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幼波自幼涉獵諸多醫(yī)書,在歷代先賢對脾 胃論治的基礎之上,結合自身多年實踐經驗,形 成了其獨特的 “中州思想” 。其在疾病的診療過程 中特別強調 “中州 ”“脾胃”在病理生理上的重要 作用,充分意識到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并由此 提出了 “調理肝脾腎,中州要當先”的治療原則。
1 中州思想概述
脾胃乃人體最重要的臟腑器官,經歷代醫(yī)家 研討,至金元時期李東垣將前人之說系統完善地 闡述,并將其流傳至今。關老在臨床治病中,尊 崇脾胃之說,并將氣血辨證應用其中,認為血行 通暢離不開氣的推動與固攝作用,氣血充足,正 氣強健; 反之,氣血虛弱,生化乏源,諸病皆 生。同時,不忘調理氣機,將補益氣血之法與健 脾理氣之法相互結合,防止甘溫藥物過于滋膩, 阻礙脾胃正常的升降功能,時刻強調重視脾胃, 顧護中州,由此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州思想。
2 脾胃之生理、病理特點
關老認為脾為土臟,為五臟之中心,胃乃水 谷氣血之海,其腐熟水谷的功能促進脾之運化, 糟粕經大腸排出體外,精微物質經脾之運化升清, 布散周身。所以,脾胃功能強弱,對于其他臟腑 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轉歸、預后起著重要作用。若 思慮、飲食、勞逸過度致使脾胃損傷,則可導致 氣滯、痰濕、血瘀等諸多病理產物的生成,阻礙 氣血的運行、氣機的升降。
3 治療原則
3. 1 肝脾失調,疏肝健脾和胃
關老認為肝與脾胃之間的關系一在氣血運行, 二在氣機調暢。因為脾胃常為肝病波及之要害, 從五行生克關系來看,肝木克脾土,正如 《金匱 要略》所云 “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 而從病因病機上看 ,“脾為生痰之源” “脾胃為氣 機升降之樞紐” ,當脾胃升清降濁、肝之疏泄失 調,則氣機不暢,痰濕聚于中焦。若肝之疏泄過 剩,則濕易從熱化,易致肝氣犯胃、肝胃熱盛; 若肝之疏泄不及,則濕易從寒化,則可見肝郁脾 虛、脾虛濕困。所以,不論是清熱亦或補虛,皆 以調治中焦為治病關鍵,恢復中焦脾胃氣機升降 功能,常用疏肝健脾、平肝和胃、運脾化濕之法, 使得肝血得充,肝氣調達。
3. 2 脾腎同病,溫腎健脾養(yǎng)血
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二者相互促 進。而肝腎同居下焦,精血陰液相互滋生轉化。 關老認為肝腎陰虛,虛火內耗,脾陽受遏內濕不 化,濕不化則蘊熱,虛熱與濕熱相合,深伏陰血 則日漸傷正 [1 ] ,最終使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脾陽, 對其他臟腑器官推動、溫煦功能漸弱,水液代謝 失常。故常用滋補肝腎、補脾溫腎、養(yǎng)血填精法 等,目的在于以后天培補先天,脾腎充盛不衰。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大多為慢性病 程,遷延難愈,氣滯、瘀血、痰濁等聚于體內, 耗傷正氣,故常見多臟腑俱損,而非一臟受傷, 不論是肝脾失調或是脾腎同病,關老最常以調理 中焦脾胃、充養(yǎng)氣血之補法來恢復正氣及其他臟 腑的正常生理功能。強調扶正為主,祛邪為輔, 而不宜施用破血消痞之品及苦寒傷胃之藥,尤重 視調理脾胃,從而達到 “有胃氣則生”的目的 [2 ] 。
4 常用方劑與藥物
慢性肝炎若失治、誤治,常進一步發(fā)展為肝硬化,失代償期可見腹水,癥見腹部脹滿、下肢 水腫等,諸多醫(yī)家常用攻下之法,關老治療此類 疾病時卻提出補氣利水之法,強調治水非一味攻 伐,常大劑量應用黃芪,最多時可達 120 g,黃芪 有補氣健脾、升陽、利尿、固表、托毒的功效。 黃芪利水之法記載最多最全之書大概來源于張錫 純 《醫(yī)學衷中參西錄·黃芪解》 ,其利水作用源于 補益中焦之氣,恢復脾之升清降濁的作用,使清 氣得升、濁氣得降。關老亦善用旋覆花、代赭石, 二藥均有理氣化痰之功,適用于一切氣機不暢, 病于中上二焦之證。