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氣管哮喘(以下簡稱“哮喘”)屬中醫(yī)“哮病”范疇,是一種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近年來,雖然有許多新的方法和藥物應用于哮喘的治療,但是哮喘的發(fā)病和死亡率在世界范圍內逐年上升的趨勢卻并未因此而降低,這使得醫(yī)學研究不得不對以往的研究方法和治療手段進行反思。而祖國醫(yī)學對哮喘的認識已有幾千年,療效肯定,價格低廉,副作用小,在防治哮喘的復發(fā)上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吾師王志英教授師從全國名老中醫(yī)、“國醫(yī)大師”周仲瑛教授,加之30余年的臨床經(jīng)驗,在呼吸系疾病的中醫(yī)診治中頗有見解,尤其擅長治療哮喘。王師在臨床中以“治未病”理論為指導,將哮喘分為未病先防、病后防復、欲病救萌、既病防變等4個階段進行防治。
未病先防,防患未然
此“未病”主要指“未發(fā)展成典型的哮喘”的階段,針對具有發(fā)展成典型哮喘的高危因素者。臨床中王師主要將咳嗽變異性哮喘(CVA)和變應性鼻炎(AR)患者納入到此階段中,防止其發(fā)展到典型的哮喘。
咳嗽變異性哮喘雖以咳嗽為主要臨床癥狀,歸屬于慢性咳嗽范疇,但其病機既有肺氣上逆之咳嗽特點,又有氣道高反應性特征。本病在兒童中常見,夜間癥狀較為明顯,白天可正常,有文獻報道大約30%-40%的CVA會向典型哮喘方向發(fā)展。王師認為此為典型“哮證”的發(fā)作前期,如不積極治療將有可能發(fā)展成典型哮喘,應根據(jù)“治未病”理論“防其未生”、“防其未成”。其病因以風邪為主,治療應將其納入哮喘范疇,主張辨證結合辨病,在止咳化痰同時,輔以祛風解痙、降氣定喘。王師平時喜用“三拗湯”為基礎方加減,其中麻黃有宣肺祛風作用,同時善用“僵蠶、蟬蛻”藥對,以及蒼耳草、防風等藥,寓有祛風抗過敏之意。通過祛風可使風邪外達,肺氣得以宣發(fā),清肅之氣得以下利,氣道通利則癥狀自解,從而達到“未病先防”的目的。
變應性鼻炎是誘發(fā)支氣管哮喘的危險因素之一,兩病常同時或先后發(fā)生。積極治療變應性鼻炎是防止或減輕支氣管哮喘的有效措施之一[1],所以王師亦將其納入到哮喘的“未病先防”階段中。對于變應性鼻炎的治療,王師認為其發(fā)病多因素體衛(wèi)表不固,常因感受風寒、風熱之邪起病,導致鼻腔不通、肺氣不宣,久病導致肺脾腎3臟虧虛,痰飲內生,風邪與痰飲相結,內伏于肺,當其一遇外邪,痰搏氣道,氣機不暢,可發(fā)哮鳴。王師認為應當以“祛風化痰、降氣通竅”為治療大法,治療上不應局限于鼻竅,應著重于整體,從“風痰”論治,整體和局部結合治療。臨床治療此病中,王師對蒼耳草一藥情有獨鐘,傳承周仲瑛教授的經(jīng)驗,認為此藥與其果實(蒼耳子)作用相似,但其毒性較小,藥性和緩,無升散過度,傷氣耗血之慮,大劑量(15-20 g)運用亦較安全,并對其主治、功用進一步發(fā)揮,用于治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風濕性心臟病、心力衰竭、蕁麻疹等疾病,或直接選用,或在辨證的基礎上參入本品,往往收效顯著[2]。
此外王師對于自幼稟賦不足,父母之中有哮喘病史者,或幼時曾發(fā)過哮喘者,認為可通過飲食、運動、精神調攝等個人保健方法和手段來維持人體陰陽平衡,提高機體內在的防病能力,達到“正氣內存,邪不可干”,防止哮喘復發(fā)的效果。
病后防復,防微杜漸
此“病后”主要指“典型哮喘緩解期”的階段,即在哮喘緩解之時進行預防治療。有研究認為緩解期治療是哮喘治療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因此王師認為病后防復發(fā)是哮喘治未病的關鍵所在。
