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fèi)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國學(xué)經(jīng)典名句(下)

           147、不侈于後世,不靡于萬物,不暉于數(shù)度,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莊子雜篇·天下》)

            【譯文】不使后世奢侈,不浪費(fèi)萬物,不炫耀禮儀法度,用規(guī)矩來勉勵自己,以備擔(dān)當(dāng)世間的急難。

            148、君子不為苛察,不以身假物。(《莊子雜篇·天下》)

            【譯文】君子不求苛刻計較,不使自己為外物所役。

            149、知不知,將薄知而後鄰傷之者也。(《莊子雜篇·天下》)

            【譯文】強(qiáng)求知其不知,就會為知所迫而結(jié)果損傷自己。

            150、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薰然慈仁,謂之君子。(《莊子雜篇·天下》)

            【譯文】以仁來施行恩惠,以義來建立條理,以禮來規(guī)范行動,以樂來調(diào)和性情,表現(xiàn)溫和仁慈,稱為君子。

            151、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孟子·梁惠王上》)

            【譯文】從沒有講仁義卻遺棄自己父母的,也沒有講義卻輕慢自己君王的。

            152、以五十步笑百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

            【譯文】逃跑了五十步的人笑那些跑了一百步的人,(前者)只不過還沒跑到一百步,但也是逃跑啊。

            15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譯文】尊敬自己的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的長輩;愛護(hù)自己的小孩,從而推廣到愛護(hù)別人的小孩。

            154、權(quán),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孟子·梁惠王上》)

            【譯文】稱一稱,才知道輕重;量一量,才知道長短。凡事都是這樣,人心更是如此。

            155、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梁惠王下》)

            【譯文】為老百姓的快樂而快樂,老百姓也為他的快樂而快樂;為老百姓的憂愁而憂愁,老百姓也為他的憂愁而憂愁。

            156、曾子曰:“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跸隆罚?/font>

            【譯文】曾子說:“你怎樣對別人,別人就怎樣回報你”。

            157、君子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為可繼也。若夫成功,則天也。(《孟子·梁惠王下》)

            【譯文】君子創(chuàng)立基業(yè),奠定傳統(tǒng),正是為了可以被繼承下去。至于成功與否,還要看天命。

            158、子貢曰:“學(xué)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孟子·公孫丑上》)

            【譯文】子貢說:“學(xué)習(xí)而不知滿足,是明智;教育而不知疲倦,是仁愛”。

            159、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

            【譯文】孟子說:“我懂得辨析言辭,我善于培養(yǎng)我的浩然之氣”。

            160、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孟子·公孫丑上》)

            【譯文】突出于所屬的類,超拔于所屬的群,自從有人類以來,還沒有比孔子更偉大的。

            161、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孟子·公孫丑上》)

            【譯文】倚仗力量來使人服從的,并不是真心服從,只不過力量不足相敵罷了;依靠道德來使人服從的,卻是心悅誠服。

            162、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孟子·公孫丑上》)

            【譯文】天降的災(zāi)難還可以躲避,自找的災(zāi)難那可就活不了。

            163、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

            【譯文】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羞恥之心,是義的萌芽;退讓之心,是禮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

            164、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

            【譯文】吸取別人的優(yōu)點(diǎn)來完善自己,這就是同別人一起行善。所以君子最了不起的就是同別人一起行善。

            165、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fā);發(fā)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孟子·公孫丑上》)

            【譯文】實行仁,就好比射箭,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的姿勢然后才發(fā)射;發(fā)射而沒有射中,不埋怨勝過自己的人,只要反過來找自己的問題就行了。

            16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孟子·公孫丑下》)

            【譯文】占據(jù)道義者幫助他的人就多,失去道義者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的人少到極點(diǎn),連親戚都背叛他;幫助的人多到極點(diǎn),全天下都順從他。

            167、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孟子·公孫丑下》)

            【譯文】古時候的君子,他的錯誤呢,就像日食和月食一般,別人都看得見;等他改正了,別人都抬頭仰望。

            168、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孟子·滕文公上》)

            【譯文】孟子講人性本善的道理,言語之間不離堯、舜。

            169、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譯文】父子之間有慈愛,君臣之間有禮義,夫婦之間有區(qū)別,老少之間有等級,朋友之間有誠信。

            170、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孟子·滕文公上》)

            【譯文】把錢財送給別人叫做惠,把善良教給別人叫做忠,為天下找到人才叫做仁。

            171、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dú)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

            【譯文】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中正的位置——禮上,走在天下最開闊的大路——義上;得志的時候,和老百姓一道走;不得志的時候,自己走自己的路。

            17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譯文】富貴不能使他驕狂,貧賤不能改變他的心志,威武不能使他屈服,這樣才叫做大丈夫。

            173、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孟子·離婁上》)

            【譯文】愛別人,別人卻不親近自己,那就反過來檢討自己是否夠仁愛;管理別人,卻管理不好,那就反過來檢討自己是否夠明智;對別人有禮,別人卻不回應(yīng),那就反過來檢討自己是否夠恭敬。

            174、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孟子·離婁上》)

            【譯文】凡是行為有達(dá)不到預(yù)期效果的,都反過來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歸向他。

            175、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孟子·離婁上》)

            【譯文】得到老百姓的支持有辦法:得民心,就能得到老百姓支持。得民心有辦法:他們想要的,就為他們聚積,他們所厭惡的,不要強(qiáng)加給他們。

            176、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孟子·離婁上》)

            【譯文】自己殘害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所談?wù)?;自己拋棄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所作為?/font>

            177、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ā睹献印るx婁上》)

            【譯文】仁,是人最安穩(wěn)的住宅;義,是人最中正的道路。空著安穩(wěn)的住宅而不住,舍棄中正的道路而不走,可悲啊!

            178、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孟子·離婁上》)

            【譯文】仁的實質(zhì),就是侍奉雙親;義的實質(zhì),就是服從兄長;智慧的實質(zhì),就是懂得這二者的道理而不可離棄。

            179、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保ā睹献印るx婁下》)

            【譯文】孟子說:“有德行的人,說話不一定都講信用,做事不一定都果斷,只看是否合乎義。”

            180、孟子曰:“博學(xué)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保ā睹献印るx婁下》)

            【譯文】孟子說:“廣博地學(xué)習(xí),詳細(xì)地解說,最終還是要回到簡略地陳述大義的境界?!?/font>

            181、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孟子·萬章上》)

            【譯文】上天生育老百姓,就是要使先知者喚醒后知者,使先覺者喚醒后覺者。

            182、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孟子·萬章下》)

            【譯文】不倚仗自己的年長,不倚仗自己的顯貴,也不倚仗兄弟的勢力來交朋友。所謂友,是以對方的品德為友,不可有所倚仗。

            183、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告子上》)

            【譯文】人性的善良,就像水性趨向下流。人的本性沒有不善良的,水的本性沒有不向下流的。

            184、《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font>

            【譯文】《詩經(jīng)》說:“上天生養(yǎng)萬民,事物都有法則。百姓把握常規(guī),喜愛美好品德?!?/font>

            185、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譯文】生命是我所喜愛的,大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二者不能兼得,那么救犧牲生命而去取義。

            186、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告子上》)

            【譯文】仁指的是人心,義指的是人走的路,放棄那正道不走,喪失了善良的本性而不知道去尋找,可悲??!

            187、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xué)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譯文】人們有雞狗走丟了,便知道去找回來;有喪失了善心的,卻不知道去尋找。學(xué)問之道沒有別的,就是找回來那喪失了的善心罷了。

            188、五穀者,種之美者也。茍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譯文】五谷是莊稼中好的東西,可是如果沒有成熟,還不如稗子之類的雜草。仁也是這樣,關(guān)鍵在于使它成熟罷了。

            189、學(xué)者必志於彀。大匠誨人必以規(guī)矩,學(xué)者亦必以規(guī)矩。(《孟子·告子上》)

            【譯文】學(xué)習(xí)的人一定要努力把弓拉滿。技藝高超的木工教導(dǎo)人,一定要遵循規(guī)矩,學(xué)習(xí)的人也一定要遵循規(guī)矩。

            190、君子之事君也,務(wù)引其君以當(dāng)?shù)溃眷度识?。(《孟子·告子下》?/font>

            【譯文】君子侍奉君主,應(yīng)一心一意地引導(dǎo)君王走正路,用心于仁罷了。

            191、先名實者,為人也;後名實者,自為也。(《孟子·告子下》)

            【譯文】把名聲看得很重的人,是為了濟(jì)世救民;不很看重名聲功業(yè)的人,是為了獨(dú)善其身。

            192、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fā)於聲,而後喻。(《孟子·告子下》)

            【譯文】人經(jīng)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心中困苦,思慮阻塞,然后才能有所奮發(fā);體現(xiàn)在神情上,生發(fā)在言語中,然后才能被人明白。

            193、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譯文】天打算把重要任務(wù)落實到某個人身上時,一定會先使他的心意苦惱,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的所作所為都受到干擾而不能如意,用這種方式去觸動他的心靈,堅韌他的性格,增加他的才能。

            194、教亦多術(shù)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譯文】教育的方式也有很多,我不屑去教誨他,這也是教誨的一種方式呢。

            195、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盡心上》)

            【譯文】充分發(fā)揮人的善良的本心,就是知曉了人的本性。知曉人的本性,就知曉天命了。

            196、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孟子·盡心上》)

            【譯文】尋求有一定的方法,能否得到卻取決于命運(yùn),這是無益于收獲的尋求,因為所尋求的存在于我自身以外。

            197、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qiáng)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盡心上》)

            【譯文】反省自身發(fā)現(xiàn)自己是誠實的,這是最大的快樂。勉勵自己依從推己及人的恕道行事,這是最近的求仁之路了。

            198、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保ā睹献印けM心上》)

            【譯文】孟子說:“人不可以沒有羞恥,不知羞恥的羞恥,是真正的羞恥啊?!?/font>

            199、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jī)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保ā睹献印けM心上》)

            【譯文】孟子說:“羞恥對于人來說是很重要的,行巧詐之事的人沒有地方用得著羞恥?!?/font>

            201、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孟子·盡心上》)

            【譯文】良好的政治,百姓畏懼它;良好的教化,百姓熱愛它。良好的政治可以得到百姓的財富,良好的教化可以得到百姓的心。

            202、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dá)。(《孟子·盡心上》)

            【譯文】流水這種東西,不把小的坑洼灌滿,就不會繼續(xù)向前流動。君子有志于追求大道,不達(dá)到一定的程度不能通達(dá)。

            203、孟子曰:“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保ā睹献印けM心上》)

            【譯文】孟子說:“做事情好比挖井,挖得很深還見不到泉水,仍是一口廢井?!?/font>

            204、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孟子·盡心上》)

            【譯文】殺死一個無罪的人就是不仁;不是自己的東西卻強(qiáng)行拿來就是不義。

            205、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孟子·盡心上》)

            【譯文】居所在哪里?仁就是;道路在哪里?義就是。居住于仁,行走由義,大人所做的事就齊備了。

            206、恭敬者,幣之未將者也。恭敬而無實,君子不可虛拘。(《孟子·盡心上》)

            【譯文】恭敬之心,應(yīng)該是在送出禮物之前就有的。只有表面的恭敬,而并非實心實意,君子便不可以被虛假的禮節(jié)所束縛。

            207、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孟子·盡心上》)

            【譯文】天下政治清明,就終身行道;天下統(tǒng)治黑暗,就為道獻(xiàn)身;還沒聽說過犧牲道來迎合人的。

            208、於不可已而已者,無所不已。於所厚者薄,無所不薄也。(《孟子·盡心上》)

