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外陰癌以手術治療為主,手術難以切除者可采用綜合治療,晚期或復發(fā)癌如能手術應盡量采用手術治療或綜合治療,無法切除或廣泛轉移者可采用放射治療合并全身化療。
1、手術治療:
適用于外陰癌Ⅰ~Ⅲ期患者,少數Ⅳ期患者若能耐受手術也應爭取手術治療。手術切除范圍應根據病灶的大小、部位、期別等因素而定,分為三種:
①廣泛外陰及腹股溝淋巴非整塊切除:分別的廣泛外陰切除及腹股溝淋巴切除是近年來臨床普遍采用的術式,經過大量臨床觀察此術式不僅改進了術后傷口愈合,縮短了住院時間,而且保持了整塊切除術的生存率。
②局部外陰根治術:局部外陰根治術是全外陰廣泛切除術的改良術式,指病灶的局部根治性切除,適于側位及后會陰體部腫瘤,手術特點是保留了陰蒂,改進了術后病人的生活質量。
③晚期(Ⅲ期Ⅳ期)擴大根治術(范圍包括外陰廣泛切除和腹股溝和(或)盆腔淋巴結清除術。)
如果病人年輕和一般情況允許手術者,也應擴大手術范圍,爭取手術切除機會。
近年來由于國內、外專家對外陰癌根治術的范圍,包括局部廣泛切除、外陰癌浸潤尿道或直腸以及腹股溝、盆腔淋巴結清除術的研究,手術治療外陰癌的療效有不斷的提高。由于外陰癌所處的解剖位置,前與尿道,后與肛門、直腸比較鄰近,因此,每在癌灶浸潤以上器官時,宜適度掌握切除范圍,使達到根治目的,減少術后局部復發(fā)。
(1)外陰癌侵犯尿道
外陰癌已鄰近或累及尿道的病例,應在作外陰廣泛切除術的同時切除尿道1~2cm。
外陰癌已經浸潤尿道1 cm以內者,應同時切除尿道2.0~2.5 cm。為避免術后尿漏或排尿不暢,應同時行尿道懸吊術。這亦不影響病人術后排尿功能。
外陰癌已經浸潤尿道3cm以內,宜作全尿道切除術及膀胱肌瓣尿道成形術,但需保存膀胱內括約肌。這類手術既能保存病人原來的排尿方式,又有控制排尿功能。一般手術成功的病例,膀胱容量>200ml,殘余尿在40ml左右。
外陰癌已浸潤尿道3cm以上,但膀胱三角區(qū)尚未受浸潤者,宜作全尿道切除和(或)部分膀胱切除術、膀胱肌瓣腹壁代尿道術。這類病例,因為腹壁代尿道僅有迫尿作用,無控制排尿的功能,需要病員自己加壓腹壁后排尿,而且必須在術后定期擴張腹壁代尿道,避免術后腹壁創(chuàng)口瘢痕形成而致代尿道狹窄。
外陰癌已浸潤膀胱三角區(qū),應作全膀胱切除術、回腸代尿道術。在多數情況下,這類病例需同時作全子宮和陰道前壁全切除術。
以上病例根據外陰淋巴回流的特殊性,都必須同時作盆腔淋巴結清除術。術時必須先行探查:①有無腹腔遠處轉移和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轉移。已有遠處轉移者,則無擴大手術指征的必要。②切開膀胱,探查膀胱三角區(qū)有無受癌浸潤,以決定手術范圍。
(2)外陰癌侵犯肛門、直腸或陰道直腸瘺
外陰癌浸潤肛門、直腸或陰道直腸瘺者,宜擴大手術范圍,作外陰廣泛切除聯合Lockhart-Mummery手術。此術系20世紀40年代Lockhart-Mummery首創(chuàng)用于治療低位直腸癌。現今對外陰癌浸潤肛門、直腸的病例,仿行此手術,亦較合適。手術前2周作剖腹探查,以排除腹腔遠處轉移,并作盆腔淋巴結清除和乙狀結腸造瘺術。此后再作此聯合手術和腹股溝淋巴結清除術。
2.手術難以切除者可采用綜合治療,一般以手術治療為主,加術前的局部放療。
如外陰癌局部病灶比較大并伴有潰瘍、感染以及周圍皮膚水腫、衛(wèi)星結節(jié)等發(fā)展迅速的病例,如果急于手術,包括切除較多的周圍組織,可能也達不到滿意的效果,相反手術操作可加速腫瘤播散。針對這些病例,除需病灶清潔和抗炎治療外,同時應綜合局部放療。一般予2500~3000cGy,使局部腫瘤得到控制。隨著炎癥和周圍皮下瘤栓的好轉,再考慮進行手術,有利于達到根治的目的。
3.外陰復發(fā)性癌的治療:
①外陰局部復發(fā)首選手術治療,術后可輔助放射治療;
②而腹股溝復發(fā),化療要比單純手術或單純放療效果好。
4、輔助性放化療
(1)、輔助性放療
由于外陰解剖部位特殊,放療引起的術后并發(fā)癥高,一般不主張術前放療,術后放療療效不肯定。
外陰癌的放療目前僅限于:①不能手術的晚期或復發(fā)病例;②腹股溝淋巴結轉移者,術后腹股溝部位放療;③外陰黑色素瘤術前放療,降低腫瘤活性,消滅衛(wèi)星灶。
(2)輔助性化療
主要用于:①不能手術的晚期和復發(fā)病例;②肉瘤和黑色素瘤;③腫瘤較大,分化差,估計有亞臨床播散的病例;④淋巴結包膜外浸潤。
目前常用的化療藥有絲裂霉素(MMC)、氟尿嘧啶(5-FU)、順鉑(DDP),肉瘤和黑色素瘤可選用DDP、放線菌素D(ACTD)、環(huán)磷酰胺(CTX)、長春新堿(VCR)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