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宇宙地理知識“太陽系”
          宇宙地理之太陽系1.太陽
          2.水星
          3.金星
          4.地球
          5.火星
          6.木星
          7.中國主要城市經(jīng)緯度表
          8.尋找太陽系第十顆大行星
          9.怎樣飛越太陽系?
          10.太陽系的起源
          11.月球—未來的能源供應基地
          12.太陽表面也有山峰和山谷
          13.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14.太陽黑子爆發(fā)全過程(動態(tài)圖)
          15.太陽風暴日記
          16.解疑太陽風暴
          太陽系
          基礎知識
          太陽系由太陽、九大行星、66顆行星的衛(wèi)星,大量的小星體(彗星及小行星),行星際間的介質(zhì)。
          太陽系內(nèi)層包含太陽,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這些行星都以太陽為中心以橢圓軌道公轉(zhuǎn),雖然除了水星和冥王星的十分接近于圓。行星軌道中或多或少在同一平面內(nèi)(稱為黃道面并以地球公轉(zhuǎn)軌道面為基準)。黃道面與太陽赤道僅有7度的傾斜。冥王星的軌道大都脫離了黃道面,傾斜度達17度。上面的圖表從一個特定的高于黃道面的透視角顯示了各軌道的相對大小及關系(非圓的現(xiàn)象顯而易見)。它們繞軌道運動的方向一致(從太陽北極上看是逆時針方向);除金星和天王星外自轉(zhuǎn)方向也如此。
          分類:
          這些物體的分類是次要的爭論。按傳統(tǒng)說法,太陽系被分為行星(繞太陽公轉(zhuǎn)的大物體),它們的衛(wèi)星(如月球,繞行星公轉(zhuǎn)的各種大小的星體),小行星(小型的密集的繞太陽公轉(zhuǎn)的星體)和彗星(小個體的冰質(zhì)的繞高度偏心軌道公轉(zhuǎn)的星體)。不幸的是,太陽系遠比這里提到的復雜:
          有幾個衛(wèi)星比冥王星大,并有兩個大于水星;
          有幾個小衛(wèi)星很有可能是被吸引到的小行星;
          彗星有時與小行星進行區(qū)別;
          Kuiper帶物體和別的類似Chiron的物體運行不太符合計算;
          地球/月球和冥王星/冥衛(wèi)一的運動系統(tǒng)有時被認為是“雙星系統(tǒng)”。
          別的分類是以化學組成為基礎的,或以起源假說為基礎,這個正在試圖以自然規(guī)律加以證實,但它們常常由于太多的級別或太多的例外而終止使用。大多數(shù)星體是獨一無二的;我們當前所理解的是不足以建立清楚的分類的。在隨后的幾頁,我將使用常用的分類。
          這九大行星通常按以下幾個方法分類:
          根據(jù)組成:
          固態(tài)的由石頭構成的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固態(tài)行星主要由巖石與金屬構成,高密度,自轉(zhuǎn)速度慢,固態(tài)表面,沒有光環(huán),衛(wèi)星較少。
          較大的氣態(tài)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氣態(tài)行星主要由氫和氦構成,密度低,自轉(zhuǎn)速度快,大氣層厚,有光環(huán)和很多衛(wèi)星。
          冥王星。
          根據(jù)大小:
          小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和冥王星。
          小行星的直徑小于13000公里。
          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巨行星的直徑大于48000公里。
          水星和冥王星有時被稱作次行星(lesser planets)(不要與次級行星(minor planets)--小行星的官方命名--相混亂)。
          巨行星有時被稱為氣態(tài)行星。
          根據(jù)相對太陽的位置:
          內(nèi)層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外層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組成了區(qū)別內(nèi)層行星和外層行星的標志。
          根據(jù)相對地球的位置:
          地內(nèi)行星:水星和金星。
          離太陽與地球較近。
          地內(nèi)行星看起來的如同地球上看有時不完整的月亮。
          地球。
          地外行星:火星到冥王星。
          離太陽與地球較遠。
          地外行星看起來通常是完整的,或近乎完整的。
          根據(jù)歷史:
          古典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
          史前即以得知
          可用肉眼觀測
          現(xiàn)代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近現(xiàn)代所發(fā)現(xiàn)
          用望遠鏡觀測
          地球
          未知點:
          太陽系是怎樣起源的?一般來說是由塵粒與氣體的星云壓縮形成的,但詳情很不清楚。
          行星系統(tǒng)如何與其他星系共處?已有了木星般大小的在附近軌道運動的物件的恒星的極好的證據(jù)。組成固態(tài)行星的條件是什么?看起來地球這樣的星體并不是獨一無二的,但目前還沒有直接證據(jù)證明這個或其他。
          太陽系的別的地方有生命嗎?如果沒有的話,為什么地球會特殊呢?
