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7 作者:王躍 來源:華西都市報
成都是個較徹底的移民城市,成都人中,可以說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外來戶”。
成都歷史上曾多次被攻陷,遭到的滅城之災有兩次:第一次是公元1279年,第二次是1644年。
最重要的一次大移民是“湖廣填四川”,因川西平原是中國的大糧倉之一,歷代帝王對移民四川都十分重視。
今天的成都人,身材高大,皮膚細膩白嫩,長相俊美,特別是成都美女早已名揚天下,這使外地人大為驚嘆。也有很多成都學者費盡心思地考究想知道:成都人是從哪里來的?成都歷史上曾遭到哪兩次滅城之災?成都歷史上歷經(jīng)哪些著名的大移民?而歷代帝王,為什么那么重視對四川的移民?
日前,筆者通過四川省和成都市的圖書館資料、檔案資料以及諸多歷史文獻,深入發(fā)掘、了解到成都歷史上幾次大移民的“前因后果”。
第一次大移民
巴蜀文化與中原文化大融合時間:春秋戰(zhàn)國
自古蜀地富饒,成都平原的肥沃和豐富的物產(chǎn),加之“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巴蜀大地長期獨享安寧。秦惠王時,他想征服巴蜀,也深知必先修一條道路,他派人對蜀王說有一條石牛能拉出金子,并愿意把這條金牛送給蜀王,只因道路阻隔金牛無法送到。蜀王貪財,又不知這是秦王的計策,便派遣大批壯丁去修路,所有的壯丁都死在修路之中,只剩下五個壯丁,這條路就被叫做五丁路或金牛道。
道路修好后并沒有金牛送到蜀地來,反而引來了大軍。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大夫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率領(lǐng)軍隊沿金牛道一路進攻蜀國,正因為有了這條道路秦軍不到三個月就攻進了成都,滅掉了蜀國。張儀修建了成都城,滅掉巴國后又修建了重慶。
公元前228年,秦滅趙,這時中原的許多富豪和工匠也大批遷徙進入蜀地,他們不僅帶來了大量的財富,也帶來了先進的工藝技術(shù),其中主要的就是金屬冶煉技術(shù)。最著名的就是趙國的冶煉大戶卓氏,整個家族都輾轉(zhuǎn)徙蜀,來到成都南邊的小城臨邛,成為蜀中,乃至全國最大的冶鐵大戶,一時富比諸侯,其女卓文君與蜀中才子司馬相如還鬧出一場千古傳頌的愛情絕唱。
秦國的這次大移民,在成都歷史的進步中作用非常重大,秦國的這次大移民,第一次將中原文化注入到巴蜀文化的血管中,從此確立了巴蜀文化與中原文化的大融合。蜀地不再是落后的西南夷,特別是成都平原,從此成為與中原平起平坐的富饒之鄉(xiāng)。
成都是個很徹底的移民城市。成都人中絕大多數(shù),甚至可以說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外來戶。成都人上溯兩代、三代、四代幾乎都是外來血統(tǒng),換言之,今天的成都人已極少有土著,剩下的三戶五戶也完全被移民浪潮淹沒。
第二次大移民
劉備入蜀帶來很多文人工匠時間:三國時期
成都的土著大多身材短小,皮膚黑黃,眼睛比較凹,鼻梁比較塌,嘴巴比較大。而今天的成都人身材高大,皮膚細膩白嫩,長相俊美,特別是成都美女早已名揚天下,使外地人大為驚嘆。這就是移民大融合的作用。
成都人在驚訝之后不禁要問:我們來自何方?
自秦大規(guī)模移民蜀地后另一次大規(guī)模的入蜀行動,發(fā)生在三國時期。被打得四處逃竄的劉備來到隆中拜訪了諸葛孔明,得到臥龍先生指點迷津,告知三分天下,以西川為基本,可以抗衡江南和中原。其實劉備的先祖劉邦就是這么干的,當年劉邦被項羽趕進巴蜀,劉邦就憑借巴蜀之本成就了帝業(yè)。
在劉備父子統(tǒng)治蜀地的40余年的歷史中諸葛孔明苦苦支撐,以90萬人口的小國同擁有數(shù)百萬人口的魏國抗衡,諸葛亮不“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又能如何。
劉備的入蜀帶來的不僅是軍人,還有大批文人、謀士、工匠,當時追隨劉備的百姓也不少,他們將江南、中原的文化、技藝、生活習性也帶了來,使成都成為偏遠的繁華都市。
公元298年,關(guān)中地區(qū)大饑荒,略陽、天水等六郡十幾萬流民入蜀;西晉東晉時,四川南邊的犍為郡等州縣大批僚人入蜀,光成都就遷徙了3000多戶,整個入蜀的僚人約有10多萬戶,58萬多人,這是一個龐大的數(shù)字,外族人與漢人的大融合,不僅對蜀文化的形成有重要的關(guān)系,甚至于對蜀人體格的影響、對蜀方言的發(fā)音等都有重要的關(guān)系。
第三次大移民
清朝初年開始的湖廣填四川時間:歷經(jīng)一個世紀
在成都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大移民是“湖廣填四川”。
湖廣填四川早在元末明初就已開始。南宋后期,四川成為抗擊元軍最后的堡壘,戰(zhàn)爭持續(xù)了半個世紀,至今在成都的金堂云頂山上還保留著一座石頭城,在數(shù)十年的抵抗中一直頑強堅守。川人在這種抗爭中死難無數(shù),這最終導致人口銳減。
