治。
          2、治法:清熱利濕,行瘀排膿
          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第五
          *中風:以猝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斜為特點。多因正氣虧虛,偶受外邪誘發(fā)致病。
          *歷節(jié):主要表現(xiàn)為疼痛遍歷關(guān)節(jié),甚則腫脹變形。發(fā)病除正氣虧虛外,尚與感受風寒濕邪有密切關(guān)系。
          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脈微而數(shù),中風使然。(1)
          【中風與痹癥鑒別】
          病名
          病因病機
          臨床表現(xiàn)
          中風
          氣血不足,外邪誘發(fā),由經(jīng)絡(luò)而入于臟腑(正虛為主)
          半身不遂,口眼斜,甚則神志不清,脈微而數(shù)
          痹癥
          風寒濕雜至,留著于肌肉或筋骨之間(邪實為主)
          但臂不遂,關(guān)節(jié)肌肉疼痛,神志清楚,脈澀
          諸肢節(jié)疼痛,身體魁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8)
          桂枝芍藥知母湯方:
          桂枝  芍藥  甘草  麻黃  生姜  白術(shù)  知母  防風  附子
          1、身體魁羸:形容關(guān)節(jié)腫大,身體瘦弱。
          2、本條論述風濕痹阻關(guān)節(jié),漸次化熱傷陰的風濕歷節(jié)的證治。
          3、①主證:諸肢節(jié)疼痛――呈走串性,自覺關(guān)節(jié)發(fā)熱。身體魁羸,腳腫如脫――風濕化熱傷陰,流注下焦。②兼證:頭眩短氣――風濕上犯。溫溫欲吐――濕阻中焦。腳腫如脫――濕熱下注。③補充:發(fā)熱
          4、病機:風濕痹阻于關(guān)節(jié),漸次化熱傷陰。
          5、治法:祛風除濕,溫經(jīng)散寒,佐以滋陰清熱
          6、辨證要點:①身體消瘦,關(guān)節(jié)疼痛、腫大或變形等。②本證病程日久,本虛標實,桂枝芍藥知母湯祛風散寒化濕與溫陽扶正并用。因此臨床上應根據(jù)證候的復雜情況或扶正祛邪同用或寒溫藥物并投。
          病歷節(jié)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10)
          烏頭湯方: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
          麻黃  芍藥  黃芪  甘草  川烏(蜜煎,出烏頭)
          1、本條論述寒濕歷節(jié)病的證治。
          2、主證:關(guān)節(jié)疼痛,劇烈,不可屈伸。自覺關(guān)節(jié)畏冷,喜暖。
          3、病機:寒濕之邪痹阻關(guān)節(jié),氣血運行阻滯。
          4、治則:溫經(jīng)散寒,除濕止痛
          5、辨證要點:①本證的辨證要點為關(guān)節(jié)疼痛劇烈 , 痛不可觸 , 關(guān)節(jié)不可屈伸。②烏頭湯用治寒濕歷節(jié) , 故重用川烏 , 配以麻黃 , 溫經(jīng)散寒化濕止痛是其要點。③注意藥物配伍和煎煮方法以減輕藥物毒副作用是張仲景重要論治思想之一。
          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
          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guān)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2)
          黃芪桂枝五物湯方:
          黃芪  桂枝  芍藥  生姜  大棗
          1、陰陽俱微:此指病機,營衛(wèi)氣血皆不足。
          2、論述血痹重證的證治。
          3、病因:內(nèi)因:“陰陽俱微”-營衛(wèi)氣血不足;寸口關(guān)上微-陽虛;
          外因:尺中小緊-陰血不足,外受風邪
          4、鑒別:風痹-頑麻疼痛兼有;血痹-唯頑麻無疼痛;歷節(jié)-唯疼痛無頑麻
          5、治則:補氣行血,溫陽行痹
          6、注意:★“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diào)以甘藥也?!辈豢舍樢枤狻?div style="height:15px;">
          7、辨證要領(lǐng):血痹病,臨床上以肢體局部麻木、脈澀為特點。
          【血痹輕證與重證鑒別】
          證型
          血痹輕證
          血痹重癥
          感邪深淺
          較淺(脈寸口、關(guān)上小緊)
          較深(脈尺中小緊)
          正虛程度
          較輕
          較重
          治療方法
          針刺引動陽氣,祛除風邪
          內(nèi)服黃芪桂枝五物湯助陽和營,益氣祛風
          夫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3)
          1、平人:外形看似無病,其實內(nèi)臟氣血已經(jīng)虧損。
          2、本條論述虛勞病的脈象。
          3、脈大是大而無力,為有余于外、不足于內(nèi)的脈象。真陰不足,虛陽外浮者,脈多大或浮大或芤;極虛,是輕按則軟,重按極無力,為精氣內(nèi)損的脈象。
          4、★強調(diào)脈象對于外形看似無病的虛勞早期具有診斷意義。
          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13)
          小建中湯方:
          桂枝  甘草  大棗  芍藥  生姜  膠飴
          1、論述了脾胃陰陽兩虛虛勞里急的論治。
          2、虛勞病的發(fā)展:有陰虛生內(nèi)熱-陰損及陽;陽虛生外寒-陽損及陰等多種情況,且由于陰陽兩虛而出現(xiàn)陰陽失序、寒熱錯雜之證。
          3、★此寒熱錯雜之證出現(xiàn),關(guān)鍵在中焦脾胃病久,氣血并虧;脾胃為陰陽升降之樞。
          4、治則:甘溫建中。
          5、禁忌: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虛勞里急,諸不足,黃芪建中湯主之。(14)
          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腎氣丸主之。(15)
          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薯蕷丸主之。(16)
          1、風氣:泛指外界病邪,風為百病之長,風邪侵襲人體,可引起多種疾病。
          2、論述了虛勞風氣百疾(兼夾外感)的證治。
          3、發(fā)病機理:虛勞諸不足-病久氣虛陰陽不足-抗病力減弱—易兼挾風邪而引起多種疾病。
          4、治法:★此時若祛邪則傷正,補益氣血則戀邪。健脾益氣,扶正祛邪。