            【譯文】對于不該停止的事卻停止了,那么就沒什么不可以停止的了。對于本該厚待的人而薄待,那么沒有誰不可薄待了。

            209、知者無不知也,當(dāng)務(wù)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wù)。(《孟子·盡心上》)

            【譯文】智者沒有什么不想知道的,但急于知道當(dāng)前該做的緊要事情;仁者沒有什么不愛惜的,但急于先愛親人和賢人。

            210、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孟子·盡心下》)

            【譯文】仁人把施與他所愛人的仁德推及到他所不愛的人身上;不仁者把加給他所不愛的人的禍害推及到他所愛人的身上。

            211、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孟子·盡心下》)

            【譯文】不施行仁德卻能得到一個國家的,有這樣的事;不施行仁德,卻能得到天下,這樣的事不曾有過。

            212、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孟子·盡心下》)

            【譯文】值得人喜歡便是好;好處確實存在于他自身,便是實在;使那些好處充滿他全身便是美;不但充滿而且能夠光彩奪目地表現(xiàn)出來,便是大;大而又能化育萬物便是圣;圣達(dá)到不可測度的境界,便是神。

            213、人皆有所不忍,達(dá)之於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為,達(dá)之於其所為,義也。(《孟子·盡心下》)

            【譯文】人人都有不忍心做的事,把這種心推及到他所忍心做的事上,就是仁。人人都有不愿做的事,推及到他所想做的事上,就是義。

            214、言近而指遠(yuǎn)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孟子·盡心下》)

            【譯文】言語淺顯但意義深遠(yuǎn)的,是‘善言’;所操持的簡約,但成效廣大的,是‘善道’。

            215、君子之守,脩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蕓人之田,所求於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孟子·盡心下》)

            【譯文】君子的操守,從修養(yǎng)自身開始,進(jìn)而使天下太平。人們的毛病在于舍棄自己的田地,而去耕種別人的田地——要求他人的太多,而對自己的要求卻很少。

            216、養(yǎng)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孟子·盡心下》)

            【譯文】修養(yǎng)心性沒有比減少欲望更好的辦法。為人如果欲望少,即使善性有所缺失,也不會失去很多;為人如果欲望很多,即使善性有所保存,保留的也不會很多。

            217、君子居必?fù)襦l(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荀子·勸學(xué)篇》)

            【譯文】君子定居時一定要選擇鄉(xiāng)鄰,出游時一定要親近有品學(xué)之士,用來防止沾染邪惡的東西、接近正確恰當(dāng)?shù)乃枷搿?/font>

            218、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zāi)乃作。(《荀子·勸學(xué)篇》)

            【譯文】凡一種事物的興起,一定有它的根源。榮耀和屈辱的到來,一定同一個人的思想品德有對應(yīng)的關(guān)系。肉腐爛后就會生蛆,魚枯死后就會生蛀,懈怠散漫,忘乎所以,災(zāi)禍就要發(fā)生了。

            219、君子之學(xué)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荀子·勸學(xué)篇》)

            【譯文】君子為學(xué),聽在耳里,記在心上,外散于身體儀態(tài)之中,而表現(xiàn)于一舉一動之間。即使是極細(xì)小的一言一行,都可以作為人的楷模。

            220、學(xué)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jīng),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荀子·勸學(xué)篇》)

            【譯文】學(xué)習(xí)從哪里開始?在哪里結(jié)束?答曰:學(xué)習(xí)的方法,應(yīng)當(dāng)以誦讀經(jīng)文為起始,以研究禮法為目的。學(xué)習(xí)的意義,以做有志之士為起始,以成圣人為目的。

            221、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wù)吆??(《荀子·勸學(xué)篇》)

            【譯文】山里有玉,連草木都會潤澤,深淵有珠,連崖岸都不會干枯。為善而不積的人有,若積善,哪里有不為人知的道理?

            222、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荀子·勸學(xué)篇》)

            【譯文】過去瓠巴鼓瑟,水中的魚也會浮到水面來聽;伯牙鼓琴,六馬仰首而聽。所以聲音不會因為小而聽不見,行為不會因為隱蔽而不被看見。

            223、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後接之,非其道則避之。(《荀子·勸學(xué)篇》)

            【譯文】凡所問非關(guān)禮者,不必告訴他。所告非關(guān)禮者,不要再去多問。有人說到與禮無關(guān)的事,也不必聽。有意氣求勝而無意者,不要同他辯論。所以抱著求道之心而來的,才能與之交往,不是為求道的就回避他。

            224、古之學(xué)者為己,今之學(xué)者為人。君子之學(xué)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xué)也,以為禽犢。(《荀子·勸學(xué)篇》)

            【譯文】古代的人學(xué)習(xí)是為了修養(yǎng)自身,現(xiàn)在的人學(xué)習(xí)則是為了獲取其他東西。君子學(xué)習(xí),是為了完善身心;小人學(xué)習(xí),只是想用所學(xué)的東西向他人顯示。

            225、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xué)。(《荀子·勸學(xué)篇》)

            【譯文】射一百支箭,有一支沒射中就不能叫善射。駕車行千里,而差半步不到,就不能叫善御。學(xué)者為學(xué),而不能盡知其倫類,不能專一于仁義,就不能叫善學(xué)。

            226、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yīng),能定能應(yīng),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荀子·勸學(xué)篇》)

            【譯文】有德操就有定力,有定力才能應(yīng)變外來事物。內(nèi)有應(yīng),外有定,才可稱為全人。天之所貴在其大,地之所貴在其廣,君子所貴就在其全啊。

            227、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shù)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yǎng)之。(《荀子·勸學(xué)篇》)

            【譯文】君子知道不全不純不足以為美,所以誦說經(jīng)典,以求貫穿其大義,研讀思索以求其精旨,設(shè)身處地,以古人所做的事情為楷模,而求其所處之法,根除害道之事,以保持學(xué)之所得。

            228、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災(zāi)然必以自惡也。(《荀子·修身篇》)

            【譯文】見有善行,一定要恭謹(jǐn)自查,自己是否也有此善行;見到不善的行為,一定要驚心警惕,反省自己是否也有此不善。自己身上的善,一定要固守;身上的不善,一定要畏惡它如同災(zāi)禍。

            229、非我而當(dāng)者,吾師也;是我而當(dāng)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故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荀子·修身篇》)

            【譯文】批評我而所言恰當(dāng)?shù)娜?,是我的老師;贊譽(yù)我而所言恰當(dāng)?shù)娜?,是我的朋友;獻(xiàn)媚阿諛我的人,是害我的讒賊。所以君子尊崇老師而親近朋友,對于讒賊而深惡痛絕。

            230、以善先人者謂之教,以善和人者謂之順;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荀子·修身篇》)

            【譯文】用善引導(dǎo)人的是教誨,用善響應(yīng)人的是和順,用不善引導(dǎo)人的是諂佞,用不善附和人的是阿諛。

            231、人無法,則倀倀然;有法而無志其義,則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類,然後溫溫然。(《荀子·修身篇》)

            【譯文】人沒有禮法,則無所適從;有法而不知其深義,則茫然無所遵從;依據(jù)禮法,又能深明其統(tǒng)類,然后才能優(yōu)游不迫。

            232、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無禮何以正身?無師,吾安知禮之為是也?(《荀子·修身篇》)

            【譯文】禮,是用來端正身心的;老師,是用來端正禮法的。沒有禮,用什么來修正自己的行為?沒有老師,我怎么知道禮是這樣的?

            233、形不勝心,心不勝術(shù)。術(shù)正而心順之,則形相雖惡而心術(shù)善,無害為君子也;形相雖善而心術(shù)惡,無害為小人也。(《荀子·非相篇》)

            【譯文】相人的形貌不如觀察人的立心,觀察他的立心不如研究他的所行所學(xué)。相貌不能決定人的內(nèi)心,而內(nèi)心又受到所行所學(xué)的影響。所學(xué)所行正,心也順著它,那么形貌雖然丑惡心術(shù)也會善,不妨礙成為君子。所學(xué)所行不正,那么形貌雖好心術(shù)也會惡,終究還是小人。

            234、類不悖,雖久同理,故鄉(xiāng)乎邪曲而不迷,觀乎雜物而不惑,以此度之。(《荀子·非相篇》)

            【譯文】只要同類事物不相背離,即使時間相隔很長,道理還是一樣的,所以面對邪說歪理也不會迷亂,看到雜亂無章的事物也不會困惑,這就是因為按照正確的道理推測一切事物的緣故。

            235、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為甚。故贈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觀人以言,美於黼黻文章;聽人以言,樂於鍾鼓琴瑟。故君子之於言無厭。(《荀子·非相篇》)

            【譯文】人都喜歡談?wù)f自己崇尚的東西,君子尤其如此。所以贈人以善言,比金石珠玉更有價值;用善言勸勉人,比華麗的衣服色彩更美好;聽從善言,比聽鐘鼓琴瑟之音還快樂。所以君子對于善言,津津樂道而從不厭倦。

            236、君子之度己則以繩,接人則用曳。度己以繩,故足以為天下法則矣。接人用曳,故能寬容,因求以成天下之大事矣。(《荀子·非相篇》)

            【譯文】君子嚴(yán)于律己,好像用繩墨量木材,對待別人,就應(yīng)該用引導(dǎo)的方法,這就像用舟楫接引人上船,這樣才能做到寬廣包容,依靠眾人而成天下之大事。

            237、小辯不如見端,見端不如見本分。小辯而察,見端而明,本分而理。(《荀子·非相篇》)

            【譯文】辯說小事,不如把握好事情的頭緒,把握好事情的頭緒,不如抓住根本。辯說小事能夠精察,抓住頭緒能夠明白,抓住了根本就能得到辯說的根本意義。

            239、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夫是之謂兼術(shù)。(《荀子·非相篇》)

            【譯文】君子自己賢能卻能包容才劣之人,自己智慧卻能包容愚鈍之人,自己廣博卻能包容淺陋之人,自己專精卻能包容只是駁雜之人,這就是兼容之道。

            240、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貧富貴賤之等,足以相兼臨者,是養(yǎng)天下之本也。《書》曰:“維齊非齊?!贝酥^也。(《荀子·王制篇》)

            【譯文】古代的君主痛恨混亂,所以指定了禮儀來加以區(qū)分,使人們有貧窮與富裕、高貴與卑賤的差別,使自己能夠憑借這些差別來全面統(tǒng)治他們,這是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則?!渡袝飞险f:“要做到整齊劃一,關(guān)鍵在于不整齊劃一?!闭f的就是這個道理。

            241、選賢良,舉篤敬,興孝弟,收孤寡,補(bǔ)貧窮,如是,則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秱鳌吩唬骸熬?,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贝酥^也。(《荀子·王制篇》)

            【譯文】選用賢良之人,提拔忠厚恭謹(jǐn)之人,提倡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收養(yǎng)孤兒寡母,資助貧窮的人,像這樣,百姓就服從統(tǒng)治了。百姓服從統(tǒng)治,然后君王的統(tǒng)治地位才能穩(wěn)固。古書上說:“君王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能浮起船,也能掀翻船。”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242、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親也;義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貴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敵也。(《荀子·王制篇》)

            【譯文】仁德高于天下,所以天下沒有人不親近他。道義高于天下,所以天下沒有人不尊重他。威嚴(yán)高于天下,所以天下沒有誰敢與其為敵。

            243、天地者,生之始也;禮義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禮義之始也。為之,貫之,積重之,致好之者,君子之始也。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荀子·王制篇》)

            【譯文】天地是生命的本源,禮儀是治國的本源,君子是禮儀的本源。制定禮儀,推行禮儀,培養(yǎng)禮儀,到達(dá)愛好禮儀的地步,是成為君子的本源。所以天地生養(yǎng)君子,君子治理天地。

            244、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篇》)