          太陽系外有生命嗎?智慧生物存在嗎?
          生命是不是整個宇宙進化時稀少而又不尋常甚至獨一無二的事件或者說它是不是可適應的,廣泛闊展的,通常都有的?
          外層的行星為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太陽
          質(zhì)量(克)1.9891E33
          日地平均距離(米)1.49597870E11
          日地最遠距離(米)1.5210E11
          日地最近距離(米)1.4710E11
          太陽常數(shù)(卡·每平方厘米·每分)1.97
          視差8.794148"
          半徑(公里)696265
          表面積(平方公里)6.087E12
          體積(立方公里)1.412E18
          平均密度(克·每立方厘米)1.409
          表面有效溫度(絕對溫度)5770
          總輻射功率(焦·每秒)3.83E26
          赤道自轉(zhuǎn)會合周期(天)26.9
          極區(qū)自轉(zhuǎn)會合周期(天)31.1
          光譜型G2V
          目視星等-26.74
          絕對目視星等4.83
          熱星等-26.82
          絕對熱星等4.75
          發(fā)光強度(坎德拉)2.84E27
          照度(勒克斯)1.27E5
          表面重力加速度(地球為1)27.9
          表面脫離速度(公里/秒)618
          中心溫度(絕對溫度)1.5E7
          中心密度(克·每立方厘米)1.6E8
          中心壓力(達因/平方厘米)3.4E17
          速度(公里/秒)19.7
          太陽總向(赤經(jīng),赤緯)α=18h07m,δ=+30°
          年齡約50億年
          活動周期的平均長度11.04年
          太陽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太陽系質(zhì)量的99.87%都集中在太陽,它強大的引力控制著大小行星、彗星等天體的運動。它孕育了地球文明,并且始終影響著地球生物。它是唯一可以詳細研究表面結構的恒星,是一個巨大的天體物理實驗室。但太陽只是銀河系內(nèi)一千億顆恒星中普通的一員,位于銀河系的對稱平面附近,距離銀河系中心約33000光年,在銀道面以北約26光年,它一方面繞著銀心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旋轉(zhuǎn),另一方面又相對于周圍恒星以每秒19.7公里的速度朝著織女星附近方向運動。
          日 核
          太陽的中心核反應區(qū)。約占太陽半徑的20%,集中了太陽質(zhì)量的一半。高溫高壓使這里的氫原子核聚變?yōu)楹?,根?jù)愛因斯坦的質(zhì)能轉(zhuǎn)換關系E=mc2,每秒鐘有質(zhì)量為6億噸的氫熱核聚變?yōu)?.96億噸的氦,釋放出相當于400萬噸氫的能量,根據(jù)目前對太陽內(nèi)部氫含量的估計,太陽至少還有50億年的正常壽命。
          輻 射 區(qū)
          日核外面一層稱為輻射區(qū),范圍從0.25個太陽半徑到0.86太陽半徑邊緣溫度約為70萬開。從日核反應區(qū)發(fā)出的能量開始是以高能伽瑪射線的形式發(fā)出,輻射區(qū)通過對這些高能粒子的吸收、再發(fā)射實現(xiàn)能量傳遞,經(jīng)過無數(shù)次這種再吸收再輻射的漫長過程(一個光子脫離太陽可能需要1000年的時間),高能伽馬射線經(jīng)過X射線、極紫外線、紫外線逐漸變?yōu)榭梢姽夂推渌问降妮椛?。若沒有輻射區(qū)的中介作用,太陽將是一個僅發(fā)射高能射線的不可見天體。
          對 流 層
