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廣韻】百科名片

           

          百科名片

          宋本廣韻

          《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五卷,是我國北宋時代官修的一部韻書,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陳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韻書的基礎(chǔ)上編修而成,是我國歷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廣為流傳的最重要的一部韻書,是我國宋以前的韻的集大成者。原是為增廣《切韻》而作,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訂。

          書名:《大宋重修廣韻》
          又名:《廣韻》
          作者:陳彭年、丘雍
          成書年代:1008年(北宋真宗)
          卷數(shù):5卷

          編輯本段簡介

          《廣韻》共收字二萬六千一百九十四個,注文共十九萬一千六百九十二字。所收之字按平、上、去、入分成四部,平聲因字多分上、下兩卷,上、去、入各一卷。全書分二百零六韻,其中包括平聲五十七韻(上平聲二十八韻,下平聲二十九韻)、上聲五十五韻、去聲六十韻、入聲三十四韻。每韻以

          廣韻

          開頭一個字作為該韻的名稱,叫做“韻目”,如平聲的“東、冬、鍾、江”,上聲的“送、宋、用、絳”等。每一韻中則按字音聲母韻頭的不同分組列字;每組收同音字若干,稱為一個“小韻”, 與二百零六個“大韻”相對而言 ,後人也有人管它叫做“紐”。全書共有三千八百多個小韻,每個小韻在開頭的字下注明反切,并注明該小韻所收的字數(shù);小韻中的其他字則只作或繁或簡的釋義,不再注音;但有又音的,則注明又切或“又音”,但這種“又音”只管這個被注的字本身,與同小韻的其他字無關(guān),這與小韻首字下反切注音的性質(zhì)不同。