到了公元二十七年(1290年),四川在籍人口數(shù)僅有61萬,比三國時的90余萬更少,不及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660萬人口的十分之一。成都平原的肥田沃土之上一時顯得十分荒蕪,田地無人耕種長滿雜草,這時元末紅巾軍起義,湖北隨縣人明玉珍率軍入川,建立了大夏國。他帶來了20萬農(nóng)民起義大軍和大批農(nóng)民,這無疑給荒涼的四川注入了新鮮血液。在以后的歲月里,兩湖一帶戰(zhàn)亂不斷,大量湖廣人陸續(xù)移民四川。到了明朝初年的洪武十四年(1381年)四川的人口已由元末的幾十萬人上升到146萬。明朝時四川人口最高紀錄達到410萬之多。但到了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時,全省人口僅存約8萬人,全省人口數(shù)位列全國倒數(shù)第三位。
這是一種千里斷炊煙的景象,川西平原是中國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大糧倉之一,一旦荒蕪給中原大地和關(guān)中平原帶來的壓力是無法承受的,所以,歷代帝王對移民四川都十分重視。
成都歷史上多次被攻陷,但真正遭到的滅城之災只有兩次。第一次是公元1279年,元朝滅南宋,兩度攻陷成都,進城后便進行了慘烈的屠城,“城中骸骨一百四十萬,城外者不計。”成都的城民被一批批抓去處死,尸體堆積如山。元朝統(tǒng)治的80余年,成都幾乎就是一座死城,所有史書上關(guān)于這一段歷史的記載都是一個慘字。
成都遭受的第二次滅城之災是崇禎17年(1644年),張獻忠殺進成都,建立大西政權(quán)。他在成都干了兩件事,第一件是殺人,第二件是劫財。張獻忠所作的“七殺碑”寫道:“天生萬物以養(yǎng)人,人無一德以報天,殺殺殺殺殺殺殺?!边@種充滿殺氣的碑文,不管它是出自野史還是正史,都可感到那種從歷史的深處傳來的恐怖和悲涼。
給成都土著居民帶來滅頂之災的,還有吳三桂。這是一個屠夫,他將四川蹂躪了6年之久,川民“皮穿髓竭”,成都十室九空,連虎狼野獸也趁機行兇。成都已是一座空城。于是就有了歷史上一次又一次的移民潮。
這三百多年來,成都又出現(xiàn)過幾次大的移民潮。
清朝順治末年到康熙年間,經(jīng)太子太保、四川巡撫李國英奏準,“招兩湖兩粵、閩黔之民實東西川,耕于野;集江左右,關(guān)內(nèi)外、陜東西、山左右之民,藏于市”。
清朝政府還專門出臺獎勵移民措施,實行免賦政策。大批的兩湖兩廣人、福建人、江西人、陜民在免賦政策的誘惑下一家一家舉家遷往四川。成都的洛帶,成了移民進入成都平原的中轉(zhuǎn)站。
湖廣填四川使四川又人丁興旺起來,生產(chǎn)又得以恢復,移民還帶來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帶來了新鮮血液,甚至帶來了更豐富的方言。
湖廣填四川一直延續(xù)到乾隆中葉,歷經(jīng)一個多世紀,到乾隆四十九年(1812年),四川的人口上升到2100萬。至咸豐元年(1851年),又增長到4400萬。四川在中國歷史上幾次繁榮又幾度衰落,每一次大的移民之后都使四川的經(jīng)濟再度興旺。
第四次大移民
抗戰(zhàn)時期和解放后的大軍南下時間:抗戰(zhàn)勝利后數(shù)十年
這一次移民浪潮是抗戰(zhàn)時期和解放后的大軍南下。
在抗戰(zhàn)時期,北方27所大學遷來成都,成都一時名人薈萃,成了大后方的文化中心,許多北方知識分子在成都結(jié)婚生子,成都的許多知識分子的上一輩、上兩輩都是北方移民。1940年華東和華中250家工廠遷入四川,到1944年工業(yè)企業(yè)增加到1萬多家,同時遷來的還有數(shù)十萬流動人口大軍。整個四川成了抗戰(zhàn)的大后方??箲?zhàn)結(jié)束后許多工廠學校又回遷,但人員并沒有完全回遷,他們留在了四川,建立家庭并繁衍后代,成為成都的老城民。
新中國成立后,幾十萬大軍云集于西南,一時間四川來了大批晉、豫、秦、魯、蘇的干部?,F(xiàn)在成都許多家庭都是那一時期由北方南下的干部同當?shù)厝私Y(jié)合建立的。如今活躍在成都的四五十歲的人有許多是南下干部的后裔。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大批的工廠內(nèi)遷,被稱之為三線建設。按照當時軍事的劃分,中國沿海為前線,中部地區(qū)為二線,內(nèi)陸地區(qū),特別是四川地區(qū)為三線。三線基本處于中國西部的大山之中,戰(zhàn)略位置上比較安全。湘西、鄂西及云南、貴州、四川三省為西南三線,尤以成都為中心,上千家工廠和科研機構(gòu)遷到這里,使四川?。òó敃r的重慶)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工業(yè)和科研大省。
今天成都東郊大片的工廠都是那一時期遷來的或建立的。大批的東北人、上海人隨之遷徙,對成都的人口起了巨大的融合作用。成都東郊出美女、出俊男,東郊人更高大,人更聰明,這是顯而易見的。特別是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那次大饑荒,別處的人大多承受了饑荒之苦,糧食定量供應,營養(yǎng)普遍不良,而東郊因是國營大工廠,基本生活能夠保證,下一代受到的拖累相對要小一些,因而發(fā)育良好。王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