          在輻射區(qū)外側(cè),太陽氣體呈對流的不穩(wěn)定狀態(tài),厚度大約14萬公里這里的溫度、壓力和密度變化梯度很大,物質(zhì)徑向?qū)α鬟\動強烈而又非均勻性,可產(chǎn)生低頻聲波,將機械能通過光球傳輸?shù)教柕耐鈱哟髿狻?div style="height:15px;">
          光 球
          對流層上面的太陽大氣稱為光球,溫度約5770開,即太陽的平均有效溫度,光球內(nèi)的溫度隨深度而增加,大氣透明度有限,因此在觀測中有臨邊昏暗現(xiàn)象。幾乎全部可見光都是從這一層發(fā)射出的。光球上最顯著的現(xiàn)象是太陽黑子,由于它比周圍區(qū)域的溫度相對較低約為4200開,使其看起來是“黑”的,實際上是具有強磁場的低溫漩渦。光球面上存在著不隨時間變化且均勻分布的米粒狀氣團,它們呈激烈的起伏運動,是從對流層上升到光球的熱氣團,稱為米粒組織,直徑約1000到2000公里,它們時而出現(xiàn)時而消失,壽命約十分鐘,存在超米粒組織,尺度達三萬公里左右,壽命約20小時。
          色 球
          光球厚度約2000公里,幾乎是透明的,平常看不到,只有在日全食時或使用專門的慮光鏡觀測。色球溫度從底層的4500開上升到頂部的數(shù)萬開。色球上玫瑰紅色的舌狀氣體如烈火升騰,稱為日珥,大的日珥高于日面幾十萬公里。還有無數(shù)被稱為針狀體的高溫等離子小日珥,針狀體可高達9000多公里,寬約1000公里,平均壽命約五分鐘。日珥在日面上的投影稱為暗條。在色球與日冕之間有時會突然發(fā)生劇烈的爆發(fā)現(xiàn)象,稱為耀斑。耀斑常發(fā)生在黑子群附近上空從射電波段到X射線的輻射通量會突然增強,同時大量高能粒子和等離子體噴發(fā),對地球空間環(huán)境產(chǎn)生很大影響。
          日 冕
          太陽的最外層大氣。由高溫、低密度的等離子體組成。日冕溫度達一二百萬開。高溫使氣體獲得克服太陽引力的動能,形成不斷發(fā)射的較穩(wěn)定粒子流太陽風,是造成彗星尾背向太陽的主要動力。
          軌道長半徑(天文距離單位)0.387九大行星中水星最靠近太陽,水星和太陽之間的視角距不超過28度,我國古代稱其為“辰星”。水星公轉(zhuǎn)軌道的近日點進動受太陽強大質(zhì)量影響,有每世紀快43〞的反常進動,可用相對論解釋。水星凌日平均每世紀發(fā)生13次,下次水星凌日將發(fā)生在1999年11月15日。九大行星中,除地球之外,水星的密度最大??赡苡幸粋€含鐵豐富的致密內(nèi)核,直徑大約和月球相當。1974年3月、9月和1975年3月,美國發(fā)射的"水手10號"探測了水星,向地面發(fā)回5000多張照片。水星地貌酷似月球,大小不一的環(huán)形山,還有輻射紋、平原、裂谷、盆地等地形。水星大氣非常稀薄,晝夜溫差很大,陽光直射處溫度高達427℃,夜晚降低到-173℃。水星有出人意料的微弱的磁場和輻射帶。
          軌道長半徑(千萬公里)57.9
          公轉(zhuǎn)的恒星周期(日)87.70
          公轉(zhuǎn)的會合周期(日)116
          軌道偏心率0.206
          軌道傾角(度)7.0
          升交點黃經(jīng)(度)47.9
          近日點黃經(jīng)(度)76.8
          平均軌道速度(公里)47.89
          赤道半徑(公里)2439
          扁率0.0
          質(zhì)量(地球質(zhì)量=1)0.0553
          密度(克/立方厘米)5.43
          赤道引力(地球=1)0.38
          逃逸速度(公里/秒)4.3
          自轉(zhuǎn)周期(日)58.65
          黃赤交角(度)0
          反照率0.06
          最大亮度-1.9
          衛(wèi)星數(shù)(已確認的)無