            【譯文】人有氣、有生命、有知覺,而且講究義氣,所以人在天下萬物中最為尊貴。人的力氣不如牛大,奔跑不如馬快,但牛、馬卻被人役使,這是為什么呢?就是因為:人能結(jié)成社會群體,而它們不能。

            245、能以事親謂之孝,能以事兄謂之弟,能以事上謂之順,能以使下謂之君。(《荀子·王制篇》)

            【譯文】能夠按禮儀來侍奉父母的叫做孝,能夠按禮儀來侍奉兄長的叫做悌,能夠按禮儀來侍奉君主的叫做順,能夠按禮儀來差使臣民的叫做君。

            246、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yǎng)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唯圣人為不求知天。(《荀子·天論篇》)

            【譯文】萬物都得其(天)調(diào)和以生,都得其長養(yǎng)以成,看不見它化生萬物的痕跡,只見到它的功效,這就是大自然的神妙啊。人們都看得見大自然所生成的萬物,卻不知道它生成萬物的那種無形過程,這就是稱其為天的原因。天道難測,所以只有圣人才知道只盡人事,而不費(fèi)力氣去尋求了解天的道理。

            247、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錯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進(jìn)也;小人錯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荀子·天論篇》)

            【譯文】君子尊重自己的努力,而不羨慕那些由上天決定的事;小人放棄了自己的努力,而羨慕由上天決定的事情。所以君子日益精進(jìn),小人每日退步。248、淺不足與測深,愚不足與謀知,坎井之蛙不可與語東海之樂。(《荀子·正論篇》)

            【譯文】淺的東西不足以測量深的東西,愚昧的人不足以與智慧的人相謀,壞井里青蛙無法和它談?wù)撳塾螙|海的樂趣。

            249、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荀子·禮論篇》)

            【譯文】禮,上是用來祭祀天的,下是用來祭祀地的,也是表示對祖先和君師的尊重,這是禮儀的三個根本。

            250、厚者,禮之積也;大者,禮之廣也;高者,禮之隆也;明者,禮之盡也。(《荀子·禮論篇》)

            【譯文】厚重的德行,是積累禮儀所致;君子博大的精神,是處處遵循禮儀所致;君子高尚的品德,是推崇禮的結(jié)果;君子能夠明察,是因為完全做到了禮的要求。

            251、禮者,謹(jǐn)於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終始俱善,人道畢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終,終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禮義之文也。(《荀子·禮論篇》)

            【譯文】禮,對于生死之事的辦理最為慎重。活著,是生命的開始;死亡,是人生的終結(jié),生與死都能按照禮處理得十分妥善,人道就全了。所以君子敬畏生命而慎重對待死亡,態(tài)度如一,這就是禮義文理了。

            252、禮者,斷長續(xù)短,損有馀,益不足,達(dá)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者也。故文飾、粗惡、聲樂、哭泣,恬愉、憂戚,是反也,然而禮兼而用之,時舉而代御。(《荀子·禮論篇》)

            【譯文】禮,就是用來取長補(bǔ)短,減少多出的,彌補(bǔ)不足的,既要達(dá)到愛慕崇敬死者的禮節(jié)目的,又能養(yǎng)成按照禮的規(guī)則去做的美德。所以文飾與粗惡、聲樂與哭泣、恬愉與憂愁,這些情感是對立的;然而禮都能兼用,隨時變換使用。

            253、故曰: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荀子·禮論篇》)

            【譯文】所以說:本性,是人天生的材質(zhì);人為,是盛大的禮法文理。沒有本性,那么禮法文理就沒有地方施加,沒有人為,人本始的天性就不能自己變得美起來。

            254、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性偽合而天下治。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載人,不能治人也;宇中萬物、生人之屬,待圣人然後分也。(《荀子·禮論篇》)

            【譯文】天地和諧,萬物才能生長,陰陽相接,世界才能變化,人的天性和后天的禮義結(jié)合,天下才能能到治理。天能產(chǎn)生萬物,卻不能治理它;地能養(yǎng)育人,卻不能治理人;世界上的萬物和人類,必須依靠圣人制定禮法,然后才能各得其位。

            255、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終始一也。(《荀子·禮論篇》)

            【譯文】喪禮,就是用生前的樣子去裝飾死者,大致模仿他活著的時候的樣子把死者送走。 所以侍奉死者如同生者,侍奉死去的人如同他活著的時候,對于生死存亡都能按照禮的規(guī)定來做。

            256、刻死而附生謂之墨,刻生而附死謂之惑,殺生而送死謂之賊。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使死生終始莫不稱宜而好善,是禮義之法式也,儒者是矣。(《荀子·禮論篇》)

            【譯文】刻薄死者而厚待活著的人,這是墨家的主張,刻薄活著的人而厚葬死去的人,這是糊涂,殺死活著的人去陪葬死者,這是害人。大致模仿一個人活著時候的情形去為他送死,使得生死始終無不合宜完善,這是禮義的法則儀式,是儒家的主張。

            257、上取象於天,下取象於地,中取則於人,人所以群居和一之理盡矣。(《荀子·禮論篇》)

            【譯文】禮的制定,上取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中間取法于人,人們共同居住、和諧統(tǒng)一的道理全在這里了。

            258、人不能不樂,樂則不能無形,形而不為道,則不能無亂。先王惡其亂也,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荀子·樂論篇》)

            【譯文】人不可能沒有快樂,有快樂就不能不有所表現(xiàn),有所表現(xiàn)而不去引導(dǎo),就會流于亂。先王憎惡這種亂,所以制作了雅、頌的音樂以引導(dǎo)它。

            260、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謹(jǐn)為之文。樂中平則民和而不流,樂肅莊則民齊而不亂。(《荀子·樂論篇》)

            【譯文】音樂生于人心,感人的力量最深,改變?nèi)说那楦幸沧羁?,所以先王非常?jǐn)慎地制定音樂。音樂中正平和,百姓就和睦而不至于淫放,音樂嚴(yán)肅莊重,百姓就整齊而不陷于紛亂。

            261、樂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fēng)易俗。故先王導(dǎo)之以禮樂而民和睦。(《荀子·樂論篇》)

            【譯文】音樂,是圣人所喜歡的,它可以改善人心,它的聲音感人至深,容易移風(fēng)易俗,所以先王用禮樂來引導(dǎo)百姓而使其和睦。

            262、故樂者,所以道樂也,金石絲竹,所以道德也。樂行而民鄉(xiāng)方矣。(《荀子·樂論篇》)

            【譯文】所以音樂是用來引導(dǎo)快樂的,金石絲竹之聲,是用來引導(dǎo)道德的。音樂得到推行人們就會朝著正確的方向走。

            263、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荀子·樂論篇》)

            【譯文】君子喜歡音樂是為了提高道德修養(yǎng),小人喜歡音樂是為了滿足個人欲望。用道來控制欲望,就會喜樂而不悖亂;欲望過分而忘記了道,就會迷惑而不快樂。

            264、禮樂之統(tǒng),管乎人心矣。窮本極變,樂之情也;著誠去偽,禮之經(jīng)也。(《荀子·樂論篇》)

            【譯文】禮樂的關(guān)鍵是能約束人心。源于人心,極盡情感之變化,是樂的本質(zhì);表達(dá)誠心,去掉虛偽,是禮的原則。

            265、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暗於大理。治則復(fù)經(jīng),兩疑則惑矣。(《荀子·解蔽篇》)

            【譯文】大凡人的通病,是被片面的認(rèn)識所局限,而不明白全面正確的道路。糾正了片面的認(rèn)識,才能使認(rèn)識符合正道,對正道三心二意則必然產(chǎn)生疑惑。

            266、遠(yuǎn)為蔽,近為蔽,博為蔽,淺為蔽,古為蔽,今為蔽。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此心術(shù)之公患也。(《荀子·解蔽篇》)

            【譯文】只看到遠(yuǎn)處能成為蔽,只看到近處能成為蔽,博學(xué)能成為蔽,淺薄能成為蔽,泥古不化是蔽,知今不知古也是蔽。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差異,有差異就會互相形成蔽塞,這是人思想方法上的通病。

            267、“知賢之為明,輔賢之謂能,勉之彊之,其福必長?!贝酥^也。此不蔽之福也。(《荀子·解蔽篇》)

            【譯文】“能夠識別賢良的叫做明,能夠輔助賢良的叫做能,在這方面勤奮努力,他的幸福一定長久?!边@就是不被蒙蔽的福氣。

            268、圣人知心術(shù)之患,見蔽塞之禍,故無欲無惡,無始無終,無近無遠(yuǎn),無博無淺,無古無今。(《荀子·解蔽篇》)

            【譯文】圣人知道思想方法偏頗的壞處,看到了蔽塞的禍害,所以不特別喜好一樣?xùn)|西,也不特別憎惡一樣?xùn)|西,不過分強(qiáng)調(diào)開始,也不過分強(qiáng)調(diào)結(jié)局,不偏重近,也不偏重遠(yuǎn),不過分博大,也不過分淺近,不泥古,也不薄今。

            269、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謂虛,不以所已臧害所將受謂之虛。(《荀子·解蔽篇》)

            【譯文】人天生有認(rèn)識的能力,有認(rèn)識能力就有記憶。有記憶就是貯藏,然而也有所謂虛,所謂虛,就是不因為已經(jīng)獲得的去妨礙將要接受的。

            270、心枝則無知,傾則不精,貳則疑惑。以贊稽之,萬物可兼知也。身盡其故則美,類不可兩也,故知者擇一而壹焉。(《荀子·解蔽篇》)

            【譯文】思想分散就不能獲得對事物的了解,心思不專一認(rèn)識就不精深,三心二意就會疑惑。專一于道,并用來幫助考察萬物,那么萬物都可以被認(rèn)識了。一個人只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并盡力去做了,就能做到身美,凡萬事萬物的道理,都不能執(zhí)兩端而得,所以明智之人選擇一端而專心以赴。

            271、虛壹而靜,謂之大清明。萬物莫形而不見,莫見而不論,莫論而失位。(《荀子·解蔽篇》)

            【譯文】虛心、專一,安靜,才能達(dá)到認(rèn)識上的極其透徹、沒有遮蔽的境界。進(jìn)入這種境界,世界萬物沒有不顯現(xiàn)出來的,顯現(xiàn)出來的都能加以歸類、排列次序,能排列次序的都會讓其各得其位。

            272、精於物者以物物,精於道者兼物物。故君子壹於道而以贊稽物。壹於道則正,以贊稽物則察,以正志行察論,則萬物官矣。(《荀子·解蔽篇》)

            【譯文】精通于某種具體事物的人,可以讓他來治理這一類事物,精通于道的人,卻可以治理各種事物,所以君子專一于道,能夠用道幫助考察萬物。專心于道,心志就純正不偏,用它來幫助考察萬物,就能明察,用純正的思想,明察的行為去對待萬物,那么萬物都可以得到治理了。

            273、仁者之行道也,無為也;圣人之行道也,無強(qiáng)也。仁者之思也恭,圣人之思也樂。此治心之道也。(《荀子·解蔽篇》)

            【譯文】仁者推行道,并不刻意去做;圣人推行道,不必勉強(qiáng)去做。仁者在思慮道時,是恭敬的,圣人在思慮道時,是樂在其中的。這就是治心的根本方法。

            274、不慕往,不閔來,無邑憐之心,當(dāng)時則動,物至而應(yīng),事起而辨,治亂可否,昭然明矣。(《荀子·解蔽篇》)

            【譯文】不羨慕過去,不憂念未來。沒有憂愁或憐憫的心情,時機(jī)合適就行動,事物來了就應(yīng)對,事情發(fā)生了就處理,這樣什么是治,什么是亂,什么要肯定,什么要否定,就一清二楚了。