哮喘緩解期的治療歷來都推崇丹溪古訓“既發(fā)以攻邪氣為急,未發(fā)以扶正氣為主”,故絕大多數(shù)醫(yī)家在未發(fā)作時從扶正治療。但王師認為病因“痰飲留伏、結成窠臼、潛伏于內”在緩解期依然存在,為哮喘反復發(fā)作難以治愈的根本原因。因此哮喘緩解期不僅表現(xiàn)為肺脾腎3臟的虧虛,同時又有痰飲內伏的病機特點,往往因“內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膈有膠固之痰”,故治療予扶正固本的同時,還應適當兼顧祛邪[3]。王師傳承了周仲瑛教授辨治哮喘的核心思想——“發(fā)時未必全從標治,當治標顧本;平時亦未必全恃扶正,當治本顧標”,確立“補益肺腎、祛風化痰”為哮喘緩解期治療大法[4]。據(jù)此王師將哮喘緩解期辨證分為3型:肺腎氣虛、寒痰內伏;肺腎陰虛、痰熱內蘊和脾腎兩虛、風痰內阻,分別施以“溫養(yǎng)化痰方”、“清養(yǎng)化痰方”和“祛風化痰方”治療,在臨床中取得了顯著的療效,使大部分患者病情得以控制,減輕、減少復發(fā),甚至不再復發(fā)。
欲病救萌,重視先兆
此“欲病”主要指“哮喘未發(fā)作向發(fā)作過渡期”的階段,即是哮喘發(fā)作先兆期。哮喘患者在某些誘發(fā)因素作用下,表現(xiàn)特殊的先兆癥狀,比如出現(xiàn)胸悶、鼻咽發(fā)癢、咳嗽、流鼻涕不適等癥狀。王師認為應將其歸入到哮喘緩解期階段進行治療,提前進行預防治療,此時扶正與攻邪兼顧,側重于攻邪,辨證施治。
既病防變,早治防重
此“既病”主要指“典型哮喘發(fā)作期”的階段,包括哮喘發(fā)作期和持續(xù)期。王師認為應該根據(jù)臨床癥狀通過辨證論治,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緩解哮喘發(fā)作癥狀,改善病情。只有哮喘癥狀得到緩解,進入緩解期,才能更好的防其傳變。在既病防變階段,王師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主要有以下幾點:
(1)痰夾瘀血應當重視。哮喘急性發(fā)作期的基本病機應歸結為痰氣瘀阻,肺失宣降。痰、氣、瘀三者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痰濁阻滯氣機,氣滯則血瘀;痰濁侵入經(jīng)脈本身也可導致血瘀;瘀血阻滯脈絡,影響津液正常輸布,以致津液停積而成痰;氣滯同時可以加重痰濁、血瘀。臨床見面色晦暗、口唇青紫、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瘀點等體征,此為氣滯血瘀之候。王師認為瘀血為痰氣交阻繼發(fā)的病理因素,即“久病入絡”多見于哮喘久發(fā),反復難以控制者,治療上當有是證用是藥,以降氣化痰為主,酌情加入活血化瘀藥,肺絡宣通,可增強療效。王師平素喜用桃仁、當歸、川芎等活血化瘀類藥物:桃仁能破血行瘀、潤燥滑腸,同時具有止咳平喘功效;當歸既能補血,又能活血止痛、止咳平喘,《本經(jīng)》謂“主咳逆上氣”;川芎辛散溫通,既能活血,又能行氣,為血中氣藥,善治血虛氣滯證[5]。
(2)辨證施治,善用蟲類藥。王師認為蟲類藥一方面具有擴張支氣管平滑肌,緩解支氣管痙攣,阻斷交感神經(jīng)節(jié)傳導,抗炎、抗過敏作用,同時另一方面因“咳喘為病,多為頑疾,久病必瘀”,而蟲類藥大都有祛瘀通絡之功,乃一舉兩得。臨床中王師喜用僵蠶、蟬蛻、地龍、露蜂房、全蝎等蟲類藥,不過長期使用此類藥有耗氣傷陰之弊,臨床運用時當酌情配伍,不可濫用,中病即止。同時臨床中亦可見有些人認為蟲類藥為異類蛋白,如使用可誘發(fā)或加重哮喘發(fā)作,在使用上過于謹慎。王師認為臨床中,蟲類藥跟其他藥物配伍組合以及經(jīng)過高溫煎煮,蟲類藥蛋白已經(jīng)變性,已達“去偽存真”,同時“藥有個性之特長,方有合群之妙用”,故一般不會誘發(fā)或加重哮喘發(fā)作,但在臨床中慎用或不提倡將蟲類藥直接磨粉裝膠囊口服。
(3)發(fā)時未必皆實,不盡攻邪,當治標顧本。哮喘久發(fā)者,由于痰濁久蘊,氣陰耗損,肺脾腎3臟漸虛,肺虛則不能主氣,脾虛則生痰蓄肺,腎虛則攝納失常。臨床中可見到咳喘痰鳴、氣短、疲乏、自汗、脈虛無力等正虛邪實之象。因此,王師認為此時當虛實兼顧,不可單純拘泥于攻邪,尤其是大發(fā)作有喘脫傾向者,更應重視回陽救脫,急固其本。
