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如前所述,高考試題具有合理的難度,人們普遍會理解和接受,這與高考體現(xiàn)必要的人文關懷并不矛盾,其核心意義是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數學高考中獲得與其能力相適應的分數,也即建立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要求之上的.如果從題目上看,就是不要在客觀題部分設置難度很大的試題,讓考生以較平穩(wěn)的心態(tài)進入到主觀題的答題中去.同時在主觀題部分,盡可能低起點,寬入口,設置多問,階梯遞進,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解答題中獲得相應的分數,變一到兩題把關為多題多問把關.這也是廣東高考前四年所堅持的.但是我們看到2011年的廣東卷明顯缺乏這種人文關懷.
(1)缺乏“送分”的誠意
我們以為高考需要送分題,其實所謂的送分題就是基礎題,也就是常規(guī),單一知識點(綜合知識點不超過兩個)的題目.這一點2010年的廣東卷做得非常好.但是在2011年的高考中,我們看不到這樣的誠意.以文理科都有的第2題為例,考綱的要求是“會求兩個簡單集合的交集”,但是這兩個題考查的卻是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又是數形結合),這樣的題目在前四年的高考中都是放在后幾題或者填空題的.作為起點題的第2題何來一點誠意?事實上,以理科為例,從第5題開始就沒存心讓學生讓學生以較好的心態(tài)進入后續(xù)主觀題的作答中去.兩個涉及到立體幾何的問題,都是斜的,斜四棱柱和斜四棱錐,真是邪門!至于說第6題,如果對排球運動不熟悉的女生,這個題又會折磨她.文科的立體幾何,16個符號足以讓大多數的文科考生心理崩潰,而理科第二問的綜合法優(yōu)過向量法(按新課標要求,向量法求二面角才是首選),直接讓一部分只會向量方法的學生無法企及后面的三道大題.
(2)缺乏梯度的設計
一個能真正甄別不同能力考生的考題不應是讓絕大多數的考生不能沾邊不能觸碰的考題,而是讓不同能力的考生都能有所獲,能獲取與之能力相應的分數.這樣的試題應該是低起點,多切入點,多解法,進而全面考查考生的能力. 考綱也提出:“數學科的命題,……,重視試題間的層次,合理調控綜合程度”.但是我們看到主觀題部分,從立體幾何開始,就是高起點,無論是文科的四點共面(命題不走尋常路),還是理科第二問,都比第一問難,都讓學生措手不及,要知道在前幾年的高考中立幾題要求本應該是大多數考生能拿分的,并且拿滿分的.文科的19題,一句話的題,對于大多數做到這里來的考生,除了求導能拿點分,實在想不出還能從哪里得分.為什么就不能設計多一問呢?還有,學生是懂得求單調區(qū)間步驟的,只要能達到考查考生分類整合思想與運算求解能力這一目標,何必要把這個函數式弄得那么復雜,何必非要讓文科生求導后經歷復雜的含參二次不等式三個層次的討論?數據設計簡潔一點又何妨?降低一些層次又何妨,比如只討論的情形不是一樣可以達到考查目的嗎?文理科20題,簡直是“翻越三座大山”一般的考題,求倒數本身就是一種技巧,也就課標中強調的人為技巧化.學生如果不能看出這種技巧,或者在訓練中沒有涉及過這種技巧這個題便拿不到分,沒有真正意義的能力要求可言,即使是第二問的不等式證明,也需要技巧,我們不絕對排斥技巧,但是這種人為的技巧要旗幟鮮明的反對,何況數列要求本來就不高,考綱要求也是針對等差等比數列而言.放眼全國新課標卷,在遞推數列偃旗息鼓,回歸本質的當下,這個題可以說就是鼓勵高中教學搞技巧化,搞題海戰(zhàn)術,反素質教育的.如果非要不可,也可以設置一些梯度,如可以增加一問“證明:當時,數列是等比數列.”如此一來,也可以達到目的.當然就本題第二問而言,學生做到這里估計不記得前面還有一個公式可用,這時何妨學一下2011年的安徽文科卷20題的做法給個“溫馨提示:答題前請仔細閱讀卷首所給的計算公式及說明.”這樣才是真正為學生著想,人文關懷之情躍然紙上!