            275、為之無益於成也,求之無益於得也,憂戚之無益於幾也,則廣焉能棄之矣。不以自妨也,不少頃干之胸中。(《荀子·解蔽篇》)

            【譯文】做了卻無益于成功,追求卻無益于得到,憂愁卻無益于解決危機(jī),對于這樣的事,就應(yīng)當(dāng)將它拋棄得遠(yuǎn)遠(yuǎn)的。不因為它而妨礙自己,也不讓它對心有片刻干擾。

            276、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暗於大理。治則復(fù)經(jīng),兩疑則惑矣。(《荀子·解蔽篇》)

            【譯文】大凡人的通病,是被片面的認(rèn)識所局限,而不明白全面正確的道理。糾正了片面的認(rèn)識,才能使認(rèn)識符合正道,對正道三心二意則必然產(chǎn)生疑惑。

            277、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情然而心為之擇謂之慮。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慮積焉、能習(xí)焉而後成謂之偽。(《荀子·正名篇》)

            【譯文】天性中所表現(xiàn)出的好、惡、喜、怒、哀、樂的情感叫情。情有所欲,心對它進(jìn)行選擇判斷就叫思慮。思慮以后,人體官能照著去做就叫人為。思慮長期積累,官能反復(fù)去做,然后所形成的言行規(guī)范叫作偽。

            278、正利而為謂之事,正義而為謂之行。所以知之在人者謂之知。知有所合謂之智。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謂之能。能有所合謂之能。(《荀子·正名篇》)

            【譯文】出于利的目的而又不失其正去做的,叫做事;符合義的標(biāo)準(zhǔn)而去做的,叫做德行。人固有的認(rèn)識客觀事物的本能叫做知,這種本能與客觀萬物相合就叫智慧。人固有的掌握外物的能力叫做本能,本能與外物相合的叫做才能。

            279、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zhì)也;欲者,情之應(yīng)也。以所欲為可得而求之,情之所必不免也;以為可而道之,知所必出也。(《荀子·正名篇》)

            【譯文】天性,是人天生的東西;情,是天性的實質(zhì)內(nèi)容;欲望,是情的感應(yīng)。以為自己的愿望是可以達(dá)到的,而去追求它,這是人之常情所不可避免的;以為是可以做的而去做它,這是人的智慧所要求的必然選擇。

            280、所欲雖不可盡,求者猶近盡;欲雖不可去,所求不得,慮者欲節(jié)求也。道者,進(jìn)則近盡,退則節(jié)求,天下莫之若也。(《荀子·正名篇》)

            【譯文】欲望雖然不可完全滿足,追求的人有時候依然會接近于完全的滿足,欲望雖然不可以完全去除,所求也有所不得的時候,智者之士則懂得節(jié)制欲望的追求。按照道來行事,能夠滿足欲望的時候就盡量滿足,不能滿足的時候就節(jié)制欲望,天下沒比這更好的原則了。

            281、凡人之取也,所欲未嘗粹而來也;其去也,所惡未嘗粹而往也。故人無動而不可以不與權(quán)俱。(《荀子·正名篇》)

            【譯文】大凡人想要求得某件東西,所想的未必都能得到;而他不喜歡的,也未必都會離開他。所以人的一舉一動,沒有什么能離開權(quán)的標(biāo)準(zhǔn)。


          282、權(quán)不正,則禍托於欲而人以為福,福托於惡而人以為禍,此亦人所以惑於禍福也。(《荀子·正名篇》)

            【譯文】標(biāo)準(zhǔn)不正確,那么災(zāi)禍已經(jīng)蘊(yùn)含在他所希望的事情中,人卻誤以為是福,福氣已經(jīng)蘊(yùn)含在他所希望的事情中,人卻以為是禍,這是人對災(zāi)禍產(chǎn)生迷惑的原因。

            283、無稽之言,不見之行,不聞之謀,君子慎之。(《荀子·正名篇》)

            【譯文】沒有根據(jù)的話,沒見人做過的事,沒聽人說過的謀略,君子一定要慎重地對待。

            284、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荀子·性惡篇》)

            【譯文】一定要有老師和法制的教化,禮儀的引導(dǎo),然后才能出現(xiàn)謙讓,才能與禮儀秩序符合,達(dá)到社會安定。

            285、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xué),不可事,禮義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xué)而能,所事而成者也。(《荀子·性惡篇》)

            【譯文】所謂本性,就是天生的東西,不可以通過學(xué)習(xí)得到,不可以經(jīng)過努力從事而做成;禮義,則是圣人制定出的,可以通過學(xué)習(xí)而得到,可以通過努力從事而做成。

            286、不可學(xué)、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xué)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荀子·性惡篇》)

            【譯文】不可以學(xué)習(xí)、不可以經(jīng)過努力而做成,出于天生的,叫做天性,可以學(xué)習(xí)、可以通過人為努力而做到,取決于人自己的,叫做偽,這就是天性和人為的區(qū)分。

            287、然則生而已,則人無禮義,不知禮義。人無禮義則亂,不知禮義則悖。(《荀子·性惡篇》)

            【譯文】如果只憑著本性,那么人就沒有禮儀,不知禮儀。人沒有禮儀就會混亂,不知禮儀就會悖謬。

            288、善言古者必有節(jié)於今,善言天者必有徵於人。凡論者,貴其有辨合,有符驗,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設(shè),張而可施行。(《荀子·性惡篇》)

            【譯文】善于談?wù)摴糯娜耍欢茉诋?dāng)今得到驗證,善于談?wù)撎斓赖娜?,一定能在人間得到驗證。大凡建言立說,重要的是要有證明、有根據(jù)。所以坐而論道,站起來就應(yīng)該能夠張設(shè),張設(shè)了要能施行。

            289、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圣王之治、禮義之化,然後皆出於治,合於善也。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篇》)

            【譯文】現(xiàn)在人性的惡,一定要經(jīng)過圣王的治理,禮義的教化,之后才能夠得到治理,符合善的標(biāo)準(zhǔn)。由此看來,人性惡是很明明白白的了,人性之善只是后天人為的東西。

            290、凡所貴堯、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然則圣人之於禮義積偽也,亦猶陶埏而為之也。(《荀子·性惡篇》)

            【譯文】人之所以推崇堯、禹、推崇君子,是因為他們能變化天性中的惡,能興起后天的善,興起后天的善就產(chǎn)生了禮義。所以說,圣人與禮、義、積、偽的關(guān)系,就好像陶人用水和泥制作陶器一樣。

            291、今使涂之人伏術(shù)為學(xué),專心一志,思索孰察,加日縣久,積善而不息,則通於神明,參於天地矣。(《荀子·性惡篇》)

            【譯文】如果讓普通人掌握道術(shù)的方法,努力學(xué)習(xí),專心致志,認(rèn)真思索,仔細(xì)考察,日積月累,積累善行而不停息,就會達(dá)到神明的境界,與天地相參。

            292、仁之所在無貧窮,仁之所亡無富貴;天下知之,則欲與天下同苦樂之;天下不知之,則傀然獨(dú)立天地之間而不畏。(《荀子·性惡篇》)

            【譯文】仁之所在,雖貧窮,不以為苦,仁之所無,雖富貴,不以為樂;天下人知道他,則愿與天下人共樂;天下人不知道他,則巋然獨(dú)立于天地之間而無所懼。

            293、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wù)邎颉⑺?、禹、湯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則所見者忠信敬讓之行也。身日進(jìn)於仁義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荀子·性惡篇》)

            【譯文】得到賢師并師從他,那聽到的都是堯、舜、禹、湯之道,得良友并結(jié)交他,那么所見到的都是忠、信、敬、讓的行為。自己在不知不覺中一天天懂得了“仁義”,這都是環(huán)境的力量所造成的。

            295、言之千舉萬變,其統(tǒng)類一也:是圣人之知也。少言則徑而省,論而法,若佚之以繩,是士君子之知也。(《荀子·性惡篇》)

            【譯文】言語多,但文雅而有條理,終日議論其所以如此主張的道理。言語少,簡潔直接,有條例有章法,就好像用繩墨量過一樣,這是士君子的智慧。

            296、驊騮、騹、驥、纖離、綠耳,此皆古之良馬也,然而前必有銜轡之制,後有鞭策之威,加之以造父之馭,然後一日而致千里也。夫人雖有性質(zhì)美而心辯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荀子·性惡篇》)

            【譯文】驊騮、騏驥、纖離、綠耳,這都是古代的良馬,然后一定要前面加上轡頭制約它,后有鞭策的威懾,加上造父精良的駕車術(shù),然后才能日行千里。一個人雖有好的素質(zhì),又有較好的辨別能力,但一定還要找到賢師并師從他,選擇良友并結(jié)交他。

            297、今之人化師法,積文學(xué),道禮義者為君子;縱性情,安恣睢,而違禮義者為小人。(《荀子·性惡篇》)

            【譯文】現(xiàn)在的人,受到了師法的教化,積累了文化知識,行為出于道義的,就是君子;放縱本性,任意胡作非為,違背禮儀的,就是小人。

            298、“涂之人可以為禹”,曷謂也?曰:凡禹之所以為禹者,以其為仁義法正也。然則仁義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zhì),皆有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然則其可以為禹明矣。(《荀子·性惡篇》)

            【譯文】“路上的普通人也可以成為大禹?!睘槭裁催@么說呢?答:禹之所以為禹,因為他能實行“仁義法正”的緣故。這樣說來,仁義法正就有可以知道,可以做到的道理,這樣說來,普通人都有能夠知道仁義法正的材質(zhì),都有能做到仁義法正的條件,所以他能成為禹的道理是很明顯的。

            299、天非私曾、騫、孝己而外眾人也,然而曾、騫、孝己獨(dú)厚於孝之實而全於孝之名者,何也?以綦於禮義故也。(《荀子·性惡篇》)

            【譯文】老天并不是偏愛曾參、閔子騫、孝己而嫌棄眾人,然而只有曾參、閔子騫、孝己注重孝的實踐,而完全獲得了孝的美名,為什么?這是因為他們能盡力于禮儀的緣故。

            300、凡所貴堯、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偽,偽起而生禮義。(《荀子·性惡篇》)

            【譯文】人們之所以推崇堯、禹,推崇君子,是因為他們能變化天性中的惡,能興起后天的善,興起后天的善就產(chǎn)生了禮儀。

            301、可以為,未必能也;雖不能,無害可以為。然則能不能之與可不可,其不同遠(yuǎn)矣,其不可以相為明矣。(《荀子·性惡篇》)

            【譯文】有可能做,但未必一定能做到;雖然不一定能做到,但不妨礙有可能做。如此,則能不能做到與有沒有可能做,期間差別太大了。它們之間不能等同看待是很明顯的。

            302、直木不待隱栝而直者,其性直也;枸木必將待隱栝、烝、矯然後直者,以其性不直也。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圣王之治、禮義之化,然後皆出於治,合於善也。(《荀子·性惡篇》)

            【譯文】不依靠隱栝而直,因為它天生是直的;曲木必須要經(jīng)過隱栝、加熱矯正之后才直,是因為其天性不直?,F(xiàn)在人性的惡,一定要經(jīng)過圣王的治理,禮儀的教化,之后才能夠得到治理,符合善的標(biāo)準(zhǔn)。

            303、 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故樂者,所以道樂也,金石絲竹,所以道德也。(《荀子·樂論篇》)

            【譯文】君子喜歡音樂是為了提高道德修養(yǎng),小人喜歡音樂是為了滿足個人欲望。用道來控制欲望,就會喜樂而不悖亂;欲望過分而忘記了道,就會迷惑而不快樂。所以,音樂是用來引導(dǎo)快樂的,金石絲竹之聲,是用來引導(dǎo)道德的。

            304、且樂也者,和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合同,禮別異。禮樂之統(tǒng),管乎人心矣。窮本極變,樂之情也;著誠去偽,禮之經(jīng)也。(《荀子·樂論篇》)