          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17)
          酸棗仁湯方:
          酸棗仁  川芎  知母  甘草  茯苓
          1、論述了肝陰不足的虛煩不寐的虛勞證治。
          2、治法:養(yǎng)陰清熱,寧心安神。
          3、與《傷寒論》中梔子豉湯之虛煩不得眠鑒別:外感熱病,誤治虛其胸胃,余熱留戀不去,故有胸脘痞塞,按之濡,心中懊惱,舌苔薄黃而膩之證。
          五勞虛極羸瘦,腹?jié)M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饑傷、勞傷、經(jīng)絡(luò)營衛(wèi)氣傷,內(nèi)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蟄蟲丸主之。(18)
          1、肌膚甲錯:皮膚粗糙如魚鱗狀。
          2、本條論述虛勞干血的證治。
          3、病因:五勞(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七傷(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饑傷、勞傷、經(jīng)絡(luò)營衛(wèi)氣傷)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并治第七
          大逆/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10)
          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  半夏  人參  甘草  粳米  大棗
          1、虛熱肺痿的證候特點:上氣、咽喉不利、咳吐濁唾
          2、病機:火逆上氣
          3、治法:清養(yǎng)肺胃,止逆下氣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shù),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湯以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5)
          甘草干姜湯方:
          甘草(炙)  干姜(炮)
          1、本條論述虛寒肺痿的證治。
          2、病因:①虛熱肺痿失治,久則陰損及陽;②素體陽虛,肺氣衰弱,痿弱不振,不能攝納和輸布津液,故頻吐涎沫。
          3、治法:溫肺復氣
          4、虛熱肺痿是肺痿病中最常見的證型,但虛熱肺痿日久,陰虛及陽,最終可轉(zhuǎn)化為虛寒肺痿。
          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6)
          射干麻黃湯方:
          射干  麻黃  生姜  細辛  紫菀  款冬花  五味子  大棗  半夏
          1、水雞聲:形容喉間痰鳴聲連綿不斷,好像田雞的叫聲。
          2、本條論述寒飲郁肺的咳嗽上氣證治。
          3、病因病機:當為寒飲郁肺,肺氣不宣,痰阻氣道
          4、治法:散寒宣肺,降逆化痰
          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13)
          越婢加半夏湯方:
          麻黃  石膏  生姜  大棗  甘草  半夏
          1、本條論述飲熱迫肺的肺脹證治。
          2、病因病機:素有飲邪內(nèi)停加外感風熱,水飲夾熱邪上逆,導致肺氣脹滿。
          3、治法:宣肺泄熱,化飲降逆
          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師曰:奔豚病,從少腹起,上沖咽喉,發(fā)作欲死,復還止,皆從驚恐得之。(1)
          1、病因:奔豚氣病與驚恐密切相關(guān)?!绑@怖”:指不良情志因素所致的精神癥狀
          奔豚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2)
          奔豚湯方:
          甘草  川芎  當歸  半夏  黃芩  生葛  芍藥  生姜  甘李根白皮(專治奔豚氣,可用陳香櫞皮代替)
          1、本條論述肝郁化熱奔豚的證治。
          2、病因病機:驚恐、惱怒等精神刺激――肝郁氣滯化火,循沖脈上逆。
          3、治法:清火平肝,降逆平?jīng)_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并治第九
          師曰: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1)
          1、通過脈象論述胸痹心痛的病因和基本病機
          2、太過不及:脈象盛于正常的為太過,弱于正常的為不及。太過主邪盛,不及主正虛。
          3、陽微陰弦:關(guān)前為陽,關(guān)后為陰。陽微,指寸脈微;陰弦,指尺脈弦。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guān)上小緊數(shù),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3)
          栝蔞薤白白酒湯方:
          栝蔞實  薤白  白酒
          1、論述胸痹典型證候及治法方藥
          2、病機:陽虛邪閉,胸陽不宣
          3、治法:宣痹通陽,豁痰利氣
          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4)
          栝蔞薤白半夏湯方:
          栝蔞實  薤白  半夏  白酒
          1、論述胸痹痰飲壅盛的證治。
          2、病機:痰飲壅盛而痹阻胸陽
          3、治法:宣痹通陽,降逆逐飲
          胸痹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7)
          薏苡附子散方:
          薏苡仁  大附子
          1、論述胸痹急性發(fā)作的救治。
          2、病機:陰寒凝聚不散,陽氣痹阻不通
          3、治法:溫陽通痹止痛
          胸痹心中痞,留氣結(jié)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5)
          枳實薤白桂枝湯方:枳實  厚樸  薤白  桂枝  栝蔞實
          人參湯方:人參  甘草  干姜  白術(shù)
          1、論述胸痹氣結(jié)在胸虛實不同的證治
          2、偏實者:①病機:陰寒之邪較重,停痰蓄飲為患
          ②治法:宣痹通陽,泄?jié)M降逆
          ③方藥:枳實薤白桂枝湯。
          偏虛者:①病機:中焦陽氣衰減,無形之氣痞為患
          ②治法:補中助陽,振奮陽氣
          ③方藥:人參湯。
          5、★【枳實薤白桂枝湯證與人參湯證鑒別】
          同:①氣結(jié)在胸②胸背痛、短氣(喘息咳唾);心中痞氣、氣結(jié)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
          異:①病機:A陰寒之邪偏盛,停痰蓄飲為患;B中焦陽氣衰減,無形之氣痞為患
