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認為,中國歷史上變態(tài)皇帝非秦始皇莫屬。
公元前221年,嬴政結(jié)束了四分五裂的戰(zhàn)國時代,完成了中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隨及嬴政做了兩件大事。
第一件事:安內(nèi)。
為了讓后人記住自己的豐功偉績,嬴政為自己起了個獨一無二的稱號——皇帝。在隨后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皇帝”這個稱謂被一直沿用下來,成了千古創(chuàng)舉。
接下來,為了鞏固皇權(quán),秦始皇在全國施行郡縣制,統(tǒng)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并下令收繳民間兵器,統(tǒng)統(tǒng)扔進火爐里熔鑄成銅人、銅像、銅鼓、銅鑼等。為了把權(quán)力高度集中在自己手中,他還親自批閱所有奏折,處理一切政務(wù)……
就這樣,大秦王朝建立起了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權(quán)制”,說白了就是“一切權(quán)力皆歸中央”,而中央也就是秦始皇一個人說了算。
但是,秦始皇得到了天下,卻沒有得到人心。隨后,他做出了一系列驚天動地、毀譽參半的事,使得大秦王朝由強盛迅速走向衰敗。
第二件事:攘外。
做好“強基固本”的安內(nèi)之事后,秦始皇并沒有停歇,而是馬上開始“攘外”:征南越和伐匈奴。
按理說,本著睦鄰友好的原則,秦始皇沒必要去招惹鄰邦,引起邊境騷亂;但這時的他,得到了方士盧生獻上的一本古書,書里有這樣一句讖語:“亡秦者胡也?!本褪菫榱诉@六個字,他傷透了腦筋。
是啊,秦始皇忍辱負重,費盡了千辛萬苦才統(tǒng)一天下,實現(xiàn)了自己的千古帝王夢,他自然希望秦國能萬代永傳。
可是現(xiàn)在,居然出現(xiàn)了“亡秦”這兩個毒刺般的字眼,始皇帝當然不能忍了。于是,對這個“胡”,他開始高度重視起來。
思來想去,秦始皇下了這樣的決斷:“胡”分兩種,一種是“南胡”南越,另一種是“北胡”匈奴。為了子孫萬代著想,秦始皇開始調(diào)兵遣將,對其實施軍事行動。
首先是征南越。當時的南越包括現(xiàn)在的廣東、廣西和越南的部分地區(qū)。之所以先拿南越開刀,原因有二:一是這些“蠻夷”很不安分,時不時就越境搗亂;二是南越一帶盛產(chǎn)犀角、象牙等物品,征服這里就能得到可觀的財富。
在靠鐵騎征服天下的秦始皇心里,征服南越只不過是彈指一揮間的事。但是,這一次,他的如意算盤落空了——秦軍在南越遭到了當?shù)孛癖姷念B強抵抗。南越人全民皆兵,利用復(fù)雜的地理環(huán)境大搞游擊戰(zhàn),成功擊破了強大無比的秦軍,連秦軍主帥、名將屠睢也命喪黃泉。
得知前線潰敗的消息后,秦始皇震驚了。等他清醒過來,馬上下令舉國征兵,不惜一切代價,再征南越!
于是,全國最底層的強壯民眾都被征送到了前線,包括犯人、商人、女人等。最后,整個南征大軍竟超過了五十萬人。
五十萬大軍是什么概念呢?要知道,當時全國總?cè)丝谥挥腥f左右,相當于每六十個人中,就有一人踏上了征途。再加上糧草和其他物資的需求,可想而知,如此規(guī)模的軍事行動給國家?guī)淼呢摀卸嘀亍?/p>
最后,南征大軍幾乎是用尸骨把南越這塊彈丸之地給填平的。剩下的士兵原本還慶幸自己走到了最后,以為出生入死的付出會得到豐厚的回報,然而,秦始皇的一道圣旨卻把他們再次打入萬劫不復(fù)的深淵:南征大軍原地不動,留守邊疆。
君令如山,南征大軍一個不少地留了下來,但他們的心卻在這一刻死了。哀莫大于心死,誠如斯也!