          編輯本段歷史源流

          韻書是將同韻字編排在一起供寫作韻文者查檢的字典。中國詩歌起源很早,為寫作詩歌服務(wù)的韻書產(chǎn)生的時代也比較早。東漢末由于佛教的傳入,中國學者在梵文字母悉曇的啟發(fā)下發(fā)明了一種新的注音方法“反切”,這種注音方法的產(chǎn)生為編寫韻書創(chuàng)造了條件。傳說中國最早的韻書是魏時左校令李登的《聲類》。據(jù)唐代封演《聞見記》所載,《聲類》分為十卷,共收11520字,以五聲命字,不立諸部。由于該書早佚,其具體面貌不得而知。西晉時小學家呂忱之弟呂靜曾仿照《聲類》寫過一本《韻集》,分作五卷,宮、商、角、徵、羽各為一篇,此書也早已失傳。其后韻書接踵相繼,特別是南朝齊、梁時,沈約周颙等人發(fā)現(xiàn)了漢語四個聲調(diào)的存在,為韻書的編寫又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條件。自是以后,各種韻書風起云涌,各有乖互。據(jù)《隋書·經(jīng)籍志》及陸法言《切韻·序》所載,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的韻書主要還有:
          《周研聲韻》四十一卷
          無名氏《韻集》十卷
          張諒《四聲韻林》二十八卷
          段宏《韻集》八卷
          無名氏《群玉典韻》五卷
          陽休之《韻略》一卷
          李概《修續(xù)音韻決疑》十四卷
          李概《音譜》四卷
          無名氏《纂韻鈔》十卷
          劉善經(jīng)《四聲指歸》一卷
          夏侯詠《四聲韻略》十三卷
          釋靜洪《韻英》三卷
          周思言《音韻》
          杜臺卿《韻略》
          這些韻書也均亡佚。現(xiàn)在所能看到的最早韻書是隋陸法言所撰的《切韻》。《切韻》成書于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其編寫體例、審韻原則由當時著名的音韻學家顏之推、蕭該等八人所定,由陸法言執(zhí)筆。該書編寫的目的有二:一是為研究音韻的人提供一本正音字典,一是為詩人提供一本檢韻的韻書。根據(jù)前一目的,需要討論語音的古今南北異同,本著從嚴從細的原則將具有細微差別的韻全部區(qū)分開來,即陸法言在《序》中所說的“若賞知音,即須輕重有異”,因論“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捃選精切,除削疏緩”、“剖析毫厘,分別黍累”等,因此全書分韻有193個之多。從后一個目的出發(fā),該書允許詩人作詩時將某些音色接近的韻合并使用,即《序》中所說的“欲廣文路,自可清濁皆通”。由于《切韻》撰者名高,審音精確,權(quán)威性強,適應(yīng)范圍廣,所以自《切韻》一出,六朝以來的韻書便失去市場,淹沒無聞?!肚许崱防^承了前代韻書的優(yōu)點,總結(jié)了韻書編寫的得失,是中國韻書史上劃時代的產(chǎn)物。
          到了唐代,《切韻》被作為科舉考試的標準韻書,其地位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因此,為《切韻》增字作注的人很多,其中主要的有王仁昫的《刊謬補缺切韻》、孫愐的《唐韻》及李舟的《切韻》等??上У氖牵肚许崱芳疤迫说脑鲇啽驹谝院蠛荛L的時間里失傳了,今天所能看到的是清末以后才陸續(xù)從敦煌石室、新疆吐魯番故宮等地發(fā)現(xiàn)的,大多數(shù)都是一些殘卷。
          這些被發(fā)現(xiàn)的韻書,除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兩種《刊謬補缺切韻》和蔣斧本《唐韻》外,其余均出于敦煌莫高窟和新疆吐魯番地帶。出自敦煌的,在1907—1908年之間被帝國主義文化強盜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等劫往國外。斯坦因劫去的現(xiàn)藏于倫敦博物院圖書館,伯希和劫去的現(xiàn)藏于巴黎國家圖書館。出自吐魯番的,于1902年被德人列考克劫走,現(xiàn)藏于柏林普魯士學士院。還有一種唐抄本《切韻》殘卷,流落在日本人之手,收在大谷光瑞所印的《西域考古圖譜》中。為了使這些散失的韻書重歸故土,中國學者曾千方百計做了大量的收集、整理工作。1921年,王國維首先把倫敦所藏的三種《切韻》殘卷(即切一、切二、切三)根據(jù)照片抄錄印行。1925年,北大劉復(fù)又將他從巴黎抄回的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即王一)和兩種《切韻》序文編入《敦煌掇瑣》。1936年,北大劉復(fù)、羅常培魏建功把他們所見到的九種《切韻》、《唐韻》殘卷及《廣韻》編成《十韻匯編》影印出版。1955年姜亮夫先生將自己從前在國外摹錄的27種唐五代韻書及附錄6種編成《瀛涯敦煌韻輯》出版。1983年,周祖謨先生將自己從1945年即開始收集、摹錄、編輯的30種韻書題為《唐五代韻書集存》,由中華書局影印出版,書中有詳細的考釋和校記等。

