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普及應用是現代社會快速發(fā)展的產物,而疾病譜當中也就相應地多了一類疾病——頸肩腰腿痛。
提到這類疾病,就不得不提到所有學習過針灸的人都耳熟能詳的一句歌訣: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頭項尋列缺
面口合谷收
其實,這四句話正說明了經絡的作用,以及循經選穴的意義。肚腹三里留,說的是治療消化系統(tǒng)疾病要找足三里。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胃經屬胃絡脾,合穴又以治療腑病為重,所以足三里特別擅長治療消化系統(tǒng)疾病。
頭項尋列缺,說的是治療頭項部疾病要找列缺。列缺是手太陰肺經的絡穴,絡穴溝通表里經脈,而與肺經相表里的大腸經循行經過頸項部,肺經又行至咽喉,所以列缺就特別擅長治療頭、項、肩、頸的病癥。注意,這里還需要特別提醒一下,項與頸的概念不同,古人把脖子的前半圈稱為頸,后半圈稱為項。
面口合谷收,這句話不用我解釋了吧,前面“合谷”那一節(jié)中已經詳細介紹過了?,F在就剩下最后一句——腰背委中求,其含義當然是指腰背部的問題找委中來解決了。為什么呢,因為委中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合穴,膀胱經在人體背腰部有兩條循行線貫穿而過,并且深入腰兩旁的肌肉之中,而合穴又是經脈氣血旺盛之所,自然委中特別擅長治療腰背疼痛了。
然而,此節(jié)中我不是重要要講委中的。一是因為委中這方面的作用已經被大家所熟悉了,不都編成歌訣,朗朗上口了嘛;二則是因為有比委中穴更有效、更方便的穴位,當然是我家傳的秘穴了。
○合陽治腰痛
我有一個朋友,他弟弟和我差不多大,是個家具店的老板,在北京四、五家比較大的家居城中都有賣場,我們雖然認識,但平時很少聯系。
一次,我請他帶工程師來看診床,因為我希望把目前簡單功能的診床作成多功能針灸床。結果他看完要走的時候,剛好遇到我治療的一個腰痛患者,正在說治療效果有多么多么好,于是就問我能否給他看看腰。
年紀輕輕腰就壞啦?
經他一解釋我才明白,原來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巡店,開著車要圍著五環(huán)繞北京城一圈,聽到外地某個廠有個新產品,他馬上開車前往,甚至象遠至丹東的距離,他也是一個人一口氣開個八、九個小時,看完產品,又一個人開回來。長此以往,他得了嚴重的腰肌勞損,腰疼得不成,又酸又重,彎腰都成了問題,更別提每天堅持開車時的痛苦勁兒了。
我給他做了些檢查,還好腰椎沒什么大問題,下肢還沒有神經受壓的癥狀,只是腰椎兩旁的肌肉明顯緊張、痙攣,并且左右張力不均衡。其實,現在常見的一些腰椎問題,如腰椎間盤突出、膨出;腰椎骨質增生、側彎等,多與軟組織損傷和肌肉應力改變有關,記得我在中國中醫(y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黃龍祥教授的一本書中看到這樣一個很形象的例子:路邊的電線桿傾斜了,是挖地正電桿,還是調整電桿兩邊的鋼索?調整肌肉張力以正骨,才是治本之道,這個道理不言而喻。從這個角度上來判斷,我認為他的腰痛雖然疼痛很劇烈,功能也受限,但并不難治,于是就開了處方,安排了一位醫(yī)生給他作為期十次的治療。
事情過去了,他再沒掛我的號找我復診,我也就淡忘了,甚至連他一共來了幾次、什么時候治完、治完后的效果都沒有了解,直到半年以后出差到上海,正巧他也在上海,非要請我吃飯感謝我,席間給我講了全部的治療過程:
原來,那天的針灸是他第一次嘗試針灸治療,其中有一針讓他至今記憶猶新,當醫(yī)生在他小腿靠近腿彎處扎了那一針時,整個小腿一下子象過電樣不自主地抽動了一下,麻的感覺瞬間放散到足心,我們經常戲稱這種感覺叫“足心開花”。這種“開花”的感覺讓他嚇了一跳,不過也瞬間感覺到了腰部的輕松感。
嘗到了甜頭,自然治療能夠堅持。隔日一次,他治療得很規(guī)律,反正開車要繞五環(huán)一圈,不如順便繞一下治治腰。轉眼十次治療結束,而最后一次,也是十次治療中最為痛苦的一次,還是那個穴位,還是那樣的快速刺入,麻電感快速放散,但與前不同的是,針刺后晚上回到家,深身又困又沉,什么都不想做,飯也不吃了,躺上床就沉沉睡去,直到第二天11點鐘才醒來。醒來后出現了一種奇妙的感覺,用他的話來形容,就是“我的腰沒有了”。如此的輕松感覺,讓他不僅信服了中醫(yī)針灸,更成為了義務的宣傳員,單位里許多人已經把針灸選為固定的保健治療方法了。
不過,他還是有些疑問,第一個疑問我想正是你所要問的,就是“那個具有神奇作用,針刺時又有特殊麻電感的穴位是什么穴位?”而第二個疑問則是“小腿背面的穴位,離腰部很遠,為什么會有如此明顯的效果?”
