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拖延癥”,多半來源于父母的過度縱容和保護!長久以來,家長的縱容和保護會讓孩子產生很大的依賴感,認為很多事情都是父母該做的,自己沒有任何責任,于是孩子遇事能拖就拖,不想去做,從而導致“拖延癥”。
9歲的鐘鐘是個活潑開朗、聰明可愛的小男孩。但是,他就是有個小毛病,做錯了事情,要是被家長指出來,就會為自己辯解,把責任推到其他人身上。
比如他剛玩完積木,媽媽讓他收拾起來,他則說,“過一會兒我還玩呢!”可是過了一會兒,媽媽發(fā)現(xiàn)鐘鐘并沒有收拾,于是再次提醒他,鐘鐘爭辯說:“我累了,我想休息一下?!?/p>
有一回,樓上的伙伴星星來家里玩。星星走后,媽媽讓鐘鐘收拾玩具,鐘鐘卻說:“星星玩的,憑什么讓我收拾!”
聽鐘鐘這么說,媽媽又像往常一樣嘆了一口氣,無奈地搖了搖頭。媽媽知道,鐘鐘仿佛什么事情都知道,道理也明白,但就是不愿意自己做。對這個雖然聰明但不好說服的孩子,她感到實在沒有辦法。
鐘鐘媽媽在一次教育講座后得到啟發(fā),她想到兒子從小跟著姥姥姥爺長大,直到上小學才回到自己身邊。在之前的6年時間里,姥姥姥爺事無巨細什么都管,所以讓鐘鐘失去了鍛煉的機會。
意識到這一問題后,鐘鐘媽媽開始采取補救措施了,利用生活中的點滴小事來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漸漸的,情況有所好轉,鐘鐘不再總犯“拖延癥”了。
對于孩子的“拖延癥”,家長們一定不能忽視,不能認為是一點小事就姑息,或者自己順手就幫孩子做好了,這樣慣著孩子其實是害了孩子。
“拖延癥”的孩子缺乏責任心,做事就會消極被動,行事作風里永遠離不開等待、拖延。做什么事都需要老師、家長的督促和監(jiān)督。不難想象這樣的孩子長大進入社會后很難把事情做好,而且還會厭煩別人的催促,覺得自己受制于人,認為人家是故意找麻煩的。這樣的人,無論是工作和生活中,誰會喜歡呢?
父母應該怎么做呢?
首先、做個“懶爸爸”“懶媽媽”。
現(xiàn)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很多事情不用開口,父母就已經幫他做好了。長期下去,孩子的依賴性就會很強。所以,家長要學會“偷懶”,來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放棄依賴性。如收拾書包,家長要盡可能地把這些小事交給孩子來做,讓他們從小事中培養(yǎng)獨立的習慣。
第二、孩子的事情要有規(guī)律
就是讓孩子每天要做的事情成為一種固定的模式,循環(huán)往復。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鐘鐘的媽媽就是這樣做的,早上起來讓鐘鐘先刷牙,接著快速地喝下一杯溫水,再去洗臉、吃早餐等。這樣有規(guī)律的生活能有效地糾正孩子“拖延癥”的毛病。
第三、做個小“提示板”
像備忘錄一樣,家長可以做一個“提示本”或者“提示板”,讓孩子寫好他應該做的事情,放在孩子容易看到的地方。這樣有利于孩子快速的檢查自己要做的事是否完成。
第四、偶爾讓孩子嘗嘗“苦頭”
雖然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改掉“拖延癥”的壞毛病,可是一旦孩子拖延了,又很快地幫助孩子,縱容孩子。其實,在一些特定的時候,讓孩子嘗嘗“苦頭”是有必要的,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后果承擔法。比如孩子老是拖延不做作業(yè),一而再再而三,這種情況家長就不要催,讓他嘗嘗不能完成作業(yè)被老師批評的苦頭。
第五、跟孩子說“你長大了”
不要總覺得孩子很小,什么都不懂,所以什么都不交給他做。告訴孩子“你長大了”,可以做很多事情了,孩子會很高興,并且樂意幫你承擔一些事情來證明自己“長大了”。父母應該把孩子當成一個平等的人來對待,該擔當?shù)臅r候就讓他擔當,適當?shù)慕o孩子一些“長大了”的信號。
最后、做個好榜樣
很多家長由于工作繁忙,對家里的家務事能拖就拖,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造就的孩子也多半是“拖延癥”患者。只有家長做好榜樣,將家庭環(huán)境打理得井井有條,才有利于孩子養(yǎng)成做事有條理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