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自古紅顏多薄命。”作為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與其他美女相比,她的命運更加凄慘。她是漢朝時期的宮女,卻陰差陽錯的前往西域,成為漢朝和匈奴和親的工具,變成政治的犧牲品。
據(jù)《西京雜記》記載,漢元帝時期,因后宮女子眾多,一時間不知道該寵幸何人。所以,皇帝叫來畫工畫像,看圖召見貌美者進行寵幸。當時宮中的女子紛紛賄賂畫工,給那些畫工一些金銀細軟,讓他們在畫自己的時候,把自己畫的漂亮一些。賄賂畫工已然成為宮中女子上位的第一步,幾乎所有的女子都會對畫工進行賄賂。唯獨王昭君仗著自己貌美,始終不肯給畫工一點好處。所以,畫工記恨王昭君,就把她畫得很丑。
因為這個原因,王昭君始終不得見漢元帝,更無法得到漢元帝的寵幸。正因這張丑化的畫像,才揭開了王昭君的凄慘命運。就這樣,王昭君一直在宮里當一個普通的宮女,她長得非常漂亮,但始終不被皇帝得知。后來,已經(jīng)被漢朝重擊的匈奴前來求親,漢元帝象征性的展示皇恩浩蕩,于是就按畫工所畫圖像挑選和親人員,當時被畫工畫得很丑的王昭君成為了與匈奴和親的對象。世人都知道王昭君貌美如花,然而當時的漢朝統(tǒng)治者對于王昭君的相貌沒有一點的了解。直到王昭君收拾好一切,準備前往西域的時候,漢元帝才發(fā)現(xiàn)昭君真正的美麗,只見她優(yōu)雅大方、容貌最美。不過這個時候,皇帝后悔萬分,但已經(jīng)來不及。最終,皇帝追究畫工責任,痛恨畫工將真正的美女埋沒,所以,漢元帝下令把毛延壽、陳敞等許多畫工株連九族。與此同時,我們不僅看到皇權(quán)制度下皇帝的兇殘,更深刻體會到王昭君的貌美,足以讓皇帝震怒到如此程度。隨后,王昭君前往西域,開始在匈奴統(tǒng)治區(qū)域度過她的后半生。一路上,王昭君心情郁悶,內(nèi)心的凄切、痛苦,或許只有她的作品《怨詞》可以表達:“秋木萋萋,其葉萎黃,有鳥處山,集于苞桑。養(yǎng)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離宮絕曠,身體摧藏,志念沒沉,不得頡頏。雖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獨伊何,來往變常。翩翩之燕,遠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進阻且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span>通過王昭君自己的詩詞作品,足以看出王昭君當時的無奈,以及她對漢朝的怨恨。但是,生在皇權(quán)制度下的王昭君,她只能妥協(xié),或許,這就是封建社會女子的悲哀。然而,王昭君前往匈奴以后,她才真正明白匈奴人的“落后”,在匈奴人的眼里,根本沒有所謂的倫理綱常,最讓王昭君無法接受的,莫過于匈奴人的子承父業(yè),就連妻子也可以“繼承”。王昭君抵達西域后,被稱為寧胡閼氏。隨后,王昭君和呼韓邪單于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師,封為右日逐王。對于王昭君的貌美容顏,即便是匈奴的單于也招架不住。于是乎,呼韓單于非常地寵幸王昭君,但他的確沒有“艷福”,僅僅生活了三年,便嗚呼哀哉,離開人世。同年,按照匈奴的風俗習慣,王昭君必須嫁給呼韓單于的兒子復株累單于。對此,王昭君始終無法接受,她向漢廷上書要求回歸大漢,但是漢成帝敕令“從胡俗”,讓王昭君尊崇匈奴的風俗,嫁給“兒子輩”的復株累單于。就這樣,王昭君被迫接受游牧民族繼婚制,復嫁呼韓邪單于長子復株累單于。據(jù)悉,他們兩人共同生活十一年,育有二女,長女名須卜居次,次女名當于居次。
隨后,復株累單于去世,此時的王昭君再次面臨她曾經(jīng)不愿意面對的事情,那就是改嫁他人。然而,王昭君每次選擇的“丈夫”都不是別人,而是每一代的匈奴單于,均就是她的后輩。這一次,按照匈奴傳統(tǒng),王昭君必須嫁給“孫子輩”的搜諧若鞮單于。其實,在此之前嫁給復株累單于已經(jīng)超越王昭君能夠接受的限度,這一次,又要讓王昭君嫁給搜諧若鞮單于。對于王昭君這樣一個漢族女子而言,她是斷然不能接受的。然而,當時的王昭君身處胡地,又是和親對象,她只能任由匈奴人擺布,接受這些她不愿意接受的東西。最終,作為和親女子的王昭君終究還是抵擋不住匈奴人的“風俗習慣”,在西域凄慘地離開了人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