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又明校長和她的小學生
12年前,64歲的退休女教師郝又明在今天被稱為奧運村中心地帶的這里種了朝外這棵幼苗——當時這里尚看不出國際化的任何跡象——12年后,這幼苗長成了大樹:今天的朝外一校五址,小學800多人,初中1500多人,高中700多人,在校生總量已近3000人。學校的教育質量穩(wěn)居朝陽前列,2009年中國教育報提供的信息顯示,朝外“生源在區(qū)里只能排到第4、第5位,但高考成績在區(qū)里卻是五連冠!”我無意將朝外的中高考成績在朝陽做硬性排名,但我要在此交代兩個信息,其一是朝外最初只有初中,初中課程被壓縮為兩年半,畢業(yè)生每年2月份就開始上高一的課程,所以學生不用專門為中考做準備,只為直升本校高中做準備,因此,朝外不便在朝陽做中考排名。其二是朝外2003年起才有高考生,當年朝外畢業(yè)生全考入了一本,“沒有二本生”。
在很多人看來,民辦公助校朝外似乎不經(jīng)意間就“長”成了一所優(yōu)質校。然而,這所學校的成長之路殊屬不易。辦學之初,學校辦公室空空如也,郝又明校長和她的追隨者只能趴在地下辦公;后來有關機構給了學校4把淘汰的桌椅,這些桌椅就是學校最初的固定資產(chǎn)。1998年,有3000多考生報考這所當初的民辦公助校,被錄取的部分考生看到學校的硬件后大失所望,甚至以為朝外是“騙子學?!倍艞壛巳雽W。多年來,朝外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發(fā)展起來的。今天,朝外的硬件條件仍然很薄弱,學校的用房基本都是教室,高中部只有一個小小的會議室,校長辦公室也相當寒酸。
支撐朝外發(fā)展的動力是什么?是郝又明校長的教育信念。這位老太太就想創(chuàng)辦一所優(yōu)質校,并將她的辦學成果傳承下去。76歲的她能叫出許多學生的名字,她的辦公室孩子們推門就能進,孩子們能坦誠地與老校長聊學習,聊成長的感受,聊家庭。因為孩子在這里健康成長,一些瀕臨破裂的家庭得以挽救。多年來,朝外老師們每月只能拿2000多元的工資,有些經(jīng)濟上“扛不住”的老師流失了,但留下來的老師依然憑借對教育執(zhí)著的信念在此堅守。拄著拐杖的老校長有時累得快趴下了,但一看到孩子們就“兩眼放光”,忙招呼她辦公室門口的孩子們“進來進來”……
當然,朝外的社會評價也不是叫好聲一片,有人認為學校管理過嚴,“好老太太”太嚴厲。據(jù)說一位呂姓著名演員家長被好老太太差點兒訓哭了。我在此摘錄一位朝外畢業(yè)生相對客觀的評價——
我是朝外的畢業(yè)生,在那里讀了6年,現(xiàn)在大學都快畢業(yè)了。
朝外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學校,管理嚴格,校風尤其嚴謹。如果您的孩子自律性強,有毅力,好學肯上進,朝外絕對是個好地方。但是也有不足的一面,比如老師不是過于老齡化就是太年輕,課業(yè)負擔重,學費貴。尤其如果您的孩子學習不是特別好,那可能會受不少委屈。老師和校長總是重視學習好的孩子,朝外這一點尤其突出。
朝外最好的一點是英語抓的緊。不夸張地說,從朝外出去的學生,英語口語和讀寫能力絕對比一般學校的同學強很多。
朝外這幾年中考高考成績都不錯。學校里有不少孩子對學校頗有微詞,但其實這都是他們年紀小不懂事的緣故。很多畢業(yè)生都覺得,雖然在朝外的時候覺得苦,一肚子怨氣,但是上了大學之后,才知道真心感謝自己的母校。
朝外去年轉制為公立校了。一位校領導說,在全北京,只有朝外一所體制改革校轉制后日子過得“由慘變好了”,老師的收入有了起色,學校不再為辦學經(jīng)費犯愁。
我在與學校老師和學生的交流中感觸頗深:在北京朝陽區(qū)學,犯得上那么苦熬嗎?懷揣教育理想的朝外辦學者真該想想怎樣調動、利用龐大的家長資源、社會資源、政府資源。
朝陽近年來在教育上投入巨大,一方面內部挖潛辦學,一方面引進了京城內外的優(yōu)質資源。我認為,像朝外、80中管莊分校這樣的優(yōu)質校,朝陽完全可以給他們配置設施完好的嶄新校園,讓辦學人一心打造優(yōu)質教育,把這些優(yōu)質教育做得更大、更強。今天,朝外的校舍仍然七零八落,沒有一個像樣的校園;80中管莊分校被圈在小小的樓群里,可憐巴巴的就那么點校園。唉,太憋屈它們了!
□老廖:關于教育的一孔之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