          ②癥狀:A兼腹?jié)M,大便不暢,舌苔厚膩,脈弦緊;
          B兼四肢不溫,倦怠少氣,大便溏,舌質(zhì)淡,脈弱而遲
          ③治則:A宣痹通陽,泄?jié)M降逆;B補中助陽,扶正固本
          6、【栝蔞薤白三方鑒別】
          栝蔞薤白白酒湯
          栝蔞薤白半夏湯
          枳實薤白桂枝湯
          主癥
          胸背痛,短氣,喘息咳唾,寸口脈沉而遲,關(guān)上小緊數(shù)
          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
          胸痹,心中痞氣,胸滿,脅下逆搶心
          提要
          胸痹典型證候
          胸痹痰飲壅盛
          胸痹氣結(jié)在胸偏實
          治則
          宣痹通陽、豁痰利氣
          宣痹通陽、降逆逐飲
          宣痹通陽、泄?jié)M降逆
          方藥
          栝蔞、薤白、白酒
          栝蔞、薤白、白酒、半夏
          栝蔞、薤白、枳實、厚樸、桂枝
          心痛徹背,背痛徹心, 烏頭赤石脂丸主之。(9)
          烏頭赤石脂丸方:
          蜀椒  烏頭(炮)  附子  干姜  赤石脂
          1、心痛陰寒痼結(jié)的證治。
          2、病機:陰寒痼結(jié),寒氣攻沖。
          3、治法:溫陽散寒,峻逐陰邪。
          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趺陽脈微弦,法當腹?jié)M,不滿者必便難,兩胠(qū)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當以溫藥服之。(1)
          腹?jié)M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3)
          1、此兩條論虛寒性腹?jié)M的病機、辨證和治則。
          2、病機:趺陽脈:微—中陽不足,脾胃虛寒;弦—下焦肝寒或腎寒之氣上逆中焦 。
          3、★辨證要點:“趺陽脈微弦”和“腹?jié)M時減,復如故”兩大要點
          病者腹?jié)M,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2)
          1、論腹?jié)M虛實辨別和實證腹?jié)M的治法
          2、治法:下法。溫下―寒實證;寒下―里實熱證。
          【虛寒與實熱性腹?jié)M的鑒別】
          要點
          虛寒證
          實熱證
          主癥
          腹部脹滿時減,復如故
          腹部脹滿無已時
          舌診
          舌質(zhì)淡,多齒痕,苔薄白
          舌質(zhì)紅,苔黃厚
          脈診
          脈細虛弦遲
          脈滑數(shù)
          腹診
          按之不痛,喜溫喜按
          按之痛,拒按
          病機
          脾胃虛寒,氣機阻滯
          實邪積滯腸胃,氣機閉塞
          治法
          溫中
          寒下
          病腹?jié)M,發(fā)熱十日,脈浮而數(shù),飲食如故,厚樸七物湯主之。(9)
          厚樸七物湯方:
          厚樸  甘草  大黃  大棗  枳實  桂枝  生姜
          1、本條論述腹?jié)M里實兼表寒的證治。
          2、治法:行氣除滿,疏表散寒
          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12)
          大柴胡湯方:
          柴胡  黃芩  芍藥  半夏  枳實  大黃  大棗  生姜
          1、論里實兼少陽證的心下滿痛證治。
          2、病機:實邪郁滯于膽胃
          3、病位:心下,當為陽明胃脘并及少陽兩脅之處
          5、治法:和解少陽并攻逐陽明,雙解表里
          痛而閉者,厚樸三物湯主之。(11)
          厚樸三物湯方:
          厚樸  枳實  大黃
          1、論述里實腹?jié)M脹重于積的證治。
          2、病機特點:“脹重于積”?!伴]”為大便不通,失氣亦不傳-氣機閉塞之明證。
          3、治法:行氣除滿,通便瀉熱
          腹?jié)M不減,減不足言,當須下之,宜大承氣湯。(13)
          1、本條論述腹?jié)M(實熱證)積脹俱重的證治。
          2、主癥:腹?jié)M不減,減不足言?!镏髯C辯證細化:“腹?jié)M”不減;按之痛;滿痛在臍周
          3、治法:當須下之,寒下法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10)
          附子粳米湯方:
          附子  半夏  甘草  大棗  粳米
          1、論述中焦虛寒并水飲內(nèi)停的腹?jié)M證治。
          2、治法:散寒降逆,溫中止痛
          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大建中湯主之。(14)
          大建中湯方:
          蜀椒  干姜  人參
          1、論述虛寒性腹?jié)M痛的證治。
          2、治法:溫陽建中,祛寒止痛
          3、★大建中湯治療虛寒性腹痛之“痛、嘔”及扶正養(yǎng)胃作用均較附子粳米湯強,因此尋找用藥規(guī)律:治療虛寒性腹痛:附子不如干姜;治療虛寒性嘔吐:半夏不如蜀椒;溫陽脾胃:棗、草、米不如人參、飴糖
          脅下偏痛,發(fā)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15)
          大黃附子湯方:
          大黃  附子  細辛
          1、論述寒實內(nèi)結(jié)的腹?jié)M痛證治。
          2、治法:溫下寒實
          3、★后世溫下劑的祖方
          寒疝腹中痛,及脅痛里急者,當歸生姜羊肉湯主之。(18)
          當歸生姜羊肉湯方:
          當歸  生姜  羊肉
          1、論述血虛內(nèi)寒的寒疝證治。
          2、病因:血虛氣少,氣虛生寒;素體血虛,外受寒邪
          3、治法:養(yǎng)血散寒
          宿食在上脘,當吐之,宜瓜蒂散。(24)
          瓜蒂散方:
          瓜蔕  赤小豆
          1、論述宿食在上的證治。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第十一
          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旋復花湯主之。(7)
          旋復花湯方:
          旋復花  蔥莖  新絳
          1、★肝著:指肝經(jīng)氣血郁滯,著而不行所致之病癥。
          2、病機:是肝經(jīng)氣血郁滯,著而不行。