(3)部分試題過度形式化、閱讀量大,晦澀難懂
課標指出:“形式化是數學的基本特征之一. ……,要強調對數學本質的認識,否則將會將生動活潑的數學思維活動淹沒在形式化的海洋里. ……,把數學的學術形態(tài)轉化為學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態(tài).”但是我們看到2011年的高考試卷,數學味太濃,形式化太重,與課標強調的“強調本質,注意適度形式化”不相一致.如理科21題,從題目到解答,簡直就是一篇小論文.不僅是學生,我相信大部分的老師都沒辦法把這個題完整并正確地解答出來.這道題閱讀量之大是廣東自主命題以來的首次,近250個字符(理科全卷不含卷首有近3000個字符,也是自主命題以來的高峰,2010年的字符數將近2000,如果讀題加上寫出完整解答,不考慮思維受阻,錯誤的糾正、理解題意等的時間消耗,解答只是工整地抄一遍,所需時間少說也要一個小時以上).絕大多數的學生,直接的結果是題目看都不看就放棄,那么命題者精心設計的這道的有什么意義?題中的符號學生不熟悉,充分必要條件的證明是兩個等價.要知道,考綱對于充要條件的要求是“理解必要條件、充分條件與充要條件的意義”而非熟練掌握的運用.這一點又是超綱的,教材中涉及多是判斷,而非要求層次更高的充要條件證明.
(4)缺乏對中學教師的人文關懷
毫無疑問,難度過大的試題除了深深地打擊了考生以外,還包括廣大一線高三的數學教師.筆者以為,高考命題就應該是大大方方,不跟中學教師搞躲貓貓,打“游擊”.嚴格按照考綱要求的命題,教師引導學生復習也是在課標的基礎上,按照考綱復習.仍然堅持廣東省自主命題的指導思想,堅持一些優(yōu)秀的做法和成功經驗.高考命題專家和中學高三一線教師都在一個平臺上對話,這樣的平等導致的結果便是良性的,真正逐步實現(xiàn)課標要求的理念.可是2011年的高考,高三的老師帶著學生辛苦耕耘了一年,到頭來得到的結果是:不如不復習,一朝回到原點!這份感受命題專家能真正體會嗎?真是一把辛酸淚,更與何人說!
(二) 素質教育需要正確的高考命題引導
長期以來,高考命題與高考復習就存在一種競爭的態(tài)勢.一方是“為了選拔優(yōu)秀人才,題目不能太簡單”,一方是“為了提高競爭力,復習時間不能太少了”.正如陜西師大羅增儒教授所說“情況就像看節(jié)目,本來大家應該坐著看,可是有人站起來了,于是大家都站起來了,并且形成了一種社會風氣:凡是看節(jié)目都‘凳子不坐站起來’”.應該來說,2010年的高考廣東卷,歷史性地達到了95分,是非??上驳木置?,大家都盛贊這是廣東卷最大的亮點,畢竟帶著及格以上分數進入大學是讓人開心的事情,這無疑體現(xiàn)了命題者的讓步,這種讓步和轉變?yōu)橥七M素質教育實現(xiàn)了可喜的開端.但是2011年的高考廣東卷急轉直下,一出手就是讓高考文理科降了15分.要知道廣東高考的錄取率在2010年已達到了78%以上,省教育考試院副院長黃友文還透露,今年的錄取率甚至可能超過去年,接近八成的錄取,為什么還要讓進入高等學校的新生數學不及格呢?人為的增加難度,偏離新課標怎么能讓考生滿意,教師滿意,社會滿意呢?2010年的良好開端毀于一旦,十分可惜!學生考完后教師思考最多的問題就是下一年高考備考怎么做?2012年是單擺效應還是進一步難下去?估計大部分的教師會囿于前一年的高考命題特征,不得不加大練習力度,強化機械訓練.顯然這樣是不利于實施素質教育的.事實上,2010年的高考后備考最大的亮點是,中學教學在逐步回歸基礎,不再深挖知識,這一點全省各地的模擬題可以看出,難度普遍下降,這有利于高一高二的教學回歸,也讓高三的備考真正去關注基礎關注數學概念和數學本質.這也可以從考后網上的學生的話語中得到反證:學生說老師跟他們講,今年高考不會難,讓他們不要做難題.
我們以為,高考試卷決定著廣東60多萬考生的“命運”,馬虎不得,不可隨意,需要殫精竭慮地從學校、考生、社會等各個方面的實際出發(fā),需要從課程改革的現(xiàn)實出發(fā),吸取過往廣東自主命題的有益經驗,仔細斟酌,深刻打磨,徹底摒棄“怕題目出淺了,學生分數太高了,領導、專家與同行認為出題水平低,怕給招生管理部門添麻煩(分數線太高)”的擔心,那么無論怎么費心、費勁、費力、費時都是非常值得的,因為你在為65萬考生及其背后成百上千萬人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