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彭xx,女,72歲,2019年4月9日初診。
主訴:腦鳴、頭昏2月余。
現(xiàn)病史:2月前無明顯誘因,患者開始出現(xiàn)腦鳴癥狀,并伴有頭昏,身倦乏力等癥,患病以來,多處尋醫(yī)為其診治,療效不佳,遂慕名來我科就診。
刻癥見:腦鳴(聲如蟬鳴),頭昏,身體疲乏無力,眠差,長期吐痰,痰質(zhì)清晰,量多,色白。大便溏10余年,每日1-2次,短氣懶言,舌體略胖,淺齒印,舌質(zhì)淡紅,苔白,脈細緩。
既往史:便溏10余年。
診斷:腦鳴
證型:清陽不升證
治法:益氣生津,升清開竅
方藥:升麻15g,葛根100g,黨參30g,炒黃柏20g,黃芪40g,白芍15g,蔓荊子30g,炙甘草15g。6劑,每日一劑,水煎服 100ml tid ,溫服。
二診(2019年4月16日):患者來時大喜,嘆自己終于找對醫(yī)生,藥后腦鳴較前好轉(zhuǎn)八成,便溏,余癥同前。上方加:茯苓30g,炒白術(shù)30g 取四君子湯之意,可益氣健脾除濕,將白芍改為炒白芍斂陰和血。具體用方如下:
茯苓30g,炒白術(shù)30g,黨參30g,黃芪40g,升麻15g,葛根100g,炒黃柏20g,炒白芍15g,蔓荊子30g,炙甘草15g。6劑,水煎服 100ml tid ,溫服。
腦鳴是指延腦的耳蝸神經(jīng)核至大腦皮質(zhì)聽覺中樞的整個通道的任何一個部位的病變所致的耳鳴,病人感覺在腦內(nèi)鳴響。以自覺腦內(nèi)如蟲蛀鳴響為主要表現(xiàn)的腦神疾病,多因腦髓空虛,或因火郁,痰濕阻滯所致。 調(diào)達情志,怡養(yǎng)心神。《醫(yī)方集解》:五臟皆稟氣于脾胃,以達于九竅;煩勞傷中,使沖和之氣不能上升,故目昏而耳聾也。李東垣曰:醫(yī)不理脾胃及養(yǎng)血安神,治標不治本,是不明理也。
益氣聰明湯是金元時期《東垣試效方》的著名方劑。具有補中氣、升清陽、散風熱之功效,善治中氣不足、清陽不升而致風熱上擾、頭痛眩暈、內(nèi)障初起、視物不清、耳鳴耳聾或齒痛等癥。李東垣曰:醫(yī)不理脾胃及養(yǎng)血安神,治標不治本,是不明理也。此足太陰、陽明、少陰、厥陰藥也。十二經(jīng)清陽之氣,皆上于頭面而走空竅,因飲食勞役,脾胃受傷,心火太盛,則百脈沸騰,邪害空竅矣。方中參、芪甘溫以補脾胃;甘草甘緩以和脾胃;干葛、升麻、蔓荊輕揚升發(fā),能入陽明,鼓午胃氣,上行頭目。中氣既足,清陽上升,則九竅通利,耳聰而目明矣;白芍斂陰和血,黃柏補腎生水。蓋目為肝竅,耳為腎竅,故又用二者平肝滋腎也。
初診時患者自訴腦鳴(聲如蟬鳴),頭昏,身體疲乏無力,眠差,見癥考慮因身心疲勞,傷及脾胃,脾胃虛弱,使脾清陽之氣不升,胃失和降,氣亂于頭所致此病。遂立法于益氣生津,升清開竅。方選“益氣聰明湯”。見患者長期吐痰,痰質(zhì)清晰,量多,色白。大便溏10余年,1-2次每日,舌體略胖,淺齒印,舌質(zhì)淡紅,苔白,脈細緩??紤]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氣虛,受納與健運乏力,則飲食減少;濕濁內(nèi)生,脾胃運化不利,故大便溏、多痰; 脾為肺之母,脾胃一虛,肺氣先絕,故見氣短、語聲低微;舌淡苔白,脈虛弱均為氣虛之象。正如《醫(yī)方考》所說:"夫面色萎白,則望之而知其氣虛矣;言語輕微,則聞之而知其氣虛矣;四肢無力,則問之而知其氣虛矣;脈來虛弱,則切之而知其氣虛矣。"
二診時,患者腦鳴癥狀明顯改善,但大便仍不成形,遂在前方基礎(chǔ)上加茯苓、炒白術(shù)考慮便溏多由脾胃氣虛,運化乏力所致,治療以益氣健脾為主?!八木訙背鲎浴短交菝窈蛣┚址?,卷三》。方中人參為君,甘溫益氣,健脾養(yǎng)胃。臣以苦溫之白術(shù),健脾燥濕,加強益氣助運之力;佐以甘淡茯苓,健脾滲濕,苓術(shù)相配,則健脾祛濕之功益著。使以炙甘草,益氣和中,調(diào)和諸藥。四藥配伍,共奏益氣健脾之功。
此乃陳老用“益氣聰明湯”治療腦鳴醫(yī)案一則,臨床之中,老師緊抓病機,正確辨證,靈活運用經(jīng)方,體現(xiàn)中醫(yī)的靈魂,我們應多學習老師的臨床思維、用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