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中的中藥世界(36)
特別說明,文中方劑須在執(zhí)業(yè)中醫(yī)師的指導(dǎo)下使用。
經(jīng)考古人員考證,漢代中藥一兩為15.625克,一分為=3.9~4.2克。
古老的藥
敗醬草這味藥不算很常用,但常見,李時珍就曾感慨:
'敗醬草,善于排膿破血,所以張仲景治癰,古方婦科亦常用,而后人不知道習(xí)用,大概是因為沒有遇到懂行的人吧。”
這味藥很古老了,它是敗醬科黃花敗醬,百花敗醬的干燥全草,也叫鹿腸,鹿首,馬草,澤敗,在我們貴州則叫胭脂麻,苦益菜,野苦菜。
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即已記載,這味藥辛,苦,微寒,能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活血行瘀,作用部位是小腸,大腸,肌部,肉部。
這味藥很安全,在南方一些地區(qū),人們采摘來蒸,當(dāng)成野菜食用。
它能治療兩大類疾?。?/p>
1、小腸,大腸,肌部,肉部出現(xiàn)的膿腫。推而論之,能夠治療下面這些部位的疾患——
腸部:急慢性闌尾炎,慢性潰瘍性結(jié)腸炎,赤白痢疾,十二指腸潰瘍等等。
肌部:癰疽腫毒,流行性腮腺炎,目赤腫痛等等。
肉部:肺癰。
2、婦人產(chǎn)后由于由于“血瘀”導(dǎo)致的瘀阻腹痛。
治療腸部,肉部,婦人瘀阻腹痛多用煎服法,劑量干品在4g~20g之間,鮮者則可以用到50g~200g之間。
治療肌部疾病,如急性腮腺炎,癰疽腫毒多用鮮品外敷法。比如說,可以用黃花敗醬鮮葉50g以上,配合生石膏25~50g,搗碎,再加雞蛋清調(diào)勻,外服痛處,一付藥可以敷24小時左右。如果嚴重,則需外敷,內(nèi)服。此法對乳腺炎,淋巴管炎,癰,癤等疾患亦有良效。
不過,此物寒涼,所以有醫(yī)者認為應(yīng)該用于“實熱瘀滯”之癥,若脾胃虛弱,食少泄瀉,畏寒怕冷不宜用之,但是這種說法不是絕對的,中醫(yī)的奧妙在于,通過配伍,寒藥溫用,溫藥寒用,在保留中藥藥效的同時,消除或減弱中藥的副作用。
這寒藥溫用法,就是我下面即將介紹的一個方子。
古老的方
這個古老的方子最早出現(xiàn)在《金匱要略》之中,它叫“薏苡附子敗醬散”。
它是治療什么病的呢?它治療的是腸癰病。
所謂腸癰,就是我們現(xiàn)在說的闌尾炎,闌尾炎腹痛由上腹開始,以腹脹、悶痛為常見,之后則轉(zhuǎn)移為右下腹痛,急性期會有很大的概率出現(xiàn)發(fā)熱。
急性期,下腹部腫且有痞塞感,按壓闌尾點(McBurney點,位于臍與右髂前上棘連線中、外1/3交界處),會有壓痛,這個時候病性屬于“實熱”,不用這個方子,用“大黃牡丹湯”。
待闌尾炎到過了急性期,膿瘍已成,元氣亦衰,病性屬虛,屬陰時,就可以用“薏苡附子敗醬散”了。
這個時候,患者下腹部會有局部腫脹,按壓該部位,會有濡軟的一團,仿佛有腫物。身體“無熱感”(注:無熱感,和體溫正常是兩碼事,患者不覺得“熱”,但是體溫計測下來仍可能有低燒)。脈頻數(shù)。
如果這個病拖久了,皮膚會變得干燥粗糙,有時會呈現(xiàn)“魚磷狀”。
方藥如下:
薏苡仁十分(40g),附子二分(8g),敗醬草五分(20g)
上面三味藥,打成粉末,用2.5毫升的“方寸勺”取藥一勺,倒入400毫升的水中,煎取200毫升,頓服。
有人會說,不是說敗醬草這個藥是治療“實熱瘀滯”之膿腫嗎?為什么陰性,虛證的病證也能用呢?
這就是經(jīng)方配伍的奧秘之處了。
在這個方子中,薏苡仁既能促進排膿,又能潤滑肌膚;敗醬草機能排膿,又可活血;再加附子以振奮元氣之沉衰,活躍臟腑之機能。敗醬草的寒性被附子抑制了,而附子的大熱亦讓薏苡仁,敗醬草所平衡。
這個方子不僅能用于慢性闌尾炎,還能用于局限性腹膜炎,化膿性附件炎,結(jié)核性腹膜炎,化膿性腹股溝淋巴結(jié)炎,腸結(jié)核,子宮內(nèi)膜炎等出現(xiàn)“體力衰減,疲勞,顏面蒼白,脈弱數(shù)或遲”,病性屬“陰”者,亦可用于出現(xiàn)上述癥候的局限性硬皮癥,濕疹,蛇皮癥等。
歡迎在微信搜索公眾號:醫(yī)師黃繼斌,一個沉溺于古中醫(yī)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