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個菊花競放的浪漫秋季,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陽節(jié)。每逢這個節(jié)日,我的內(nèi)心就會陡升忐忑,多有不安。我的這種不安,對于40幾歲的人來說,可能都會有的一種感覺,這是來自心底的一種暗示,抑或說是一種時不我待的來自心靈深處的吶喊:多陪陪我們的父母吧,不要忘了對父母盡孝! 忙,永遠(yuǎn)是掛在嘴邊的借口,也是因?yàn)槊Γ屛覀兲鄷r候忽略了父母。事后常有的自責(zé)、懺悔在那一刻糾結(jié)于胸,難以釋懷。我渴望著能有一天,拋開工作、家庭和父母小住幾日,和小時候一樣,靠在父親結(jié)實(shí)的脊背上,躺在母親溫暖的臂彎里,再聽上幾句父母的嘮叨,那是何等的幸福。八天的長假讓我如愿以償,只是父親的背已不再結(jié)實(shí),母親的臂彎起來也有些困難。父母老了,他們真的老了,我怎么才發(fā)現(xiàn)?自從有了車后,每次回家都是匆匆地來,匆匆地走,似乎并沒覺得什么。而這次不同以往,在父母笑容的背后,我看到了二老滿懷期待的眼神和近乎于渴求的目光,嘴上說著“快走吧,別耽誤工作,不要掛念我們”,卻怎么也掩飾不住他們內(nèi)心的不舍。在那一刻,我的心痛極了,多年來從未有過的痛……。 盡孝很難嗎?其實(shí)不難。真正的行孝并非轟轟烈烈,而在于生活的點(diǎn)點(diǎn)滴滴,也許一個問候,一個微笑,一個電話,甚至無厘頭的埋怨和不快,都會讓父母高興。涓涓細(xì)流終匯成河的道理,你懂的??删褪沁@樣簡單的事情我們卻做不到,是父母在"索取"嗎?而在父母的字典里,永遠(yuǎn)只有兩個字——付出,他們從來不會要求兒女做什么。我越來越體會了作家畢淑敏的一句話:“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是無法重現(xiàn)的幸福,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是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鏈,永無連接?!贝勾估弦拥碾p親生命已經(jīng)進(jìn)入倒計時,《論語》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痹凇皯帧迸c“喜”的交織中,我們與時間賽跑,希望還能來得及。比爾·蓋茨曾經(jīng)說過,世界上最不能等的就是及時行孝?!皹溆o而風(fēng)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真要等到那一刻,恐怕淚水也沖刷不掉悔恨和終生的遺憾。盡孝永遠(yuǎn)都是進(jìn)行時,而非將來時。 什么是孝?孝是一種感恩,是兒女對父母舔犢之情的真誠回報。《詩經(jīng)》中就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的感嘆。孝是德之本,"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感恩是愛的延續(xù),是愛的生命動力。中華民族是最講孝道的,盡孝是世世代代炎黃子孫的必修課。孟子說過,"事孰為大,事親為大",作為兒女的我們,要用心上好這一課。 孝是一種責(zé)任。儒家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從小家到大家的巨大超越和對家國天下重任的托舉,是孝的題中應(yīng)有之意。《孝經(jīng)》講,“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所以,孝,不只限于養(yǎng)老、敬老這么簡單,而是具有更廣闊的視野。小孝治家,大孝才可治國。在家,盡兒女的本分做到父慈子孝,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在外,建功立業(yè),為父母爭光,其目的就是“立身行道,揚(yáng)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此乃“孝之終也”。 孝是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傳承意味著接力,孝作為中國孝道文化的核心,在歷經(jīng)幾千年的風(fēng)雨洗禮之后,更加顯示出其厚重與博大的精神力量。孝道從漢代開始走上政治舞臺,舉孝廉成為官吏選拔的重要條件,自漢以后的歷朝歷代都把孝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內(nèi)容。孫中山先生說過:“國家講倫理道德才能長治久安,孝是無所不適的道德,不能沒有孝?!毙⑹亲罨镜纳鐣拢侨巳俗裱膫惱硪?guī)范,在人口進(jìn)入老齡化社會的今天,弘揚(yáng)孝德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劉 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