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文章還是書法,《蘭亭序》都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也是魏晉文化的經(jīng)典之作。要了解中國書法,就必須了解《蘭亭序》和王羲之。很多習字者學習《蘭亭序》,主要力氣都用到了對字形筆畫的臨摹上,津津樂道的,是關(guān)于21個“之”的不同寫法,自己在寫書法時,也以留意同一字的不同寫法為能事。實際上,這多少有點舍本逐末了。至少,這是一種急功近利的學習法,太過直截了當?shù)膶W習法,反而欲速不達。
這或許是對《蘭亭序》的誤讀,也是對王羲之的誤讀。王羲之是魏晉文化的代表,我們要向王羲之學習的,是一種藝術(shù)精神,一種魏晉文化精神。“魏晉風度”在王羲之身上,比較突出的有以下幾方面:文采風流、曠達情懷、恬然自適。王羲之的藝術(shù)精神體現(xiàn)在三個層面:
一是“道”的層面,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如果要用一個字來概括,最合適的就是“道”字。“道”是中國的本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一種至高無上、至大無極的境界。魏晉時期是道教的繁盛期,王羲之本人以及他的家族,都是崇尚道教的。當然,我說的體現(xiàn)在王羲之身上的“道”,并不局限于道教之“道”,而是中國知識分子人格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二是“文”的層面。魏晉時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高峰,出現(xiàn)了一大批文學大家,那些經(jīng)典詩文,現(xiàn)在讀來依然令人蕩氣回腸。學其文,才能識其道,賞其書;三是“書”的層面。對《蘭亭序》的巨大成就,王羲之的書法藝術(shù),已經(jīng)眾所周知,毋庸多言。應該知道,書法是“詩余”,是道和文的體現(xiàn)。
但對王羲之,長期以來確實存在著“誤讀”現(xiàn)象。這種“誤讀”,表現(xiàn)在:
首先,沒有把《蘭亭序》和王羲之放到整個魏晉文化大背景下去考察。魏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政治混亂、社會痛苦,精神上卻極度自由、解放,最富藝術(shù)激情、藝術(shù)精神的時代,文學藝術(shù)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魏晉藝術(shù)家崇尚自然,崇尚獨立的人格,清談通脫,率性自然,清靜無為,無拘無束,及時行樂,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魏晉風度”。王羲之的《蘭亭序》,是“魏晉風度”的典型代表。貫穿于《蘭亭序》中的思想,和“竹林七賢”等魏晉文人的情懷是息息相通的。要解讀王羲之,要和解讀嵇康、阮籍、劉伶等文人結(jié)合起來,要和解讀建安文學結(jié)合起來,從而對漢末、魏晉文化有深入的了解。魏晉文人的思想傾向不完全相同,但總體上老莊思想是占主導地位的;其次,沒有把王羲之看成一個全面的文化人,只把他看成一位書法家。王羲之“書圣”的桂冠,是后人加給他的,作為他本人而言,應該說只是把自己當做一個文人而已。盡管也當過官,后人以他曾經(jīng)擔任的職務“王右軍”稱呼他,但他本人并不喜歡當官。庾亮臨終前曾向朝廷舉薦,預召其為侍中、吏部尚書,但王羲之堅辭不就。他喜歡會稽有佳山水,49歲出為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移居山陰,但也只干了5年就辭去了,發(fā)誓再不做官,原因是不堪為王述屬下。文人們總是追求清靜無為、淡泊自由、娛樂山水的境界;再次,僅僅局限于通過《蘭亭序》來看待王羲之以及那個時代的書法。王羲之的書法博大精深,但許多學王羲之的人,只學《蘭亭序》,這樣,勢必路越走越窄。
不言而喻,王羲之是“書圣”,這是無可動搖的,但支撐“書圣”大廈的,不僅僅是《蘭亭序》,應該全方位認識王羲之,才有可能學到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