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闌尾腫塊案
黃某某,女,40歲,農民。2008年1月29日就診。
患者在2年前曾有過突然腹痛病史,當時誤診為“胃腸炎”,經(jīng)治而愈。但此后經(jīng)常出現(xiàn)腸炎、腹痛,長期按腸炎治療而療效不顯,后經(jīng)B超發(fā)現(xiàn)闌尾腫塊,外科認為手術容易出現(xiàn)后遺癥,建議中藥治療?,F(xiàn)癥見:右下腹脹痛,按壓痛甚,口苦咽干,腸鳴泄瀉,每天2~3次,溏便,畏寒肢冷,氣短懶言,不耐勞作,四肢冰涼,舌質暗苔厚膩黃,脈沉細無力。證屬陽虛濕熱,氣血瘀滯,治宜溫陽解毒,活血消腫,方用薏苡附子敗醬散合活絡效靈丹加味,藥用:
薏苡仁30g,附子30g(先煎),敗醬草30g,金銀花30g,
生黃芪30g,當歸20g,炙甘草20g,丹參10g,
乳香10g,沒藥10g,三七10g,穿山甲6g(另沖),
三棱10g,莪術10g,香附10g,烏藥10g,
甘松10g,肉桂10g,砂仁10g,吳茱萸10g。
二診(2月5日):服上方6付藥后,開始前3天,每天大便次數(shù)5~6次,便次多而且?guī)в心撗海瑠A雜有糞便硬塊,覺得有點堅持不住的感覺??傻?/span>4天之后,卻突然大便恢復正常,每天1次,色量正常,從此右下腹痛明顯減輕,自摸右下腹腫塊明顯減小,其它癥狀均明顯好轉,舌苔只有后部厚略黃,脈仍沉細無力。方藥有效,再進原方6付以資加強療效,處方調整如下,藥用:
薏苡仁30g,附子30g(先煎),敗醬草30g,金銀花30g,
生黃芪30g,當歸10g,炙甘草10g,丹參10g,
乳香10g,沒藥10g,三七10g,穿山甲3g(另沖),
雞內金10g,烏藥10g,香附10g,三棱10g,
莪術10g。6付。
【按語】張仲景治療腸癰的名方薏苡附子敗醬散,開創(chuàng)了治療闌尾炎的先河,該方寒溫并投,表明張仲景認為腸癰乃為寒熱錯雜證。此例患者慢性闌尾炎典型,外科拒絕手術治療,表明病人情況后果難以預料,經(jīng)辨證認為該患者屬于寒熱夾雜,伴有腫塊是典型的瘀血之表現(xiàn),故而治療選用薏苡附子敗醬散,合用神效托里散,因病久虛實夾雜,治要虛實兼顧,同時加用張錫純的活絡效靈丹,加強活血化瘀之力,特別是加用穿山甲與三七二味藥,以加強活血化瘀之力。方藥對證,且服藥之后,有明顯的排污效果,是藥物起效的表現(xiàn),如果不能堅持服藥,則療效難以迅速產(chǎn)生。該方治以扶陽解毒為大法,輔以活血化瘀之品,故而療效顯著。
59.潰瘍性結腸炎案
李某某,男,36歲,農民。2008年2月5日就診。
患者3年前確診為“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曾經(jīng)多次進行結腸鏡檢查,未發(fā)現(xiàn)器質性病變,但腹痛、腹瀉,每天3~5次,伴納差腹脹,長期服藥而病情無明顯的改善?,F(xiàn)癥見:脘腹脹滿,納呆,噯氣,腹痛腸鳴,立即泄瀉,溏稀糞便,味腥臭,每天3~5次不等,畏寒肢冷,氣短懶言,口苦咽干,睡眠不佳,舌苔厚膩,質暗紅,脈沉細無力而澀。證屬脾腎陽虛,濕熱內蘊,兼有瘀血,治宜溫補脾腎,清利濕熱,活血化瘀,方用附子理中湯加味,藥用:
附子45g(先煎),炮姜40g,炙甘草20g,黨參30g,
蒼術20g,白術20g,枳實10g,枳殼10g,
烏藥10g,厚樸10g,檳榔10g,生大黃10g,
三七10g,陳皮10g,防風10g,白芍30g,
茵陳30g,薏苡仁30g,敗醬草30g,當歸10g,
丹參10g,乳香10g,沒藥10g,三棱10g,
莪術10g,穿山甲3g(另沖),山楂10g,
神曲10g,生麥芽10g。3付。
用法:附子先煎去麻味后,再下余藥煎熬而成,每天服1劑,服藥1劑后,間隔3天,再服下1劑。
復診(2月15日):患者春節(jié)過后復診,喜出望外,他說這么多年服用中西藥物,總是吃著藥有效,可一停藥就拉肚子。而你的3付中藥,每吃1付就腹瀉加劇,可停藥后就不再拉肚子,感覺特別好,療效快,方藥簡單,3付藥服完,每天大便1次,色量正常,要求鞏固治療,服用附子理中丸合丹七片,以資善后調理。
【按語】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服藥3劑能在10天之內治愈頑癥,真有點不可思議。這還要從頭說起:原來早年治療該病,多是按圖索驥,依蘆葫畫瓢,療效可想而知。后來潛心研究,反復揣摩,悟出該病是一個寒熱虛實夾雜之證,即有脾腎陽虛為本,又有濕熱內蘊,兼有氣滯瘀血,同時還有風邪內擾,可以說是氣血陰陽虛損為本,寒熱瘀毒風邪為標共存的一種疾病,不然話能治療多年而病難愈嗎?因此,立通陽活血為大法,佐以健脾利濕,清熱解毒之法,方用附子理中湯、薏苡附子敗醬散、小承氣湯、活絡效靈丹、痛泄要方等方為一爐,重用附子,以取萬夫不擋之勇為先,挾眾藥直搗病巢;由于病久體虛而不耐攻伐過度,因此采用間隔服藥的方法,以候正氣來復。故此,二者可達到扶正而不助邪,祛邪而不傷正,達到了兩全其美的臨床療效。
60.慢性腎炎案
付某某,女,40歲,農民。2007年11月21日就診。
患者有“慢性腎炎”病史數(shù)年余,情況時好時壞,近階段由于勞累過度加之外感,后而病情加劇,化驗尿:蛋白++,潛陽++?,F(xiàn)癥見:腰痛,面肢輕度浮腫,活動后加劇,平素畏寒肢冷,納呆,腹脹,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舌淡,脈弱。證屬脾腎陽虛,水濕郁結,清濁不分,治療疏風利濕,溫補脾腎,方用桂枝芍藥知母湯加味,藥用:
桂枝10g,白芍10g,知母10g,麻黃10g,
炙甘草10g,防風10g,蒼術30g,白術30g,
炮姜30g,附子30g(先煎),澤瀉30g,豬苓30g,
茯苓30g,黨參30g,生黃芪30g,澤蘭30g,
血竭10g,萆薢30g,芡實30g,仙靈脾30g,
仙茅30g,補骨脂30g。10付。
復診(2008年2月29日):上方藥連續(xù)服藥25付后,改為每2~3天服藥1付,化驗尿陰性。上方藥每周1~2付,以次鞏固治療。
【按語】慢性腎炎,久病難療,而外感之后反復發(fā)作,因其內外相引而持久難愈,故此方用桂枝芍藥知母湯,外治風邪,內調營衛(wèi),重用附子,含有真武湯之意,補脾助腎,又加黃芪等品,扶正固本,活血利濕,分清泌濁,持久服用,可見有功。目前療效滿意,病愈之后,再服鞏固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