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計劃出去玩的,無奈各大城市輪番限制出行的,劃了一天的雪,逛了半天的長安街,無奈回家繼續(xù)倒騰工作了。
我是一名從事文字類輸出的作者,依賴的是文字類的內容產(chǎn)品,和直播段視頻等快消類內容不同,文章內容更適合沉淀知識,總結思考。
作為一個從小就喜歡看各種各樣書和電影的人,對我來說閱讀是輸入,輸入不強調對錯,天南地北好的壞的我都會看,所謂的融會貫通,最基礎的要求是要有東西才能融。
而寫作是輸出,輸出就像一道關卡,不是所有東西都應該被輸出出來,只有那些真正符合你個人價值觀的知識和觀點,且你需要一個更清晰的梳理過程時,它才有被輸出的價值。
我既是讀者也是作者,如果把文章比喻為一種內容產(chǎn)品,我既是用戶,也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所以不同身份的切換,讓我時常深有感觸:好的內容常有,好的內容產(chǎn)品不常有。
前段時間,微信推出了付費閱讀,今日頭條開始做會員服務,知識星球也在更賣力地為會員續(xù)費嘗試更多,內容產(chǎn)品的一畝三分地可謂是百花爭鳴,今天我就嘗試從作者、內容分發(fā)兩個角度去分享一下,我自己的一些點滴思考:
(以下僅代表我個人想法,不代表以下提及公司立場)
如何更好地利好作者?
無疑,作者是內容平臺里面的頂梁柱,這種關系就像馮提莫之于斗魚、岳云鵬之于德云社,除了極個別內容平臺(微信和頭條)具有極強的護城河之外,其他內容平臺的核心競爭力幾乎就是他們的當家作者。
我們常把作者成為流量主,因為他是流量的聚集地,文字類的流量主是作者,直播短視頻類的流量主是主播,無論怎么分類,流量主的需求都異常地簡單:
1、獲取更多的流量;
2、獲取更多的錢;
通常一個既不能提供流量,也賺不到錢的平臺,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你留不住作者,自然就沒有了觀眾,留存更是天方夜譚。
所以很多內容平臺仍然很古板,看不清這當中的直接關系,每天都有作者流失,內容質量每況愈下,但卻沒有任何改進的舉動。
這些平臺不勝枚舉,就文字類的內容產(chǎn)品來說,除了微信、頭條和知識星球,其他的內容產(chǎn)品在利好作者這一點上,都在及格線以下,有些甚至可以說是利空作者。
微信
在獲取流量方面,微信做得很“被動”,這是因為它是社交屬性的產(chǎn)品,太主動反而更像一個資訊類的產(chǎn)品,這也許是微信團隊不太希望的。
如果你寫了一篇文章,在自己的公眾號去發(fā)布,微信全站有7個地方為你獲取更多的流量:公眾號、朋友圈分享、群分享、單獨分享、搜一搜、看一看以及最近新上線的視頻號。
如果綜合地來看,就分享、推薦、訂閱和搜索三種行為,這也是社交場景下內容的獲取方式,十分在理兒。
在微信里,作者想要獲得更多的流量,你需要有一群對你認可的朋友,這群人可以是你的熟人朋友,也可以是你的公眾號粉絲,但前提是他們認可你,愿意為你做第一次的分享宣傳,因為微信是基于社交行為去分發(fā)內容的。
通過內容機制去分發(fā)內容,是它的弱項。
在獲取收益方面,微信做得卻很“主動”,公眾號文章有四種收入來源:底部廣告、文中廣告、打賞和付費閱讀。
不難發(fā)現(xiàn)四種收入的付費方式呈階梯狀,第一第二種屬于“最低消費”有瀏覽就有錢收,如果有點擊更好,無論是不是常讀用戶,只要文章有打開有瀏覽,就必定差生費用。
然而后面的打賞和付費閱讀是更高層次的認可式收費,用戶只有對文章內容產(chǎn)生強烈需求,才會催生出付費這個概念,尤其是付費閱讀,不得不說,這也是內容甄選的一種規(guī)則和方式。
前者的最低消費,如果不是大號,根本就是聊勝于無,按照我自己這邊的估算,我的最低消費最多只是可以彌補當天的地鐵票價費用。