          編輯本段內(nèi)容介紹

          《廣韻》是中國現(xiàn)存的一部重要韻書。全名《大宋重修廣韻》,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陳彭年,丘雍等人奉詔根據(jù)前代《切韻》、《唐韻》等韻書修訂而成。
          韻類韻母
          《廣韻》共分 5卷,平聲分上下 2卷,上、去、入聲各1卷。分206韻,包括平聲 57韻(上平聲28韻,下平聲29韻);上聲55韻;去聲60韻;入聲34韻。《廣韻》206韻中有193韻和陸法言的《切韻》分韻相同;有 2韻和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增加的相同(即增加上聲儼韻,去聲釅韻);有11韻和蔣斧印本《唐韻》增加的相同(據(jù)合理的推測,蔣斧印本《唐韻》從真韻分出諄,從軫韻分出準,從震韻分出稕,從質(zhì)韻分出術(shù),從寒韻分出桓,從旱韻分出緩,從翰韻分出換,從曷韻分出末,從歌韻分出戈,從哿韻分出果,從箇韻分出過)?!稄V韻》和《切韻》、《唐韻》的韻目用字有些改變。
          《廣韻》 206韻分列上平、下平、上、去、入五卷之內(nèi),每一個聲調(diào)中每一個韻部和其他聲調(diào)中相應(yīng)的韻部,有一定的搭配關(guān)系。入聲韻只和有鼻音韻尾陽聲韻相配。陰聲韻部都有平上去。全書平上去韻數(shù)不等;陽聲類韻數(shù)與入聲韻數(shù)也不相符。這是因為去聲泰 、祭、夬、廢 4韻都沒有平上入聲相配,所以多出 4韻;冬韻、臻韻的上聲,臻韻的去聲,痕韻的入聲,字數(shù)都極少,附見于鄰近的韻,沒有單獨列出韻目來。
          《廣韻》206韻,如不計算聲調(diào),以“東董送屋”為一韻,“支紙寘”為一韻,用平聲包括上去入三聲,那么平聲57韻,再加上沒有平上入相配的那 4個去聲韻,實際上只有61韻。如果把34個入聲韻獨立出來,則有95韻。用系聯(lián)法細分,韻數(shù)還可分得更多。
          《廣韻》的韻類、韻母為什么這樣多,歷來有兩種不同的看法。章炳麟在《國故論衡·音理論》中說:“《廣韻》所包,兼有古今方國之音,非并時同地得有聲勢二百六種也?!标愬⒃凇肚许嵖肌分袇s說:陸氏分206 韻,每韻又分二類三類四類者,“非好為繁密也,當時之音實有分別也”。據(jù)黃侃對《切韻考》統(tǒng)計,206韻共有311個韻類。高本漢的看法與陳澧類似。這仍是學術(shù)界討論的問題。
          《廣韻》的聲母  音韻學上傳統(tǒng)的三十六字母,大體代表唐、宋間漢語語音的36個聲母,但卻不能代表《廣韻》音系的聲母。因為《廣韻》的聲韻系統(tǒng)是從隋唐韻書沿襲下來的。研究《廣韻》的聲母得從《廣韻》的反切上字歸納。陳澧作《切韻考》,首先考究《廣韻》的聲類,實際上就是研究《廣韻》的聲母。他用系聯(lián)的方法,從反切上字考得《廣韻》共有40聲類。即36字母再加上照、穿、床、審、喻中分出的莊、初、神、山、于5字用,而把明、微2母合在一起。一般音韻學家認為明、微還應(yīng)分開,所以稱41聲類。1931年白滌洲作《廣韻聲紐韻類之統(tǒng)計 》(北京女師大《學術(shù)季刊》2卷1期),使用陳澧的系聯(lián)法,考定《廣韻》的聲紐為47類。即41類再加見、溪、疑、影、曉、來的腭化音居、去、魚、於、許、力 6聲類。同時(或稍前),黃淬伯作《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反切聲類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一本二分,1930),也考定《廣韻》聲類為47。高本漢也主張47聲類說。前此,曾運乾作《切韻五聲五十一紐考》(《東北大學學術(shù)季刊》1927,第 1期),后此陸志韋作《證廣韻五十一聲類》(《燕京學報》25期),都是把精、清、從、心又各分為兩類。陸志韋說:“五十一類能反映《廣韻》里反切上字的分類情況,然而不能代表《切韻》時代的聲母系統(tǒng)。因為反切上字的分類只和反切下字有關(guān)。所以有時候反切上字雖分兩類,聲母往往相同?!苯陙碛钟胁簧佟肚许崱芬粝笛芯康闹鳎渲卸忌婕啊稄V韻》的聲母、韻母研究問題。
          《廣韻》每卷的韻目下都有一些韻目加注"獨用",或與某韻“同用”的字樣。這對研究《廣韻》音系和唐宋的實際語言,以及后來的韻書韻目的歸并很有關(guān)系,非常值得注意。
          體例
          《廣韻》的編寫體例可歸納為以下幾項:
          一、《廣韻》正文共收26194字,分屬于二○六韻。此二○六韻按
