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西醫(yī)
白塞氏綜合征是一種以慢性復發(fā)性口腔、陰部潰瘍和眼部病變?yōu)樘卣鞯目汕址付嘞到y(tǒng)多臟器及組織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又稱口眼生殖器綜合征。其主要病變部位除口、眼、陰部外,還常見皮膚、關節(jié)、動脈、靜脈,少數(shù)可侵犯心臟、大血管、肺、腎、消化道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多發(fā)于青壯年。
診斷標準
以往將白塞病分為完全型和不完全型,凡有反復口腔或陰部潰瘍,同時伴有眼色素膜炎、關節(jié)炎、結節(jié)紅斑樣皮膚血管炎和腦膜腦炎的其中2個或2個以上者可診為完全型,只伴有1個者則為不完全型。1989年9月美國第五屆國際白塞病會議通過了新的簡化的國際分類標準。
1.反復口腔潰瘍
由醫(yī)師觀察到或患者訴說有阿弗他潰瘍,1年內反復發(fā)作3次。
2.反復生殖器潰瘍
由醫(yī)師觀察到或患者訴說生殖器有阿弗他潰瘍或疤痕,尤其是男性。
3.眼病變
前和(或)后色素膜炎,裂隙燈檢查時玻璃體內可見有細胞,視網(wǎng)膜血管炎。
4.皮膚病變
結節(jié)紅斑樣病變,假性毛囊炎,膿性丘疹,痤瘡樣皮疹。(未服用糖皮質激素而出現(xiàn)者)。
5.針刺試驗陽性
以無菌20號或更小針頭,斜行刺入皮內,經(jīng)24-48小時后由醫(yī)師看結果判定。
凡有反復口腔潰瘍并伴有其余4項中2項者,可診為本病。
其他與本病密切相關并有利于本病診斷的癥狀有;關節(jié)痛(關節(jié)炎),皮下栓塞性靜脈炎,深部靜脈栓塞,動脈栓塞或(和)動脈瘤,中樞神經(jīng)病變,消化道潰瘍,副睪炎和家族史。
中醫(yī)
根據(jù)本病的臨床特點,中醫(yī)病名類似《金匱要略》中記載的“狐惑病”,主要由于氣陰不足,濕毒蘊熱所致。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原則與方法
(1)輕型患者出現(xiàn)皮膚、粘膜、關節(jié)病變者,以緩解癥狀減輕痛苦為主,此期可以中藥為主治療配合局部用藥,輔以對癥處理。
(2)眼病變時及時選擇有效方法,減少致殘率,除局部用藥外多需全身用藥,如激素,免疫抑制劑,配合中藥減輕激素副作用及減輕激素撤藥后的反跳現(xiàn)象。
(3)及時預防重要臟器病變,可常服扶正祛邪中藥,調整全身狀況,調節(jié)免疫功能。一旦發(fā)病,應以激素,免疫抑制劑等聯(lián)合用藥為主,同時對癥處理。
(4)內科、眼科、皮膚科等各科應相互配合。
總之,本病目前尚無有效的根治方法,需要中西醫(yī)綜合保守治療,以提高臨床療效。
●中西醫(yī)綜合治療
一般措施
1.限制活動 急性期應注意休息,重要臟器受累時應臥床。
2.預防感染 保持房間和自身清潔,注意口腔、眼部、生殖器和皮膚衛(wèi)生,經(jīng)常清洗。
3.飲食原則 避免刺激性食物,進食宜清淡,容易消化,富于營養(yǎng)。腸白塞病嚴重時,應禁食,靜脈補給足夠的營養(yǎng)。
【西醫(yī)治療】
(一)輕型病例治療
1.非甾體抗炎藥
用于關節(jié)炎及皮膚、生殖器潰瘍疼痛。另外,有人用小劑量阿司匹林(80mg/d)預防本病血栓形成。
2.白細胞功能抑制劑
用于治療眼色素膜炎、關節(jié)炎和靜脈炎,也可預防口腔潰瘍。代表藥物如秋水仙堿0.5mg,每日2次。
3.雷公藤制劑
用于治療口腔潰瘍、關節(jié)疼痛及結節(jié)性紅斑。用法:雷公藤總甙片每日每千克體重1mg,療程2-3個月。見效快,副作用相對較小,停藥后無反跳。肝腎功能損害者應慎用。
4.局部用藥與對癥處理
眼色素膜炎時可以散瞳,減輕眼壓,或用0.5%可的松滴眼,嚴重者可用地塞米松5mg球結膜下注射,以減輕炎癥滲出,防止粘連。
口腔及陰部潰瘍,毛囊炎樣皮疹者,應局部清洗后涂抗生素軟膏。
靜脈血栓形成者,可口服復方丹參片4-6片,每日3次;或潘生丁25mg,每日3次;或腸溶阿司匹林80mg,每日3次。嚴重者可靜脈滴注復方丹參注射液,低分子右旋糖酐,精制蝮蛇抗栓酶等。
(二)重型病例治療
1.糖皮質激素