在微信的體系里面創(chuàng)作內容,你需要把兩方面做好:社群和社群對應尿性的精品內容,微信團隊似乎更希望你通過微信形成自給自足的情況,他們更希望獎勵那些能把社交關系發(fā)展得徹底,能把優(yōu)質內容延社交分發(fā)系統(tǒng)高效率分發(fā)的作者。
這是他們希望的,而非做一個大而全的內容創(chuàng)作、內容集散平臺,他們對低質甚至是普通屬性的內容沒有任何興趣。
在微信,你需要先組一群人,然后圍繞一個話題一個方向,展開深度的分享。
頭條
在獲取流量方面,頭條是最主動的,因為它有內容推薦機制,每當你完成一篇創(chuàng)作時,除了可以分發(fā)給頭條號下面的粉絲之外,還可以利用推薦算法,分發(fā)到其余非粉絲的用戶手上。
頭條和微信不同,它天然是個內容資訊產(chǎn)品,用戶的遷移成本高,用戶之間關系弱,用戶短時間內沒有被滿足,流失率將會提升而且這種用戶很難召回。
微信都做到這么大了,再從用戶之間的關系入手,無疑是困難重重的,所以頭條決定從內容本身和內容的分發(fā)入手,利用數(shù)據(jù)本身,以最短的時間供給最龐大的優(yōu)質內容,根據(jù)后續(xù)用戶的瀏覽偏好再不斷推送,留存用戶。
好的內容都在作者腦子里,所以頭條前期重金補貼,青云計劃、千人萬元等扶持計劃,每日每周每月都在評選,大大提升了頭條整個內容層面的質量。
再加上自身的推薦分發(fā)機制,好的內容/新作者的內容推薦權重特別高,所以相同一篇文章,放在頭條這邊可能大放異彩,而公眾號卻是默默無聞。
頭條深知,微信的“不足”在于不能主動給用戶推薦讓人上癮的內容,而對于讓用戶上癮這件事,頭條研究得很透,從訂閱到付費,長文到短內容,文字到視頻,該有的內容品類都應有盡有。
多品類、多場景地去滿足用戶。
另外頭條對內容強力度的補貼計劃,也許不能永久地進行下去,早在2018年開始,頭條上線了眾多作者能利用原創(chuàng)文章自我貢獻“營收”的功能,專欄、圈子等。
目的也是利用不同的品類和不同場景的結合,讓作者實現(xiàn)利益最大化。
頭條似乎不怎么重視作者與讀者關系的維護,社交關系淡薄,頭條更看重的可能是你對某一品類內容的的持續(xù)貢獻能力,畢竟他們是打推薦策略的,如果一個用戶被數(shù)據(jù)證明是對這類內容上癮,那么他們需要的,就是這類內容瘋狂的輸出。
所以在頭條,你需要持續(xù)貢獻某類內容,需要把內容系統(tǒng)化,然后按照它配給你的功能,一個一個地組裝成它們需要的內容形式,然后賣出去。
知識星球
知識星球的slogan,深度鏈接鐵桿粉絲,運營高品質社群。這句話很好地詮釋了它的定位,很明顯,它不能為你帶來流量和粉絲,至少在它這個體量的時候,它能為你帶來的流量微不足道。
這是一個做營收的地方,能跟隨作者來到這里的讀者,勢必是打心底里認可作者的,作者提供有價值的知識服務,讀者付費并享受服務。
和頭條、微信不同,知識星球更強調營收轉化和服務質量,畢竟這是離錢最接近的地方。在知識星球,你需要先有一群鐵桿讀者,然后有一套讀者們都需要的服務。
注意,服務是利他性的,并非自嗨型,在上年我推出了自己的知識星球「選擇大于努力」,從名字可以看出,我更傾向于模糊的正確,而非正確的模糊。
星球里面基本都是我自己總結出來的一些規(guī)律和感悟,總的來說都是些適合你「長期奮斗」和「財富增值」的事兒。
正因為我的普通和平凡,才造就了很多和大部分人相似的經(jīng)歷,我的決策和選擇未必正確,但至少在有生之年我自己嘗試過、驗證過,對你來說也許也是一筆財富。
同樣,這一年我在不斷反思優(yōu)化和復盤,過幾天,把整理好的新星球內容再和大家見面。
后記
長期來看,作者是內容平臺的財富,同時讀者也是作者的財富,大家互相支持各取所需。內容就像一條細細的紅線,一直貫穿著平臺、讀者和作者,這條線上的人也許不需要很多,也能形成穩(wěn)定的內容傳播鏈條,讀者得到滿足,作者過得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