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鮮卑、羯、氐……這些曾經(jīng)耀眼的民族,幾乎都已隱入漫漫的時光長河。如今的中華民族的血脈里還流淌著這些古老民族的血液。當(dāng)我們有機會仔細翻閱那些壯麗的歷史文化篇章時,我們就會找到那些珍貴的蹤跡。
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就是這樣的一個讓我們與歷史交匯的文化篇章。與甘肅敦煌石窟、河南龍門石窟不同的是,它完成于一個朝代、一個民族,代表了鮮卑拓撥氏建立的一段波瀾起伏的北魏王朝。
第十八窟這尊身披千佛袈裟,右手撫胸的立像正是象征滅佛的拓跋燾。自古身披千佛袈裟的石雕并不多,據(jù)說是誠心悔過的意思。據(jù)說拓撥燾在滅佛后不久身染重病,對廢佛之舉悔不當(dāng)初,但已于事無補,他只能化為一座謙卑的佛,聳立在武周山上,以捫心自問的方式存在著。
“滅佛”運動打亂了社會秩序,攪動了既得利益集團,導(dǎo)致政局動蕩。公元452年文成帝拓撥濬重新選擇佛教,以安民心,他招逃亡的僧侶入平城,曇曜正是其中一位。曇曜在途中偶遇文成帝,文成帝的馬上前銜住了曇曜的衣服,演繹了一場“馬識善人”的故事。正是這頗具傳奇色彩的相遇直接促成了云岡石窟的開鑿,使歷史也在這一刻發(fā)生變化。第十七窟就是這位少年君主拓跋濬。這尊佛像已風(fēng)化的很嚴重,但仍掩不住清淡、秀骨的氣韻風(fēng)貌,是曇曜五窟中最為英俊的佛像。
后來的北魏孝文帝自幼讀漢書,極推崇儒家文化,他決絕的走上民族融合之路?!艞壸约旱拿褡辶?xí)慣,遷都洛陽,將鮮卑族徹底漢化。云岡石窟迎來了被遺棄前最后的輝煌,孝文帝將他自己雕刻成云岡石窟中最高大的佛。
北魏王朝只存在150年就滅亡了。雄偉的北方曠野之上,鮮卑這個崛起于蒙古草原的剽悍游牧民族曾經(jīng)橫刀立馬,曾經(jīng)氣吞河山。強大的北魏王朝不經(jīng)意間為后人保留下一個燦爛的文化藝術(shù)寶庫之后,煙火熄滅,萬籟皆寂。
——————————————————————————————————
文章節(jié)選自《中國科學(xué)探險》4月刊。
更多詳情請關(guān)注我們的官方微信
歡迎在線訂閱《中國科學(xué)探險》2014年雜志,訂閱地址http://dupuchuanmei.tao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