          軌道長半徑(天文距離單位)0.723 金星有濃密的大氣層,為了揭開這層面紗,20世紀60年代美國和蘇聯(lián)開始競相發(fā)射探測器到金星上去,僅在1978年12月4日到25日,美蘇就各有兩個考察船在進行著陸。金星沒有輻射帶和磁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在97%以上,還有少量的氮、氬、一氧化碳、水蒸氣及氯化氫等。強烈的“溫室效應”使金星表面溫度高達465-485攝氏度,溫差很小,基本上沒有晝夜、季節(jié)和地區(qū)的差別。金星表面的氣壓為90,相當于地球上海洋深處900米左右所受的壓力。表面風速大約2-3米/秒,隨高度的增加,風速逐漸增大,在50-70公里高空,風速高達100米/秒,強烈的對流產(chǎn)生了頻繁的閃電。在離金星表面30-88公里的空間,是一層濃密的硫酸霧。金星表面不存在任何液態(tài)水,沒有任何生命形式存在的可能。金星上最高的山脈是麥克斯威爾山,高度11270米,北半球大高原長3200公里,寬1600公里,比西藏高原大的多,有一條大裂縫穿過赤道地區(qū),是太陽系天體上發(fā)現(xiàn)的最大裂縫。
          軌道長半徑(千萬公里)108.2
          公轉(zhuǎn)的恒星周期(日)224.70
          公轉(zhuǎn)的會合周期(日)586
          軌道偏心率0.007
          軌道傾角(度)3.4
          升交點黃經(jīng)(度)76.3
          近日點黃經(jīng)(度)131.0
          平均軌道速度(公里)35.03
          赤道半徑(公里)6052
          扁率0.0
          質(zhì)量(地球質(zhì)量=1)0.8150
          密度(克/立方厘米)5.24
          赤道引力(地球=1)0.91
          逃逸速度(公里/秒)10.4
          自轉(zhuǎn)周期(日)(逆向)243.01
          黃赤交角(度)177.8
          反照率0.85
          最大亮度-4.4
          衛(wèi)星無
          金星是天空中除了太陽和月亮外最亮的星,亮度最大時比全天最亮的恒星天狼星亮14倍,我國古代稱它為“太白”,在地球上看金星和太陽的最大視角不超過48度,因此金星不會整夜出現(xiàn)在夜空中,我國民間稱黎明時分的金星為啟明星,傍晚時分的金星為長庚星。金星自轉(zhuǎn)一周比公轉(zhuǎn)一周還慢,所以金星上的一年比一天還短,并且是逆向自轉(zhuǎn),金星上看到的太陽是西升東落。金星也有凌日現(xiàn)象,下次金星凌日將發(fā)生在公元2004年6月8日。
          球 軌道長半徑(天文距離單位)1.000 地球在茫茫宇宙中是個很不起眼但又得天獨厚的星球。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適宜生命存在的天體。 地球是一個三軸橢球體,赤道處略為隆起,兩極略為扁平,赤道半徑比極半徑長20多公里。通過研究地震波、地磁波和火山爆發(fā),一般認為地球內(nèi)部有四個同心球?qū)樱簝?nèi)核、外核、地幔和地殼。地殼是由多塊斷裂的塊體組成,大陸地殼平均厚約30多公里,海洋地殼僅5至8公里。地殼上層主要由硅鋁氧化物構成,下層為玄武巖層,主要由硅鎂氧化物構成。地幔厚度約2900公里,放射性元素集中,蛻變放熱,將巖石熔融,是巖漿的發(fā)源地,物質(zhì)呈可塑性固態(tài),推動地殼板塊的運動。地核平均厚度約3400公里,外核呈液態(tài),內(nèi)核為固態(tài),主要由鐵鎳等金屬元素構成,中心溫度達6600℃,與太陽表面溫度相當,壓力可達370萬個大氣壓。
          軌道長半徑(千萬公里)149.6
          公轉(zhuǎn)的恒星周期(日)365.26
          公轉(zhuǎn)的會合周期(日)-
          軌道偏心率0.017
          軌道傾角(度)0.0
          升交點黃經(jīng)(度)0.0
          近日點黃經(jīng)(度)102.3