適應癥:①嚴重的眼色素膜炎;②神經(jīng)白塞病急性發(fā)作;③血栓性大中動靜脈炎;④嚴重的皮膚病變和關節(jié)疼痛。用法:根據(jù)病情輕重,一般每日給予強的松30-100mg,常用劑量為40-60mg。
注意事項:①口服糠皮質激素可以緩解血管炎癥,控制癥狀較快,但長期大量應用易產(chǎn)生副作用,所以宜短期應用,癥狀緩解后及時減量,停藥;②激素減量及停藥后,病情容易復發(fā)或加重,故激素減量時常與秋水仙堿或烷化劑等聯(lián)合應用。
2.免疫抑制劑
適應證:①重要臟器受累時,如病情嚴重可作首選;②對于激素無效的病例,可改用或加用免疫抑制劑;③用于激素減量或停藥后復發(fā)的患者。
(1)苯丁酸氮芥:對眼色素膜炎療效較好,對預防神經(jīng)白塞病復發(fā)和口腔阿弗他潰瘍有效。用法:每日50-100mg,口服。急性炎癥緩解后逐漸減量維持。維持量每日2-4mg,總療程4年左右。如急性炎癥復發(fā),可重復治療。用藥過程中應注意血象變化,白細胞低于3000/mm3時應停藥。
(2)環(huán)磷酰胺:其沖擊療法對后色素膜炎,視網(wǎng)膜血管炎療效最好。前色素膜炎和視神經(jīng)炎也是適應癥?,F(xiàn)通常用沖擊療法(每月1g/m2體表面積,靜脈滴注)的半量,加口服強的松龍0.5mg/(ks·d)體重,療效相同而副作用較小。
(3)環(huán)孢菌素A:用于其他藥物療效不佳的眼色素膜炎,口腔阿弗他潰瘍和皮膚損害。用法:初始劑量,每日5mg/kg體重,維持2周后逐漸減量。慢性病程不宜應用。
(三)配合治療
有學者認為白塞病發(fā)生與結核菌感染有關,如肯定有結核病,應給予正規(guī)抗結核治療。其他如神經(jīng)白塞病配合使用神經(jīng)營養(yǎng)劑,出現(xiàn)精神癥狀時,適當應用抗精神病藥物。腸白塞病可試用抗膽堿藥及柳氮磺胺吡啶等。白塞病出現(xiàn)外科情況時,選擇手術應持慎重態(tài)度。
【中醫(yī)治療】
辨證治療
1.濕熱蘊毒
證候:口腔、陰部潰瘍、疼痛,口苦口干,目赤,視物模糊,食欲不振,或腹痛腹瀉,婦女帶下穢濁,男子陰腫陰癢。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清熱除濕解毒。
方劑:甘草瀉心湯加減。黃連9g,黃芩10g,半夏10g,蒼術10g,梔子9g,炒薏苡仁15g,麥冬12g,花粉12g,生地10g,木通6g,竹葉10g,茯苓10g,甘草10g。
加減法:口腔潰瘍較甚者,加連翹心10g、蓮子心10g;角膜潰瘍,視物模糊,或出現(xiàn)其他眼部疾患時,加谷精草10g、密蒙花10g、木賊草10g;陰部潰瘍疼痛者,加膽草3g、滑石15g、車前子(包煎)10g、黃柏6g;皮膚紅斑結節(jié)者,加赤芍10g、桃仁10g、紅花l0g、忍冬藤10g、雞血藤10g;熱象不重而氣虛明顯,見四肢困倦,不思飲食者,加炙黃芪15g、太子參15g。
2.陰虛火旺
證候: 口舌生瘡,咽喉疼痛,雙目干澀,視力下降,小便澀痛,或陰部潰瘍,腰膝酸軟,心煩失眠,多夢紛法,或手足心熱。舌紅瘦,脈細數(shù)。
治法:滋陰降火。
方劑:知柏地黃丸加減。知母10g,黃柏10g,熟地15g,山茱萸l2g,山藥15g,茯苓15g,丹皮15g,澤瀉10g,枸杞子15g,菊花10g。加減法:口腔潰瘍重者,加黃連6g,甘草10g、肉桂1g。
3.氣滯血瘀
證候:口舌生瘡,陰部潰瘍,日久不愈,疼痛較甚。面色晦暗,皮膚結節(jié)紅斑。舌質暗有瘀斑,脈弦澀。
治法:活血通絡化瘀。
方劑:桃紅四物湯加減。桃仁10g,紅花10g,丹皮10g,赤芍10g,當歸10g,川芎10g,生地10g,茯苓10g,炙黃芪15g,烏梢蛇15g,全蝎3g,甘草10g。加減法:食欲不振者,加太子參10g、炙內金6g、砂仁2g;脘悶脅痛者,加青陳皮各6g,川楝子6g。
專方驗方
蘿卜汁漱口:鮮蘿卜適量,搗汁漱口,每日數(shù)次。散瘀血,消積滯,除熱毒。治療口舌生瘡,滿口糜爛。
中成藥治
(1)導赤丹:清心瀉火,用于心火亢盛,口舌生瘡等癥。每次1丸,每日2次。
(2)龍膽瀉肝丸:清利下焦?jié)駸帷S糜谙陆節(jié)駸?,陰腫陰癢,小便赤澀。每次6g,每日2次。
(3)知柏地黃丸:滋陰降火。用于陰虛火旺,虛火上炎,口舌生瘡。每次1丸,每日2次。
