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內(nèi)覺察
回歸本源
羅曼·羅蘭說:“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他的際遇。如果你喜歡保持你的性格,那么,你就無權拒絕你的際遇?!?/p>
一個人,會遇到什么人,過什么樣的人生,做出什么樣的選擇。
看似偶然,實際上都不是偶然發(fā)生。
萬事萬物因能量而聚合、離散,你是什么樣的人,就會過什么樣的人生。
真正的自由不是出走
而是回歸
愛因斯坦說:
“人們之所以領悟不到宇宙的秘密,是因為他們習慣于將自己桎梏在眼見為實的牢籠里,不允許自己盡情想象,大膽假設,從而掩蓋了直覺的光芒。”
一個人最大的不自由,就是告訴自己“我就是這樣?!?/strong>
人,是可以跟隨意識和意志發(fā)生轉(zhuǎn)變的。
比如說:一個性格容易暴躁的人,隨著限制的打開,也會變得謙和。
可能他身上的陽剛之氣還在,但通過覺察、轉(zhuǎn)變就會褪去暴躁的部分。
一個愿意不斷了解自己并且反觀自己的人,無論怎樣,最終都會走向自由。
不斷打開,不斷接納就是破除限制的過程。
如果我們認為自己就是如此,那么我們會不斷吸引與我們同頻的事物。
暴躁的人,遇到的事情,大多是讓自己煩躁的。
但謙和的人,遇到同樣的事情,也許就會笑而處之。
一個人的限制有多大
受得痛苦就會有多大
有一位考上博士的女性,考上以后發(fā)現(xiàn)對自己研究的方向沒有興趣。
就開始苦惱,焦慮,并且越發(fā)覺得這個事情乏味至極,繼而覺得每天的生活也乏味至極。
每個人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在沒有完全確定自己最終要走哪一條路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自己選擇的并不是自己喜歡的。
放棄還是繼續(xù),不僅僅是在這個問題上,人生很多問題都是如此。
與其讓自己煩躁,為何不轉(zhuǎn)換一種態(tài)度,既來之則安之,先游戲一次,探索一場。
抽時間整理自己的心,覺察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也許經(jīng)歷一段時間,會發(fā)現(xiàn)當下的選擇未必是自己討厭的。
自己現(xiàn)在看似喜歡的,也未必是自己真正熱愛的。
人,如果打開了,在任何境遇都可以安住下來。
當然,做自己熱愛的事情,會更加有動力。
但如果這暫時沒有辦法選擇,選擇以歡喜心體驗當下的事,是最明智的選擇。
當一個人能夠接受任何可能性,不管何時何地,都有安住的能力。
安住的心,可以創(chuàng)造一切。
當一個人能夠接受任何可能性,不管遇到任何煩惱,都可以化解。
任何煩惱,只是一次歷程,一次體驗。
不限于其中,必將穿過限制,迎接更多的驚喜。
每一種可能性
都是驚喜
人最大的限制,往往都是自己限制自己。
我基礎不好,我怕我學不會。
我年齡比較大了,恐怕體力會跟不上。
我覺得這個事情,沒有準備好,我做不出來。
但是,我們會發(fā)現(xiàn),當我們把一個人硬推到一個環(huán)境中,他什么都可以了。
當一個人有了對未知的恐懼,就會有限制。
很多事情,我們不想去做,都是因為我們不確定做了以后會怎么樣。
但是,當我們邁出去那一步,又會發(fā)現(xiàn),原來這個體驗還不錯。
我們恐懼未知,就意味著我們在恐懼驚喜。
大多數(shù)的驚喜,都是在未知中創(chuàng)造的,因為不經(jīng)常體驗,才能叫做驚喜。
而在我們恐懼的未知中,往往驚喜比困難更多。
接受任何事物的可能性,就像我們玩猜盲盒的游戲一樣。
不管你拆哪一個盲盒,區(qū)別就是大驚喜和小驚喜。
隨便拆,盲盒里都會裝一些禮物。
對于未知的探索也是一樣,無論你如何探索,最終都不會空手而歸。
與盲盒最大的不同是,盲盒你可以送人不拆,但生命的未知,屬于你的,始終都會是你的。
不管我們擁抱未知還是恐懼未知,未知都會發(fā)生。
與其用恐懼限制自己的生命,為何不用接受打開自己的生命。
當一個人接受了任何可能性,就獲得了生命最大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