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是個疆域遼闊的大國,有56個民族,有34個省市自治區(qū)和特別行政區(qū),在交通不發(fā)達的古代,很多老百姓祖祖輩輩都生活在一個地區(qū),沒有出過遠門,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當?shù)鬲氂械恼Z言,簡稱“方言”。記得李夫子上大學那會,一個寢室的,同一個省份,甚至同一個城市下面,不同的縣鎮(zhèn)、鄉(xiāng)村,都有不同的語言,隨著交通的便利,不同地方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越加頻繁了,那么為了交流方便,統(tǒng)一語言就成了大勢所趨!
中國方言很多
1902年,清代學者“吳汝綸”前去日本考察,當時日本人就曾向他建議,說中國應該推行“國語”教育來統(tǒng)一語言,在談話當中最早提出了“普通話”這一名詞。后來經(jīng)過白話文運動、大眾語運動和國語運動,使得北京語音的地位得到確立并鞏固下來。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確定現(xiàn)代標準漢語,把國語改成“普通話”。由此普通話正式在全國推行!當然了,既然現(xiàn)代社會有全國統(tǒng)一的普通話,那么在古代是否也有所謂的普通話呢?如果有又是什么樣的語言?
統(tǒng)一普通話
其實,現(xiàn)代社會的普通話,在古代被稱為“官話”,顧名思義,就是官方語言!這種語言被廣泛使用,就像今天的普通話一樣,大家都會說,而且都能夠聽明白!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官話有一定的繼承性,但因政權變遷、定都不同等等因素,官話也在不斷的發(fā)生變化。各個朝代的官方語言一般都是按照定都的地點來確定的,說白了,就是都城在哪里,那這個朝代就會使用這里的話作為官方語言。
根據(jù)歷史記載,從周朝開始,全國各地都已經(jīng)有屬于自己的特色語言了。雖然語言成熟,對于一個地區(qū)的文化發(fā)展是一件好事,但卻不利于全國性的統(tǒng)一發(fā)展。所以為了使得全國各地都能夠有效的溝通,從周朝開始就出現(xiàn)了官話。因為周朝的首都是今天的洛陽,所以周朝當時是以洛陽周邊的方言為官話,洛陽話也被世人稱為“雅言”。在周朝統(tǒng)治中原的800多年里,“雅言”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使得更多的人能夠使用雅言了。不過真正使用雅言的人大多都是文人雅客,因為雅言讀音已經(jīng)成為當時文人讀書的標準口音,一直沿襲了下來。
周朝開始推行雅言
等到了晉朝,官話發(fā)生了一些變化。西晉承襲漢代,以“洛陽話”為國語,永嘉之亂后,洛陽傾覆,東晉開始遷都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所以東晉形成了“金陵雅音”,又稱“吳音”,為南朝沿襲。隋朝統(tǒng)一中國后,編撰《切韻》,以“金陵雅音”和“洛陽雅音”為基礎正音,以南北朝官音相互融合,最終形成了“長安官音”!唐承襲隋制,隋唐國語為“漢音”或“秦音”,隋唐以長安為都城、以洛陽為東都,這個時候的中原及關中語音,在與各民族相互交融之后已有所演變了,但基本上都是河南話和陜西話為主。
隋唐時期盛行長安官話
等到了北宋,因其首都在開封,所以宋朝的官話又變成了地道的河南話。不過等到了元朝的時候,河南話已不再作為官方語言了,而是以“蒙古語”作為官話,法律規(guī)定蒙古語為國語,不過大多都是蒙古人自己在用,后來又以元大都“北平”的漢語音為標準音,稱為“天下通語”。而明朝則以中原雅音為正,明朝前期,中原地區(qū)經(jīng)過了多個北方民族的融入,而江淮地區(qū)的中原之音又相對純正,所以明朝的官話是以南京話為基礎,南京官話為漢語標準語,等到了永樂年間,遷都到了北京,大量的群眾也移民到了北京,其中南京移民約40萬,占北京人口的一半?!澳暇┮簟背蔀榱水敃r北京語音的基礎,而南京官話則通行于整個明朝!但其實,明朝所謂的官話就是以“南京發(fā)音為基礎音的北京話”。
明朝流行南京官話
等到了清朝初年,開始以“滿語”為國語,隨后漢語官話也成為了國語。清代早期的南京官話仍然是當時漢語的主流標準音!等到了雍正八年,朝廷專門設立了“正音館”,目的就是推廣以“北京音為標準音的北京官話”,而北京音是在以前元朝當時流行的北京話和明朝流行的南京話相互融合的基礎之上,再融入清朝滿族的一些語音要素,共同組成的。就這樣,隨著時間的流逝,等到了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話開始逐漸取代了南京官話!1909年,清朝設立了專門的“國語編審委員會”普及國語,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才最終確定標準漢語由國語改為普通話。而普通話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xiàn)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標準漢語”!
清朝官話是滿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