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出使西域是中國古代外交事業(yè)的一次空前大探險,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外交使團,被譽為“鑿空之旅”。
從字面意思來看,”絲綢之路“這四個字非絲非路,并不是由幾條固定的商路組成,而是一連串的貨物集散之地所構成的一個商業(yè)系統(tǒng)交通,對古代來說,絲綢之路對外交的探索有著最為長久和深刻的記憶。
一條古道連接古今,一個德國人不是第一批行人,卻成功為其命名。
1868年秋天,當費迪南·馮·李?;舴沂状蝸砣A的時候,正執(zhí)行秋雨飄搖,搖搖欲墜的晚清時代,這位優(yōu)秀的地理學家發(fā)現(xiàn),凡是西方人足跡未至之地,他通常都會受到熱情的款待。
為了研究的便利性,李?;舴以谒拿智懊婕尤肓艘粋€中國姓氏”李“字,不僅讓自己的名字看起來更加的”中國化“,還讓自己和權傾朝野的大臣李鴻章攀上了同姓的親戚關系。
隨后,李?;舴襾淼搅寺尻?,連日走訪了山陜會館,關帝廟等祭祀場所,還重點考察了城南關的絲綢和棉花等中國特色。
在李?;舴业闹鳌蛾P于河南及山西的報告》中,他指出”河南府地區(qū)主要貿(mào)易品為棉花,各種的輸出品需要是靠棉花來支付的,棉花的買賣終年無休,城內(nèi)的交易額每天大約為1萬兩!“
而從洛陽到”撒馬爾罕“(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這樣的一條古老的商道,從此就被李?;舴移鹈麨椤苯z綢之路“!
真正意義上得絲綢之路來源于張騫的”鑿空之旅“,絲綢之路的原始開通動力為”消弭軍事威脅以及謀求和平發(fā)展“。然而,在動亂持續(xù)百余年的中國,卻難以即使消化西方世界的研究成果,直到1955年,北大的國學大師季羨林提出了關于”橫亙歐亞絲路“的概念。
在對這個問題的爭論上,一時之間難以定奪,大致分為兩派,一派主張”先秦說“,他們認為,《詩經(jīng)》中有云”愛求柔?!斑@樣的說法,說明絲綢在春秋時期就已經(jīng)頗為流行;而在《穆天子傳》中也有相應的描述:贈”錦組百純“,指代的是帶有著花紋的絲織品;
另外一派的理論依據(jù)是上世紀60年代考古家發(fā)現(xiàn)的證據(jù):位于河南安陽地區(qū)的婦好墓中出土的軟玉,經(jīng)鑒定產(chǎn)自于新疆,而婦好正是商王武丁的夫人。
這說明,至少在3200年前,就已經(jīng)有人延用這一條古道將昆侖山的玉石送到了河南安陽,這樣說的話,絲綢之路的時間應該為更早,至少在商朝以前。
更多其他的證據(jù)現(xiàn)在已經(jīng)無從考證,但是對于張騫出使西域的宏偉壯舉卻被譽為是劃時代的”鑿空之旅“。為了促進漢朝和西域的交流,漢武帝招募了大量的身份較為卑微的商人,分配給他們貨物,讓他們?nèi)ノ饔蚪?jīng)商和銷售。
而這一批身份地位的商人從此后成為富家巨賈,吸引了更多的絲綢之路貿(mào)易者。
同時,也為解決匈奴的邊患,漢朝還成立了西域都護府,對西域地區(qū)進行直接的管轄,這也促成了絲綢之路進入到了繁華的地步。
在陸上絲綢之路開通之后,漢武帝決定打通海上的絲綢之路,據(jù)《漢書·地理志》中有這樣的記載:漢武帝將合浦,日南等地區(qū)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港口城市,決定派出使者沿著百越民間開辟的航線前行,經(jīng)過了東南亞,孟加拉灣地區(qū),到達了印度半島的東南部地區(qū),抵達錫蘭后返航。
從此后,兩條絲綢之路齊頭并進,而絲綢也成為了不同的文明世界之間之間的交流符號和象征。
美國的學者米華健在《絲綢之路》中提到:”絲綢之路非絲非路,重要性也遠不及戰(zhàn)馬,火藥和戰(zhàn)車,但是卻能給人留下最長久的記憶!“
美國的學者謝弗曾經(jīng)說過,人類從來都不甘寂寞,絲綢之路正是源于各地文明之間的相互吸引。
”絲綢之路塑造著現(xiàn)代社會,如果沒有絲綢之路,定然也不會有今天豐富的生活內(nèi)涵!“
兩千多年間,絲綢,茶葉,陶瓷等重要的物品不斷地從中原運送到西域各地,玉器,胡麻、葡萄、苜蓿及大量的奇珍異獸,都豐富著中原地區(qū)的物質(zhì)生活。
而海上通道的商品更為豐富,漢唐是絲綢,宋元是瓷器,香料也開始大規(guī)模的輸入到中國。
正因為有這樣的貿(mào)易和商業(yè)訴求,所以絲綢之路的交易中,新奇的商品是最為直接的誘惑,也是絲綢之路繁榮和發(fā)展的重要動力。
在古代社會,連年征戰(zhàn),戰(zhàn)爭,災荒,疾病等頻頻來襲,而來自不同國度之間來回遷徙的移民也成為了交通樞紐中的外部因素?;鹚?,印刷術,指南針,造紙等四大發(fā)明以及冶鐵,水利等技術流傳到各地,促進了文明的交流和協(xié)作。
正是因為商品,技術和文明之間的融合交流,不同地區(qū)才實現(xiàn)了互通有無,并學會用對話來消除隔閡,最終達成了”和而不同“的共識,塑造出全球化世界的雛形。
技術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多種思想的交流和宗教儀式的傳播,他們在絲綢之路上和諧共生,尤其是中國的代表性思想儒家思想,傳遍了周邊地區(qū)。
在公園1世紀,很多朝鮮人已經(jīng)會背《春秋》和《詩經(jīng)》等中國經(jīng)典,5世紀以前,儒家思想就已經(jīng)傳播到了日本地區(qū);
隋唐時期,日本排遣了大批留學生和遣唐使前來學習,儒家文化普及到了日本地區(qū)。而中原的音樂,禮教向西傳播的時候,西域的舞蹈,雜戲等也傳入到了中原地區(qū)。
不同于西方國家的征伐,絲綢之路的文化交融是一種先進文明向周邊輻射和發(fā)展的過程,正是這樣的交流和融合,人們逐漸達成了”和而不同“的共識,延續(xù)至今!
參考資料:
1,《關于河南及山西的報告》 李?;舴?/p>
2,《絲綢之路》 米華健
3,《漢書·地理志》 班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