慢性肝炎患者病位在肝,常 見肝氣橫逆,引起胃氣上逆,癥見: 呃逆、噯氣、 胃脘悶堵等; 若肝氣夾痰為病者,用之療效更佳, 以二藥調理氣機,化痰消痞,恢復脾胃升降功能。 《脾胃論》中闡述了 “肝之脾胃病” ,結合 《內 經》系統地論述了肝與脾胃的關系,癥見四肢滿 閉、淋溲便難等,并言此病應加風藥以瀉之,此 為抑肝扶脾法。關老遵循李東垣之思想,應用益 氣健脾藥物( 黃芪、黨參、炒白術等) 的同時,加 入佩蘭、藿香等風藥芳香化濕醒脾。針對肝腎不 足、脾腎兩虛之證,關老擅用烏雞白鳳丸,此方 為龔廷賢所創(chuàng),用于治療婦科月經不調等病,而 關老常將本方用于慢性肝炎后期,濕熱之邪耗傷 陰血,而致肝腎不足等癥,囑患者在中藥湯劑基 礎上加服一丸烏雞白鳳丸,調理氣血,滋補肝腎, 陰陽互生,腎陽得充,脾陽得養(yǎng)。關老在臨床治 療中總結經驗,最終創(chuàng)立了健脾舒肝丸、滋補肝 腎丸等,強調扶正為主,祛邪為輔,以調理脾胃 為用藥基本法則。
5 病案舉例
患者,男,40 歲,1990 年 9 月 18 日初診。主 因 “右脅肋疼痛反復發(fā)作 1 年余”就診,患者 1 年前患急性黃疸型肝炎住院治療,出院后復查肝 功能時有波動,始終未恢復正?!,F自覺右脅肋 疼痛,波及胸部,因情緒變化加重,四肢無力, 納食不馨,精神差,時有大便干結,尿黃。舌淡, 苔白; 脈沉弦。輔助檢查: HBsAg( + ) ,ALT 510 U/L,膽紅素 25. 65 mmol/L。西醫(yī)診斷: 慢性乙型 肝炎; 中醫(yī)診斷: 脅痛病; 辨證: 肝郁脾虛,兼有 濕熱之證。治以疏肝解郁,健脾利濕,方藥組成: 黨參10 g,茵陳 15 g,藿香 10 g,杏仁 10 g,橘紅 10 g,焦白術10 g,旋覆花10 g,赭石10 g,牡丹皮 10 g,赤芍 15 g,草河車 15 g,白芍 15 g,丹參 10 g,川續(xù)斷 15 g,木瓜 10 g,澤蘭15 g,五味子 6 g。20 劑,水煎服,每日1 劑,早晚分服。
1990 年 10 月底二診: 患者服上藥 20 劑后, 精神、飲食均有好轉,但右脅肋仍有疼痛,大便 偏干,尿黃,脈沉弦。復查肝功能 ALT 180U/L, 膽紅素恢復正常。故調整方藥,減焦白術、杏仁、 牡丹皮、丹參、澤蘭、川續(xù)斷,加當歸10 g、酒黃 芩 10 g、醋柴胡 10 g、香附10 g。囑其繼服 30 劑, 水煎服,每日 1 劑,早晚分服。
1990 年 12 月三診: 患者脅痛減輕,納食欠 佳,ALT 250U/L。囑其繼服原方 1 個月。1991 年 1 月 14 日四診: 患者 ALT 降至 170U/L,HBsAg ( - ) ,納食量增加。囑患者繼續(xù)服藥 1 個月, 1991 年 2 月復查肝功能恢復正常,余癥狀消失。 按: 肝氣郁滯于內不得舒發(fā),橫逆犯胃,致 使胃氣上逆,脾失健運,全方以黨參、焦白術健 脾益氣; 旋覆花、赭石降逆和胃,恢復脾胃升降 功能; 藿香、茵陳清利中上二焦之濕,以上六味 藥調理中焦。此患者就診之初膽紅素亦見輕度升 高,中醫(yī)認為黃疸的發(fā)生離不開濕熱之邪,其尿 黃、便干均為濕熱之象,關老于方中加入牡丹皮、 丹參、澤蘭、赤芍活血涼血,柔肝養(yǎng)陰,清泄余 熱; 木瓜、白芍通絡平肝; 草河車清熱、五味子 酸斂,共奏解毒保肝降酶之功。二診時因患者仍 有脅肋疼痛之證,于原方中減去過多涼血藥物, 恐其傷及脾胃,多加入疏肝養(yǎng)肝之品,以柴胡、 香附疏肝理氣,當歸養(yǎng)血柔肝,使肝之體用同調。 三診時患者雖 ALT 較前升高,但脅痛較前緩解, 考慮此時肝氣得疏,脾胃之氣有所復原,正氣得 以充養(yǎng),驅邪外出,屬于邪正交爭的過程,故并 未調整方劑,繼續(xù)原方服用后肝功能逐漸下降直 至正常。此時,若一味用苦寒之藥,耗傷正氣, 反不能驅邪外出。
參考文獻
[ 1] 北京中醫(yī)醫(yī)院 . 關幼波臨床經驗選[M] . 北京: 人民 衛(wèi)生出版社, 2006: 58.
[ 2] 徐春軍 . 關幼波醫(yī)學文集[M] . 北京: 華夏出版社, 2013: 82.
作者簡介: 張晴,女,26 歲,碩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肝病的中醫(yī)診療。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