            【譯文】樂,是和諧人心的根本;禮,是區(qū)分上下等級的原則。音樂使人心達(dá)到和諧,禮使人們區(qū)分上下等級。禮樂的關(guān)鍵是能約束人心。源于人心,極盡情感之變化,是樂的本質(zhì);表達(dá)誠心,去掉虛偽,是禮的原則。

            305、樂者,天下之大齊也,中和之紀(jì)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荀子·樂論篇》)

            【譯文】音樂是統(tǒng)一天下人的重要東西,是和順人性情的綱要,是人情所不能沒有的。

            306、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學(xué)亂術(shù),足以為先王者也。一家得周道,舉而用之,不蔽於成積也。(《荀子·解蔽篇》)

            【譯文】孔子仁愛智慧而且無所蔽,所以他的學(xué)術(shù)和治理天下之道,足以與先王媲美。孔子得到道的全體,按照它去做,就不會蔽于平時所積累的成見。

            307、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以可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無所疑止之,則沒世窮年不能遍也。(《荀子·解蔽篇》)

            【譯文】能夠認(rèn)識事物,是人的本性;可以被認(rèn)識,是事物的自然之理。以人的認(rèn)識的本性,去探求可知的事物的道理,如果沒有一定的目標(biāo)所止,那就會終身辛苦,甚至到死也不能窮盡事物的道理。

            308、心知道,然後可道;可道,然後能守道以禁非道。以其可道之心取人,則合於道人,而不合於不道之人矣。(《荀子·解蔽篇》)

            【譯文】心要了解道,才能贊同道,贊同道,才能堅守道而不做不合于道的事。用合于道的心選取人才,那一定會選擇有道之人,而不選擇不守道的人。

            309、仁者之行道也,無為也;圣人之行道也,無強(qiáng)也。仁者之思也恭,圣人之思也樂。此治心之道也。(《荀子·解蔽篇》)

            【譯文】仁者推行道,并不刻意去做;圣人推行道,不必勉強(qiáng)去做。仁者在思慮道時,是恭敬的,圣人在思慮道時,是樂在其中的。這就是治心的根本方法。

            310、瞽者仰視而不見星,人不以定有無,用精惑也。有人焉,以此時定物,則世之愚者也。彼愚者之定物,以疑決疑,決必不當(dāng)。(《荀子·解蔽篇》)

            【譯文】盲人抬頭看不見星星,人們并不因此判定天空沒有星星,因為知道這是視力不清造成的。如果有人用此時的情況來判斷事物,那就是世上最愚蠢的人。那些愚蠢的人,用不清楚來判定不清楚,其判斷肯定不會恰當(dāng)。

            311、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zhì)也;欲者,情之應(yīng)也。以所欲為可得而求之,情之所必不免也;以為可而道之,知所必出也。(《荀子·正名》)

            【譯文】天性,是人天生的東西;情,是天性的實質(zhì)內(nèi)容;欲望,是情的感應(yīng)。以為自己的愿望是可以達(dá)到的,而去追求它,這是人之常情所不可避免的;以為是可以做的而去做它,這是人的智慧所要求的必然選擇。

            312、凡人莫不從其所可,而去其所不可。知道之莫之若也,而不從道者,無之有也。假之有人而欲南無多,而惡北無寡。(《荀子·正名》)

            【譯文】大凡人,沒有不順從自己所認(rèn)可的,而舍棄自己所不認(rèn)可的。知道世界上沒有比道更好的了,卻不跟從道,這樣的人是沒有的。假如有人想向南走,那么無論路程多遠(yuǎn),他都愿意;假如他討厭北邊,那么無論路程多近,他都不會去。

            313、凡人之取也,所欲未嘗粹而來也;其去也,所惡未嘗粹而往也。故人無動而不可以不與權(quán)俱。(《荀子·正名》)

            【譯文】大凡人想要求得某件東西,所想的未必都能得到;而他不喜歡的,也未必會離開他。所以人的一舉一動,沒有什么能離得開權(quán)的標(biāo)準(zhǔn)。

            314、易者以一易一,人曰無得亦無喪也;以一易兩,人曰無喪而有得也;以兩易一,人曰無得而有喪也。計者取所多,謀者從所可。(《荀子·正名》)

            【譯文】交換,就是以一個換另一個,人們會說這是沒得到也沒損失;用一個換兩個,人們會說這是沒有損失而有所得;用兩個換一個。人們會說這是損失了而沒有得到。會計算的人愿意以少換多,會謀劃的人能照有利自己的方面去做。

            315、以兩易一,人莫之為,明其數(shù)也。從道而出,猶以一易兩也,奚喪!離道而內(nèi)自擇,是猶以兩易一也,奚得!其累百年之欲,易一時之嫌,然且為之,不明其數(shù)也。(《荀子·正名》)

            【譯文】用兩個換一個,誰都不會做這種事,因為明白其中多寡之?dāng)?shù)的道理。依照道去做,這就好像用一個換兩個,怎么會有損失!背離道而由自己任意選擇,這就好像用兩個換一個,怎么會有所得!累積了很長時間想得到,卻換來了自己討厭的,然而卻會去做,這就是不明白得失間的數(shù)量關(guān)系。

            316、有嘗試深觀其隱而難其察者,志輕理而不重物者,無之有也;外重物而不內(nèi)憂者,無之有也。行離理而不外危者,無之有也;外危而不內(nèi)恐者,無之有也。(《荀子·正名》)

            【譯文】又曾經(jīng)試著深入觀察一個隱蔽而難以覺察的道理,內(nèi)心輕視道而不重視物質(zhì)欲望的人,是沒有的;重視物質(zhì)欲望而內(nèi)心不憂慮的人,是沒有的;行為背離大道而不遭遇危險的人,是沒有的;遭遇危險而內(nèi)心不恐懼的人,是沒有的。

            317、故欲養(yǎng)其欲而縱其情,欲養(yǎng)其性而危其形,欲養(yǎng)其樂而攻其心,欲養(yǎng)其名而亂其行。如此者,雖封侯稱君,其與夫盜無以異;乘軒戴絻,其與無足無以異。(《荀子·正名》)

            【譯文】所以本來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卻放縱了自己的情欲,本來是為了保養(yǎng)自己的生命,卻危害了自己的身體,本來是培養(yǎng)快樂的心情,卻傷害了自己的心,本來是為了建立名望,卻擾亂了自己的行為。像這樣的人,就算是封侯稱君,其實與盜賊無異;乘車戴冕,其實與衣食不足的百姓沒有什么兩樣。

            318、心平愉,則色不及傭而可以養(yǎng)目,聲不及傭而可以養(yǎng)耳,蔬食菜羹而可以養(yǎng)口,粗布之衣、粗紃之履而可以養(yǎng)體,屋室、蘆庾、葭稾蓐、尚機(jī)筵而可以養(yǎng)形。(《荀子·正名》)

            【譯文】心情平靜愉快,那么所視之物不如平常之物也可以使眼睛舒服,音樂不如平常之聲也可以使耳朵愉悅,粗食淡飯也可以滿足口欲,粗布的衣服、粗麻的鞋子也能保養(yǎng)身體,狹窄的屋子、蘆葦做的簾子、草做的褥子、破舊的桌幾,也可以滿足形體的需要。

            319、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親也;義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貴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敵也。(《荀子·王制》)

            【譯文】仁德高于天下,所以天下沒有人不親近他。道義高于天下,所以天下沒有人不尊重他。威嚴(yán)高于天下,所以天下沒有誰敢與其為敵。

            320、上取象於天,下取象於地,中取則於人,人所以群居和一之理盡矣。(《荀子·禮論》)

            【譯文】禮的制定,上取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中間取法于人,人們共同居住、和諧統(tǒng)一的道理全在這里了。

            321、遠(yuǎn)為蔽,近為蔽,博為蔽,淺為蔽,古為蔽,今為蔽。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此心術(shù)之公患也。(《荀子·解蔽》)

            【譯文】只看到遠(yuǎn)處能成為蔽,只看到近處能成為蔽,博學(xué)能成為蔽,淺薄能成為蔽,泥古不化是蔽,知今不知古也是蔽。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差異,有差異就會互相形成蔽塞,這是人思想方法上的通病。

            322、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謹(jǐn)為之文。樂中平則民和而不流,樂肅莊則民齊而不亂。(《荀子·樂論》)

            【譯文】音樂生于人心,感人的力量最深,改變?nèi)说那楦幸沧羁欤韵韧醴浅V?jǐn)慎地制定音樂。音樂中正平和,百姓就和睦而不至于淫放,音樂嚴(yán)肅莊重,百姓就整齊而不陷于紛亂。

            323、佚而不惰,勞而不僈,宗原應(yīng)變,曲得其宜,如是,然後圣人也。(《荀子·非十二子》)

            【譯文】安逸而不懶惰,勞作而不懈怠,遵守著根本原則來應(yīng)對各種情況的變化,各方面都做得恰當(dāng),這樣才能成為圣人。

            324、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長,賤而不肯事貴,不肖而不肯事賢,是人之三不祥也。(《荀子·非相》)

            【譯文】人有三件不祥之事:年輕而不肯侍奉年長的,地位低而不肯侍奉地位高的,才智駑鈍而不肯侍奉賢能之士,這是人的三種不祥。

            325、以善先人者謂之教,以善和人者謂之順;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荀子·修身》)

            【譯文】用善引導(dǎo)人的是教誨,用善響應(yīng)人的是和順;用不善引導(dǎo)人的是諂佞,用不善附和人的是阿諛。

            326、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無禮何以正身?無師,吾安知禮之為是也?(《荀子·修身》)

            【譯文】禮,是用來端正身心的;老師,是用來端正禮法的。沒有禮,用什么來修正自己的行為?沒有老師,我怎么知道禮是這樣的?

            327、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其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遠(yuǎn)矣。(《荀子·修身》)

            【譯文】道路雖近,不走就不可能到達(dá);事情雖小,不做就不會成功。那些整日游手好閑的人,他的成就就不會超出常人多遠(yuǎn)了。

            328、人無法,則倀倀然;有法而無志其義,則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類,然後溫溫然。(《荀子·修身》)

            【譯文】人沒有禮法,則無所適從;有法而不知其深義,則茫然無所遵從;依據(jù)禮法,又能深明其統(tǒng)類,然后才能優(yōu)游不迫啊。

            329、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災(zāi)然必以自惡也。(《荀子·修身》)

            【譯文】見有善行,一定要恭謹(jǐn)自查,自己是否也有此善行;見到不善的行為,一定要驚心警惕,反省自己是否也有此不善。自己身上的善,一定要固守;身上的不善,一定要畏惡它如同災(zāi)禍。

            330、非我而當(dāng)者,吾師也;是我而當(dāng)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故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荀子·修身》)

            【譯文】批評我而所言恰當(dāng)?shù)娜耍俏业睦蠋?;贊譽(yù)我而所言恰當(dāng)?shù)娜?,是我的朋友;獻(xiàn)媚阿諛我的人,是害我的讒賊。所以君子尊崇老師而親近朋友,對于讒賊則深惡痛絕。

            331、扁善之度,以治氣養(yǎng)生則後彭祖;以修身自名則配堯、禹。宜於時通,利以處窮,禮信是也。(《荀子·修身》)

            【譯文】君子有無往而不善之道,用它來治氣養(yǎng)生,則壽命可追隨彭祖;用它來修養(yǎng)品德,那名聲就可同堯、禹相比。既適宜于通達(dá)之時,也適宜于窘困之時的,只有禮和信。

            332、竊貨曰盜,匿行曰詐,易言曰誕,趣舍無定謂之無常,保利棄義謂之至賊。多聞曰博,少聞曰淺;多見曰閑,少見曰陋。(《荀子·修身》)

