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空望去,地球顯得那么熟悉、親切,就如同我們的家:淡藍色的海洋,被雪覆蓋的灰白山脈,斑駁的綠色大地??墒?,很久很久以前,當?shù)厍蜻€非常非常年輕的時候,它的模樣與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景象可完全不同,其間的差異,就如同地球之與火星。
大約在46億年前,當宇宙100億歲的時候,我們的太陽和地球誕生了。作為銀河系中上千億顆星辰之一,太陽是由宇宙星際間的氣體和塵埃形成的。新生的星體周圍被許多碎片—氣體和塵埃—環(huán)繞著,它們在一個圓盤狀的軌道上圍不斷旋轉著。這些塵埃和氣體微?;ハ嗯鲎?,形成了更大的微粒,就像暴風雪中的雪花一樣,在太空中飄蕩。對于太陽系內(nèi)部的星星們來說,它們要想從細小的谷粒大小成長為巖石那么大的小行星,大約需要花上10萬年的時間。
地球最初也只是一塊巖石,當沙子或山體大的宇宙碎片降落到它其表面時,它便開始慢慢生長了。(最初,每天落到地球表面的星際物質超過6000萬噸,而現(xiàn)在大約為150萬噸——其中大部分物質由于太小,根本無法觀察到。)直至大約7000萬年后,地球才變成了現(xiàn)在的大小。
不斷沖撞所產(chǎn)生的高溫將巖石熔化成了液態(tài)。地球的內(nèi)部充滿了炙熱的巖漿,外面則包裹著一層薄薄的黑色巖石,就像漂浮在池塘表面的那層浮萍。來自地底的熾熱光芒從地表的裂縫中透射了出來。而被拋入空中的塵埃,則將白晝涂抹成了漆黑的夜晚。
不過,數(shù)百萬年以來,這種碰撞已經(jīng)發(fā)生得越來越少了。為什么呢?這是因為宇宙中沒有能被吸附而擁有“自由身”的物質已經(jīng)越來越少。理所當然,在這樣的情況下,地球表面的溫度也就越來越低,于是地殼便形成了。
火山的噴發(fā)將大量二氧化碳和水蒸氣釋放到了空氣中,而在此之前,空氣中的主要成分是氫氣。水蒸氣在空氣中匯集起來,形成雨降落至地表,很快把將已經(jīng)冷卻坑坑洼洼的地表填充滿。來自太陽系之外的彗星所攜帶的冰,則為地球補充了更多的水。到大約44億年前,地球的表面完全被溫暖的海水所覆蓋,并頻繁遭受著雨水的襲擊。在大約42億年前,陸地出現(xiàn)了,這時的陸地主要分布在地表、露出海平面的火山口的邊緣處。
相比于今天,剛形成之初的月亮當?shù)厍蚝苄r,它的模樣與今天我們看到的可完全不同,其間的差距,就如同地球之與火星。
與地球之間的距離要更近一些,因而那時的潮汐也更加得兇猛。小行星的侵襲將海水激起巨大的潮汐波,使陸地陷落成為海洋。
空氣中大量的二氧化碳漸漸被海水所吸收和溶解。隨著空氣變得漸漸稀薄,天空開始放亮了。地球上的海水不斷地蒸發(fā),越來越多的巖石暴露了出來,從而形成一塊塊斑駁的陸地。
大約在34億年前,廣闊的陸地分散于海洋之中。在30億年前,地球上最早的植物出現(xiàn)了,并開始向空中釋放出氧氣。然而,在空氣中的氧氣含量達到今天的21%前,又花去了10億年。植物通過光合作用釋放出可供動物呼吸的氧氣,為地球上生命體的擴散創(chuàng)造了條件——生命的擴散始于7億年前左右。也幸好有了這些植物,今天的我們才得以了解這些信息。而其他的,正如有些人所說,已經(jīng)化為了歷史。
相比于今天,剛形成之初的月亮當?shù)厍蚝苄r,它的模樣與今天我們看到的可完全不同,其間的差距,就如同地球之與火星。
與地球之間的距離要更近一些,因而那時的潮汐也更加得兇猛。小行星的侵襲將海水激起巨大的潮汐波,使陸地陷落成為海洋。
空氣中大量的二氧化碳漸漸被海水所吸收和溶解。隨著空氣變得漸漸稀薄,天空開始放亮了。地球上的海水不斷地蒸發(fā),越來越多的巖石暴露了出來,從而形成一塊塊斑駁的陸地。
大約在34億年前,廣闊的陸地分散于海洋之中。在30億年前,地球上最早的植物出現(xiàn)了,并開始向空中釋放出氧氣。然而,在空氣中的氧氣含量達到今天的21%前,又花去了10億年。植物通過光合作用釋放出可供動物呼吸的氧氣,為地球上生命體的擴散創(chuàng)造了條件——生命的擴散始于7億年前左右。也幸好有了這些植物,今天的我們才得以了解這些信息。而其他的,正如有些人所說,已經(jīng)化為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