          平均軌道速度(公里)29.79
          赤道半徑(公里)6378
          扁率0.0034
          質(zhì)量(地球質(zhì)量=1)1.000
          密度(克/立方厘米)5.52
          赤道引力(地球=1)1.00
          逃逸速度(公里/秒)11.2
          自轉(zhuǎn)周期(日)0.9973
          黃赤交角(度)23.44
          反照率0.40
          最大亮度-
          衛(wèi)星數(shù)(已確認的)1
          地球引力束縛著大量氣體,形成地球大氣層,大氣質(zhì)量約六千萬億噸,差不多占地球總質(zhì)量的百萬分之一,大氣層最高可能延伸到離地面6400公里左右。大氣中氮78%、氧21%、氬0.93%、二氧化碳0.03%、氖0.0018%,還有少量水蒸氣和塵埃等。根據(jù)各層大氣的不同特點,從地面開始依次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電離層和磁層。太陽發(fā)出的帶電粒子被地球磁場俘獲,在地球高空形成一條帶電粒子帶,分為內(nèi)外兩條,因為是美國科學家范艾倫最先發(fā)現(xiàn)的,因此又稱為內(nèi)范艾倫帶和外范艾倫帶。地球磁場使太陽風繞過地球,形成了一個被太陽風包圍的、彗星狀的地球磁場區(qū)域,稱為磁層。當太陽活動激烈時,磁層等離子片中的高能粒子快速沿磁力線向地球極區(qū)沉降,形成千資百態(tài)、絢麗多彩的極光。地球擁有一顆天然衛(wèi)星——月球。
          軌道長半徑(天文距離單位)
          1.524
          火星是一個冷酷的,沒有生命的世界,表面75%是由硅酸鹽,褐鐵礦等鐵氧化物構成的沙漠,一片橙紅和棕紅色的戈壁景象。 火星上一天的長度幾乎和地球相同;自轉(zhuǎn)軸傾角也和地球差不多,因此火星上也有四季的變化。當?shù)厍蚝突鹦沁\行到太陽的同一側(cè)并差不多排列在一條直線時,稱為火星沖日,由于火星的橢圓軌道偏心率較大,每隔15-17年有一次與地球特別接近的沖,稱為大沖,是觀測火星的最佳時刻。
          火星表面重力加速度是地球的2/5,難以束縛很多氣體分子,因而大氣非常稀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約占95%。赤道附近中午溫度20攝氏度左右,晝夜溫差超過100攝氏度。兩極地區(qū)有隨季節(jié)變化的極冠,北極冠主要由水冰構成,南極冠是由二氧化碳干冰組成?;鹦菢O冠中的水若全部融化,火星表面將覆蓋一個平均10米厚的水層。
          軌道長半徑(千萬公里)
          227.9
          公轉(zhuǎn)的恒星周期(日)
          686.98
          公轉(zhuǎn)的會合周期(日)
          779.87
          軌道偏心率
          0.093
          軌道傾角(度)
          1.8
          升交點黃經(jīng)(度)
          49.2
          近日點黃經(jīng)(度)
          335.3
          平均軌道速度(公里)
          24.13
          赤道半徑(公里)
          3398
          扁率
          0.0059
          質(zhì)量(地球質(zhì)量=1)
          0.1074
          密度(克/立方厘米)
          3.94
          赤道引力(地球=1)
          0.38
          逃逸速度(公里/秒)
          5.0
          自轉(zhuǎn)周期(日)
          1.0260
          黃赤交角(度)
          23.98
          反照率
          0.15
