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夜間遺尿,在中醫(yī)來說,60%是由于腎氣不足所造成的。
中醫(yī)認為,小兒夜間遺尿,60%是由于腎氣不足所造成的。 小兒的腎氣不足,和成年男子的腎氣虛并不一樣,成因也不一樣。
小兒腎氣不足多是先天性的,主要是遺傳所致;成年男性的腎氣不足則主要是由于性生活方面的消耗所造成的。雖然兩者有所差異,但中藥在治療腎氣不足方面的用藥卻是一樣的。
先天腎氣不足的小兒,臉色也較差,學習也較遲緩,他們大多數(shù)在3歲以后才被發(fā)現(xiàn),這些小孩子不宜冰冷的飲食,冷飲會傷害他們的腎氣,應該避免。除了中藥,針灸也能直接補腎,如果小孩不怕針刺,可雙管齊下。
中醫(yī)理論認為小孩遺尿主因有三:腎氣不足、肺脾氣虛和肝膽濕熱。
其實,小兒在3歲之前發(fā)育不全,3歲之后尿床,才算是遺尿。
西醫(yī)認為小兒遺尿的一大主因是由于抗利尿激素,也就是控制、節(jié)約排尿的激素,在夜間沒有上升,使到尿液不受控而排出,醫(yī)療法就從補充抗利尿激素著手。
西醫(yī)的“抗利尿激素夜間不足”,實際上和中醫(yī)所說的腎氣不足正是同一回事。
西醫(yī)的補充激素療法,屬于非自然療法,中藥是激發(fā)人體自己分泌激素,屬于自然療法。
中藥有其長處,但是,林醫(yī)師強調,如果小兒遺尿服中藥久治不愈,那就應該轉向小兒腎臟科或小兒泌尿專科醫(yī)生求助。
小兒也可能是由于膀胱神經(jīng)性病癥,或尿道先天性狹窄而造成遺尿,這些都是中醫(yī)在把脈辨證中無法診斷的,應找西醫(yī)檢查治療。
以中醫(yī)療法來歸類,除腎氣不足外,還有另兩個原因:一是肺脾氣虛;一為肝膽濕熱。
遺尿飲食療法
中國民間多年來也以飲食療法來治療小兒遺尿,這里給大家介紹兩個簡單實用的食療法。
山藥糕
用料:山藥250克,山萸肉5克。
制作法:山藥洗凈后去皮,搗爛如泥狀,加入山萸肉蒸熟,吃時加少許白糖,每日當點心吃,食量多少不限。
功效:適用于小兒遺尿癥,或平時尿多、易感冒、咳嗽、精神不振、疲倦乏力,或食欲不佳、大便溏爛。
蓮子羹
用料:蓮子、板栗肉、茨實,雞蛋一個,鹽少許。
制作法:將蓮子、板栗肉、茨實研磨成細末,每次取30克,放入碗中加鹽拌勻,打入雞蛋,加清水少許,攪至起 泡,入鍋蒸成羹即可,空腹食用,每日一次,連服5至7天,以后每周一劑。
功效:健脾益氣、補腎固腎。
肺脾氣虛約占30%到35%,而肝膽濕熱則是較為罕見的,僅約0.5%。另一導致小兒遺尿的原因是腦中“醒覺神經(jīng)中樞”反射較遲鈍,這樣的人睡得很甜,但從睡夢中醒轉則“不靈”,西醫(yī)采用所謂“鬧鐘療法”,但中藥則以開竅藥直搗神經(jīng)中樞,常見的開竅中藥是石菖蒲。
針灸除了能直接補腎,頭針也具有開竅之功,有助于加強大腦皮層對尿意的反應。
針灸治療小兒遺尿,一般隔日針灸一次,連續(xù)十次為一療程。
不久前,有一8歲女童,8年來都穿紙尿片睡覺,一不穿紙尿片,遺尿的問題就馬上出現(xiàn),經(jīng)辨證后知為“醒覺神經(jīng)中樞”反射遲鈍的一種,服開竅藥后漸漸好起來。
小兒遺尿還有一些是因“懶惰性膀胱綜合征”在作怪,患此癥小孩白天很少上廁所,到了晚上反而尿床。
白天上廁所少過4次,可能就患有懶惰性膀胱綜合征。瑞典學者曾進行每兩三小時一次的定時小便訓練,結果,90%的小孩不再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