          3、治法:行氣活血,通陽散結(jié)。運用“通”法是治療肝著的要領(lǐng)。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shù),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15)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  芍藥  枳實  大黃  厚樸  杏仁
          1、論述脾約的病機和證治。
          2、治法:泄熱潤燥,緩通大便
          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shù)湯主之。(16)
          甘草干姜茯苓白術(shù)湯方:
          甘草  干姜  茯苓  白術(shù)
          1、論述腎著的成因和證治。
          2、治法:溫中健脾,散寒除濕
          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1)
          問曰:四飲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后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2)
          1、以上兩條總論痰飲的分類及四飲的主癥,為全篇之提綱。
          2、痰飲是一個總的病名,其中又可分為痰飲、懸飲、溢飲和支飲四種類型。前者是四種痰飲的總稱,后者僅指痰飲留于腸胃的一種類型。
          3、*痰飲:是水飲聚于胃腸,與脾關(guān)系至密。主證: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病機:脾胃運化功能失調(diào),水停胃腸。病位:胃腸。
          4、*懸飲:是水飲流注于脅下,累及于肝肺。主證:咳唾隱痛。病機:水流脅下,肝肺氣機受阻。病位:脅下。
          5、*溢飲:是水飲阻于四肢肌表,責之于肺脾之臟。主證: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病機:飲溢四肢,肺氣失宣,脾失健運。病位:四肢肌膚。
          6、*支飲:是水飲停留于胸膈,影響于心肺。主證: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病機:飲停胸膈,肺失宣降。病位:胸膈。
          【痰飲、懸飲、溢飲、支飲鑒別】
          證名
          病位
          病機
          主要癥狀
          痰飲
          胃腸
          脾陽虛弱,水谷不化,飲留于胃腸
          素盛今瘦,腸間瀝瀝有聲,胸脅支滿,目眩,短氣,臍下悸,吐涎沫
          懸飲
          脅下
          水停脅下,肝肺氣機不利,升降失常,氣飲相搏
          咳唾,脅下引痛
          溢飲
          四肢肌表
          水飲流于四肢肌表,肌腠閉塞,壅阻于經(jīng)絡(luò)肌肉
          當汗出不汗出,發(fā)熱惡寒,身熱疼重
          支飲
          胸膈
          飲停胸膈,水邪壅肺,氣機不利
          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冒眩,心下悸,腹?jié)M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15)
          1、本條論述痰飲病的治療大法。
          2、“和之”是指溫藥不可太過,亦非燥之、補之。
          3、★“溫藥和之”是治痰飲病的基本原則。
          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16)
          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方:
          茯苓  桂枝  白術(shù)  甘草
          1、論述痰飲停留心下的證治。(心下,即胃之所在)
          2、病機:屬脾胃陽虛,痰飲中阻。飲停中焦,阻礙氣機升降,濁陰不降,清陽不升。
          3、治法:溫陽化飲,健脾利水
          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17)
          1、論述微飲在脾、在腎的不同證治。(兩方皆屬“溫藥和之”)
          【苓桂術(shù)甘湯與腎氣丸鑒別】
          方名
          病機
          癥狀
          治法
          苓桂術(shù)甘湯
          脾陽虛不能運化水濕,水停心下
          胸脅支滿,目眩,心下悸動
          健脾滲濕,通陽利水
          腎氣丸
          腎陽虛不能行氣化水,水泛心下
          畏寒足冷,腰酸,少腹拘急不仁
          溫腎蠲飲,化水行氣
          腹?jié)M,口舌干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丸主之。(29)
          己椒藶黃丸方:
          防己  椒目  葶藶  大黃
          1、論述腸間飲聚成實的證治。
          2、治法:宜上運中,導水下行,前后分消
          脈沉而弦者,懸飲內(nèi)痛。(21)
          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22)
          十棗湯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1、本條論述懸飲的脈癥與治療。
          2、初起往往有惡寒發(fā)熱等表證,可先服小青龍湯以解表。表解里未和,可用十棗湯。
          3、煎服法:先煮肥大棗,后內(nèi)三藥末。藥量因體質(zhì)而異。平旦溫服之。得快下后,糜粥自養(yǎng)。
          4、煎服法意義:①十棗湯重用大棗以達到峻下而不傷正。②使用藥物劑量的多少應根據(jù)病人體質(zhì)以及服藥后的反應而定。③掌握服藥時間,對提高療效、減輕藥物某些不良反應有一定的作用。
          病溢飲者,當發(fā)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23)
          大青龍湯方:麻黃  桂枝  甘草  杏仁  生姜  大棗  石膏
          小青龍湯方:麻黃  芍藥  五味子  干姜  甘草  細辛  桂枝  半夏
          1、論述溢飲的證治。
          【大青龍湯證與小青龍湯證鑒別】
          方證
          病機
          脈癥
          治法
          大青龍湯證
          外寒內(nèi)熱,表證偏重
          無汗而喘,煩躁而渴,脈象浮緊,舌苔薄黃
          散寒化飲,清熱除煩
          小青龍湯證
          外寒內(nèi)飲,表證較輕
          咳喘痰多,胸痞干嘔,脈象弦緊,舌苔白滑
          溫里化飲,止咳平喘
          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25)
          澤瀉湯方:
          澤瀉五兩  白術(shù)二兩(★用量:澤瀉:白術(shù)=5:2)