          最大亮度
          -2.8
          衛(wèi)星數(shù)(已確認的)
          2
          1877年意大利天文學家喬·斯基亞巴雷利觀測了火星大沖后發(fā)表了他繪制的火面圖。在將意大利文的“河流”一詞翻譯成英文時,誤譯為“運河”。本世紀50年代,蘇聯(lián)有位科學家從顏色變化上認為火星表面一些地區(qū)的光譜與地球上高寒帶一些植物的分光特征相似,從而推論火星上有耐寒植被。這些傳奇使火星蒙
          上了一層神秘面紗。為了了解火星的真面目,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美國個前蘇聯(lián)發(fā)射了許多火星探測器對火星進行就近觀測和實驗。 火星表面表現(xiàn)為兩個截然不同的半球,被一個大約傾斜于赤道30度的大圓分開,南部半個球面崎嶇不平,部滿環(huán)形山,最大的直徑約1600公里,局部地區(qū)環(huán)形山的密度與月球和水星差不多;北部半個球面相對平坦?;鹦亲罡叩纳椒迨恰皧W林匹斯火山”,其底部直徑約500公里,火山口直徑72公里,高度約25000米,幾乎是珠穆朗瑪峰的三倍。最大的峽谷是“水手9號”發(fā)現(xiàn)的水手谷,綿延5000多公里,寬200公里,比周圍地面低6-7公里?;鹦潜砻娌淮嬖谝簯B(tài)水,但從發(fā)現(xiàn)的數(shù)千條干枯河床來看,火星從前曾經(jīng)有過水。
          木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中最大的一個,它的體積可以容納1300多個地球。它的質(zhì)量是地球質(zhì)量的300多倍。把太陽系所有其他行星的質(zhì)量全加起來還不及木星質(zhì)量的一半。 木星在橢圓軌道上繞太陽運行一周需要11.86年,與太陽平均距離是7.78億千 木星
          米.由于木星離太陽遙遠, 木星表面溫度比地球表面低得多。根據(jù)“先驅(qū)者”11號宇宙飛船測得的溫度約為-150°C。 木星自轉(zhuǎn)很快,自轉(zhuǎn)一周只需9小時50分30秒,是太陽系中自轉(zhuǎn)最快的一個。由于快速自轉(zhuǎn),使木星形狀變扁,不是正圓形,而是中腰鼓起的橢圓形。很快的旋轉(zhuǎn)速度帶動它的大氣層頂端的云層,竟以約35400千米/小時的速度旋轉(zhuǎn),這種高速產(chǎn)生的離心力就把云層拉
          成線絲,從而使木星赤道上空高高隆起。木星圓面上有許多帶狀紋,每條帶狀紋都與木星的赤道平行。這些帶狀紋是木星的大氣環(huán)流。 木星是一個沒有固體表面的星球,表面充滿液態(tài)的氫。地球上的物體只要獲得11.2千米/秒的速度就能飛離地球,木星上的物體必須具有60千米/秒的速度才能擺脫木星的引力,飛離木星。 在離木星幾十萬千米處圍繞木星赤道的區(qū)域,有一個由黑色碎石塊構成的環(huán),叫做木星環(huán)。木星環(huán)的厚度約30千米,寬數(shù)千千
          米,以7小時的周期圍繞木星高速旋轉(zhuǎn)。每個石塊的直徑從數(shù)十米到數(shù)百米。這個木星環(huán)的外緣距離木星中心約12.8萬千米。在木星的南半球,有一個顏色明亮而鮮艷的大紅斑,300多年來,大紅斑的形狀幾乎沒
          有變化,大小和顏色卻經(jīng)常變幻。長度最長時達到4萬千米,最少也有1萬多千米,一般保持在2萬千米左右,寬度變化不大。大紅斑顏色有時鮮紅,有時略帶棕色或淡玫瑰色。當它的位置在東西方向上時會有漂移。 木星探測器探明:大紅斑原來是木星大氣云層中的一個大旋渦,其中飄浮著五顏六色的云,有棕紅色的、棕黃色的、橙色的、白色的,五彩繽紛。
          它們主要由紅磷化合物構成,而且不停地激烈運動??茖W家們批出,這實際上是木星大氣中的帶電粒子,在木星旋轉(zhuǎn)磁場作用下的螺旋運動中形成的猛烈風暴。
          尋找太陽系第十顆大行星
          太陽系有幾顆大行星?我們現(xiàn)已知道太陽系里有九顆大行星。離太陽最近的是水星,由里向外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最外面是冥王星。
