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地形單元中有四大高原,分別是青藏高原、內(nèi)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云貴高原,高原地形應(yīng)該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地勢相對平坦或者有一定起伏的廣闊地區(qū)。但是,在我國的四大高原中,有兩大高原地勢十分崎嶇,那就是云貴高原和黃土高原。黃土高原的崎嶇狀況,在地表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形態(tài),表現(xiàn)為“千溝萬壑,溝壑縱深”,在世界范圍內(nèi)都獨一無二,所以被命名為“黃土地貌”。
那么,為什么我國的黃土高原會形成這樣的地貌呢?黃土高原地處我國的第二級階梯,位于我國的北方地區(qū),北起陰山山脈,西至天山、昆侖山山麓,南至渭河平原,東達太行山脈的廣大區(qū)域,總面積超過60萬平方千米。黃土地貌的形成和黃土高原的本身特征有很大的關(guān)聯(lián),黃土高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殼的抬升,這沒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奇特的是黃土高原表面覆蓋著厚厚的黃土層。
黃土高原的黃土層的平均厚度達到了100米左右,有的地方黃土厚度甚至達到了250米以上,這些黃土是不是黃土高原當?shù)氐娘L化殼呢?這種可能性不大,外力作用很難形成如此深厚的風化殼,這些黃土很有可能來源地并不在黃土高原當?shù)?,目前比較流行的說法是“風成說”,主要是是第四紀冰期干冷氣候條件下的風力沉積物。位于黃土高原西部的亞歐大陸內(nèi)部地區(qū)氣候更為干旱,大片沙土裸露,在西北風的作用下,搬運大量沙塵至黃土高原地區(qū),由于風力減弱而沉積,在長期的風力沉積下,最終形成了深厚的黃土層。
黃土高原的黃土層具有厚度大、疏松、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的特征,在水分較少相對干旱的環(huán)境中,能夠較好地保持形態(tài),但是一旦遇到降水,就很容易被流水沖刷而流失。隨著氣候變遷,黃土高原地區(qū)受到夏季東南季風的影響越來越明顯,降水特征逐漸表現(xiàn)為“降水集中且多暴雨”的狀況,此時流水的侵蝕作用開始發(fā)揮威力,在長年累月的流水沖刷下,黃土不斷流失,最終形成了目前我們看到的“支離破碎、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