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夏天的晴朗夜晚,我們只要一抬頭就能看到天空中的大月亮,相信不少人看到此景,都會想起爺爺奶奶小時候說起的故事,小時候我們不知道月亮是什么,于是爺爺奶奶就會給我們講一些故事,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我們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對于月球也有了新的認識,早就忘了古人的那一套說法,其實古人早已知曉月亮的秘密,無奈沒人相信,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古人對于月有著千絲萬縷的感情,首先就是思鄉(xiāng)之情,古代的科技沒有我們這么發(fā)達,也沒有什么便利的工具,想跨個省份至少都要1個月,于是古人便把自己對于家鄉(xiāng)的思念放到月亮之上,因為月球是我們用肉眼看到的最大天體,而且有著自己的運行規(guī)律,每月有一次是滿月,這恰好也就象征了人間的悲歡離合,用滿月來象征團圓。
而除了這些,古代的文獻對于月亮還有更多奇怪的記載,例如有些神話的文章就記載說月球的表面并不是光滑的,而是凹凸不平的,同時也解釋了月亮為什么會發(fā)光,月亮不是自己發(fā)的光,而像是一面鏡子在反射光,而最令人稱奇的莫過于《楚辭》中所說的月亮其實是中空的。
如果我們把這些說法單獨拿出來,會發(fā)現(xiàn)這些說得都并沒有什么錯誤,月球早就因為隕石的原因而凹凸不平,雖然月亮并不是所謂的鏡子,但是月亮確實不是自發(fā)光,而是反射了太陽光,月球內部是中空的,也已經有科學家證實了,這所有的一切不都在說明古人早已洞悉一切嗎?
也許有人會說這些文章不過是古人的一些奇思妙想,并沒什么科學依據,但是古人能夠憑借自己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得出這些結論,本身就是一種能力了,愛因斯坦的理論在被證實之前,不也正是奇思妙想嗎?我們又怎么能批判古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