          1、論述飲邪上犯,蒙蔽清陽冒眩的證治。
          2、病機:水飲內(nèi)停,妨礙氣機升降,濁陰不能下行,清陽不得上達。
          3、治法:健脾化飲,降逆止眩。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35)
          1、本條論述外寒引動內(nèi)飲的支飲證治。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三
          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12)
          1、論述肺胃熱盛、津氣兩傷消渴的證治。(“上消”)
          2、治法:益氣生津,清熱止渴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3)
          1、論述下消的證治。
          2、腎陽衰微:既不能蒸騰津液以上潤——渴飲無度;又不能化氣以控制攝水——飲一溲一
          3、治法:溫補腎陽,固攝下元
          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苦渴,栝樓瞿麥丸主之。(10)
          栝樓瞿麥丸主方:
          栝樓根  茯苓  薯蕷  附子  瞿麥
          1、論述上燥下寒的小便不利證治
          2、小便不利——腎陽不足,氣化無權(quán);有水氣——水無出路,水氣內(nèi)停;苦渴——腎氣不足,不能蒸化津液上承,上焦反生燥熱
          3、治法:潤燥生津,溫陽利水
          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13)
          豬苓湯方:
          豬苓  茯苓  阿膠  滑石  澤瀉
          1、論述水熱互結(jié)傷陰的小便不利證治
          2、治法:滋陰潤燥,利水除熱
          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jié)疼痛,惡風;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fā)其汗。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jié)M不喘。黃汗,其脈沉遲,身發(fā)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1)
          1、論述四水及黃汗的脈證;風水皮水的治法。
          2、風水:病位——其病在表;病因——風客肌表;病機——風邪襲表,肺失宣降;證候——脈浮惡風(風邪在表),外證骨節(jié)疼痛(風寒濕留滯關(guān)節(jié))
          3、皮水:病位——其病在肌膚;病因——水溢于表;病機——脾虛濕盛,水泛體表;證候——其脈亦浮,外證浮腫、按之沒指(水濕潴留皮中),不惡風(非外感侵襲),其腹如鼓(里水過多),不渴(水停皮中)
          4、正水:病位——病在里;病因——里陽不足,寒水所勝;病機——脾腎陽虛,肺失肅降;證候——脈沉遲(里陽不足,寒水所勝),外證自喘(水停于里,氣逆于上)。
          5、石水:病位——病位在里;病因——水濕內(nèi)停,陽氣不行;病機——腎脾陽虛,寒水內(nèi)盛;證候——脈自沉(腎陽不足,寒水聚結(jié)下焦),外證腹?jié)M、不喘(水氣結(jié)于少腹,未波及于上)
          【風水與皮水鑒別】
          類別
          相同點
          不同點
          風水
          病位在表,(表中之表與表中之里)
          起病急,從頭面腫起,與肺有關(guān)
          皮水
          起病漸,從下肢腫起,與脾有關(guān)
          【正水與石水鑒別】
          類別
          相同點
          不同點
          正水
          病位在里(里中之表與里中之里)
          腹?jié)M(大腹?jié)M),氣逆而喘,與肺腎有關(guān)
          石水
          腹?jié)M(小腹?jié)M),不喘,與肝脾腎有關(guān)
          問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師曰:經(jīng)水前斷,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難治,先病水,后經(jīng)水斷,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經(jīng)自下。(20)
          1、例婦人水腫,有血分、水分之異。
          2、*血分:含義:因經(jīng)水前斷,經(jīng)水滲出脈外而為水。先見經(jīng)閉而后病水氣。
          病機:血脈瘀滯,經(jīng)水滲于脈外而為水,水濕外溢故腫;沖任虧損,氣虛血少而致經(jīng)閉,經(jīng)閉血滯,滲于脈外,亦可形成水腫。
          病勢:血分深而難通 ,血不通則水不行,故難治。
          3、*水分:含義:先病水腫,水濕壅閉,經(jīng)脈不暢,而后經(jīng)水斷絕。
          病機:水液阻滯血道。
          病勢:水分病淺而易行,水去則經(jīng)水自通,故易治。
          治則:行水散濕
          師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fā)汗乃愈。(18)
          1、論述水腫病的一般治療原則——利小便與發(fā)汗。
          2、★治法:因勢利導而治之。
          腰以下腫:病位在下在里,屬陰,當利小便。
          腰以上腫:病位在上在表,屬陽,當發(fā)汗。(水氣病治療常法——“提壺揭蓋”法:“開鬼門,潔凈府”)
          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已黃芪湯主之。腹痛加芍藥。(22)
          1、論述風水表虛的證治。
          2、治則:益氣固表,利水除濕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xù)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23)
          越婢湯方:
          麻黃  石膏  生姜  大棗  甘草
          1、論述風水夾熱的證治。
          2、治則:散邪清熱,發(fā)越水氣
          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24)
          防己茯苓湯方:
          防己  黃芪  桂枝  茯苓  甘草
          1、論述皮水脾虛陽郁的證治。
          2、病機:脾虛水氣盛,陽郁不宣。
          3、治法:通陽化氣,表里分消水濕。
          脈得諸沉,當責有水,身體腫重,水病脈出者,死。(10)
          1、脈出:指脈象浮而散大無根。
          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
          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緩則為痹,痹非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1)
