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龍湯
【出處】《傷寒論》
小青龍湯治水氣,
喘咳嘔噦渴利慰,
姜桂麻黃芍藥甘,
細辛半夏兼五味。
【歌訣總括】
小青龍湯能治療痰飲、水飲病,對由飲邪引起的咳喘、嘔吐、口渴、下利等都有治療作用,全方藥物由干姜、桂枝、麻黃、芍藥、炙甘草、細辛、半夏、五味子組成。
【歌訣詳解】
小青龍湯是《傷寒論》中主治外感風寒、內(nèi)停水飲的著名方劑,病證中需抓住表里同病的特點。一方面,風寒束于肌表,衛(wèi)氣被遏,不得“溫分肉,肥腠理,司開合”,故可見惡寒發(fā)熱、無汗、頭身疼痛等癥狀;另一方面,平素水飲內(nèi)停之人,一旦感受外邪,每致外寒引動內(nèi)飲,水飲上迫于肺,致肺宣降失常,則可見胸痞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甚則不得平臥。由于飲邪有變動不居、隨氣攻竄的特點,還能病及其他臟腑:例如,水飲中犯脾胃,胃氣上逆,可致干嘔、嘔吐;水飲下走于腸腑,可見下利、腹瀉;水氣上凌于心,則見心悸;下阻于膀胱,膀胱氣化不行,則可見小便不利;外溢于肌膚,則出現(xiàn)身體疼重,頭面四肢水腫。由此可見,水飲內(nèi)停的癥狀表現(xiàn)非常復雜。針對上述病證,本方從解表散寒、溫肺化飲兩個角度立法。
方中以麻黃、桂枝為主,發(fā)汗解表散寒,宣透衛(wèi)氣之郁,溫通經(jīng)脈之滯,發(fā)汗力強。干姜、細辛合用以溫肺化飲,同時配伍半夏進一步增強化痰逐飲之力。從功用看來,上述藥物已經(jīng)能夠完成散寒化飲的立法要求,那么方中的五味子、芍藥又在起什么樣的作用呢?本方所治療的為素有水飲之人,而水飲內(nèi)停常提示患者存在陽氣不足的潛在病因。陽氣不足,不能運化水谷為精微物質(zhì)而化為水飲,故水飲常伴隨津液少的病理改變。加之方中麻黃、細辛等辛燥藥物易傷津液,故方中配伍白芍、五味子益陰生津,以防諸藥溫燥太過,同時兼以扶助不足之陰。此外,二藥與麻黃、細辛等辛散宣肺之品相配,一散一收,調(diào)暢肺氣,有助于增強止咳平喘之功。最后以炙甘草益氣和中,調(diào)和辛散酸收之品。方中干姜、細辛、五味子的配伍也被稱為“姜辛五味法”,來源于張仲景治療寒飲的名方“苓甘五味姜辛湯”,取其散收結合、祛邪不傷正、逐飲不傷陰之意。
【應用點睛】
歌訣中指出,本方用于治療“水氣”?!八畾狻痹凇秱摗分杏袃蓚€含義,一是指水腫,二是指痰飲。小青龍湯所治的“內(nèi)停水飲”,也包含這兩層含義。本方可用于治療慢性氣管-支氣管炎或支氣管哮喘等反復發(fā)作咳嗽、喘息、咳痰,痰量多而易咯者;對并發(fā)肺氣腫、肺心病,同時伴發(fā)水腫時,本方也同樣適用。
此外,外感初起常見噴嚏、鼻塞、流清水樣鼻涕、流淚等癥狀,類似于現(xiàn)代醫(yī)學所指上呼吸道卡他性炎(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結膜熱、麻疹和百日咳、急性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均可在某期出現(xiàn)),而大量的清水樣鼻涕在中醫(yī)辨證中可辨識為寒飲,也可用本方進行治療。
【名言名句】
《類證治裁》:
“而痰則隨之升降,遍身皆到,在肺則咳,在胃則嘔,在心則悸,在頭則眩,在背則冷,在胸則痞,在脅則脹,在腸則瀉,在經(jīng)絡則腫,在四肢則痹。變化百端,昔人所謂怪病多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