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郭,指的是我國古代縣治與州、府等同城的縣,每個府一般有一個附郭縣,有的府也有兩個甚至三個附郭縣,但比較稀少。山東明朝時期共分為六個府,每個府僅一個附郭縣,其中濟南府附郭縣為歷城縣,東昌府附郭縣為聊城縣,兗州府附郭縣為嵫陽縣(后改稱滋陽),青州府附郭為益都縣,萊州府附郭是掖縣,登州府附郭蓬萊縣。
山東地區(qū)自古為華夏先民繁衍生息之地,我國源頭之一的龍山文化就以今山東地區(qū)為中心,素為中華腹心之地,歷史上也誕生了孔子、孫武、魯班、孟子、墨子、吳起、諸葛亮、王猛、顏真卿、戚繼光等先賢。盡管山東歷史悠久,但山東省的形成要較晚一些,山東歷史上曾長期指崤山以東,后又指太行山以東,金時設山東東、西兩路才正式成為行政區(qū),山東設省也要等到明朝建立后,晚于四川、陜西、福建等省。
元朝時期,山東地區(qū)為中書省直轄,稱為“腹里”,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于青州府(今縣級青州市)設山東行中書省,洪武九年朱元璋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山東行省改為山東承宣布政使司,“省會”也由青州府遷到濟南府,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濟寧府降為濟寧州,兗州升為府后,山東到明末一直維持著六個府的格局。
濟南府共領有4州26縣,但府直領的僅15個縣,另外11個縣分別由濱州、武定州、德州、泰安州這四個散州所轄,府治歷城縣,大致為今濟南、泰安、德州、濱州等地市。歷城縣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名城,西漢初即已設縣,歷史上曾長期為濟南郡、齊州、濟南府治所,1987年歷城撤縣為濟南市歷城區(qū),是濟南主城區(qū)之一,今市中區(qū)、天橋區(qū)、歷下區(qū)等原都為其所轄。
東昌府領有3州15縣,府直領7個縣,府治為聊城縣,大部為今聊城市所轄,三個散州分別為臨清州、濮州及高唐州。先秦時期就有聊城之名,秦滅齊后于此設聊城縣,歷史上曾為平原郡、博州、東昌府等治所,博州即唐朝著名藩鎮(zhèn)“魏博節(jié)度”的“博”?,F(xiàn)在,聊城為山東十六地市之一,原聊城縣地位東昌府區(qū)。
兗州府領有4州23縣,府直領11個縣,府治滋陽縣(后改為滋陽),四個散州分別為沂州、東平州、曹州及濟寧州,大致為今濟寧、臨沂、菏澤等地市。滋陽縣明清時一直為兗州府治所,建國后先后為兗州縣、縣級兗州市,隸屬于濟寧專區(qū)、濟寧市。2013年,縣級兗州市撤銷改為濟寧市兗州區(qū)。
青州府領有1州13縣,府直轄11縣,府治益都縣,所轄散州為莒州,莒州領沂水、日照兩縣,轄地今大致為濰坊、淄博、日照、臨沂、東營等地市所轄。自兩漢至明初長達千年時間,青州一直為山東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明初山東設省青州還為省會,建國后益都縣改為縣級青州市,為山東省縣級市,由濰坊市代管。
萊州府領有2州5縣,府直轄僅一縣,為府治掖縣,兩個散州分別為膠州、平度州,平度州領濰縣、昌邑兩縣,膠州領高密、即墨兩縣,今其地分屬青島、濰坊、煙臺三市。掖縣設于西漢初,曾為東萊郡、光州、萊州、萊州府等治所,現(xiàn)在掖縣為縣級萊州市,由煙臺市代管。
登州府領有1州7縣,府治為蓬萊縣,所轄散州為寧海州,寧海州僅轄文登一縣,府直轄6縣,今其地分屬煙臺、威海、青島三市。登州最早出現(xiàn)于唐初,設于文登,后又治黃縣(今龍口),唐神龍三年(707年)蓬萊縣從黃縣析出成為登州治所?,F(xiàn)在,蓬萊為山東省縣級市,為煙臺市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