          1、論述濕熱黃疸的發(fā)病機理。
          2、病機:濕熱蘊結(jié)
          3、★治法:治脾為要。治療黃疸病酌情加入涼血活血藥物。
          谷疸之為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fā)黃,為谷疸,茵陳蒿湯主之。(13)
          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先煎)  梔子  大黃
          1、論述谷疸屬濕熱俱盛的證治。
          2、病位:心中、心下
          3、★治法:清泄?jié)駸幔ㄊ侵委煗駸狳S疸的主方)
          4、陰黃及濕重于熱者忌用,孕婦慎用。
          酒黃疸,心中懊憹,或熱痛,梔子大黃湯主之。(15)
          梔子大黃湯方:
          梔子  大黃  枳實  豉
          1、論述酒疸熱盛的證治。
          2、病位:腹中
          3、治法:清心除煩,除積泄熱
          黃疸腹?jié)M,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里實,當下之,宜大黃硝石湯。(19)
          大黃硝石湯方:
          大黃  黃柏  硝石  梔子
          1、論述黃疸病熱盛里實的證治。
          2、治法:攻下法通腑泄熱
          黃疸病,茵陳五苓散主之。(18)
          茵陳五苓散方:
          茵陳蒿末  五苓散
          1、論述黃疸病濕重于熱的治法——利水清熱,去濕退黃。
          驚悸吐血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14)
          柏葉湯方:柏葉  干姜  艾
          1、論述虛寒吐血的證治。
          2、治法:溫中止血
          3、★煎煮法:取馬通汁合煮——引血下行
          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17)
          瀉心湯方:大黃  黃連  黃芩
          1、論述熱盛吐衄的證治。
          2、治法:清熱瀉火而止血
          3、方藥特點:藥味少而作用專一——苦寒瀉火
          下血,先便后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15)
          黃土湯方:(亦主吐血、衄血)
          甘草 干地黃 白朮 附子 阿膠 黃芩 灶中黃土
          1、論述虛寒便血的證治。
          2、病機:脾氣虛寒,氣不攝血
          3、治法:溫脾攝血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1、論述濕熱便血的證治。
          2、病機:大腸濕熱,迫血下行
          3、治法:清熱利濕,活血止血
          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嗽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10)  論述瘀血的脈癥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5)
          1、論述脾胃兩虛胃反的病機、脈癥及預后。
          2、★胃反的主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病機:胃氣不降,脾失健運
          3、胃反出現(xiàn)脈緊而澀:緊為陽虛有寒;澀屬津虧而燥
          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8)
          茱萸湯方:
          吳茱萸  人參  生姜  大棗
          1、論述胃虛寒凝嘔吐的證治。
          2、治法:散寒降逆,溫中補虛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6)
          干嘔,吐涎沫,頭痛者,茱萸湯主之。(9)
          1、論述胃虛停飲夾肝氣上逆的干嘔頭痛證治。
          2、治法: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止頭痛
          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16)
          大半夏湯方:半夏 人參 白蜜
          1、治法:和胃降逆,補虛潤燥
          2、為胃反嘔吐的主方,與小半夏湯不同,臨床不可混用
          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17)
          大黃甘草湯方:大黃 甘草
          1、論述胃腸實熱嘔吐的證治
          2、治法:瀉熱去實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10)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  黃芩  干姜  人參  黃連  大棗  甘草
          1、論述寒熱錯雜的嘔吐證治。
          2、主癥:上有嘔吐,下有腸鳴,中有痞阻
          3、治法:散結(jié)除痞,和胃降逆
          4、★組方特點:辛開苦降。即半夏、干姜——辛開;黃芩、黃連——苦降
          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12)
          1、論述一般嘔吐的治法——散寒化飲,和胃降逆以止嘔吐。
          2、★后世醫(yī)家稱此為止嘔祖方。具有較強和胃、降逆之功,經(jīng)過適當配伍變化可治療各種嘔吐。
          噦而腹?jié)M,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7)
          1、論述噦而腹?jié)M的證治。
          2、呃逆治以通利,僅用于實證,不可用于虛證。
          3、“前部不利者,豬苓湯;后部不利者,調(diào)胃承氣湯”
          干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22)
          橘皮湯方:
          橘皮  生姜
          1、論述胃寒氣逆而干嘔。
          2、病機:胃中虛寒,胃氣上逆
          3、治法:散寒降逆,通陽和胃(方后云“下咽即愈”)
          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23)
          橘皮竹茹湯方:
          橘皮  竹茹  大棗  生姜  甘草  人參
          1、論述胃虛有熱呃逆的證治。
          2、病機:胃中虛熱,氣逆上沖
          3、治法:補虛清熱,和胃降逆
          下利氣者,當利其小便。(31)
          1、論述下利氣的治法——利其小便:利濕、化濕(“急開支河”之法)
          氣利,訶梨勒散主之。(47)
