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經考試就為人父母,家長比孩子更需要成長
【教育君語】
曾經在網上看到這么一句話:'一想到為人父母不需要經過培訓和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相對于孩子,其實有的父母更需要教育和成長。這 8 條建議,每一位家長都該了解。
生了孩子,你就不能'退貨'
別錯過孩子發(fā)展的關鍵期
無論你面對的是什么樣的孩子,你都沒辦法反悔或者'退貨'。農民種莊稼,光靠愛,不行,只有懂種莊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僅有愛,不夠,只有懂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才有好未來。
發(fā)展的關鍵期是指人類的某種行為、技能和知識的掌握,在某個時期發(fā)展最快,最容易受影響。
如果在發(fā)展關鍵期對孩子施以正確的教育,他學習起來既快又好,往往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錯過關鍵期,學習就需要花費幾倍的努力才能彌補,甚至將永遠無法彌補。
你了解多少孩子發(fā)展的關鍵期:
★學習咀嚼關鍵期(6個月)
★秩序規(guī)范關鍵期(2.5-6歲)兒童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這一時期形成的性格、行為、習慣往往到長大也不會改變。'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語言發(fā)展關鍵期(3-6歲)
★想像力發(fā)展關鍵期(2-8歲)
★文化敏感期(6-10歲)這個時期的許多孩子,非常好奇,愛動腦筋,問題特別多。應該滿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黃金閱讀期(8-14歲)如果錯過了這一時期的科學閱讀指導和大量閱讀,將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難以彌補的缺憾。
★獨立關鍵期(12-15歲)這一段抓不好,孩子將永遠長不大。
重新認識母性之愛和父性之愛
母性之愛和父性之愛,孩子都需要,只是每一階段分工不同、主次不同。母性之愛:德行禮儀、品格氣質。母親在孩子的嬰幼、少兒階段影響巨大。父性之愛:方向性引領和理性作為。偉大的父親,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
中小學銜接階段是孩子成長的浪漫階段的結束和精確階段的開始;是由母愛為主向父愛為主的過渡期。這一時期,母性之愛應該適當減少,父性之愛應該適當增加。
給家長的 8 條建議
1. (說給父親)下班的路應該是回家的路
孩子上學之后,更需要父親的關懷。作為父親,必須意識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責任,與父母一起吃飯的孩子更優(yōu)秀。
有研究機構調查:與父母一起進晚餐的孩子,能獲得較好的營養(yǎng),較高的學業(yè)成績,很少出現(xiàn)抽煙、喝酒、吸毒、打架、提早性行為等。不要在孩子吃飯和睡覺時進行教育;不要把和孩子交談,都變成對孩子的教育。
2. 孩子'生病',父母一定要'吃藥',父母改變,孩子改變
孩子的問題大多是父母教育不當造成的。孩子'生病',父母一定要'吃藥'。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學校。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范本'。身教重于言教。做父母的,要與孩子一起成長。
3.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說:'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后,極易將自己封閉起來,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找到與孩子溝通的語言密碼,但要注意惜'言'如金。
成熟的父母,應該學習兒童教育學、心理學,多看一些家教書刊,了解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特點和規(guī)律,經常與孩子溝通,明白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4. 一定要管孩子,關鍵是怎么管
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是培養(yǎng)'正常的人'。'一只手''一只眼'和'一根筋'教育均不可取。換一種思路教育孩子。努力豐富自己的教育方法。
5. 做一個懂愛會愛的家長
不少父母愛得糊涂,愛得錯位,有時又愛得過分。不要培養(yǎng)'超級嬰兒'。愛是一門藝術。愛需要表達也需要行動。有時一個擁抱勝過千言萬語。愛要適度,不要讓你的愛泛濫成災。溺愛的結果是傷害。
6. 不能當眾教育孩子
孩子也有尊嚴,也要面子。當著外人的面數落孩子,不利于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負面影響。
7. 不要完全把孩子交給長輩或保姆
沒有任何人能替代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角色,不要以忙為借口,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
8. 在孩子面前多夸老師
學會用賞識的眼光看老師。家長和老師是同一戰(zhàn)壕的戰(zhàn)友,一定要與老師結成同盟軍。如果家長在孩子面前總是絮絮叨叨訴說老師的'不是',批評老師,甚至與老師爭吵,只會增加孩子對老師的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受害的是孩子,吃虧的是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