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孩子都會讓爸媽怨聲載道:“這孩子怎么就喊不動呢?”“我都說了100遍了,你怎么就不聽呢!”怎么樣說孩子才愿意聽,愿意改呢?
其實,不管是教育孩子還是跟成人溝通,都要恰到好處。嘮叨就是一種反復(fù)、單調(diào)的刺激,無異于“疲勞轟炸”,這往往會使孩子不耐煩或逆反。孩子對嘮叨的反感超出家長們的想象,家長可以設(shè)身處地為孩子想想,互換下位置,去體驗去感受。所以父母一定要改變嘮叨的習(xí)慣,注重教育的質(zhì)而不是量。
那怎樣教育孩子,孩子才愿意聽呢?
一天內(nèi)批評不要超過兩次
第一次挨批評時,孩子一般不會感到厭煩,而是會愧疚、反省,其實這就達到了批評的效果。多次批評可能演變成反抗心理。所以一天之內(nèi)批評孩子不要超過兩次,不管是針對同一件事還是不同的事。
批評孩子要就事論事
批評孩子要就事論事,切忌東拉西扯,把陳芝麻爛谷子的事情都翻出來。這樣孩子會覺得:反正我也不可能全改了,改一個你也會嘮叨別的,索性讓你說個夠吧。因此,父母最好直接面對當下問題,就事論事。
用表揚代替批評效果更好
對于習(xí)慣了父母“嘮叨”的孩子,表揚更管用。用表揚代替批評,有時效果會更好。家長對待孩子要適當寬容,只要發(fā)現(xiàn)孩子比以前有一點兒進步了,都要給予鼓勵。
讓孩子體驗犯錯的后果
父母還得學(xué)會適時放手,讓孩子體驗犯錯的后果。例如孩子經(jīng)常弄壞玩具,媽媽可以說清楚下次再弄壞堅決不買。弄壞了自己心愛的玩具而沒有替補,這是對孩子有用的一課,讓他意識到因為自己不珍惜玩具,最終要承擔沒的玩的后果。該孩子承擔的,家長盡量不要過多參與。孩子做錯事如果受到相應(yīng)的懲罰,就會因此糾正自己的行為。
【《新民晚報·社區(qū)版》7月29日~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