            【譯文】偷東西的是盜賊,隱瞞自己行為的是欺詐,輕率亂言的是放誕。取舍沒有定準(zhǔn)的叫做無常,為了利益放棄道義的叫做至賊。多聞?wù)邽閺V博,少聞?wù)邽闇\陋;多見者則嫻雅,少見者則孤陋。

            333、扁善之度,以治氣養(yǎng)生則後彭祖;以修身自名則配堯、禹。宜於時通,利以處窮,禮信是也。(《荀子·修身》)

            【譯文】君子有無往而不善之道,用它來治氣養(yǎng)生,則壽命可追隨彭祖;用它來修養(yǎng)品德,那名聲就可同堯、禹相比。既適宜于通達(dá)之時,也適宜于窘困之時的,只有禮和信。

            334、容貌、態(tài)度、進(jìn)退、趨行,由禮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違、庸眾而野。故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荀子·修身》)

            【譯文】容貌、儀態(tài)、進(jìn)退、疾走、慢走,有禮就雍容儒雅,無禮則倨傲偏邪、庸俗粗野。所以人不守禮就沒法生存,做事沒有禮就不能成功,國家沒有禮則不安寧。

            335、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荀子·勸學(xué)》)

            【譯文】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到達(dá)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水性特別好,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天性跟一般人沒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336、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yuǎn);順風(fēng)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wù)哒谩#ā盾髯印駥W(xué)》)

            【譯文】我曾經(jīng)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xué)到的知識多;我曾經(jīng)踮起腳遠(yuǎn)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的廣闊。登到高處招手,手臂并沒有加長,遠(yuǎn)處的人卻看到;順著風(fēng)呼叫,聲音并沒有加大,聞?wù)邊s聽得很清楚。

            337、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xué)問之大也。(《荀子·勸學(xué)》)

            【譯文】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又多高;不親臨深澗,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遺教,就不知道學(xué)問有多么博大。

            338、君子之學(xué)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荀子·勸學(xué)》)

            【譯文】君子為學(xué),聽在耳里,記在心上,外散于身體儀態(tài)之中,而表現(xiàn)于一舉一動之間。即使是極細(xì)小的一言一行,都可以作為人的楷模。

            339、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荀子·勸學(xué)》)

            【譯文】土堆起來成了高山,風(fēng)雨就從這里興起;水流匯積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兒誕生;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品德,自然就會達(dá)到最高的智慧,具備圣人的精神境界。

            340、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zāi)乃作。(《荀子·勸學(xué)》)

            【譯文】凡一種事物的興起,一定有它的根源。榮耀和屈辱的到來,一定同一個人的思想品德有對應(yīng)的關(guān)系。肉腐爛后就會生蛆,魚枯死后就會生蛀,懈怠散漫,忘乎所以,災(zāi)禍就要發(fā)生了。

            341、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qiáng),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荀子·勸學(xué)》)

            【譯文】刻一下就停下來,腐爛的木頭也不能斷;堅持不斷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成形。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qiáng)健的筋骨,卻上能吃到泥土,下能喝到黃泉,原因就在于它用心專一。

            342、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勸學(xué)》)

            【譯文】木材經(jīng)過墨線量過才能取直,刀劍經(jīng)過磨礪才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xué)習(xí),每天多多反省自己,就會聰明智慧,行為沒有過錯了。

            343、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wù)吆酰浚ā盾髯印駥W(xué)》)

            【譯文】聲音不會因為小而不被聽見,行為不會因為隱蔽而不被看見。山里有玉,連草木都會潤澤,深淵有珠,連崖岸都不會干枯。為善而不積的人有,若積累,哪里有不為人知的道理?

            344、學(xué)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jīng),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真積力久則入,學(xué)至乎沒而後止也。(《荀子·勸學(xué)》)

            【譯文】學(xué)習(xí)從哪里開始?在哪里結(jié)束?答曰:學(xué)習(xí)的方法,應(yīng)當(dāng)以誦讀經(jīng)文為起始,以研究禮法為目的。學(xué)習(xí)的意義,以做有志之士為起始,以成為圣人為目標(biāo)。果真能持久努力不懈就能深入進(jìn)去,一直到身死才可以停止學(xué)習(xí)。

            345、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xué)。(《荀子·勸學(xué)》)

            【譯文】射一百之箭,有一支沒射中就不能叫善射。駕車行千里,而差半步不到,就不能叫善御。學(xué)者為學(xué),而不能盡知其倫類,不能專一于仁義,就不能叫善學(xué)。

            346、君子之學(xué)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荀子·勸學(xué)》)

            【譯文】君子為學(xué),聽在耳里,記在心上,外散于儀態(tài)之中,而表現(xiàn)于一舉一動之間。即使極細(xì)小的一言一行,都可以作為人的楷模。

            347、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yīng),能定能應(yīng),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荀子·勸學(xué)》)

            【譯文】有德操就有定力,有定力才能應(yīng)變外來事物。內(nèi)有定,外有應(yīng),才可稱為全人。天之所貴在其大,地之所貴在其廣,君子所貴就在其全。348、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荀子·勸學(xué)》)

            【譯文】沒有專一精誠的精神,就沒有清明的智慧;沒有堅定不移的行為,就不會有巨大的成就。彷徨于歧路的人到達(dá)不了目的地,同時事奉兩個君主的人,會被兩者不容。眼睛不能同時看清楚兩樣?xùn)|西,耳朵不能同時聽清楚兩種聲音。

            349、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jǐn)順其身。(《荀子·勸學(xué)》)

            【譯文】不可以和他說卻和他說叫急躁,可以同他說卻不同他說叫隱瞞,不看臉色而說叫盲目。所以君子不急躁、不隱瞞、不盲目,順其人之可與言否,小心謹(jǐn)慎地言說。

            350、權(quán)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荀子·勸學(xué)》)

            【譯文】權(quán)力和利益不能打動他,眾人不能改變他,天下之大也不足以動搖他的心志。生執(zhí)于此,死由于此,這就叫道德操守。

            351、質(zhì)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蜹聚焉。故言有召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荀子·勸學(xué)》)

            【譯文】箭靶樹起來,弓箭才會射到那兒,林木長得茂盛,才會招來斧頭的砍伐。樹林成蔭,鳥雀才會棲居其上。醋變質(zhì)后蚊蟲才會聚生其中。所以言語有時會招來禍患,行為有時會招致侮辱,君子于自立之所一定要慎重選擇。

            352、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zāi)乃作。(《荀子·勸學(xué)》)

            【譯文】凡一種事物的興起,一定有它的根源。榮耀和屈辱的到來,一定同一個人的思想品德有對應(yīng)的關(guān)系。肉腐爛后就會生蛆,魚枯死后就會生蛀,懈怠散漫,忘乎所以,災(zāi)禍就要發(fā)生了。

            353、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愛敬之至矣,禮節(jié)文貌之盛矣,茍非圣人,莫之能知也。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為守,百姓以成俗。(《荀子·禮論》)

            【譯文】祭祀,是表達(dá)人們對死者思慕之情的方式,是忠信愛敬之德的極致,是禮節(jié)文飾的極盛,如果不是圣人,是不能理解其中的精義所在的。圣人明白其中的意思,士君子安心去實行它,祭祀之官則以之為職守,百姓則以之為習(xí)俗。

            354、學(xué)也者,固學(xué)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後學(xué)者也。(《荀子·勸學(xué)》)

            【譯文】學(xué),就是求其專一。一會兒出,一會兒進(jìn),那就不過是一般人了。從善者少,從不善者多,就是桀、紂、盜跖之流了。完全、徹底地學(xué)善,才可以稱得上是學(xué)者。

            355、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yáng)名于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經(jīng)·開宗明義》)

            【譯文】孝,是德行的根本,王道教化就是由孝產(chǎn)生的。身體毛發(fā)皮膚,都是受父母所賜,不敢毀傷父母賜予的身體發(fā)膚,這是孝的起點(diǎn)。以孝道立身處世,名揚(yáng)后世,使父母榮耀,這是孝的終點(diǎn)。

            356、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孝經(jīng)·天子章》)

            【譯文】愛父母的人不敢厭惡他人,敬父母的人不敢侮慢他人。先將愛心與敬心全部用來侍奉父母,再把這種孝道的德教施加給天下百姓,為四海人民做出典范,這就是天子之孝。

            357、子曰:“夫孝,天之經(jīng),地之義,而民之行天地之經(jīng),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yán)而治?!保ā对印ぶ倌衢e居》)

            【譯文】孔子說:“孝,是天地的常道,是人民行為的準(zhǔn)則。天地顯示它的常道,而為人所效法。君子效法上天的光明,順應(yīng)大地的利義,用來和順天下。所以君子的教化不待嚴(yán)肅而自然成功,為政不需威嚴(yán)而自然得到治理”。

            358、子曰:“ 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曾子·仲尼閑居》)

            【譯文】孔子說:“侍奉父母的人,居于上位不驕傲,處于下位不作亂,在眾人中不忿爭。居上位驕傲就會危亡,在下位作亂就會招致刑罰,在眾人之中忿爭就會導(dǎo)致兵刃加身。”

            360、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無上,非圣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曾子·仲尼閑居》)

            【譯文】孔子說:“墨、劓、剕、宮、大辟五刑之類律令有三千條,其中最大的罪是不孝。要挾君主的人目中無上,非議圣人的人目無法紀(jì),否定孝道的人目無親情,無上、無法、無親就是社會大亂之道”。

            361、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大學(xué)》)

            【譯文】大學(xué)之道,在于彰顯光明的德行,在于親愛人民,在于使人們達(dá)到至善的道德境界。之道自己所要達(dá)到的目標(biāo),然后才能有定力;有定力,然后才能心靜;心靜下來,然后才能精神安穩(wěn);精神安穩(wěn),然后才能展開思慮;展開思慮,然后才能有獨(dú)到的心得。

            36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大學(xué)》)

            【譯文】研究事物原理而后獲得知識,獲得知識而后意念誠實,意念誠實而后心志端正,心志端正而后提高自身修養(yǎng),提高自身修養(yǎng)而后整頓好家庭,整頓好家庭而后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而后天下太平。

            363、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大學(xué)》)

            【譯文】做人君的要止于仁愛,做人臣的要止于恭敬,做人子的要止于孝道,做人父的要止于慈祥,與國人交往要止于誠信。

            364、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大學(xué)》)

            【譯文】人們對自己親愛的人往往過分偏愛,對自己輕賤厭惡的人往往過分輕賤厭惡,對自己畏敬的人往往過分畏敬,對自己同情的人往往過分同情,對自己傲視怠慢的人往往過分傲視怠慢。因此,能夠做到喜愛某人而能知道他的缺點(diǎn),厭惡某人而能知道他的優(yōu)點(diǎn),這在天下是少有的。

            365、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nèi)末,爭民施奪。(《大學(xué)》)

            【譯文】君子應(yīng)該首先注重德行。君主有德行才有人擁護(hù),有人擁護(hù)才會有國土,有國土才會有財富,有財富才能供使用。德行是根本,財富是末事。如果輕根本而重末事,那就會與民爭利。

            366、孝子之養(yǎng)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樂其耳目,安其寢處,以其飲食忠養(yǎng)之,孝子之身終,終身也者,非終父母之身,終其身也。(《禮記》)

            【譯文】孝子的養(yǎng)老,讓父母的心情快樂,不違背父母的意志;讓父母的耳目快樂,休息起居安逸,提供飲食奉養(yǎng)父母,直到孝子生命結(jié)束。這里所說的終身,不是終父母之身,而是終孝子之身。

            367、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勞,大孝不匱。思慈愛忘勞,可謂用力矣。尊仁安義,可謂用勞矣。博施備物,可謂不匱矣。(《禮記》)