          訶梨勒散方:★訶梨勒(訶子)十枚,為散,粥飲和,頓服
          1、論述虛寒性腸滑氣利的治法——斂肺澀腸,止利固脫
          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42)
          桃花湯方:赤石脂  干姜  粳米
          1、論述虛寒下利便膿血的證治。
          2、病機:臟氣虛寒,氣血不固,滑脫不禁
          3、治法:溫中澀腸以固脫(赤石脂為君,其色似桃花,又名桃花石,故名桃花湯)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37)
          1、論述下利實證的治法——★通因通用,攻下里實
          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為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38)
          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39)
          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時復發(fā)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40)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小承氣湯主之。(41)
          小承氣湯方:大黃  厚樸 枳實
          1、論述實熱燥結(jié)下利的證治。
          2、治法:通腑泄熱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43)
          白頭翁湯方:
          白頭翁  黃連  黃柏  秦皮
          1、論述熱利的證治。
          2、病機:溫熱蘊結(jié)大腸,阻滯氣機
          3、治法:清熱燥濕,涼血止利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并治第十八
          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shù),此為腹內(nèi)有癰膿,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3)
          薏苡附子敗醬散方:薏苡仁  附子  敗醬
          1、論述腸癰膿已成的證治。
          2、*方義:薏苡仁排膿消腫,開壅利腸;輕用附子振奮陽氣,辛熱散結(jié);佐以敗醬草解毒排膿。三味相伍,排膿解毒,散結(jié)消腫。
          腸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diào),時時發(fā)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shù)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牡丹湯主之。(4)
          大黃牡丹湯方:
          大黃  牡丹  桃仁  瓜子  芒硝
          1、論述急性腸癰未成膿的證治。
          2、病機:熱毒內(nèi)聚,營血瘀滯,腸腑氣機失調(diào),經(jīng)脈不通
          3、★方義:大黃、芒硝泄熱通腑,逐瘀破結(jié);丹皮、桃仁涼血化瘀;瓜子(冬瓜仁)排膿消癰。諸藥合用,有泄熱通腑、化瘀排膿、消腫散結(jié)的作用。
          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
          婦人宿有癥病,經(jīng)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癥痼害。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jīng)水利時,胎也。下血者,后斷三月,衃pei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當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2)
          桂枝茯苓丸方:
          桂枝  茯苓  牡丹  桃仁  芍藥
          1、論述妊娠與癥病的鑒別及癥病漏下的治療。
          師曰: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桂枝湯主之。(1)
          1、論述惡阻輕癥的治療。(本條所述的脈象為妊娠初期的脈象)
          2、治法:調(diào)陰陽、和脾胃、平?jīng)_逆
          婦人懷妊,腹中?xiu痛,當歸芍藥散主之。(5)
          當歸芍藥散方:
          當歸  芍藥  茯苓  白術(shù)  澤瀉  川芎
          1、論述妊娠肝脾失調(diào)腹痛的證治。
          2、治法:養(yǎng)血調(diào)肝,滲濕健脾——體現(xiàn)了肝脾兩調(diào),血水共治的特點
          3、當歸芍藥散治妊娠病時,方中川芎用量宜小,因其為血中氣藥,味辛走竄。
          師曰:婦人有漏下者,有半產(chǎn)后因續(xù)下血都不絕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為胞阻,膠艾湯主之。(4)
          膠艾湯方:
          川芎  阿膠  甘草  艾葉  當歸  芍藥  干地黃
          1、*胞阻:指妊娠下血伴腹痛的病癥。
          2、論述婦人沖任脈虛三種下血的證治。
          3、病機:肝血失調(diào);治法:調(diào)補沖任,固經(jīng)安胎,異病同治
          4、補血調(diào)經(jīng)婦科要方四物湯就是膠艾湯減去阿膠、艾葉、甘草而成。
          婦人妊娠,宜常服當歸散主之。(9)
          當歸散方:
          當歸  黃芩  芍藥  川芎  白術(shù)
          1、論述血虛濕熱胎動不安的治法。
          2、★婦人妊娠后,最需重視肝脾兩臟。
          3、治法:養(yǎng)血健脾,清熱除濕,祛病安胎
          妊娠養(yǎng)胎,白術(shù)散主之(10)
          白術(shù)散方:
          白術(shù)  川芎  蜀椒  牡蠣
          1、論述脾虛寒濕的養(yǎng)胎方法。
          2、治法:溫中除濕,健脾安胎
          【白術(shù)散證與當歸散證比較】
          證名
          主要脈癥
          病機
          治法
          白術(shù)散證
          體型肥胖,屬脾虛寒濕而胎動不安者
          脾虛寒濕
          溫中除濕,健脾安胎,重在健脾
          當歸散證
          體型偏瘦,屬血虛濕熱而胎動不安,或素有流產(chǎn)史者
          濕熱血虛
          養(yǎng)血健脾,清熱除濕,重在補血安胎