(4)杞菊地黃丸:滋補肝腎明目。用于肝腎陰虛,雙目干澀,視物模糊。每次1丸,每日2次。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經(jīng)驗及最新治療進展
本病臨床癥狀繁多,病位不定,組方時應根據(jù)不同病位選用不同的引經(jīng)藥物??谇粷兌嘤命S連、黃芩、卷心竹葉、木通、燈芯草、連翹心、蓮子心、梔子、生地;眼病變加谷精草、密蒙花、菊花、草決明、青葙子、茺蔚子、木賊草、夏枯草、石決明、枸杞子;外陰部潰瘍常選龍膽草、木通、車前子、滑石、甘草梢、萆薢等;皮膚紅斑常用桃仁、紅花、丹皮、赤芍、忍冬藤、雞血藤、僵蠶、當歸、蠶砂等;關節(jié)癥狀多用稀薟草、威靈仙、秦艽、雞血藤、海風藤、絡石藤等。
白塞病屬疑難病癥,目前對本病研究不多。在治療方面,江蘇紀偉等用蝮蛇抗栓酶(皮試后用0.5單位加生理鹽水25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2周1療程,休1周后再做第2療程)觀察,臨床癥狀好轉,血沉、部分血流變學指標顯著改善,認為該藥具有抗凝、消炎、改善微循環(huán)、增強免疫等作用。
中醫(yī)對本病伯認識仍未超出“濕”、“熱”、“毒”的范疇,多遵循《傷寒論》甘草瀉心湯的治法。如河南魏金堂等認為本病病機是心脾伏火,脾失健運,濕毒內蘊,治宜健脾燥濕,清熱解毒,自擬半夏甘草苦參湯(半夏、干姜、黃芩、黃連、土茯苓、苦參、肉桂、黨參、白術、甘草)。肖妙娥認為本病當從心論治,分為心肝實火、心脾實熱、心脾兩虛瘀血阻滯、水不濟火心火上炎四證,分別用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十味導赤散合化斑場、清利濕熱涼血的涼膈散合三仁湯、補益心脾活血化瘀的內補黃芪湯、交通心腎滋陰降火的黃連阿膠湯合六味地黃丸加減。在眾多的治法探討中,燥濕解毒和活血化瘀法是比較公認的有效方法。
1.中西藥治療伴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白塞?。▽嵱弥形麽t(yī)結合雜志.1998,11(9)790)
2.中藥為主治愈以皮膚損害為主要表現(xiàn)的白塞病一例(實用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8,11(2)160)
3.中藥治療白塞病52例臨床觀察
將白塞病患者52例辨證分為四型:熱毒熾盛,血脈失和型,治以清熱解毒,滋陰涼血;濕熱蘊結,血脈阻滯型,治以清熱解毒,利濕活血;陰虛內熱,邪阻血絡型,治以滋補肝腎,養(yǎng)陰清熱;脾虛濕滯型,治以健脾益氣,除濕解毒。結果治愈率17.3%,總有效率96.2%。認為本病病機為濕熱毒邪蘊滯。病變初期和活動期當治以清熱利濕,解毒化濁;后期和過延期當以溫補脾腎為法。(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風濕病雜志.1997,6(4).213~214)
4.白塞病的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觀察(中華皮膚科雜志.1997,30(1).52~53)
5.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白塞病32例(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7,17(7).438~439)
6.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白塞病療效觀察(臨床皮膚科雜志.1997,26(3).183~184)
●預后
白塞病是一種以慢性復發(fā)性口腔、陰部潰瘍和眼部病變?yōu)樘卣鞯目汕址付嘞到y(tǒng)多臟器及組織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病變部位除口、眼、陰部外,還常見皮膚、關節(jié)、動脈、靜脈,少數(shù)可侵犯心臟、大血管、肺、腎、消化道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多發(fā)于青壯年。目前,本病尚無有效的根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