          平上去入四聲分置于五卷之中。其中平聲57韻,置于第一、二卷;上聲55韻,去聲60韻,入聲34韻,分別置于第三、四、五卷。平聲韻獨居兩卷完全是由于所屬字多的緣故,并無其他用意。其居于第一卷者28韻,稱作上平聲;居于第二卷者29韻,稱作下平聲。
          二、每卷之中所列各韻用一個代表字作為名稱,叫做“韻目”。韻的排列順序用序數(shù)加上韻目表示,如一東、二冬、三鐘等。
          三、一韻之中所含各字按聲母的不同分別排列。同聲母的字唐人稱之為“小韻”,小韻也稱作“紐”,小韻所含各字均屬同音字。小韻與小韻之間用“○”相隔。
          四、小韻中的第一字之下先注釋字義,然后是反切注音,最后用數(shù)字標明該小韻所含字數(shù)。
          具體而言,有以下內(nèi)容:
          1.分卷。按聲調(diào)分卷。當時漢語共有四個聲調(diào),四聲即應(yīng)是四卷。由于平聲字多,分為上下兩卷,全書共五卷。平、上、去、入四個字,除了代表本調(diào)類之外,還有直接描述調(diào)值的作用。
          2.分韻。同聲調(diào)的字在同一卷里,在一卷之中用韻做單位。同屬一韻的字匯集在一起,稱為一韻。同一韻里原則上不摻入其他韻的字(有個別例外,下文會提到)。
          3.韻目。每個韻有一個名稱,又叫韻目,如一東、二冬、三鐘……,這些韻目都是每個韻開頭的第一個字,它與本韻其他字同韻。一部韻書有多少個韻,就有多少個韻目。
          4.韻次。韻的排列次序,一個韻之后接哪一個韻,一組韻后接哪一組韻,都是經(jīng)過精心設(shè)計的?,F(xiàn)在我們能清楚知道的是一組相鄰次的韻,韻母相近,至于兩組韻之間存在什么關(guān)系,就不完全清楚了。每個聲調(diào)的韻都按先后次序標上一、二、三……數(shù)字,表明它的韻次。
          5.小韻。一個韻中的一個音節(jié)為一個小韻,一個小韻把同韻中所有同音字匯集在一起,在小韻的第一個字下注出反切,并標出這個小韻同音字的數(shù)目。小韻的第一個字,也稱這個小韻的代表字?!稄V韻》中的小韻次序是沒有規(guī)律的。
          6.注文。在小韻的代表字下首先注出詞義,末尾用反切注音,最后標出這個小韻包括多少字。小韻中的其他字主要是注出詞義,如果該字有又音,注文末尾標出又音。
          四聲配合
          《廣韻》有平上去入四個調(diào)類,這并不意味著每個音節(jié)都具備這四個調(diào)類,因為陽聲韻和陰聲韻各只有平上去三種調(diào)類,入聲韻則只有一種調(diào)類。所謂平上去入四種調(diào)類是指陽聲韻的三聲與入聲相配合而言。至于陰聲韻,由于無所與配,只有平上去三個調(diào)類。為什么說與入聲韻相配的是陽聲韻而不是陰聲韻?這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得到證明:
          一、根據(jù)韻母的結(jié)構(gòu)觀察,陽聲韻和入聲韻都有輔音韻尾而陰聲韻沒有。陽聲韻韻尾分別為[m]、[n]、[N],入聲韻的韻尾分別為[p]、[t]、[k],正好都是三個。其中[p]與[m]同為雙唇音,[t]與[n]同為舌尖音,[k]與[N]同為舌根音,它們的發(fā)音部位分別都是相同的,差別僅僅是發(fā)音方法的不同。
          二、根據(jù)“韻”的數(shù)目觀察,《廣韻》中有陽聲韻35個,陰聲韻26個,入聲韻34個。陰聲韻的數(shù)目與陽聲韻相差甚遠;而入聲韻與陽聲韻之數(shù)僅有一韻之差。實際上并不差,應(yīng)都是35個,因為“痕”韻的入聲字數(shù)太少而未獨立設(shè)韻,將它們歸到“魂”韻的入聲韻“沒”韻中去了(從押韻的角度看,韻母相近的字可歸為一韻)。此外,從[m]、[n]、[N]尾韻與[p]、[t]、[k]尾韻的對應(yīng)數(shù)來觀察,也可以看出它們的配合極為規(guī)則:《廣韻》中的[m]尾韻是9個,[p]尾韻也是9個;[N]尾韻是12個,[k]尾韻也是12個;至于[n]尾韻與[t]尾韻的對應(yīng)數(shù)本來也是相同的,只是由于上述的原因,[t]尾韻比[n]尾韻少了一個,[n]尾韻是14個,[t]尾韻則成了13個。
          清人戴震根據(jù)四聲相配的規(guī)則將《廣韻》韻目編成《考定廣韻獨用同用四聲表。表中平聲韻共57個;上聲韻55個,比平聲韻少兩個,原因是平聲“冬”韻和“臻”韻的上聲均未立韻;去聲韻60個,比平聲韻多了祭泰夬廢四韻,又少了一個“臻”韻的去聲韻,故為60個;入聲韻34個,比與之相配的陽聲韻少了一個“痕”韻的入聲韻。