(4)“既病防變”是哮喘防治的一個重要階段,王師認為關鍵還是在于積極做好“未病先防”和“病后防復”。對于哮喘反復發(fā)作,真正已經(jīng)合并肺氣腫、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者,王師認為此時主要是“病盛防?!保委熒蠎プ≈螛撕椭伪緝蓚€方面,祛邪和扶正共施,依其標本緩急,有所側重。此時“治未病”的目的是截斷其病理傳變,防止病情演變,提高生活質量。所以在哮喘的任何階段,“治未病”的理論思想都有其深遠意義。
患者張某,女,50歲,2008年12月8日初診。主訴:既往有哮喘病史10余年,主要發(fā)作于春秋兩季,常因感冒而誘發(fā),形體消瘦,平素全身乏力,畏寒怕冷,喜熱飲。此次因氣候變冷病情復發(fā),訴胸悶、氣喘,呼吸不暢,喉間哮鳴有聲,咳嗽陣作,咳甚則喘,咯吐白色泡沫狀痰,痰易咯出,食納尚可,二便調,舌質淡紅,苔薄白膩,脈弦滑。證屬風痰伏肺,外邪引觸,肺氣郁閉,升降失司,治以祛風滌痰、降氣平喘為法,予三子養(yǎng)親湯加減。處方:紫蘇子10 g,白芥子6 g,炒萊菔子10 g,炙麻黃6 g,杏仁10 g,射干10 g,葶藶子10 g,瓜蔞皮10 g,炙僵蠶10 g,蟬蛻6 g,蒼耳草15 g,炙枇杷葉10 g,炙百部15 g,款冬花10 g,法半夏10 g,炙甘草6 g。7劑,水煎服,1劑/d?;颊咚幒笮貝灐獯?、咳嗽明顯緩解,活動后稍喘,但訴口干,大便偏干,舌質暗紅,苔薄白黃,脈滑,原方加以活血通絡、益氣養(yǎng)陰之品,上方去瓜蔞皮、炙枇杷葉、炙百部、法半夏,加全瓜蔞15 g,桃仁10 g,丹參10 g,太子參12 g,南沙參10 g,大麥冬10 g。服5劑后病情基本控制,轉入抗復發(fā)治療,考慮患者平素畏寒怕冷,每次發(fā)作均因感寒而起,平時全身乏力,舌質淡紅,苔薄白膩,脈細,辨證為肺腎氣虛、寒痰內伏,治以補益肺腎、溫化寒痰為法。處方:黃芪12 g,補骨脂10 g,紫河車粉3 g(沖服)、胡桃肉10 g,山茱萸10 g,五味子5 g,仙靈脾10 g,姜半夏10 g,款冬花10 g,露蜂房10 g,僵蠶10 g,蟬蛻6 g,桃仁10 g。以后按上法間斷服藥10余月,第2年秋季哮喘未見大發(fā)作,僅感輕度胸悶,呼吸不暢,服藥后即獲緩解。
按語:本案患者哮喘起于幼年,雖經(jīng)治療但仍反復發(fā)作,因沒有進行很好的“未病先防、防患未然”,一方面未阻止其宿根形成,易為外邪觸發(fā)而反復發(fā)作,另一方面機體內在防病能力較弱,致使哮喘復燃。此次正因風邪引觸內伏宿根,痰隨氣升,肺氣壅實,升降失司,而致哮喘發(fā)作。經(jīng)以祛風滌痰、降氣平喘為法,予三子養(yǎng)親湯加減,藥證相合,病勢得以緩解。因患者哮喘癥狀緩解,進入緩解期,才得以更好的防其傳變,“既病防變,早治防重”。哮喘緩解后,就進入到“病后防復,防微杜漸”,通過辨證該患者屬于肺腎氣虛、寒痰內伏,予以溫化寒痰、補益肺腎為法。經(jīng)積極治療,次年患者哮喘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和發(fā)作程度均減輕,若能堅持治療,哮喘此頑疾定可除也。
參考文獻
[1]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科分會.變應性鼻炎的診治原則和推薦方案(2004年,蘭州)[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5,40(3):166-167
[2] 顧勤,王志英.跟周仲瑛抄方[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8:8
[3] 王志英,許愛蘭.中醫(yī)藥防治支氣管哮喘的思考[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5,14(3):239-240
[4] 王志英,周學平,郭立中.周仲瑛治療支氣管哮喘經(jīng)驗[J].中醫(yī)雜志,2010,51(4):307
[5] 丁強,曹鐵留.王志英教授治療支氣管哮喘經(jīng)驗[J].中醫(yī)藥導報,2009,15(10):18-20
作者:丁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