其次是伐匈奴。
在秦始皇眼里,南胡是“胡”,匈奴更是“胡”,為了消除“亡秦”的威脅,剛一平定完南越,秦始皇就立馬對北面的匈奴發(fā)起了進攻。
南征五十萬大軍一去不復(fù)返了,那么現(xiàn)在打匈奴,就得重新征兵了。這時候的秦始皇不顧上次征兵弄出來的怨聲載道,依然故技重演,硬生生地從全國各地征調(diào)了三十萬士兵。
總的來說,為了搞這兩次軍事行動,全國每四十個老百姓中,就有一個上了前線。這已經(jīng)不是“負擔”兩字可以形容的了,簡直是場災(zāi)難!
考慮到匈奴也不是吃素的主兒,這次秦始皇派出了自己最得力的大將蒙恬。蒙恬在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的過程中,建立了赫赫戰(zhàn)功。此時派他掛帥,自然志在必得。
名將就是名將,一出手就知道有沒有。蒙恬帶領(lǐng)的大軍一路所向披靡,勢不可當,很快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了匈奴人奉為“黃金寶地”的河套牧場。
對此,大驚之下的匈奴人決定避其鋒芒,選擇往北邊的草原和沙漠撤退,同時改變戰(zhàn)術(shù),打起了游擊,時不時地南下進行劫掠。
為了鞏固戰(zhàn)斗成果,秦始皇做了三個決定:首先,將河套牧場一分為二,設(shè)立了云中和九原兩個郡;其次,實施南人北調(diào),遷徙三萬戶百姓去那里安居樂業(yè);最后,嘉獎蒙恬及其手下將士,鼓勵他們再立新功。
蒙恬自然不愿讓秦始皇失望。他率領(lǐng)軍隊,與匈奴進行了長期的僵持戰(zhàn)。
此時的攻防形勢已經(jīng)發(fā)生了逆轉(zhuǎn)。以前匈奴人居有定所,秦軍可以鎖定目標進行集中打擊,而現(xiàn)在,匈奴丟了大本營,反而放開了手腳,不斷對秦軍進行騷擾,而秦軍一旦出城反擊,面臨的只有一片荒蕪,不僅很難找到匈奴人,而且因為不熟悉地情,無法找到水源,所以很難長期生存。想守,整個河套地區(qū)一望無垠,根本無險可守。
攻又不能攻,守又不能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防止匈奴的騷擾呢?作為統(tǒng)帥的蒙恬犯難了。正在這時,秦始皇雙管齊下,來幫他排憂解難了。
首先,秦始皇下令修直道,也就是從秦國首都咸陽向北修一條“高速公路”,直抵北方邊境。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配合軍隊打匈奴。一旦匈奴大規(guī)模入侵,陜西的秦軍可以通過這條“綠色通道”,以最短的時間增援邊境。
其次,秦始皇下令筑長城。他果然是軍事天才,經(jīng)過一番深思熟慮,一個極富創(chuàng)造力的想法誕生了:從隴西的臨洮到遼東,將原秦、趙、燕的北邊長城連起來,筑成一條人工屏障,徹底把匈奴關(guān)在國界之外!
有了這樣一條高不可越的萬里長城,不僅可以解決眼前的邊境之虞,后世子孫也可以高枕無憂了,而匈奴人則只能望“城”興嘆。
設(shè)想確實高,但秦始皇卻忽略了一個最為關(guān)鍵的條件,那就是在當年,沒有任何現(xiàn)代化的工具,要完成這樣一項巨大的工程,得花費多少人力、物力和財力呢?修建萬里長城一共死了多少人,現(xiàn)在我們已無法統(tǒng)計,但有史學(xué)家說,萬里長城是用尸骨堆積而成的。
萬里長城血肉筑,筑就長城千夫苦,苦盡悲來卿奈何,何止孟姜一人哭。
秦始皇在無形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神話,但在這個過程中,他也破壞了自己在百姓心目中“神”的形象。
對一個剛剛成立的王朝,秦始皇如此變態(tài),如此勞民傷財,顯然傷到了大秦王朝的根基。根基一旦動搖,即使萬丈高樓也會頃刻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