          編輯本段特點

          《廣韻》的韻目下注有同用、獨用之例,是為當時作詩選字之用的。“同用”即相近的幾個韻作詩押韻時可以通用,“獨用”則不能。
          《廣韻》不僅把同韻字歸在一起,而且進一步把同音字歸在一起,注明反切讀音,有同字異形的又列出異體,辨析正俗,并對每個字的字義做了解釋,有的還引經(jīng)據(jù)典,解釋得十分詳細,所以《廣韻》是韻書,又是字書,同時又具有類書的性質(zhì)。有些後代已經(jīng)失傳的典籍卻見於《廣韻》的注釋所引。
          《廣韻》一書記錄了中古漢語的字音和字義,特別是數(shù)以千計的反切注音, 為後人研究這一時期的語音面貌保存了完整而詳細的資料。研究上古音和近代音也可以以《廣韻》作為橋梁和基礎(chǔ),再根據(jù)其他的材料來進行。因此,它是漢語語音史上一部承上啟下的著作,對於音韻學習,《廣韻》是一部必讀文獻。

          編輯本段主要觀點

          《廣韻》全書206韻,下面介紹其中的三個主要問題。
          1.四聲相承?!稄V韻》206韻,首先按四聲分成四大類,也可以說是以四聲為綱。所謂四聲相承,是指韻母相同、只有平上去入聲調(diào)不同的一組相配的韻。如平聲一東、上聲一董、去聲一送、入聲一屋就是四聲相承的一組韻。這樣一組韻,通常叫一個韻部,也叫以韻為單位的韻類。在實際應(yīng)用中,為了稱說的方便,常常用平聲韻代表這一組韻,比如說東部,同時包括了董送屋三韻,這叫"舉平以賅上去入"。一個韻部并非都是四聲俱全,陽聲韻四聲俱全,陰聲韻只有平上去三聲,沒有入聲,如支、紙、寘韻;有的只有去聲,沒有與之相承的其他聲調(diào)韻,如去聲中的祭、泰、夬、廢。
          2.四聲韻數(shù)不等。在206韻中,平聲57韻,上聲55韻,去聲60韻,入聲34韻。平聲分上、下兩卷,上平聲28韻,下平聲29韻。平聲分上、下,是因為平聲字數(shù)多,與今天說的陰平、陽平無關(guān)。既然是四聲相承,平聲57韻,上去聲也應(yīng)該是57韻,實際卻不是這樣。其原因是:平聲冬、臻兩韻的上聲字太少,沒有單獨立韻,這兩個韻的上聲字分別歸到相近的韻——鐘韻的上聲腫韻、欣韻的上聲隱韻里去了,這樣上聲就是55韻。去聲祭、泰、夬、廢四韻,沒有與其相承的平聲韻和上聲韻,等于比平聲多出4韻,這樣去聲應(yīng)該是61韻,但由于臻韻的去聲字太少,沒有單獨立韻,把臻韻的去聲字歸到欣韻的去聲惞韻里去了,這樣去聲就是60韻。綜上所述,如果按四聲相承的原理說,《廣韻》共有61個韻部
          3.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陰聲韻指沒有韻尾或以元音韻尾的韻,陽聲韻指以鼻音m、n、E為韻尾的韻,入聲韻指以塞音p、t、k為韻尾的韻。入聲韻與陽聲韻相承,陽聲收m尾,入聲則為p尾;陽聲收n尾,入聲則為t;陽聲收E尾,入聲則為k尾,對應(yīng)得非常整齊。在《廣韻》61個韻部中,陰聲韻26個,陽聲韻35個,這樣入聲韻也應(yīng)該是35個?!〉捎陉柭曅理嵉?a target="_blank">入聲字太少,因此,沒有單獨立韻。

