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磚民居其實很普遍,但廈門的紅磚民居卻顯得極有韻味,使它從一般意義上的住房,躍升為一種不可替代的建筑藝術(shù)。
廈門的紅磚民居十分注重墻面,特別是正面的砌筑。并以紅磚組砌成吉祥的圖案,十分美觀,且永不褪色。如六角龜甲形、壽字紋寓意“長壽”,金錢形寓“發(fā)財”,八角形寓“八仙迎祥”等等。圖案種類極多,構(gòu)思巧妙,工藝精美,使廉價的居屋增添了諸多光彩和靈氣。
在民居內(nèi),其裝飾也十分講究。在中廳設掛落、飛罩、天灣罩、神龕,都是經(jīng)過精雕細刻的,那些斗拱、枋額、雀替甚至瓜柱、月板、屏門、太師壁等均為漆金浮雕或者透雕,雖經(jīng)百年風霜,至今仍金光燦爛。至少在金粉調(diào)配和處理方面,顯示了當?shù)亟ㄖ说莫毺亟承摹?/span>
但最有特色的還是要數(shù)磚雕技藝。磚雕分窯前雕和窯后雕兩種,窯前雕始于戰(zhàn)國,乃是將磚坯刻上花紋燒制而成,一二塊嵌在墻上作為藝術(shù)品,在晉以后逐漸消失。明清時期,磚雕又在福建盛行,但都是窯后雕,在紅磚上請藝人畫上山水風景、歷史故事、花卉、飛禽走獸等,用細鑿子慢慢雕成,顯示了古樸而粗獷的金石韻味。富有的人家將它裝飾在墻裙上,既高雅又經(jīng)久耐用,比如今的什么三合板、涂料要實用美觀得多?,F(xiàn)在,海滄蓮塘別墅內(nèi)的磚雕在閩南乃至整個福建,其藝術(shù)水平是最高的。磚雕在臺灣也有,可惜已經(jīng)消失了。