            【譯文】孝有三種情形:小孝奉獻(xiàn)氣力,中孝建立功勞,大孝無窮無盡。慈幼愛長,忘記勞苦,可以算是小孝的用力;尊重仁者,安頓義者,可以算是中孝的建立功勞;廣泛施惠,備其物用,可以算是大孝的無窮無盡。

            368、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惡言不出于口,憤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親,可謂孝矣。(《禮記》)

            【譯文】一開口說話而不敢忘記父母,因而惡言不出口,怨憤之言與自己無關(guān),然后才能做到不辱身體,不讓父母蒙羞,這樣做可是說是孝了。

            369、曾子曰:“孝子善事君,悌弟善事長。君子一孝一悌,可謂知終矣。”(《曾子·養(yǎng)老》)

            【譯文】曾子說:“孝敬父母的人善于侍奉君主,尊敬哥哥的人善于侍奉官長。君子一孝一悌,可以說是自己修養(yǎng)的終點(diǎn)了?!?/font>

            370、曾子曰:“盡力而有禮,莊敬而安之;微諫不倦,聽從而不怠,歡欣忠信,咎故不生,可謂孝矣。”(《曾子》)

            【譯文】盡自己的努力,對父母有禮,以端莊、恭敬的態(tài)度使父母安享晚年,父母有了過錯,就不倦地委婉勸諫父母,繼續(xù)聽從父母之命而不敢稍加怠慢,快樂地履行忠信之道,禍咎也就不會發(fā)生,這可以說是孝了。

            371、曾子曰:“往而不可還者,親也。至而不可加者,年也。是故孝子欲養(yǎng)而親不逮也。木欲直而時不待也?!保ā对印罚?/font>

            【譯文】曾子說:“一去而不復(fù)返的是父母。節(jié)限到了而不能增加的是年壽。所以,孝子雖然想多奉養(yǎng)父母幾年,但父母年壽卻不等人,如同樹木想長得更直一些,但成長時機(jī)已過而不再回來?!?/font>

            372、曾子曰:“狎甚則相簡,莊甚則不親,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歡,其莊足以成禮?!保ā对印罚?/font>

            【譯文】曾子說:“親昵過分就相互怠慢,莊重過分就沒有親切感,因此,君子的親昵到足以快樂交往的程度就行,君子的莊重到足以成禮的程度即可?!?/font>

            373、子思曰:“先王之制禮也,過之者,俯而就之,不至焉者,跂而及之。故君子之執(zhí)親之喪也,水漿不入于口者三日,杖而後能起?!?(《禮記》)

            【譯文】子思說:“先王制作禮儀,為的是讓感情過重的人俯下身子遷就一下,讓感情過淡的人踮起腳能夠上標(biāo)準(zhǔn)。君子替父親守喪,三天不喝水和米湯,扶著喪杖才能站起來?!?/font>

            374、曾子曰:“言不遠(yuǎn)身,言之主也;行不遠(yuǎn)身,行之本也。言有主,行有本,謂之有聞矣。”(《曾子·子思子》)

            【譯文】說話不離修身,這是說話的關(guān)鍵;行動不離修身,這是行動的根本。說話抓住了關(guān)鍵,行動抓住了根本,這就可以稱得上對大道有所知聞了。

            375、與君子游苾乎,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則與之化矣。與小人游貸乎,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則與之化矣。(《曾子全書》)

            【譯文】和君子交游,如同進(jìn)入馨香的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就漸漸與之同化了。與小人交游,如同把自己賣到臭烘烘的鮑魚店一樣,久而不聞其臭,也就與之同化了。

            376、曾子曰:“君子愛日以學(xué),及時以行,難者弗辟,易者弗從,唯義所在,日旦就業(yè),夕而自省思,以歿其身,亦可謂守業(yè)矣。”(《曾子·子思子》)

            【譯文】曾子說:“君子愛惜時光以便學(xué)習(xí),抓緊時機(jī)將所學(xué)付諸行動,困難的事不逃避,容易的事不隨從,只看義在哪里,每天早晨就開始攻治學(xué)業(yè),晚上自我反省思考,一直堅持到死的那一天,這樣做可以說是守住自己的學(xué)業(yè)了”。

            377、曾子曰:“君子博學(xué)而孱守之,微言而篤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后人,君子終身守此悒悒。”(《曾子·子思子》)

            【譯文】曾子說:“君子廣博地學(xué)習(xí),謹(jǐn)小慎微地守持學(xué)業(yè),少說話,篤厚地行動,行動一定要在他人之先,說話一定要在他人之后。君子應(yīng)該終身以憂患意識恪守這些信念?!?/font>

            378、曾子曰:“行無求數(shù)有名,事無求數(shù)有成;身言之,后人揚(yáng)之;身行之,后人秉之;君子終身守此憚憚?!保ā对印ぷ铀甲印罚?/font>

            【譯文】曾子說:“行動不要追求立即有名聲,做事不要追求立即成功。自身說了話,為后人所稱頌;自身做了事,為后人所秉持。君子應(yīng)該終身誠惶誠恐地恪守這些信念。”

            379、曾子曰:“君子不絕小不殄微也,行自微也不微人,人知之則愿也,人不知茍吾自知也,君子終身守此勿勿也?!保ā对印ぷ铀甲印罚?/font>

            【譯文】曾子說:“君子不因為善事微小就不做。自己的善行應(yīng)該隱匿,但不要隱匿別人的善行。別人知道你的善行,就隨別人所愿;如果別人不知道你的善行,那就只要自己知道就行了。君子終身以憂患意識恪守這些信念。”

            380、曾子曰:“君子禍之為患,辱之為畏,見善恐不得與焉,見不善恐其及己也?!保ā对印ぷ铀甲印罚?/font>

            【譯文】曾子說:“君子把災(zāi)禍看做可怕的事,把侮辱看做是可畏的事。看到善事,怕的是自己不能參與;看到不善的事,唯恐自己也會做同樣的事?!?/font>

            381、曾子曰:“君子慮勝氣,思而后動,論而后行,行必言思之,言之必思復(fù)之,思復(fù)之必思無悔言,亦可謂慎矣?!保ā对印ぷ铀甲印罚?/font>

            【譯文】曾子說:“君子要用思慮戰(zhàn)勝血?dú)鉀_動,先思考而后行動,先討論而后踐行,既然踐行就一定要想到此事可以對人說,既然對人說了就一定要想到此語能夠兌現(xiàn),既然兌現(xiàn)就一定要想到?jīng)]有后悔之言,這樣做可以說是慎重了?!?/font>

            382、曾子曰:“君子己善,亦樂人之善也;己能,亦樂人之能也;己雖不能,亦不以援人?!保ā对印ぷ铀甲印罚?/font>

            【譯文】曾子說:“君子自己善良,也喜歡別人善良;自己能干,也喜歡別人能干。自己雖不能干,也不要攀求別人援助。”


          383、曾子曰:“君子好人之為善,而弗趣也,惡人之為不善,而弗疾也;疾其過而不補(bǔ)也,飾其美而不伐也,伐則不益,補(bǔ)則不改矣?!保ā对印ぷ铀甲印罚?/font>

            【譯文】曾子說:“君子喜歡別人為善,但不要趨炎附勢;討厭別人為不善,但也不要嫉惡如仇。君子討厭有過錯而不要去小修小補(bǔ),裝飾自己美德而不自我夸耀,自我夸耀就不會再有進(jìn)步了,小修小補(bǔ)過錯就不會改正了。”


          384、曾子曰:“君子不先人以惡,不疑人以不信,不說人之過,而成人之美。存往者,在來者,朝有過夕改則與之,夕有過朝改則與之。”(《曾子·子思子》)

            【譯文】曾子說:“君子不預(yù)言別人之惡,不因失信而使別人疑惑,不講別人過錯,而要成全他人之美。既往不咎,以觀后效,別人早晨有過錯晚上改正就給予贊許,晚上有錯早晨改正就給予贊許。”

            385、曾子曰:“君子義則有常,善則有鄰;見其一,冀其二;見其小,冀其大;茍有德焉,亦不求盈于人也。”(《曾子·子思子》)

            【譯文】曾子說:“君子行義就能持之以恒,為善就會有親鄰。君子看到別人有一善,就希望別人有二善;看到別人有小善,就希望看到別人有大善;只要別人有一些美德,就不求別人十全十美?!?/font>

            386、曾子曰:“君子入人之國,不稱其諱,不犯其禁,不服華色之服,不稱懼惕之言。故曰:與其奢也,寧儉;與其倨也,寧句;可言而不信,寧無言也。”(《曾子·子思子》)

            【譯文】曾子說:“君子進(jìn)入他國,不說該國的名諱,不犯該國的禁令,不穿華麗的衣服,不說讓人恐懼警惕的話。所以說,與其奢侈,寧愿儉樸;與其倨傲,寧愿拘束;與其說話不被人相信,寧愿閉口不說?!?/font>

            387、曾子曰:“君子恭而不難,安而不舒,遜而不諂,寬而不縱,惠而不儉,直而不徑,亦可謂無私矣?!保ā对印ぷ铀甲印罚?/font>

            【譯文】曾子說:“君子恭敬而不畏懼,安逸而不發(fā)舒,謙遜而不諂媚,寬容而不放縱,施惠而不儉約,正直而不走捷徑,這樣做可以說是無私了?!?/font>

            388、曾子曰:“君子不絕人之歡,不盡人之禮,來者不豫,往者不慎也,去之不謗,就之不賂?!保ā对印ぷ铀甲印罚?/font>

            【譯文】曾子說:“君子不斷絕朋友的歡心,不要求他人對自己盡禮,有來依附者不為之快樂,有離去者不為之生氣,別人離你而去不要惡言誹謗,別人接近你也不要用財物賄賂。”

            389、曾子曰:“言必有主,行必有法,親人必有方。多知而無親,博學(xué)而無方,好多而無定者, 君子弗與也?!保ā对印ぷ铀甲印罚?/font>

            【譯文】曾子說:“說話一定有主心骨,行動一定有所取法,親近他人一定要有正確的方法。知識多而不能親自踐行,學(xué)問廣博而沒有常道,愛好眾多而不能專精,這些都是君子不贊成的?!?/font>

            390、曾子曰:“君子多知而擇焉,博學(xué)而算焉,多言而慎焉。博學(xué)而無行,進(jìn)給而不讓,好直而儉,徑而好塞者,君子不與也?!保ā对印ぷ铀甲印罚?/font>

            【譯文】曾子說:“君子應(yīng)該多知人而能從中擇善,廣博學(xué)習(xí)而能從中選擇真知,多說話而能謹(jǐn)慎。博學(xué)而不能付出行動,進(jìn)取便捷而不能禮讓,愛好正直而過于儉約,徑自行事而好閉塞,君子是不贊成的?!?/font>

            391、曾子曰:“夸而無恥,強(qiáng)而無憚,好勇而忍人者,君子不與也。亟達(dá)而無守,好名而無體,忿怒而為惡,足恭而口圣,而無常位者,君子弗與也?!保ā对印ぷ铀甲印罚?/font>

            【譯文】曾子說:“自我夸耀而不知羞恥,強(qiáng)悍而無所畏懼,愛好勇敢而對人殘忍,這些是君子所不贊成的。急于求通達(dá)而不講操守,愛好虛名而無實體,忿怒而作惡,十足的恭順,口誦圣人之言而沒有恒常之德,這些是君子所不贊成的。”

            392、曾子曰:“出入不時,言語不序,安易而樂暴,懼之而不恐,說之而不聽,雖有圣人,亦無若何矣?!保ā对印ぷ铀甲印罚?/font>

            【譯文】曾子說:“出入不講時機(jī),說話語無倫次,安于簡易而樂于殘暴,嚇唬他也不怕,勸說他不聽,即使有圣人在,也拿他沒有辦法。”