          婦人產(chǎn)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問曰:新產(chǎn)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痙,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難,何謂也?師曰:新產(chǎn)血虛,多汗出,喜中風,故令病痙;亡血復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難。(1)
          1、論述產(chǎn)后三病的形成機理。
          2、病機:產(chǎn)后亡血傷津、氣血不足
          3、治法:養(yǎng)血護津8
          產(chǎn)后腹中?痛,當歸生姜羊肉湯主之。(4)
          1、論述產(chǎn)后血虛里寒的腹痛證治。
          2、治法:養(yǎng)血補虛,溫中散寒
          產(chǎn)后腹痛,煩滿不得臥,枳實芍藥散主之。(5)
          枳實芍藥散方:枳實(燒令黑,勿太過)  芍藥
          1、論述產(chǎn)后氣血郁滯腹痛的證治。(里實)
          2、治法:行氣散結(jié),和血止痛
          師曰:產(chǎn)后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假令不愈者,此為腹中有干血著臍下,宜下瘀血湯主之。亦主經(jīng)水不利。(6)
          下瘀血湯方:
          大黃  桃仁  ?(zhe)蟲
          1、論述產(chǎn)后瘀血內(nèi)結(jié)腹痛的證治。(氣血郁滯)
          2、治法:破血逐瘀
          產(chǎn)后中風發(fā)熱,面正赤,喘而頭痛,竹葉湯方主之。(9)
          竹葉湯方:
          竹葉  葛根  防風  桔梗  桂枝  人參  甘草  附子  大棗  生姜
          1、論述產(chǎn)后中風兼陽虛的證治。
          2、治法:扶正祛邪,標本兼顧
          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竹皮大丸主之。(10)
          產(chǎn)后下利虛極,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之。(11)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方:
          白頭翁  甘草  黃連  柏皮  秦皮  阿膠
          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婦人之病,因虛、積冷、結(jié)氣,為諸經(jīng)水斷絕,至有歷年,血寒積結(jié),胞門寒傷,經(jīng)絡(luò)凝堅。(8)
          1、婦人雜病的總綱。治法:審陰陽,辨虛實,行針藥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xù)來寒熱,發(fā)作有時,經(jīng)水適斷,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jié),故使如瘧狀,
          發(fā)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1)
          1、論述熱入血室的證治。血室內(nèi)屬于肝,肝與膽相表里,故見寒熱如瘧的少陽證。
          2、治法:使邪從少陽轉(zhuǎn)樞而出
          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樸湯主之。(5)
          半夏厚樸湯方:
          半夏  厚樸  茯苓  生姜  干蘇葉
          1、論述痰凝氣滯于咽中的證治。(此即后世所稱“梅核氣”)
          2、治法:解郁化痰,順氣降逆
          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shù)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6)
          甘草小麥大棗湯方:
          甘草  小麥  大棗
          1、論述臟躁的證治。
          2、病機:臟躁是因臟陰不足,虛熱躁擾所致
          3、治法:補益心脾,寧心安神(方中小麥養(yǎng)心安神,甘草、大棗甘潤調(diào)中而緩急)
          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shù)十日不止,暮即發(fā)熱,少腹里急,腹?jié)M,手掌煩熱,唇口干燥,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jīng)半產(chǎn),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干燥,故知之。當以溫經(jīng)湯主之。(9)
          溫經(jīng)湯方:
          吳茱萸  當歸  川芎  芍藥  人參  桂枝  阿膠  生姜  牡丹皮  甘草  半夏  麥門冬
          1、論述婦人沖任虛寒夾有瘀血而致崩漏的證治。
          2、治法:溫養(yǎng)氣血,活血祛瘀,滋陰清熱
          3、★本方是婦科調(diào)經(jīng)的祖方,凡瘀血不屬熱證的,均可適當加用溫藥。
          婦人經(jīng)水不利下,抵當湯主之。(14)
          抵當湯方:
          水蛭  虻蟲  桃仁  大黃
          1、論述經(jīng)水不利屬于瘀結(jié)成實的治法——破血逐瘀。
          婦人六十二種風,及腹中血氣刺痛,紅藍花酒主之。(16)
          紅藍花酒方:★紅藍花,酒一大升,煎減半,頓服一半。未止,再服。
          1、論述風血相搏血凝氣滯的腹痛治法。
          2、治法:溫通氣血,令氣行血開,則風自散,而刺痛自止。(“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婦人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主之。(17)
          1、婦人因肝脾不調(diào)腹中諸痛的治法——調(diào)肝養(yǎng)血,健脾利濕。(臨床常用湯劑逍遙散即從本方化裁而出)
          問曰:婦人病,飲食如故,煩熱不得臥,而反倚息者,何也?師曰:此名轉(zhuǎn)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則愈,宜腎氣丸主之。(19)
          腎氣丸方:
          干地黃  薯蕷  山茱萸  澤瀉  茯苓  牡丹皮  桂枝  附子
          1、論述婦人轉(zhuǎn)胞的證治。
          2、轉(zhuǎn)胞主癥:小便不通,臍下急迫
          3、治法:振奮腎陽,蒸化水氣,小便通利則其病自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金匱要略》治療虛證十法初探
          《金匱要略》最全知識點總結(jié)
          當代名老中醫(yī)經(jīng)驗集卷一(袁家璣)
          婦人產(chǎn)后病
          王廖:傷寒論方證(7—9)
          顧兆農(nóng)老中醫(yī)妙用柴胡+柴胡臨床妙用 +中藥柴胡的妙用+柴胡劑量之謎+名家使用小柴胡湯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