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書畫中,一般由四個方面的因素有機結(jié)合而成。即詩、書、畫、印,故稱之為“四絕”。歷代書畫家都非常重視印章的作用。在書畫作品中蓋上幾枚印章,往往能提起全幅書畫的神韻,破除畫面的呆板,穩(wěn)定畫面的平衡,增強畫面的虛實對比,進而起到畫龍點睛之妙。 名號章 一般用兩方配合使用,一為姓,二為字號或為名字;或一方刻朱文,一方刻白文。用時,朱文紅色輕,用在上邊;白文紅重,放在下邊。蓋章的位置,如署名下空白多,就蓋在下邊,如署名下空白少,可蓋在字跡左右。兩方章的距離,約等于一至二個圖章的位置,不可拉得太開,或擠得太攏。 壓角章,亦稱畫角章 一般用在畫的左下或右下角。壓角章比名號章大,多為方形或長方形,朱白文不論。用于畫幅兩下角(或左或右)。印文多為詩文警句,或作者信奉的格言,即所謂“閑文”,用以表示畫家的審美觀點和個人追求。例如“江山如此多嬌”等。也有刻別號和齋、館、樓、堂等名稱的,即所謂“別號”和“齋館”。如文徵明的“真賞齋”、石濤的“大滌草堂”、張大千的“大風堂”等,都曾作為壓角印使用。地名印、年齡印、肖形印也可作壓角來用。
拿印章做彈幕這種事在清朝就有人干過,那就是喜歡寫字作畫的乾隆爺愛干的事,除了下江南和偶遇夏雨荷外,便是端坐在三希堂里欣賞名家墨寶——乾隆爺好孤身奮戰(zhàn),以印章為工具,瘋狂地在歷代名畫上涂鴉點贊,什么《快雪時晴貼》、《伯遠帖》統(tǒng)統(tǒng)慘遭其毒手,這位爺?shù)馁澱Z包括但不限于:乾隆御覽之寶、三希堂精鑒璽、八徵耄念之寶、乾隆鑒賞、宜子孫、太上皇帝之寶……
被乾隆等爺以印章刷屏的趙孟頫《人騎圖》(局部)
引首章
多為長方形,也有作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的。根據(jù)畫面的需要,用于題款開頭二三字的右側(cè),故稱引首。內(nèi)容與壓角章相似。起常見于書法作品,繪畫作品或有或無,較少出現(xiàn)。若使用一般都鈐蓋在畫款正文起首處偏下一點,與款識末端所鈐名號印相呼應(yīng)。
既然印章是構(gòu)成書畫藝術(shù)品位的重要因素,
因此它就應(yīng)有所講究
不得在一件書畫作品中使用內(nèi)容相同或相近的印章。如只是朱白、大小、風格有所區(qū)別,但姓名相同。另外,在同一件作品中,還應(yīng)忌用重文鈐印,如閑章中的“學海無涯”、“學而不厭”兩方印不可同時在一件作品中出現(xiàn)。
少而精,多則俗。古人用印,無論作品篇幅的大或小,印章以三枚為限。但有的書畫臧品上鈐有幾十方大小不同的印章,那是收藏者們按照擁有的順序鈐印上去的。
印章的大小要與書畫作品主體、尤其是要與落款字體的大小相一致。一般來說,印章的尺寸規(guī)格略小于或等于落款字的寬度為宜。
畫上鈴印,作為畫家標識外,還具有審美價值。在白底的紙上,在畫作中蓋上一方深紅色的精美印章,能夠使畫面相映成趣。所以中國畫家常擁有各種印章。讓它們在畫面上產(chǎn)生不同的藝術(shù)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