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6年,明成祖朱棣奪取帝位后,決定遷都其為燕王時的屬地北平府(北京),即開始營造宮殿紫禁城,至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
1421年,紫禁城奉天殿,華蓋殿,后謹身殿三大殿因雷擊失火,全被燒光。
正統(tǒng)1440年,開始重建三殿及文武諸司,并新建乾清宮、坤寧宮。明成化元年(1465年),承天門(即天安門)進行重建。
1406-1465年,整整60年,紫禁城最終形成規(guī)模宏偉的宮殿建筑群。
60年時間里,紫禁城從修建、重建到擴建,皆出自他一人之手。
他活了84歲,經(jīng)歷了明八朝九帝,卻用60年專注干一件事——建設紫禁城。
他就是“香山幫工匠”鼻祖——蒯祥。
蘇州的香山,是指從香山山脈一線,再到太湖岸邊半月形依山濱湖的一塊平原地帶。香山自古出木匠,香山人對做木匠情有獨鐘,且世代相沿成習,能工巧匠輩出。而蒯祥就是其中的代表,由于其精湛的技藝,被尊為“香山幫”鼻祖。
蒯祥,1398年生于蘇州吳縣香山人。蒯祥的父親蒯富也是香山一個有高超技藝的木匠,明王朝朱元璋時期修建南京皇宮時選入京師,當了總管建筑皇宮的“木工首”。后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建設宮殿,蒯祥就隨父親又從南京到北京開始籌建紫禁城故宮。
左右手同時畫好兩條飛騰的龍
蒯祥12歲就跟父親學木工, 16歲時便“能主大營繕”,享有“巧匠”美譽。尤其是最為嘆服的是,蒯祥在宮殿的梁柱上畫龍時,可左右手可各拿一支畫筆,左右開弓,不一會兒,兩條飛騰的龍同時畫好了,而且兩條龍合之如一,絲毫不差,如同“復制”。
設計“活門檻”
1419年,蒯祥建造皇宮時,緬甸國向明朝進貢了一塊巨木,朱棣下令把它做成奉天殿的門檻,誰知,一個木匠不留神鋸錯了,使得門檻的木頭短了一尺多。木匠嚇得臉色煞白,慌忙報告蒯祥。
蒯祥看了,不怒反喜說:再鋸短一尺。大家都很驚愕。結果蒯祥就在門檻的兩端雕琢了兩個龍頭,再在邊上各鑲上一顆珠子,讓門檻可以裝卸。成祖見了十分高興,大加贊賞。這就是俗稱的活門檻“金剛腿”。
眼測與實測分毫不差
蒯祥有奇才,他在設計宮殿樓閣時,凡殿閣樓榭,以至回廊曲宇,隨手圖之,無不中上意者,而對于建筑尺寸,只要他看一眼,只需略加計算,便能畫出設計圖來,待施工完畢后,建筑與圖樣大小尺寸分毫不差。蒯祥的建筑造詣,得到極高評價,明代第六位皇帝朱見深以 “每每以蒯魯班稱之”。
過去北京曾有一條蒯侍郎胡同,據(jù)說他就曾在那里住過。大量的皇家工程就都由蒯祥主持。明成化年間,重建承天門時,蒯祥是設計者,并參與了施工。以后,蒯祥還多次負責主持對承天門的修繕。蒯祥不僅對木工技術純熟,還有很高的藝術天賦和審美意識。
從木匠逆襲工部侍郎
中國歷朝歷代皆是重道輕器。匠為末業(yè),匠役至微。士農工商,構成中國古代的社會等級。匠人是兼具力工和匠人角色的手藝人,他們大多活在最底層,備受欺凌,工作是粗俗而骯臟的。匠人們沒有話語權,為主流社會所排擠,更休談著書留名了。
蒯祥技藝爐火純青,故指揮操作,悉中規(guī)制。正統(tǒng)5年(1440),三殿兩宮竣工后,蒯祥被任命為工部左侍郎。
而匠人們進入官僚階層,除科舉入仕外別無它途。而蒯祥靠技術逆襲為工部侍郎,放到今天都是個傳奇。
沈德符《萬歷野獲編》記載說:“當天,順畢工時,尚書趙榮、侍郎蒯祥、陸祥,各賞銀二十兩,纻絲二襲,榮以楷書。二侍郎,一木匠、一石匠也,三堂俱異途可笑?!?/p>
可見,當時的士大夫對陸祥、蒯詳?shù)纫越橙松矸萑胧?,還是覺得新鮮與觀望的。這與朱元璋、朱棣營建兩京需要大量技術人才的時代背景有關,匠人中的佼佼者脫穎而出,深得皇帝賞識,也使得蒯祥能一步步從工匠脫籍而走上仕途。
如今,蒯祥的后代大多繼承了他的技藝,由于蒯祥的逆襲,直到晚清,仍有“江南木工巧匠,皆出香山”的說法,也給后世留下一個江南最大的建筑群體香山幫。
香山幫鼻祖蒯祥家族有5人先后入仕,香山幫匠人有9人入仕。
蘇州胥口香山幫古建營造技藝”被批準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香山幫著名古建工藝師薛福鑫已聘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
以薛福鑫為代表的香山幫匠人,以蘇州園林為藍本,先后在世界各國建造了27座仿古園林、各種單體建筑,小品陳設和園林微縮模型,成為傳播中國文化的使者。這些成就,足以光耀中國的匠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