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舍
-
婚姻的本質,究竟是什么呢?
文學影視作品,總會讓愛情和婚姻變得極具浪漫色彩,祝英臺愿意用生命去愛梁山伯,杰克愿意把活下去的機會讓給露絲。
童話故事里,王子和公主總是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于是我們都會以為,愛情是一生一世一雙人的浪漫,以為婚姻是愛情的續(xù)寫,是幸福的正式開始。
但這些,只不過是最為稚嫩的理解,過分高估愛情的作用,是很多人受傷的根本原因。
因為期待越高的時候,人越容易失望;越是不懂婚姻背后的邏輯,越容易被婚姻的現(xiàn)實擊破心理防線。
這才有那么多的人婚后總是不如意,哪怕付出再多,也得不到另一半的重視,只能無助的過完自己的一生。
那么,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婚姻,才能保證自己不受傷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
當你真正看透了人性的復雜,真正懂得了親密關系建立的原因你就會發(fā)現(xiàn),婚姻的本質說白了就四個字——利益交換。
先別急著反駁,我們從親密關系的建立講起。
?
01
親密關系的本質
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會對“愛情”形成一種錯誤的認知,以為真正相愛的兩個人,愛上彼此是毫無理由的。
似乎一旦愛情摻雜了所圖的“利”,那么這段感情一定不是單純的愛情。
可從生物的本性說起,無論是動物還是人類,做一件事必定是有原因的,其原因是自己能得到一些什么。
比如嬰兒的啼哭是為了獲得母親的關注,讓母親滿足自己的需求;一個人去上班,是為了掙錢或者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
也就是說,一個人愛上另一個人,必然也是有原因的,也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某些需求。
其需求包括很多方面,好比看重顏值的人找一個高顏值對象,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審美需求;看重金錢的人找一個物質有保障的對象,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經(jīng)濟需求。
甚至有些人嘴上說著什么也不圖,目的也是為了緩解自己的孤獨,想要在漫長人生里找到一個聊得來的伴。
發(fā)現(xiàn)沒有,需求對等,親密關系才能建立。
只有你能給伴侶想要的,并且伴侶也能給你想要的,這才是一段正常的親密關系能開始的原因。
?
試想,倘若你年入百萬,另一半顏值不高、收入極低、不能給你提供情緒價值、連基本的陪伴都不愿意給你,你還會和他戀愛嗎?
根本不會,因為他身上沒有你想要的東西,你趨利避害的本能不會讓你這樣選。
想起亦舒在《隨心》中寫過的一段話:
“人,會不會同完全沒有利用價值的人來往?大抵沒有可能。
即使純是談得來,也已經(jīng)利用了對方的時間、精力,換取歡笑的一場閑聊,彼此交換了資料。越是有利用價值,關系越能持久?!?/p>
和朋友相處,亦需要對方提供給自己一定的情緒價值,希望對方于自己有用,哪怕是對方更值得信任也是加分項。
友情是如此,愛情亦是如此。
我們都希望親密關系起源于愛,起源于不顧一切的忠實選擇,但我們都知道,這只是我們自己的想象。
真正的關系,都需要以“利”為因,這才是現(xiàn)實。
當這份現(xiàn)實融入婚姻當中,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不夠幸福的婚姻,都源于違背了“利益交換”這個本質,接下來我們具體分析。
?
02
“利益失衡”的婚姻
關于“利益失衡”,《我的前半生》中,陳俊生和羅子君的婚姻發(fā)展是最好的佐證。
兩個人結婚后,陳俊生對羅子君百般呵護。
他為什么對羅子君這么好?
因為當時的他很驕傲,羅子君不僅家庭條件好、長相不錯,而且還是名牌大學畢業(yè),在大公司上班。
陳俊生和羅子君出去時,很多人都羨慕他能力強找到這么好的老婆。
所以結婚后的陳俊生,巴不得為羅子君付出所有,因為他要留住羅子君,他需要羅子君為自己“增值”。
但是,從羅子君為了家庭放棄事業(yè)后,一切就不同了。
不過當了幾年的全職太太,陳俊生對羅子君的態(tài)度越來越差,雖然還是給她錢花,面子上護著他,但本質已經(jīng)變成了看不起。
他不再同羅子君說太多公司里的事,因為他覺得羅子君“聽不懂”,他也不再同意羅子君的觀點,因為她覺得羅子君沒用。
以至于遇見了能在事業(yè)上攙扶自己一把的凌琳后,他的心動搖了。
?
仔細想想,凌琳真的比羅子君好看嗎?
不見得。
真正讓陳俊生心動的,除了新鮮的體驗外,還有凌琳的工作能力,他以為和凌琳在一起,自己的生活會更好。
這段婚姻故事,反映了一個經(jīng)常被我們忽略的現(xiàn)實——當你的價值不在,你的伴侶可能會遠離你。
可能有些人會說,有些婚姻里女人什么都不做,還是能被伴侶一直寵愛呀。
的確有這樣的現(xiàn)象存在。
但當你深入分析他們的婚姻,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價值也是平衡的,因為每個人需要的不同。
有些男人需要的,不過是自己的妻子能幫自己打理好家里的一切,妻子的賢惠就是他們需要的價值。
只不過,當你無法確定伴侶究竟想要什么,當你不敢賭未來的時候,不斷提升自己的價值才是維持婚姻的最佳舉措。
因為你將時間和精力投資在自己身上永遠不虧,可一旦投資到婚姻和家庭之上,有可能就一無所有。
?
03
很同意《自私的基因》中的一個觀點:
“自私的本源來自生命本身,個體的不安全感和存活的需求指導我們必須靠近一個更優(yōu)秀的靈魂和個體。”
一個人看穿別人的自私很簡單,指責別人太自私也不難,真正難的,是懂得每個人都是自私的。
我們和一個人結婚,肯定不是為了照顧對方,我們也想獲得想要的價值。
可能是希望對方能陪自己,可能是希望對方能幫自己分擔壓力,無論是哪一種,都逃不開“利益交換”這四個字。
所以,當一段關系走上下坡路,與其埋怨愛情的不可靠,不如學著從“利益交換”入手分析問題。
婚姻里,我們可以不被愛,但永遠不能讓自己失去退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