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淵,出身于關隴貴族世家,其高祖父李熙在北魏時代擔任金門鎮(zhèn)將,鎮(zhèn)守武川鎮(zhèn),成為地方權勢力量。其祖父李虎為西魏最高軍事將領八大柱國之一,成為統(tǒng)治階級核心成員,北周時代,被封為唐國公。李淵的父親李承襲唐國公爵位,官至北周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
政治上講究聯(lián)姻,李淵的母親與北周明帝的獨孤皇后、隋文帝的獨孤皇后,均為北周八柱國之一的獨孤信之女,而李淵的妻子竇氏則是隋朝定州總管神武公竇毅之女,而這個竇氏的母親,則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陽長公主。
由此可見,李淵的出身那是絕對的高貴,他從祖上三代以來,就是西魏、北周和隋朝的大貴族,特別是與北周、隋朝的上層統(tǒng)治集團有著密切關系。
李淵身為長子,幼年便承襲了唐國公爵位,長期鎮(zhèn)守在山西一帶。
隋朝末年,農民大起義燎原四起,盛極一時的隋王朝,呈現(xiàn)土崩瓦解之態(tài)。此時,各地的官員貴族們,早把什么“忠義”兩字拋在九霄云外,一心爭雄天下,如幽州總管羅藝、朔方總管梁師都,馬邑豪強劉武周、金城豪強薛舉、武威豪強李軌等,紛紛打出反隋的旗號,建立割據(jù)政權。
李淵作為隋煬帝的表兄弟,對隋朝同樣也沒有什么忠心可言。
“忠心”這種東西,只在統(tǒng)治者能夠牢固控制時局時,才能有資格去要求臣下,否則,就免談。
大業(yè)十一年(公元615年),隋煬帝任命李淵為山西、河東撫慰大使,統(tǒng)率河東兵馬鎮(zhèn)壓當?shù)氐霓r民起義,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控制了當?shù)氐木謩?。大業(yè)十三年(公元617年),他又被任命為太原留守,成為當?shù)刈罡哕娬L官,擔負北御突厥,鎮(zhèn)守北方門戶的重任。
可是隋煬帝對自己的這位表兄弟并不放心,心存猜忌,派出王威、高君雅做太原副留守,明為李淵的副手,實則是監(jiān)視他的一舉一動。
隋朝的滅亡趨,李淵看得清清楚楚楚,他也是有野心的人,面對這種動蕩的時局,他早早就做好了準備:表面佯裝沉迷酒色,暗中卻招納豪杰,收買人心,特別是隋朝的一些有能力的官員,都暗中投奔李淵,如隋右勛衛(wèi)長孫順德、右勛侍劉弘基,左親衛(wèi)竇琮,晉陽令劉文靜等。
大業(yè)十三年,劉武周在馬邑起兵,自稱天子,率兵南下,占據(jù)隋朝汾陽宮,對太原城構成嚴重威脅。
李淵隨趁勢以“抵抗劉武周和突厥”為名,公開招兵買馬,擴充力量。
當年夏天,瓦崗寨農民起義軍包圍東都洛陽,隋煬帝又遠在江都,關中空虛,李淵認為取代隋朝的時機已經成熟,他除掉心腹大患王威、高君雅后,派劉文靜聯(lián)絡突厥,向突厥稱臣納貢,以消除隱患。
隨后,李淵建大將軍府,置三軍,自稱大將軍,在太原誓師,親率三萬中軍,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分率左右大軍,各一萬人,三軍齊發(fā),直取長安。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李淵起兵時的軍力,不過是五萬人,在進軍的過過程中,還受了隋朝虎牙郎將宋老生、驍衛(wèi)大將軍屈突通的迎擊,但李淵仍然比較順利地進入長安,進而占據(jù)關中。
李淵取長安、占關中,之所以進展順利,是由于他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
天時。李淵善于把握時機,早在大業(yè)九年(公元613年),楊玄感起兵造反時,李淵的妻兄竇抗就曾勸他起兵反隋,但他認為時機未到而未有行動。直到大業(yè)十三年,此時隋朝境風,狼煙四起,農民起義遍布,隋朝處于飄搖狀態(tài),而瓦崗農民軍又牽制了洛陽、江都方面的隋軍,也就是隋軍的主力部隊,這些因素給了李淵趁機行動的機會。
地利。關中地區(qū)依山帶河,擁有“四塞”之固。歷來為險要之地。李淵祖上三代都居于關中,在這里親朋故舊無數(shù),且在當?shù)囟加幸欢ǖ挠绊懥εc號召力。李淵起兵后,這些人紛紛響應,為李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如他已出嫁的女兒平陽公主,在戶縣散盡家財,召集南山亡命之徒,得兵數(shù)千,又收編了附近幾支小股的起義軍,人數(shù)近萬人,配合李淵攻下周至、武功、興平諸縣,隊伍壯大至7萬人,號為“娘子軍”;李淵的女婿段綸,在藍田起兵,擁兵萬余人;李淵的從弟李神通,也在戶縣起兵,兵力也在萬余人。
李淵進入關中時,他們合兵一處,兵力達到了20萬之多。而關中地區(qū)的農民起義規(guī)模較小,經濟未受到太大影響,為李淵的20萬兵馬提供了充足的軍需物資,也保證了李淵的順利進兵。
人和。李淵善于籠絡人心,得到農民、地主的支持。他廢除了隋煬帝的嚴刑峻法,與民約法十二章,征收賦稅盡量寬簡,得到百姓擁護。關中的幾支小股農民起義軍歸降李淵后,他均“論功行賞”,不講究出身,因此下層兵士能夠英勇作戰(zhàn),軍隊的戰(zhàn)斗力強悍。
李淵對三秦士庶、隋朝長吏、豪強等都以禮相待,并授予官職,這些人普遍具有管理能力,為李淵穩(wěn)定地方起到了巨大作用。
李淵是世家貴族出身,特別精通政治手腕。對隋政權,他表面示以忠心,在太原起兵時,他的軍旗用絳白兩種顏色,以此向隋統(tǒng)治者表明,自己仍然忠于隋朝。并且他又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以代王楊侑為皇帝,樹立傀儡,掌握關中軍政大權。
義寧二年(公元618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殺。隋朝名存實亡,李淵便迫不及待,讓楊侑下臺,經過幾次推讓表演后,他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唐,年號武德,定都長安。
從起兵至建國,李淵僅僅用了一年時間。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李淵,能夠找準機會,縱橫捭闔,以數(shù)萬兵力,成功開基立業(yè),其韜略是相當強的,并非后世演義小說所寫的那樣。
歷史的人物,往往隨著時間的推移,形象變得模糊,甚至異變,對于李淵,我們還是要公正地去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