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 本文從高中英語閱讀理解答題能力的內(nèi)涵詮釋、短文選材特點、 主要教學策略三個方面分析了新課改下高中英語閱讀理解答題能力的培養(yǎng)藝術,試圖為高中英語閱讀理解答題能力的培養(yǎng)找到一條新的改革思路,讓英語閱讀教學充滿新的時代氣息。
【關鍵詞】高中英語 閱讀理解 答題能力
一、高中英語閱讀理解答題能力的內(nèi)涵詮釋
其實,想通過多做“閱讀理解”題目來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做法同樣不可取。和體檢一樣,“閱讀理解”題目只是一種量化標準和測試手段,答題的過程往往是一種被動適應題型的活動,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活動,它受到題型因素的多重制約。當然,適時恰當?shù)刈鲂伴喿x理解”題目可以增強答題技巧,減少或避免非智力因素導致的失誤及水平不能正常發(fā)揮的情況。但若不分場合,超越階段,一味去做“閱讀理解”題目,不但會延誤培養(yǎng)自己閱讀理解能力的時機,還會使自己時常處于個別題目的困擾之中不能自拔,對閱讀理解活動失去興趣。而且很容易形成一種思維定勢,認為閱讀活動的目的就是答對后面的題目。
在尚不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的情況下,必須遵循“水到渠成”的自然法則,階段側(cè)重,該什么時候做的事情,就在什么時候做,而且必須要做好,不可逾越階段。一般分兩步走,第一個階段培養(yǎng)閱讀理解能力,功夫用在平時,盡可能多地吸收原汁原味的語篇材料,避免過早地受到題型因素的干擾,踏踏實實地進行英語閱讀活動。第二個階段,重點培養(yǎng)適應高考題型的答題能力,在考前進行,有了前一階段的鋪墊,完成這個階段的任務就比較容易了。如若不然,過早進行題型訓練,反而會把自己的思路局限在幾個題目的小題圈子里,不利于閱讀理解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況且,題型是可以變化的,而閱讀理解能力一旦達到一定水平即可“以不變應萬變”,就如同有了健康的體魄可以應付各類體檢一樣??傊?,高考是答題,功夫卻在題外。要記住“欲速則不達”,世界上最短的路往往是通向失敗的路。
二、高考英語“閱讀理解題”短文選材特點
1、高考英語《考試說明》指出:“閱讀理解”題在不超越中學生英語語言水平的前提下,閱讀材料的選取遵循三個原則:①閱讀量不少于1000個單詞,篇數(shù)不少于3篇;②題材(topics)多樣化,包括科普、社會、文化、政治、經(jīng)濟等;③體裁避免單一化,包括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等。
2、《考試說明》進一步指出,閱讀理解能力測試的主要考查學生是否:①掌握所讀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以及用以說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實和細節(jié);②既理解具體的事實,也理解抽象的概念;③既理解字面意思,也理解深層含義,包括作者的態(tài)度、意圖等。④能理解某句、某段的意義,并能把握全篇的文脈,即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關系,并能據(jù)此進行推理和判斷;⑤能根據(jù)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結(jié)合中學生應有的常識正確判斷生詞和短語的含義。
3、近年高考英語“閱讀理解”試題特點和改革方向。閱讀理解題短文長度和總詞匯量、題目的難度逐年增加,這正是體現(xiàn)了新教材、新大綱“著重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要求。短文中出現(xiàn)的一些超出大綱和考綱的生詞,不再加中文注釋,這說明,閱讀材料中已經(jīng)不再避諱出現(xiàn)某些生詞,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中“猜詞”能力的考查,不僅體現(xiàn)在題目中,而且已經(jīng)融入到閱讀理解的過程之中了。某些短文中雖無生詞,但句子較長,且內(nèi)部有許多標點符號隔開,如果考生缺乏在閱讀中跨越句子進行理解的能力,就會出現(xiàn)“單詞都認識,句子不知所云”的現(xiàn)象??梢?,在今后的復習應考中,要在掌握《大綱》詞匯的基礎上,通過大量泛讀來擴大閱讀詞匯量和提高閱讀能力,已經(jīng)成為必須采取的措施了。僅僅依靠老師的講解,而沒有同學們自己主動的大量閱讀實踐,是無法很好適應高考這一改革趨勢要求的。
三、培養(yǎng)高中名聲英語閱讀理解答題能力的主要策略
1、明確閱讀重點,加快閱讀速度。在基本上解決了讀什么內(nèi)容,如何克服困難讀下去等問題之后,隨著閱讀活動的不斷深入,我們還要講求閱讀的效率,加快閱讀的速度成為提高閱讀效率的主要手段。
首先應從文章整體出發(fā),把句子、段落,而不是單詞作為閱讀的最小單位。通過閱讀文章和段落開始或結(jié)尾的主題句,迅速判斷出文章的體裁,把這類體裁文章共有的基本要素,作為文章內(nèi)容的閱讀重點,除此之外的內(nèi)容則可以略讀,甚至跳過去不讀。
不同體裁文章的基本要素一般包括:記敘文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結(jié)果等;應用文、說明文及科普短文的主題句、層次和邏輯關系等;議論文中體現(xiàn)作者觀點和意圖的部分,作為論據(jù)的具體事實和作者提出的論點;新聞報道的時空布局,敘事說明部分和評論,當事人的評論和觀感、時間順序,事件中的人際關系等。這些都是我們在閱讀中首先應該去領會的內(nèi)容,對這些內(nèi)容的正確理解,也往往就是答好高考“閱讀理解”題的前提和保證,因為“閱讀理解”題目也是圍繞這些主要內(nèi)容設置的。平時注意主動進行這方面的訓練,就可以變被動為主動,以不變應萬變,是取得高考成功的關鍵所在。
2、寫好概要、鞏固閱讀成果。讀完一篇文章之后,也許我們自以為讀懂了,但是是否真地讀懂了呢?拿什么作為判斷閱讀效果的標準呢?是否能用解答“閱讀理解”題目的辦法判斷呢?我們平時大都是這樣做的。然而,今天這套閱讀理解題目錯了兩個,明天另一套又錯了三個,后天又錯了一個,閱讀理解能力是提高了還是下降了呢?很難作出準確的判斷。其實,因為文章和題目本身差異很大,所以相互之間根本就沒有可比性。不懂得這個道理,就會經(jīng)常受到答題結(jié)果的負面影響,屢屢遭受打擊,進而失去信心,使閱讀活動夭折。我們許多同學往往是在這個時候敗下陣來的。
大量實踐表明,讀后寫概要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如果寫概要的過程進展順利,可以肯定對短文的理解是到位的,反之則暴露出閱讀理解能力或英語書面表達能力有欠缺,無論屬于哪一方面的問題,都必須通過大量閱讀,學習、欣賞別人的文章,多加訓練,才能解決,即俗話所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引”的道理。
3、巧妙應對閱讀中遇到的生詞和語言知識。懂得進行閱讀活動的基本步驟和方法,并不一定能夠保證閱讀活動順利進行下去,閱讀過程中還會遇到各種困難和障礙,首先就是生詞這個攔路虎。那么,如何克服這一障礙呢?首先應該明白,在閱讀活動中遇到生詞是很自然的事情,不要一見到生詞就害怕,不敢讀下去;再就是要對生詞有一個正確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