          編輯本段優(yōu)點特色

          北宋初年,陳彭年丘雍等人奉皇帝的詔令據(jù)《切韻》及唐人的增訂本對《切韻》進行了修訂。修訂本于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完成,于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改名為《大宋重修廣韻》,簡稱《廣韻》。這是第一部官修性質(zhì)的韻書,是《切韻》最重要的增訂本。《廣韻》雖距《切韻》成書時間已有四百多年,但其語音系統(tǒng)與《切韻》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收字大為增加,計有26194字,比《切韻》的字數(shù)(11000余字)多出一倍以上,注釋也較詳細,共用了191692字。此外,《廣韻》分韻為二○六韻,比《切韻》多出13韻,這是分韻粗細寬嚴的問題,并非語音系統(tǒng)有 什么變化。這十三韻是:
          (平) (上) (去) (入)
          儼 釅
          諄 準 稕 術(shù)
          桓 緩 換 末
          戈 果 過
          其中上聲儼韻、去聲釅韻是依據(jù)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的成例增添的。其余11韻的多出是由于將《切韻》某些韻中所含開、合韻母分開獨立成韻的結(jié)果。下面是其對應(yīng)情形:
          《切韻》 《廣韻》
          (平) (上) (去) (入) (平) (上) (去) (入)
          真 軫 震 質(zhì) 真 軫 震 質(zhì)(開口)
          諄 準 稕 術(shù)(合口)
          寒 旱 翰 曷 寒 旱 翰 曷(開口)
          桓 緩 換 末 (合口)
          歌 哿 個 歌 哿 個 (開口)
          戈 果 過 (合口)
          《廣韻》撰成后,一直流傳到今天,《切韻》及唐人的增訂本反而逐漸銷聲匿

          廣韻

          跡了。直到清代末年以前,人們始終未見到《切韻》。由于《廣韻》未著明撰者,且書前有陸法言的《切韻·序》及唐孫愐的《唐韻·序》,致使一些學者誤以為《廣韻》就是《切韻》或《唐韻》,如顧炎武《音學五書》中《唐韻正》的定名就反映了這個問題。
          《廣韻》共收字二萬六千一百九十四個,注文共十九萬一千六百九十二字。所收之字按平、上、去、入分成四部,平聲因字多分上、下兩卷,上、去、入各一卷。全書分二百零六韻,其中包括平聲五十七韻(上平聲二十八韻,下平聲二十九韻)、上聲五十五韻、去聲六十韻、入聲三十四韻。每韻以開頭一個字作為該韻的名稱,叫做“韻目”,如平聲的“東、冬、鍾、江”,上聲的“送、宋、用、絳”等。每一韻中則按字音聲母或韻頭的不同分組列字;每組收同音字若干,稱為一個“小韻”, 與二百零六個“大韻”相對而言 ,後人也有人管它叫做“紐”。全書共有三千八百多個小韻,每個小韻在開頭的字下注明反切,并注明該小韻所收的字數(shù);小韻中的其他字則只作或繁或簡的釋義,不再注音;但有又音的,則注明又切或“又音”,但這種“又音”只管這個被注的字本身,與同小韻的其他字無關(guān),這與小韻首字下反切注音的性質(zhì)不同。

