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素有“表里山河”之稱,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獨特地貌,一方面使山西成為了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第一道屏障,另一方面也使山西每逢亂世就會成為逐鹿中原的“制高點”。因此,山西古代史上曾發(fā)生過很多戰(zhàn)爭,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古戰(zhàn)場遺址。
白登山古戰(zhàn)場
白登山,也稱小白登山,歷史上白登之役正在此處,位于大同城東5公里處。白登山西臨御河,采涼山向西延伸,與采涼山之間山坳有直通內蒙集寧的著名古道白登道(簡稱白道),南傍張同公路,北靠方山。1993年,大同市人民政府在此立了一座“漢闕式”碑亭,碑文中詳細記述了“白登之役”的情景。
殺虎口古戰(zhàn)場
殺虎口,古稱參合口,也稱西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境內晉蒙兩省交接處。明朝為了抵御蒙古瓦剌南侵,多次從此口出兵征戰(zhàn),故而起名“殺胡口”。自從明朝隆慶五年,蒙漢“互市”以來,化干戈為玉帛。兩千年來“殺虎口”戰(zhàn)火綿延不斷,特別是在明正統(tǒng)至嘉靖年間,先后多次被蒙古軍隊攻下來。清朝以后,這里成了“走西口”的必經(jīng)之路。
金沙灘古戰(zhàn)場
位于懷仁縣城南30公里處的黃花梁腳下,是當年宋、遼交戰(zhàn)的古戰(zhàn)場,也是傳說中楊業(yè)兵敗罹難的地方。金沙灘古戰(zhàn)場因楊業(yè)父子可歌可泣的抗遼壯舉而聞名于世,楊業(yè)父子作為一代忠烈古今傳誦,有關金沙灘古戰(zhàn)場和楊業(yè)父子抗遼的傳奇故事,當?shù)孛耖g更是有口皆碑。
雁門關古戰(zhàn)場
雁門關,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
晉陽古城
晉陽古城是太原故城,始建于春秋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焚毀于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79),最早見于《左傳》魯定公十三年“秋,趙鞅入于晉陽以叛”。歷史上晉陽城軍政地位特殊,曾作為趙國初都、東魏霸府、北齊別都、盛唐北都而享譽江河南北。晉陽古城遺址位于太原晉源區(qū),面積約合200平方公里,由城池遺址、古墓葬遺址、宗教祭祀遺址組成。城池遺址東西寬4750米,南北長3750米,面積約20平方公里。
長平古戰(zhàn)場
長平之戰(zhàn)遺址,在山西晉城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長平村,現(xiàn)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范圍廣闊,西起骷髏山、馬鞍壑,東到鴻家溝、邢村,寬約10公里;北起丹朱嶺,南到米山鎮(zhèn),長約30公里,東西兩山之間,丹河兩岸的河谷地帶均屬于重點保護區(qū)。
王莽嶺古戰(zhàn)場
王莽嶺,位于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古郊鄉(xiāng)境內,因西漢王莽趕劉秀到此地安營扎寨而得名。山上遍布的烽火臺、軍寨、古道關隘遺址、遺跡,構成了一處處古代軍事遺址景觀。其中尤以漢代王莽與劉秀爭斗后留下了眾多傳說和遺址為多。
玉壁古戰(zhàn)場
玉璧城位于山西省運城市稷山縣城西南5公里處白家莊村西,為北朝時期的遺址。始筑于西魏大統(tǒng)四年 (538年),古城遺址東西長420米,南北寬500米,城南殘垣高0.8—3米。城的北面和西面,各有一個平頂土丘,與城相連,昔日均為城堡,現(xiàn)在北堡暗道尚存。城東溝里半坡地方,有一地道直通玉壁城下。由于在北朝時期處于北周與北齊的分界地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是我國著名的古戰(zhàn)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