第一個問題好回答:這個穴位就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合陽,在腘橫紋正中的委中穴直下約2寸(約兩橫指)處,小腿背側的正中線上;
第二個問題回答起來有點難,對一個沒有中醫(yī)經絡基本知識,平時又很少接觸中醫(yī)的人來說,用專業(yè)術語解釋,不亞于解讀“天書”。于是,我舉了一個形象化的例子:“你收過網線吧,當地上堆了一大堆網線時,你是直接上去解,還是先找到遠端的繩子頭兒,去抖一下,使纏繞之處迅速松解開呢?當然是后者,而合陽這個穴位,就是膀胱經脈遠端的繩子頭兒,而腰部正是錯綜纏繞的地方??!”
針刺合陽時,如果想出現抖繩子的效果,也就是出現下肢的麻電感,必然要深刺,一般要刺入約2寸深。而對普通人來講,針都不太現實,何況是深刺了。別著急,我們還有點穴的方法。
程氏針灸之點合陽法:
首先要找到膝蓋背側的腘窩,也就是平時俗稱為“腿彎兒”的地方,在其橫紋的中點處取委中,然后在委中直下約2-3指處,也就是小腿背側正中線上,將拇指立起,與小腿縱線平行,用力點下,注意要極度用力,使局部出現明顯的酸脹感,努力上下探查,直到小腿出現麻感為佳,點穴的同時,可以讓患者做輕微的晃腰動作,使局部放松,可以迅速緩解腰腿痛。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點合陽治腰腿痛,采用的是“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交叉取穴法,哪邊腰痛,就點對側合陽,雙側都痛,那就兩邊都點吧。
迅速到什么程度?可能快到連你自己都不相信。下面這個例子,形容的就是這個“快”字。
○合陽治背痛
合陽這個繩子頭兒,離腰比較近,抖起來容易,但如果治肩背痛,這么遠這個穴位還管用嗎?
我們程氏針灸,目前是北京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在我們獲得這個稱號不久,我們國家也決定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針灸”之名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我爺爺程莘農院士與另外四位老專家一起作為該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既然是文化遺產,必然講究傳承,而五位專家中只有我們家傳承了三代,并且還都在從事這個行業(yè),爺爺的三才針法又是如此的特色,于是自然而然地,我成為了這次申報的影像資料中所有針刺手法的演示者。
那天的拍攝是由央視的“探索·發(fā)現”欄目組負責的,由于利用的是門診休息時間,所以拍攝時才發(fā)現缺少模特,也就是被針刺者。一位年輕的女編導自告奮勇作病人,為了鼓勵她,我決定演示的同時也給她治療一下。
問了問病情,她說只有一個地方不舒服,而且是十分不舒服,就是左側肩胛部,這里有一個明顯的條索,觸手可及,曾被診斷為崗上肌腱炎,一遇寒冷或潮濕就疼痛難忍,很是影響工作與生活。
為了演示手法,我沒有選擇疼痛局部的穴位治療,而是前面介紹的點合陽治腰痛的對側選穴原則,針刺了右側的合陽。須臾間,針已刺入、麻電感向下放散、足心迅速“開花”,她也大聲叫了出來。
演示結束,起了針我問她感覺如何、肩背部還疼不疼,她的回答出乎在場所有人的預料:“在你針刺入的那一瞬間,我的肩胛部原來有條索狀的地方,就立刻不疼了!”
抖繩子頭兒,是個技術活兒,抖得好,一針見效,立刻見效,甚至遠至肩胛亦會有效;抖不好,半天沒感覺不說,針刺局部還會疼痛難忍。技術活兒,需要長年的練習與經驗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