          對太陽系九大行星的認識,有悠久的歷程。古時人們在天空中僅能看到火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這五顆行星。我國古代稱金星為太白,木星為歲星,水星為辰星,火星為熒星,土星為填星或鎮(zhèn)星。
          在國外,古羅馬神話中各種神的名字成為星的名字,如稱水星為商神麥邱立、火星為戰(zhàn)神瑪爾斯、木星為愛神朱庇特、金星為太陽神阿波羅的先驅(qū)和使者。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創(chuàng)立了“日心說”,讓太陽取代地球坐上了“宇宙中心”的寶座,人們才知道自己居住的地球是太陽系的一顆行星。從此,天文學上有了“太陽系”這個名稱,太陽系的行星也不斷被發(fā)現(xiàn)。
          1781年,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耳,發(fā)現(xiàn)了天王星;
          1846年,英國的來當斯和法國的勒威耶,發(fā)現(xiàn)了海王星;
          1930年,洛威爾天文臺的青年天文工作者湯博,發(fā)現(xiàn)了冥王星。到此,太陽系發(fā)現(xiàn)了九顆大行星。
          太陽系里的九顆大行星,如何一母所生的九個兄弟,它們不但排列得很規(guī)則,而且像賽跑運動員在一個場地上比賽,非常有秩序地沿著各自的跑道,一刻不停地朝同一個方向繞著太陽在轉(zhuǎn)圈子。雖然它們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但從來不爭搶跑道。
          太陽系是否有第十顆大行星呢?這是不解之謎,不少科學家長期尋找著第十顆大行星。
          科學家認為,現(xiàn)在的九大行星軌道之間是找不到第十大行星的,只有在水星軌道以內(nèi),或者到冥王星軌道以外才能找到,前者稱為“水內(nèi)行星”,后者稱為“冥外行星”。
          科學家從上個世紀就努力尋找水內(nèi)行星。雖然有的發(fā)現(xiàn)了一些“蛛絲馬跡”,但經(jīng)不少科學家的檢驗,沒有找到水內(nèi)行星的身邊去實地觀測,1976年美國專門發(fā)射了一艘宇宙飛船在那里整整尋找了一年,也沒有找到可以證明存在水內(nèi)行星的痕跡。由此看來,存在水內(nèi)行星的可能性十分渺茫,甚至可以完全排除了。
          科學家尋找冥外行星也做了許多工作。天文學家根據(jù)觀測資料計算,認為冥外行星如果存在,可能在離太陽105公里以外的地方,質(zhì)量約為地球質(zhì)量的5-10倍。 12現(xiàn)在,科學家已用了超大型望遠鏡對準這顆未知行星可能出現(xiàn)的地方,拍攝了數(shù)以萬計照片,正希望從這些照片中像砂里淘金似地找到它。此外,美國發(fā)射的“先驅(qū)者”十號和十一號宇宙探測器,在太陽系邊緣附近作了大量觀測,企圖找到冥外行星。1987年7月9日,美國“先驅(qū)者號”宇宙探測器的主要研究人員稱,太陽系可能存在第十顆大行星,但它的軌道很不尋常,幾乎與其他行星的軌道成直角傾斜,行星的質(zhì)量比地球大4倍,公轉(zhuǎn)周期至少需要700年。
          太陽系究竟有沒有第十顆大行星?至今說法不一,仍然是一個沒有肯定答案的謎,期待今后的長期觀測回答。也許,這個謎將由你來揭開謎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過年啦!過年的起源,“年”在其他的星球會是什么樣的呢?
          【常識積累】 有關太陽系八大行星
          精彩天文圖片大賞
          美麗的太陽系,神秘的外太空(貼圖)
          在地球上,能肉眼看到的太陽系大行星有哪些?
          八大行星是太陽系的八個大行星。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