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醫(yī)學知識的科普,大家多多少少都了解了祛濕、健脾等字樣,那么,當一些因脾虛所導致的癥狀出現(xiàn)的時候,大家都會想著健脾、祛濕、補氣,那怎么判斷自己是適合參苓白術(shù)丸還是歸脾丸呢?它倆有什么不同?
歸脾丸
歸脾丸
它是由黨參、茯苓、炒白術(shù)、炙甘草、炙黃芪、龍眼肉、當歸、大棗、遠志、炒酸棗仁、木香組成,這個方子的組成的用意是什么呢?咱把這個藥分成三組講。大家就明白了。
第一組:黨參、茯苓、炒白術(shù)、炙甘草,這種是四君子湯打底,就是補氣的,再加上炙黃芪,這個補氣的力度就更強了。
第二組:遠志和酸棗仁,這兩味藥是寧心安神的,一邊用當歸、大棗、龍眼肉大補陰血,一邊用酸棗仁、遠志寧心安神、收斂心神、防止心神太過渙散。
第三組:龍眼肉、當歸和大棗,這組藥有個共同點都是補血,最后再來一點點木香,是理氣行脾的,
全方既有補氣的又有補血的,它能讓你的脾胃不要一下子堵住,所以我們看整個方子雖然有個脾字,但是它既有補氣又有補血,還有安神。
那么,歸脾丸適合哪些人作用呢?適合心脾兩虛的人,這類人常常思慮過度、操心過度之人,所以不僅傷了氣,還耗傷了太多的心神、心血的人,還伴有神疲乏力、頭暈?zāi)垦?、面色淡白在萎黃、氣短不愿意說話,舌質(zhì)淡膩、脈細弱,但是有一點要記住歸脾丸是偏與補的,如果你舌苔厚膩,尤其是舌苔還發(fā)黃,平時容易上火,就不是特別合適了。
參苓白術(shù)丸
參苓白術(shù)丸
它的組成是人參、茯苓、炒白術(shù)、炙甘草、蓮子、山藥、炒白扁豆、炒薏仁、砂仁、桔梗,這些藥看似復(fù)雜,其實也很簡單。咱們還是分組進行分析。
第一組是:人參、茯苓、炒白術(shù)、炙甘草,又是四君子湯打底,是補脾氣的。
第二組是:蓮子、山藥,它們既可以補氣健脾又可以滲濕止瀉,有些脾虛的人很容易大便不成形,每天大便次數(shù)增多,這樣加上炒白術(shù)、白扁豆、炒薏仁這些就可以進一步加強祛濕的作用,把濕氣代謝出去,這里的砂仁就像一個風扇,當空氣流通起來,濕氣就可以更快的散掉,而桔梗可以宣利肺氣,通條水道,一邊補氣、一邊祛濕、一邊止瀉。
所以參苓白術(shù)丸適合哪些人呢?脾虛濕滯之人,這類人大便次數(shù)比較多,大便不成形,大便里面還經(jīng)常夾雜著沒有消化掉的食物,大便黏膩容易粘馬桶,另外舌體淡胖,邊緣有齒痕、色苔白膩、平時容易氣短乏力、經(jīng)常胃脘脹滿、心慌氣短,這個時候怎么治呢?就是要一邊滲濕一邊健脾一邊給脾氣加點油補補氣。
怎么判斷自己適合參苓白術(shù)丸還是歸脾丸
通過把藥方中的藥材進行分析,我想大家應(yīng)該清楚自己到底該怎么選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