          廣韻

          《廣韻》的韻目下注有同用、獨用之例,是為當時作詩選字之用的?!巴谩奔聪嘟膸讉€韻作詩押韻時可以通用,“獨用”則不能。
          《廣韻》不僅把同韻字歸在一起,而且進一步把同音字歸在一起,注明反切讀音,有同字異形的又列出異體,辨析正俗,并對每個字的字義做了解釋,有的還引經(jīng)據(jù)典,解釋得十分詳細,所以《廣韻》是韻書,又是字書,同時又具有類書的性質(zhì)。有些後代已經(jīng)失傳的典籍卻見於《廣韻》的注釋所引。
          《廣韻》一書記錄了中古漢語的字音和字義,特別是數(shù)以千計的反切注音, 為後人研究這一時期的語音面貌保存了完整而詳細的資料。研究上古音和近代音也可以以《廣韻》作為橋梁和基礎(chǔ),再根據(jù)其他的材料來進行。因此,它是漢語語音史上一部承上啟下的著作,對於音韻學習,《廣韻》是一部必讀文獻。

          編輯本段體例

          《廣韻》在體例上也繼承了《切韻》、《唐韻》,下面對《廣韻》體例做個簡要介紹。

          廣韻

          1.分卷。按聲調(diào)分卷。當時漢語共有四個聲調(diào),四聲即應(yīng)是四卷。由于平聲字多,分為上下兩卷,全書共五卷。平、上、去、入四個字,除了代表本調(diào)類之外,還有直接描述調(diào)值的作用。
          2.分韻。同聲調(diào)的字在同一卷里,在一卷之中用韻做單位。同屬一韻的字匯集在一起,稱為一韻。同一韻里原則上不摻入其他韻的字(有個別例外,下文會提到)。
          3.韻目。每個韻有一個名稱,又叫韻目,如一東、二冬、三鐘……,這些韻目都是每個韻開頭的第一個字,它與本韻其他字同韻。一部韻書有多少個韻,就有多少個韻目。
          4.韻次。韻的排列次序,一個韻之后接哪一個韻,一組韻后接哪一組韻,都是經(jīng)過精心設(shè)計的。現(xiàn)在我們能清楚知道的是一組相鄰次的韻,韻母相近,至于兩組韻之間存在什么關(guān)系,就不完全清楚了。每個聲調(diào)的韻都按先后次序標上一、二、三……數(shù)字,表明它的韻次。
          5.小韻。一個韻中的一個音節(jié)為一個小韻,一個小韻把同韻中所有同音字匯集在一起,在小韻的第一個字下注出反切,并標出這個小韻同音字的數(shù)目。小韻的第一個字,也稱這個小韻的代表字?!稄V韻》中的小韻次序是沒有規(guī)律的。
          6.注文。在小韻的代表字下首先注出詞義,末尾用反切注音,最后標出這個小韻包括多少字。小韻中的其他字主要是注出詞義,如果該字有又音,注文末尾標出又音。

          編輯本段主要問題

          四聲相承

          《廣韻》206韻,首先按四聲分成四大類,也可以說是以四聲為綱。所謂四聲

          廣韻

          相承,是指韻母相同、只有平上去入聲調(diào)不同的一組相配的韻。如平聲一東、上聲一董、去聲一送、入聲一屋就是四聲相承的一組韻。這樣一組韻,通常叫一個韻部,也叫以韻為單位的韻類。在實際應(yīng)用中,為了稱說的方便,常常用平聲韻代表這一組韻,比如說東部,同時包括了董送屋三韻,這叫"舉平以賅上去入"。一個韻部并非都是四聲俱全,陽聲韻四聲俱全,陰聲韻只有平上去三聲,沒有入聲,如支、紙、寘韻;有的只有去聲,沒有與之相承的其他聲調(diào)韻,如去聲中的祭、泰、夬、廢。