            393、曾子曰:“少稱不悌焉,恥也。壯稱不德焉,辱也。老稱無禮焉,罪也。過而不能改,倦也。行而不能遂,恥也。慕善人而不能與焉,辱也?!保ā对印ぷ铀甲印罚?/font>


            【譯文】曾子說:“少年時被人稱為不尊敬兄長,這是做人的恥辱。壯年時代被人稱為不道德,這是做人的恥辱。老年時代被人稱為無禮,這是做人的罪過。有過錯而不能改正,這是懈怠。行動而不能成功,這是羞恥。仰慕善人而不能和他在一起,這是恥辱?!?/font>

            394、曾子曰:“以其見者占其隱者。故曰:聽其言也,可以知其所好矣。觀說之流,可以知其術(shù)也;久而復(fù)之,可以知其信矣;觀其所愛親,可以知其人矣。”(《曾子·子思子》)


            【譯文】曾子說:“憑借外現(xiàn)的東西,可以預(yù)測隱蔽的東西。聽一個人說話,可以知道他的愛好。觀察一個人言論,可以知道他的心術(shù)。長時間觀察他能否兌現(xiàn)其言,可以知道他的誠信。觀察一個人所親所愛,可以知道他的為人?!?/font>

            395、曾子曰:“太上樂善,其次安之,其下亦能自強(qiáng)。仁者樂道,智者利道,愚者從,弱者畏。不愚不弱,執(zhí)誣以強(qiáng),亦可謂棄民矣?!保ā对印ぷ铀甲印罚?/font>


            【譯文】曾子說:“最上的境界是樂于行善,其次是安于行善,其下是在行善中自強(qiáng)。仁者以大道為樂,智者從大道中獲利。愚者隨從大道,弱者畏懼大道。既不是愚者也不是弱者,卻要背棄大道強(qiáng)行,這種人可以說是為人所棄之人。”

            396、曾子曰:“臨事而栗者,鮮不濟(jì)矣。君子之于子也,愛而勿面也,使而勿貌也,導(dǎo)之以道而勿強(qiáng)也。宮中雍雍,外焉肅肅,兄弟僖僖,朋友切切,遠(yuǎn)者以貌,近者以情。”(《曾子·子思子》)


            【譯文】曾子說:“遇事而心懷畏懼的人,很少有不成功的。君子對自己的兒子,雖然疼愛但不要流露在臉上,使喚時不要在容貌上心疼,用大道引導(dǎo)兒子而不能強(qiáng)迫。在家和諧,在外恭敬,兄弟和樂,朋友之間互相勸勉,用恭敬的禮貌對待遠(yuǎn)方的人,用忠誠之情對待近處的人?!?/font>

            39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yuǎn)乎?”(《曾子·子思子》)


            【譯文】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剛強(qiáng)而有毅力,這是因為士的責(zé)任重大而道路遙遠(yuǎn)。以仁愛為己任,這不是責(zé)任重大嗎?死亡之后方才停止努力,這不是道路遙遠(yuǎn)嗎?”

            398、曾子曰:“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保ā对印ぷ铀甲印罚?/font>


            【譯文】曾子說:“自我反省,覺得是我理屈,即使對方是穿粗衣的卑賤之人,我也不會嚇唬他。自我反省,覺得理直,即使對方有千萬人之眾,我一定要前去和他們論個是非曲直?!?/font>

            399、曾子曰:“夫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后也;忠,德之正也。”(《曾子·子思子》)


            【譯文】曾子說:“孝,是道德修養(yǎng)的起點(diǎn);悌,是繼孝之后的道德修養(yǎng)次序;信,是體現(xiàn)道德的敦厚;忠,是體現(xiàn)道德的純正?!?/font>

            400、曾子曰:“響不辭聲,鑒不辭形,君子正一而萬物皆成。夫行非為影也,而影隨之;呼非為響也,而響和之。故君子功先成而名隨之?!保ā对印ぷ铀甲印罚?/font>


            【譯文】曾子說:“音響不會拒絕發(fā)出聲音,鏡子不會拒絕鑒照事物形體。君子端正一個根本而萬物都會隨之成功。人的行動不是為了留下影子,而影子卻始終隨著人的行動。呼喊不是單純?yōu)榱税l(fā)出聲響,而聲響卻伴隨著人的呼喊。因此,君子先成就功勞,名聲會隨之而來。”

            401、曾子曰:“君子有三言可貫而佩之:一曰無內(nèi)疏而外親,二曰身不善而怨他人,三曰患至而后呼天?!保ā对印ぷ铀甲印罚?/font>


            【譯文】曾子說:“君子有三句話可以貫穿起來佩戴在身上:第一句話是不要對內(nèi)疏遠(yuǎn)而對外親近;第二句話是不要自身不善而埋怨他人,第三句話是不要等到禍患到了而后呼叫上天?!?/font>

            402、曾子曰:“ 君子修禮以立志,則貪欲之心不來;君子思禮以集身,則怠惰慢易之節(jié)不至;君子修禮以仁義,則忿爭暴亂之辭遠(yuǎn)?!保ā对印ぷ铀甲印罚?/font>


            【譯文】曾子說:“君子習(xí)禮而確立志向,貪欲之心就就不會萌生;君子時刻想到用禮修身,怠慢、懶惰、侮慢、輕易的事不會發(fā)生;君子習(xí)禮以講求仁義,就會遠(yuǎn)離忿恨、爭奪、殘暴、作亂的言辭。”

            403、仲尼曰:“以富貴下人,何人不尊?以富貴而愛人,何人不親?眾言不逆,可謂知言矣。言而眾向之,可謂知時矣。”(《曾子·子思子》)


            【譯文】仲尼說:“以富貴的身份禮賢下士,誰不尊重你?以富貴的身份仁愛他人,誰不親近你?不對抗大眾的言論,可以說是知言了。說話而大眾響應(yīng),可以說是知道把握時機(jī)了?!?/font>

            404、晏子曰:“君子居必?fù)裉?,游必?fù)穹剑吮負(fù)窬?。擇君所以求仕,擇方所以修道。吾聞反常移性者欲也,故不可不慎也。”(《曾子·子思子》?/font>


            【譯文】晏子說:“君子居住一定要選擇處所,游歷一定要選擇方向,做官一定要選擇君主。選擇君主是為了求得做官的機(jī)會,選擇游歷方向是為了修煉道行。我聽說違反常道、移易本性,是因為人有私欲,所以不可不慎重。”

            405、曾子曰:“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yuǎn)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yuǎn)鄙倍矣。”(《曾子·子思子》)


            【譯文】曾子說:“君子所重視的正道有三個方面:嚴(yán)肅自己的容貌,就會遠(yuǎn)離粗暴怠慢;端正自己的臉色,就可以使人相信;說話注意言辭語氣,就會遠(yuǎn)離粗鄙無禮?!?/font>

            406、濂溪先生曰:“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蘊(yùn)之為德行,行之為事業(yè)。彼以文辭而已者,陋矣?!保ā督间洝罚?/font>


            【譯文】濂溪先生(周敦頤)說:“圣人講得道理,聽到之后就會積蓄在心中,內(nèi)蘊(yùn)則為個人品德,施行就是(治國、平天下的)事業(yè)。那些僅僅以圣人之道為言辭的人,也太鄙陋了?!?/font>

            407、濂溪先生曰:“伊尹恥其君不為堯、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撻于市;顏淵不遷怒,不貳過,三月不違仁。志伊尹之所志,學(xué)顏?zhàn)又鶎W(xué),過則圣,及則賢,不及則亦不失于令名?!保ā督间洝罚?/font>


            【譯文】濂溪先生(周敦頤)說:“伊尹以其君上不能成為堯舜一般的圣王為自己的恥辱,只要有一個人不得盡其才、得其位,身為宰輔的伊尹就引為莫大的恥辱,就好像在市井被人公然鞭撻一樣;顏淵不遷怒于人,不犯同樣的錯誤,長時間不背離仁德。學(xué)者以伊尹之志為志,學(xué)習(xí)顏淵的學(xué)問,極盡了全力可以成為圣人,用力足夠可以成為賢人。只要用了力,就算未盡己之所能,也可不失于努力為善的美名。”

            408、明道先生曰:“所謂定者,動亦定,靜亦定,無將迎,無內(nèi)外。茍以外物為外,牽己而從之,是以己性為有內(nèi)外也。”(《近思錄》)


            【譯文】明道先生(程顥)說:“所謂的定,并不是使心念不動,也不是離動而后才叫定,只要順理而動,動也是定。順理當(dāng)靜,靜就是定。天下沒有性以外的物,無所送于事之往,也無所迎于事之來。如果以外物為外,與吾人毫不相干,當(dāng)與外物接觸時,就把自己帶出去跟從它,這就是己性為內(nèi)外之分了。”

            409、《近思錄》:“人之蘊(yùn)蓄,由學(xué)而大,在多聞前古圣賢之言與行??价E以觀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識而得之,以蓄成其德。”


            【譯文】《近思錄》:“人要蘊(yùn)蓄才德,只有堅持不懈地學(xué)習(xí)古圣先賢的言、行才能成其大。從圣賢偉大的事跡,以觀其利用之道;藉圣賢不朽的言論,以求其立言之意。默識古圣先賢的言行而實得之,并融會貫通,以蓄成其善德。”

            410、《近思錄》:“君子之遇艱阻,必思自省于身,有失而致之乎?有所未善則改之,無歉于心則加勉,乃自修其德也。”


            【譯文】《近思錄》:“君子遇到艱難險阻時必先反身自省,是否有過失而導(dǎo)致蹇難。若有不善則當(dāng)從速改掉;若問心無愧,則當(dāng)益加自勉,這是自修其德的處蹇之道?!?/font>

            411、《近思錄》:“所見所期,不可不遠(yuǎn)且大。然行之亦須量力有漸。志大心勞,力小任重,恐終敗事?!?/font>


            【譯文】《近思錄》:“見識不可不深遠(yuǎn),期許不可不宏大,但要篤行實踐也須量力而為,循序漸進(jìn)。否則立志雖大而勞苦其心,力量既小而承艱重之任,不切實際,恐終敗事。”

            412、《近思錄》:“學(xué)者為氣所勝,習(xí)所奪,只可責(zé)志。內(nèi)重則可以勝外之輕,得深則可以見誘之小?!?/font>


            【譯文】《近思錄》:“如果理不足,人就易為血?dú)馑?。如果性不定,則習(xí)俗就會有很強(qiáng)的感染力,而本性就為習(xí)染所剝奪了,在這種情況下只能寄望于立志了。大凡人的內(nèi)里有所不足,才會出現(xiàn)外在之余;心中無主,才覺紛華的可愛。若能以修身養(yǎng)性為重,則富貴利達(dá)皆在所輕。所得于學(xué)問愈深,則外物的誘惑也就愈小?!?/font>

            413、《近思錄》:“涵養(yǎng)須用敬,進(jìn)學(xué)則在致知?!?/font>


            【譯文】《近思錄》:“涵養(yǎng)德行需要用敬禮,沒事的時候需要用敬將心存養(yǎng)在這里,提高警覺,不使放肆。要是學(xué)問有所進(jìn)境就要致知窮理。涵養(yǎng)與致知不可偏廢,《中庸》談到‘尊德行而道問學(xué)',也是這個道理。雖然說自幼教育都是先誠敬涵養(yǎng)其德性,其次再教以讀書,認(rèn)識義理。但是如果要等到涵養(yǎng)好了德行,才去理會致知,那就遙遙無期了。需是涵養(yǎng)和致知同時用功方才好?!?/font>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diǎn)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wù)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diǎn)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