          四聲韻數(shù)不等

          在206韻中,平聲57韻,上聲55韻,去聲60韻,入聲34韻。平聲分上、下兩卷,上平聲28韻,下平聲29韻。平聲分上、下,是因為平聲字數(shù)多,與今天說的陰平、陽平無關(guān)。既然是四聲相承,平聲57韻,上去聲也應(yīng)該是57韻,實際卻不是這樣。其原因是:平聲冬、臻兩韻的上聲字太少,沒有單獨立韻,這兩個韻的上聲字分別歸到相近的韻——鐘韻的上聲腫韻、欣韻的上聲隱韻里去了,這樣上聲就是55韻。去聲祭、泰、夬、廢四韻,沒有與其相承的平聲韻和上聲韻,等于比平聲多出4韻,這樣去聲應(yīng)該是61韻,但由于臻韻的去聲字太少,沒有單獨立韻,把臻韻的去聲字歸到欣韻的去聲惞韻里去了,這樣去聲就是60韻。綜上所述,如果按四聲相承的原理說,《廣韻》共有61個韻部。

          陰聲、陽聲、入聲韻

          陰聲韻指沒有韻尾或以元音為韻尾的韻,陽聲韻指以鼻音m、n、?為韻尾的韻,入聲韻指以塞音p、t、k為韻尾的韻。入聲韻與陽聲韻相承,陽聲收m尾,入聲則為p尾;陽聲收n尾,入聲則為t;陽聲收?尾,入聲則為k尾,對應(yīng)得非常整齊。在《廣韻》61個韻部中,陰聲韻26個,陽聲韻35個,這樣入聲韻也應(yīng)該是35個。
          但由于陽聲欣韻的入聲字太少,因此,沒有單獨立韻。

          編輯本段考查研究

          《廣韻》是韻書,按韻編排,考查韻部比較容易。如果考查聲母系統(tǒng),就比較困難了,因為韻書并沒有明確標出全書的

          廣韻

          聲母系統(tǒng)。為此,清代學者陳澧創(chuàng)造了反切系聯(lián)法

          廣韻

          。利用系聯(lián)法研究《廣韻》聲母系統(tǒng),他得出40聲類?,F(xiàn)當代學者用同樣方法研究,結(jié)果與陳澧很不一樣,如:黃侃得到41聲類,白滌洲、黃粹伯得出47聲類,曾運乾陸志偉、周祖謨得51聲類。當今多數(shù)學者認為《廣韻》有36個聲母。如果用傳統(tǒng)的漢字表示法,可以列成下表(為理解方便,標出每組聲母的發(fā)音部位、發(fā)音方法,并在每個代表字的后面加上擬音):

          編輯本段版本

          《廣韻》從刊行到現(xiàn)在版本很多,現(xiàn)在常見的本子有張氏澤存堂本、《古逸叢書》覆宋本、《四部叢刊》涵芬樓影印宋刊巾箱本、曹刻楝亭五種本、宋乾道五年黃三八郎本(《鉅宋廣韻》)、覆元泰定本、小學匯函內(nèi)府本等7種。前5種稱繁本,后兩種稱簡本。所謂簡本是元人根據(jù)宋本刪削而成。繁本和簡本主要表現(xiàn)為注文的多少不同,個別韻收字多少也略有不同,但音系是相同的。其中宋乾道本《鉅宋廣韻》曾傳到日本,《經(jīng)籍仿古志》著錄,而在國內(nèi)一度失傳,1889年顧沄以南朝小銅佛自日本山榮家換得一部,后輾轉(zhuǎn)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歸上海圖書館。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據(jù)現(xiàn)藏上海圖書館的顧沄舊藏本影印出版,原缺入聲一卷,顧氏原用元人略注本配補,影印時換成《四部叢刊》影宋本。據(jù)周祖謨考證,此本與楝亭五種本相近。此外還有周祖謨于1936年寫成的《廣韻校本》(時年周先生僅20歲),周氏以澤存堂本為底本,以除了《鉅宋廣韻》的版本??保瑫r吸收了清段玉裁、近代王國維、趙萬里的??背晒⒖剂颂茖懕練埦?0種。此書搜集資料全,校讎方法精,是目前較易得的好的《廣韻》校本。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九十八:《廣韻》
          [轉(zhuǎn)載]國學講義之八——音韻學(二)
          怎樣寫古詩詞(初級學習版)
          王步高教授《詩詞格律與寫作》第一講
          詩韻和詞韻(陳漢冕)
          韻書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